»»»正文
番外篇,第四章小說中出現的部分
關島美軍軍事基地簡介關島是1521年由麥哲倫在第一次環球航行中發現的,1567年被西班牙占領,1688年成為歐洲移民,1898年被割讓給美國,并在1950年美國國會通過法案正式宣布關島為美國“未合并領土”,給予關島自治地方權力,劃歸美國內政部管轄。阿甘所以,關島還是美國軍政要員來亞太地區活動的中轉站。
二戰期間,關島也是兵家之爭的要地,曾于1941年12月失陷被日本占領,后又1944年8月被美國收回。在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期間,這里也是美國的前進基地,曾向這里派出大量空中和海上兵力參戰。
關島地形狹長,南部多山,北部地勢較低,東側是峭壁,西側有許多被石岸分割的小沙灣。較明顯的助航標志有:位于島北端高265.2米的圣羅薩山及其西北方相距3.7公里、高192米的馬塔古阿克山,位于里提迪安角南方高175.6米的馬查諾山,位于島南端西側高406.6米的蘭蘭山和高388.4米的米木隆芝洛山,及其附近高310.9米的騰卓山,高329米的阿盧托姆山,高318.8米的基郡山。在太平洋的馬尼拉海灣和珍珠港之間,關島是最好的港。船只從這里啟航,4天之內即能抵日本、菲律賓、澳大利亞北部和馬六甲海峽,19天可到達美國西海岸基地。而且,關島是美國領土,在那里擴建設施,增加人員和艦只都不必與其它國家協商。
關島的軍事價值,取決于所處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自然駐泊條件。它位于太平洋西部馬里亞群島的南端,是美國對部署在印度洋海軍兵力進行支援的綜合補給站和西太平洋地區的防御中心,具體有阿普拉海軍基地、阿加尼亞海軍航空站和安德森戰略空軍基地。
阿普拉港(基地),作為美海軍在西太平洋的主要基地之一,既是美軍在西太平洋的前進指揮,也是艦艇維修補給、停泊修整基地和唯一的核潛艇基地,能保障一個航母編隊所需的裝備。
阿加尼亞海軍航空站,位于阿普拉港南岸的奧羅特半島,設有兩條混凝土跑道,最大容量為180架飛機,是美國航空兵在西太平洋的主要偵察和反潛基地,駐有兩個偵察機中隊和個反潛巡邏機中隊。同時,又是西太平洋地區美航空兵的主要后勤和臨時保養點,為進駐關島的航母艦載機和途徑太平洋的大部分海軍飛機提供保障。
安德森戰略空軍基地,位于關島北端,也設有兩條混凝土跑道,最大容量為150架B52戰略轟炸機,是美國戰略空軍在西太平洋的指揮中樞和重要前進基地,駐扎著15架B52飛機和一支配有WC130氣象偵察機的偵察部隊、一支加油機部隊。基地附近還設有核武器庫,負責為太平洋地區戰略空軍提供核武器。在歷次戰爭中,美國都以此作為戰略空軍基地。
另外,關島既是遠東、東南亞和澳大利亞的海空跨洋交通必經之地和西太平洋的交通樞紐,又是太平洋海底電纜的聯結處。所以,美國海軍共設有的4個地面控制站,其中之一就建在這里。它依托海底電纜和衛星通信等手段,與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活動的艦艇聯系,保障美國五角大樓、太平洋艦隊司令部對在太平洋活動的兵力實施指揮。
北瑪利安納(馬里亞那)群島:太平洋北瑪利安納群島由塞班島、天寧島、軍艦島、羅塔島等14個組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后成為聯合國托管領土,受美國管轄。在1975年全島舉行全民投票后,屬于美國自治領土,1978年成立北瑪利安納群島聯邦自治政府,首府設于塞班島。
整個群島常住人口約10萬人,在塞班島約6萬5千人,天寧島約2千人。原住人口以土著查莫洛和卡洛林民族為主,當地官方語言為英語,土著語言為查莫洛語,由于歷史的原因,日語也作為通用商務語言。塞班島地勢南北細長,東海岸峻峭斷崖,山峰聳立,西海岸沙灘延綿,自然風光引人入勝。
日本人從1914年至1944年統治了三十年之久。
薩馬島又譯“三描島”。菲律賓第三大島(僅次于呂宋、棉蘭老島)。位于米沙鄢群島東部,薩馬海和菲律賓海之間。南北長160公里,東西寬40—96公里,面積13,271平方公里。人口120萬(1980,包括沿岸小島)。多為薩馬人和米沙鄙人。多山地丘陵,中部為海拔800米左右的山地。河流向四周輻射。海濱有狹窄平原。多港灣。
年平均氣溫26℃以上,年雨量2,000—3,500毫米。夏秋多臺風。森林茂密。盛行游耕農業。產稻、椰子、甘蔗、蕉麻、煙草、咖啡等。有鉻、鐵、煤、金、銅、磷等礦。工業以制藥、制糖、木材加工為主。主要城市有卡巴浴甘、甲描育等。
薩馬海菲律賓薩馬島西部的海。北接呂宋島東南的圣貝納迪諾海峽,南連萊特島,西鄰馬斯巴特島。周圍多港灣,有甲描育、卡巴洛甘和馬斯巴特等港。菲律賓海和米沙鄢海間的主要通道。
萊特島菲律賓米沙鄢群島東部。位于宿務島和保和島東面,薩馬島西南。西北至東南長194公里,東西最窄處寬僅21公里。山地縱貫全島,多火山,最高峰亞爾托山,海拔1,349米。面積7,213平方公里。人口160萬(1980,包括附近小島)。西南為丘陵地帶,東北是開闊的平原。東西兩岸多海灣,河流短小。
氣候溫暖,北部受臺風影響。產稻、玉米、椰子、蕉麻、煙草、甘蔗和香蕉等。有錳和硫黃礦。主要城市塔克洛班、馬阿辛和奧爾莫克等。
萊特灣菲律賓東部海灣。位于萊特島東部和薩馬島南面,南接蘇里高海峽。入口處為侯蒙洪島。有良好錨地。地理位置重要。棉蘭老島東岸進入薩馬海的必經之地。棉蘭老島在菲律賓群島南部,全國第二大島。東臨菲律賓海,西接蘇祿海,南連蘇拉威西海,北鄰保和海。南北長471公里,東西寬528公里,面積9.46萬平方公里。人口1,097萬(1980),主要居民為摩洛人(中部和西部)、米沙鄢人(北部)。南北縱列的山地和平原交錯。有全國最高峰阿波山和最長的河流棉蘭老河。西南和東北部分別為由棉蘭老與阿古桑兩河形成的寬闊谷地和沼澤。海岸線曲折,多半島和港灣。
氣候炎熱潮濕,大部分地區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植被以熱帶雨林為主。產蕉麻、椰子、稻、玉米、煙草、咖啡、菠蘿和木材等。工業有化肥、鋼鐵、木材和食品加工。有鐵、金、鉻、銅、煤等礦。主要城鎮為達沃、三寶顏等。
棉蘭老河菲律賓大河之一。位于棉蘭老島中部。源自布基農省東北部山區。上游為普蘭吉河,向南流,匯入卡拜坎河后稱棉蘭老河,最后注入莫羅灣中的伊拉納灣,全長約300公里。水系處于廣闊肥沃的盆地內,是重要的農業區。通航里程有限。河道曲折,多沼澤。
呂宋島中國古籍稱“小呂宋”。菲律賓北半部大島。是全國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經濟最發達的。面積10.5萬平方公里。人口2,390萬(1980),約占全國人口的三分之一。居民多為他加祿和怡羅干諾人。北部和東北部山區有矮黑人和其他少數民族。三分之二以上為山地、丘陵,最高峰普洛山(2,928米)。平原較少,最大的是中西部中央平原和東南部比科爾平原,以及一些海岸平原和河谷低地。盛產稻、椰子、蕉麻、甘蔗、煙草等。內湖和奎松兩省是世界上最大的椰子產區。東南部種植蕉麻。
主要河流有卡加延河、邦板牙河等。除高山地區外,氣候炎熱,雨量豐沛。北部受臺風影響較大。東部富熱帶森林。海岸線曲折,長5,000公里左右。有許多港灣,位于馬尼拉灣畔的首都馬尼拉是最大港口。主要城市還有碧瑤、甲米地、奎松和黎牙實比等。礦產有金、銅、鉻、鐵和錳等。
民都洛島菲律賓呂宋島西南部。介于塔布拉斯和民都洛海峽之間。長144公里,寬96公里,面積9,826平方公里。人口66.9萬(1980),多為他加祿人,南部有少量米沙鄢人。北部是熔巖組成的起伏高原,南部為低丘陵,東、西沿岸是斷續的海岸平原,多沼澤。河流多險灘、急流。氣候炎熱,雨量豐沛,但有干季。植被以熱帶季雨林為主。產稻米、椰子、蕉麻、玉米、甘蔗和水果。特產“他馬勞”小水牛。伐木及漁業發達。有銅、金等礦。主要港口為曼布勞、卡拉潘等。
班乃島菲律賓米沙鄢群島的西部大島。位于內格羅斯島的西北部。南北長152公里,東西寬120公里,面積11,平方公里。多為米沙鄢人,山區有少量矮黑人。西部山地綿延,海拔超過千米。中部為班乃河各地,地面低平,土壤肥沃,為重要農業區。南面沿海有較大的沼澤。東部是起伏的丘陵區。年平均氣溫25—28℃。年雨量1,500—3,000毫米,除東部外,均有明顯干季。半數以上的土地辟為農田,稻田僅次于呂宋島,占第二位,還產玉米、甘蔗、椰子、煙草,水果等。內地山區養馬。沿海漁業甚盛。有煤,硫黃、銅、鉻、磷灰石等礦。工業以制糖、水泥,木材加工、碾米等為主。主要港口有怡朗、羅哈斯、卡利博等。
內格羅斯島菲律賓的。在米沙鄢群島西部,介于班乃島和宿務島之間。面積1.27萬平方公里。南北長216公里,東西寬40—80公里。人口274.9萬(1980,包括附近小島),居民多米沙鄢人,山區有矮黑人。北部火山綿亙,海拔500—1,000米,有肥沃的火山土,森林茂密。南部也有兩座火山。西北沿岸為沖積平原。年平均氣溫25—28℃,年雨量1,500—3,000毫米。河流短小,不通航。產甘蔗、椰子
(安染染)(路嚴)(阿梅兒)(姝研)(玄柒柒)(貓千草)(六月浩雪)(如果這樣)(如沫)(安知曉)(韓降雪)(弱顏)(安知曉)(三月果)(慕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