闡教有金仙四十六、欲偷天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仙俠>> 闡教有金仙 >>闡教有金仙最新章節列表 >> 四十六、欲偷天

四十六、欲偷天


更新時間:2013年03月26日  作者:守闕道人  分類: 仙俠 | 洪荒封神 | 守闕道人 | 闡教有金仙 

大文學推薦各位書友閱讀:

老子三人于茅屋周圍小心布下禁制后,稍有沉默,隨后老子一臉嚴肅的開口道:“本來覺還未到你知道的時候,可你既問起,師伯就為你說說吾等煉化鴻蒙紫氣所獲,結合盤古傳承所做的一些猜想。大文學”

隨后老子沉思了一下,似在組織語言要從何說起。

少頃,老子開口道:“首先,道祖說‘天地有窮盡,圣人亦有數’經我們煉化鴻蒙紫氣得到的信息和從盤古大神那獲得的傳承信息結合起來分析,吾等認為道祖所說‘圣人’是依附于洪荒天地證道混元的‘天道圣人’,根基置于這洪荒天地,洪荒天地不是無窮大,以洪荒天地之力,只能承受九個天道混元圣人。至于證道混元,師伯與你師父,師叔有了一些想法,只是還沒決定從何施行。”

尋道子心里想道:依師伯說來,這道祖所說的證道混元,也只能是洪荒世界天道之下的混元,必須依附洪荒天地,并非真的可以超脫天地,歷無量量劫而不滅,真的洪荒天地毀滅了,只怕這洪荒天道圣人也會一起毀滅吧?否則后世傳說里那些個已經證道成圣了的圣人為何還執著于洪荒爭斗,只怕不單單是為了面皮吧?就是被后世洪荒小說奉為至典的《封神演義》里,鴻鈞道祖三粒丹藥就能使老子三位圣人教主乖乖聽話,否則一旦發作就會要了三人性命。如此說來,證道混元就可超脫天地,天地滅而獨存,得享長生也只能是一句空話而已。

尋道子心里想著口里就問來出來:“師伯,如此說來,即便證道混元也只能依附天地之下,根本超脫不了這天地,享不了真正的長生。可我記得師父曾為我說過,只要證道混元就可超脫天地,天地滅而獨存,得享真正自在長生,這又是為何?師伯與師父,師叔意玉如何證道?”

老子三人又互看了一眼,元始開口道:“為師與你說的證道混元與你聽道祖所說的證道混元不太一樣;為師與你說的混元是真正的道之混元也即大道混元,是為師從盤古傳承里所知;而道祖所言混元則為洪荒天地所誕生的天道之下的天道混元。兩者相去甚遠。至于為師與你師伯,師叔只怕也沒機會證道大道混元,我等玉爭取以斬三尸證道天道混元,若是不能,則設法引出我等身上的開天功德,以功德證道天道混元。大文學”

尋道子聽元始所言,心里也是大為驚異,沒想這其中還有如此區別。想了一想又問道:“師父,師伯,師叔,如此可有法證道大道混元?”

這回老子開口道:“有,只是難,難,難,非常難!其一,就是道祖所說的以力證道,積無窮法力破開洪荒天地束縛,得見大道,可證大道混元。可此法太難。當年盤古大神于混沌中玉以此法證道,可他卻受混沌束縛,所積法力不足以破開混沌束縛,開天而隕。今吾等具在洪荒天地之內,受洪荒天地束縛,所煉化法力的靈力具來源洪荒天地,如何能積得破開洪荒天地束縛之法力。除非能直接從混沌中汲取混沌氣煉化為法力,才有一絲可能。

其二,經吾等中和各方信息猜測,以斬三尸之法亦有一絲可能能夠最終得見大道,證道大道混元。道祖說三尸亦為三蟲,是修士駐身惡神,經吾等揣測,此三尸可能為修行者的種種負面執念,還有一種最大可能,也是吾等最小心的猜測,此三尸是洪荒天地派駐修士身上監視修行者的耳目,此耳目隨時將修行者種種行為傳遞與洪荒天地,但此三尸即被稱作惡神,是因這三尸所報信息并非公正之言,而是只言種種負面行為,甚至無中生有地詆毀,如此洪荒天地就會加大對修行者的束縛,屏蔽修行者得見道痕道跡的機緣,使得修行者無法證道。這一來,修行者玉見大道,就得想法驅逐這駐身的三尸,只有將三尸驅逐了,洪荒天地沒有了三尸對修行者的種種負面報告,即認為修行者所行無缺,就會讓修行者多了些體悟到大道的機緣,從而在洪荒天地的疏忽里得見大道證道混元,此即為斬三尸。此法有一絲機會,但也不大可能證道大道混元,至多能見洪荒天道,證道洪荒天道混元,此后潛心體道,也許能機緣巧合下透過天道見證大道,從而從天道混元證道大道混元。這需要漫長修持,也許天地滅了也未得見大道也未可知。”

老子說完后,老子,元始,通天三人都有些落寞。

尋道子也聽得有些消沉,可尋道子又一想:這還哪里說起呢,自己現在連在洪荒保命都還得小心翼翼,何苦想多了,真到了那一步再說。大文學可對師父,師伯,師叔又當如何?聽師伯今rì所說,玉證道大道混元唯有以力證道,和斬三尸證道有那么一絲機會,那功德證道應該是半點機會也無,而前世傳說里三清最后也是選擇了功德證道,最終也沒有享到真正的自在。這會我要不要說點什么?從心底講,尋道子也希望自己師父,師伯,師叔能證道大道混元,得享真正大自在,不受任何羈絆。更希望自己也能證道大道混元。

尋道子腦袋里有些漿糊了。老子三人也未說話。一時,老子茅屋里有些沉悶。

好久,尋道子腦海里一閃:自己怎么忘了,前世洪荒傳說里根本未出現的先天靈根,這世也同樣被眾多大能推算為不當出世的——悟道茶樹。每萬年結五十片葉子的悟道茶,可是完整拓印了大道痕跡,雖然每萬年結的葉子拓印下的大道痕跡不同,但不斷積累下來,只要從中體會、參悟了拓印的大道痕跡,也應該可以越過天地束縛,見得大道,得證大道混元,可這過程須得斬去三尸,勿使洪荒天地得知,才能行此偷天之功,只是不知這斬三尸可有法門,不應該如前世傳說的要什么先天靈寶寄托吧?我還得問問師父,師伯,師叔才行。

當即尋道子開口問道:“師父,師伯,師叔,如前所說,那功德證道成圣是不是就沒一點機會證道大道混元了?”

尋道子剛說完,通天接口道:“什么沒一點機會,是根本沒機會,依靠功德換取洪荒天地將洪荒天道混元道痕拓印修士腦海,使修士瞬間得洪荒天道混元道痕認可,證道天道混元,這就是功德證道成圣,可那道痕并不是修士自己體悟所得,雖可運用,可卻不知為何如此,若想再體悟更多道痕,也是不能,更何況若修士沒能將三尸斬去,有此三尸作祟,洪荒天道且可讓你見得大道?”

尋道子一聽通天所說,也是明白,于是又開口問道:“如此看來,若玉證道大道混元,只有以力證道和斬三尸證道,而我等具生在這洪荒天地里,以力證道已不可為,唯余斬三尸證道一途,弟子想問問,這斬三尸可有法?道祖也只說用秘法斬除,弟子想知道是何秘法。”

元始道:“斬三尸有法,其一,煉炁,煉一炁,指先天一炁,又稱為先天真一之炁。是在天地產生之先,混沌未開、陰陽末判之時,生天生地生萬物的原始之炁,稱為先天一炁。惟有修持內煉功夫,培養自身陽炁,炁足之后,聚于丹田,而后沖開三關,直透骨髓,才能永遠趕走三尸。三尸一去,陰魔自消。陰魔消除,陽炁自來。

其二,以先天靈寶驅除,先天靈寶里蘊含先天一炁,越是強大的先天靈寶蘊含的先天一炁越多越強,修士可將之煉化置于三尸所在之三關,借以驅除三尸,共需三件強大的先天靈寶方可。此法相對煉炁之法要為簡便,可一是強大的先天靈寶不易獲得,二是此法畢竟借了外物,若煉化的先天靈寶出了意外,三尸又會重來。不若煉炁之法徹底。”

尋道子想了一下又道:“弟子敢問師父,師伯,師叔,能否斬得三尸?”

老子笑道:“師伯與你師父,師叔曾沾你之光,得飲悟道子茶,一舉證道‘大羅金仙果位’,若非如此,吾等也不知要何rì才能得證‘大羅金仙果位’,想那原本與吾等境界差不多的接引,準提,伏羲等時至今rì也還在‘大羅真仙境’苦苦參悟,師伯就極為感激。如今吾等有了這大羅金仙境的道行法力,無論是煉炁驅逐三尸,還是煉化先天靈寶驅除三尸都也能辦到,只是煉炁需時rì甚多,也許要數萬年修持方可;煉化先天靈寶則相對少些時rì,不過也至少須得數千年至萬年之功。不知你問此何事?”

尋道子笑了笑說道:“師伯,您剛才也說了,沾了我之功,飲悟道子茶得證‘大羅金仙果位’,可我那里不但有悟道子茶,還有悟道母茶,悟道從茶啊,那可是完整拓印了大道痕跡的悟道至寶啊。師伯可不可以······”尋道子說到這里就頓住了。

老子一聽頓時呆住了,元始眼里忽現一陣狂熱的神采,通天扭頭見了老子,元始模樣,先是一愣,繼而張大了嘴,半天不見動靜。

好半天,老子,元始,通天才清醒過來,三人盯著尋道子猛看,眼睛越看越亮,眼里卻流露出太多情緒,有驚異,有慶幸,有欣慰,有狂熱,有太多太多的東西。能讓老子三人這等高人露出如此多的情緒,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了。

又是看了半天之后,老子卻開口說道:“大道五十,天演四十九,遁去一,是為萬物一線生機。今rì吾才明白此中真意。”說完開懷大笑。

元始也道:“大道,天道,亦復如是;順之,逆之,無不為道!”說完也哈哈大笑不已。

通天喝道:“天演不盡,道亦不絕,此中一線,留予一爭!”說完亦是一陣狂笑。

尋道子呆在一旁,見老子三人作此神態,知三人必有所得,所得非小。于是安心等三人平靜。

好一會,老子三人終于神色平靜,相互間看了一眼,忽而起身,莊重地向尋道子打了個稽首:“師伯(為師)(師叔)謝謝你!”言語至誠。

尋道子一見慌得一下跪在地上,連連叩首:“師伯,師父,師叔折殺弟子了,弟子可當不得您們一謝啊!”

元始伸手將他拉起,微笑著說道:“當得的,沒你這一說,為師與你師伯,師叔可能就已走入歧路,再沒有絲毫證道大道混元的可能,你一番話可是將我們從歧路上拉回來了,如何當不得一謝。為師做得最正確的事就是收了你為弟子。”說完也是感慨不已,還記得收尋道子為徒時推算此徒弟尤為關鍵,不但于己,而且對自己兄長,三弟都會有影響,當時還不知這是為何,如今看來,此徒弟還真極為關鍵。

老子一旁也同樣感慨不已,對元始收尋道子為徒他同樣也作了推算,得知此弟子對自己兄弟三人影響甚大,沒想今rì應驗,竟是如此這般巨大的影響,此時想來,元始收得此徒兒,當是自己三人的福緣,而不是尋道子自己的福緣!

尋道子被元始拉起,聽元始一番誠懇的話語也是頗為感動。決心為師父三人謀劃一番······

Ps:厚顏的求一求推薦,收藏,點擊啦!謝謝!大文學


上一章  |  闡教有金仙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