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第三十五節 鞏固(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伐清 >>伐清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五節 鞏固(下)

第三十五節 鞏固(下)


更新時間:2013年12月10日  作者:灰熊貓  分類: 歷史 | 軍事 | 灰熊貓 | 伐清 
正文

鄧名希望把大量縉紳子弟送到四川接受軍事訓練,在他看來這對膠東繼續增強軍事實力有很大的好處。

“膠東的縉紳有錢有糧,能夠承擔他們的子弟的學費,而且這些人到了四川我就比較容易把他們變成帝國主義者。”鄧名的這個如意算盤已經在心里打了很久了,這些縉紳子弟不但在思維方式上容易被同化,而且還會因為在川軍中接受訓練而感到帝隊的強大,產生出帝隊的畏懼心理。

不過鄧名算盤打得雖好,但扶清議院卻不愿意向四川派出學員,他們知道川軍很強大,但是首先不認為鄧名會傾囊相授,其次擔心自己的子弟會被用去當炮灰。這些縉紳理解不了為什么需要長期和專業的訓練才能讓膠東軍脫胎換骨,而且他們的軍隊組織也不需要這樣廣泛的軍事訓練。

縉紳軍隊的軍隊結構是一板一眼按他們在鄉間的人身關系來的,穩固到了僵化地步,佃戶出身就不可能出任到軍官,而秀才就是要服從舉人長輩的指揮。現在這個軍隊的戰斗力已經讓縉紳議院很滿意了,他們并不覺得有進一步提高的必要,不會從佃戶士兵中選拔表現杰出的人員去接受軍官訓練——就是這些鄧名覺得有前途的扶清軍士兵,他們也期盼東家和宗族許諾給他們的媳婦、良田和高的族內地位。

而那些縉紳子弟,他們出任軍官是一種副業,家族遇險了所以要帶領佃戶出來保護莊子——本質上他們領兵出征和保護塢堡不受土寇洗劫是一回事,他們的職務來自于他們的出身而不是軍事才能,不需要接受任何軍事訓練就必然是軍官,而且就算再有軍事才能,鄰居的佃戶也不會交給他帶領。而如果招安或是停戰了,這些縉紳子弟還是要去念書,千百年來他們在家鄉和宗族中地位提高依靠的都是科舉而不是軍訓,現在雖然是亂世,但大家都覺得要想出人頭地最終還是要科舉,有學習領兵的時間還不如好好讀書。

此時不少川西的商人已經來到山東,鄧名一上午白費唇舌,沒能說服扶清議院向四川派出縉紳子弟,中午休會的時候,鄧名和來考察市場的川西人閑聊,問他們有什么好辦法。

“國公又不打算在山東廢除科舉,”盧歡這次作為鹽商集團的代表來到山東,幾年沿著長江的來回奔波,和帝隊的密切合作還有在帝國議會中的鍛煉,已經讓這些川西商人成為這個時代閱歷最廣的一批國人:“我們四川的縉紳是靠軍功獲得的,所以有大批人參加軍訓,而這里遲早還是科舉,對吧?”

現在四川的軍訓越來越被重視,就是陳佐才的書院對軍事教材的編寫也越來越認真,因為軍隊是重要的社會地位上升渠道。

“是啊。”鄧名嘆了口氣,雖然膠東現在沒有科舉,只要一天他們不放清廷的官吏進來統治,清廷的科舉他們也參加不了,不過鄧名可沒有膽子在山東這里公開宣布廢除科舉。就是在四川,文安之、張煌言他們也不認為鄧名會廢除科舉,只是因為四川原先的縉紳階層完全被毀滅了,所以鄧名就以軍功為為標準重塑這個階層,等天下安定了,這些依靠軍功成為縉紳的人還是會讓子弟讀書,到那個時候自然也會恢復正常——文安之他們對鄧名的政策基本就是這樣理解的,而鄧名也不敢去糾正他們的看法。

接來下的議題就是禁海令,膠東半島沿海二十里的人區,加上海貿和漁業,鄧名都打算分配給最支持他的那批縉紳。

“皇上厲行禁海,是擔心有海寇騷擾百姓,劫掠良善……”夏捷在大會上慷慨陳詞,他和濰縣一群縉紳與鄧名最早的一批同盟,現在論功行賞的時候當然不能把他們忘記了。祖澤溥在遷借禁海的時候,講得就是夏捷現在重復的這套歪理,因為海盜要來沿海地區殺人,所以清軍為了阻止海盜殺人所以要搶先一步把這個地區的活人都殺光,讓海盜人可殺:“沿海二十里海盜已經人可殺了,但如果他們要深竄入內地怎么辦?比如三十里?難道為了預防海盜到距海三十里來殺人,我們就需要把三十里內的人呢都遷走,或是殺光嗎?”

遷界對縉紳實際也是有影響的,而且還給了胥吏敲詐勒索他們的機會,而按照清廷和祖澤溥的邏輯,若是鄧名實力強,那么禁海令的范圍完全有理由進一步擴大。

“既然大明的保國公今天坐在這里,那么就說明單純靠遷界是完全法阻止海盜深入膠東內陸的。”夏捷不但把鄧名定義為了海盜,而且還征求他的意見:“鄧提督,你認為海盜會在山東登陸么?”

“從扶清滅明軍提督的角度看,夏議員的話沒有任何問題,明軍對山東的進攻迫在眉睫!”鄧名站起身環視議院全場,用沉穩有力的聲音答道。夏捷舉證的時候鄧名的身份是大明保國公,而他提問的對象則是扶清軍的司令,這一點在場的眾多精神分裂癥患者都了然于胸,鄧名自然不會搞錯,他以膠東扶清軍最高指揮官的身份為夏捷議員作證:“而禁海令確實不能阻止明軍的登陸了。”

“所以我們要在禁海地區建立軍屯,御盜于國門之外。”如果讓某個縉紳遷移到禁海地區去,那么他未必愿意冒險,畢竟清軍有可能會來,而且拋棄家鄉的土地和宗族也不符合縉紳的愿望。比如濰縣的夏舉人一伙兒,就絕對不會變賣家產去海邊。

所以鄧名幫夏捷他們設計了沿海投資公司,以軍屯的名字組織于七的難民到沿海地區開墾荒地,經營貿易和漁業。入股的縉紳派出掌柜經營生意,而到時候的盈利由股東大會進行分配,沿海開墾出來的土地、翻修碼頭、道路,制造的商船、漁船都屬于這些公司所有,利潤歸出錢的縉紳。

而名目則是軍屯,有了這個名目后,任何單個的流民就是想在沿海地區開墾出一片屬于自己的土地都不可能,因為理論上那里還是禁海區,只有掌握在扶清議院這些縉紳手里的軍屯(公司才有權在那片土地上活動。

因此夏舉人的提案得到了大批的支持者,但也不是沒有反對的人,有些議員的產業距離禁海區不遠,他們不希望這些外來戶成群結隊地進入沿海區,這回讓他們獨霸主土地的愿望落空。如果沒有內地縉紳的競爭,那邊境地區的縉紳也有機會把所有的流民都變成自己的佃戶——因為缺乏競爭者。

不過他們的希望注定是要落空,因為這個提議符合鄧名的愿望,對禁海地區的開發有助于明軍未來的登陸行動,而且鄧名也不愿意讓開發工作壟斷在少數人手里,競爭越激烈那開發效率就會越高。而且鄧名還知道邊境地區的縉紳肯定會重視農業,因為他們盼望著能把進去的土地和他們的原先的田地連接起來。而類似夏捷這樣的濰縣縉紳,看重的肯定是來錢的漁業、貿易和造船業,就算是開墾土地也會重視經濟作物——他們指望用利潤在家鄉購地,禁海區的農田再多對他們也沒意義。

不過雙方一時還爭執不下,因為還有不少縉紳既不住在禁海區邊上,也不打算去參與投資,所以成立不成立禁海軍屯對他們來說沒區別。

“如果軍屯分紅給議院呢?”雖然人數占優勢,但法超過半數,軍屯派的靈魂人物夏捷情急之下突然主動提出納稅來。扶清議會一開始就立下了稅余退還的規矩,就是說每年的稅收拋去軍費、治水等開支后的盈余,不能給胥吏發福利或是給官員修衙門,而是要按納稅比例退給納稅人——也就是議院里的這幫縉紳和大俠,這個規矩當然得到了全票通過。

而如果軍屯分紅給議院,自然就意味著有多的稅余,等于在座的人都可以少納稅了。不過由于軍屯派也沒有把握一定能掙錢,所以定下的規矩是分紅而不是固定稅。

在經過一下午的爭吵后,夏捷的提案得到了原先大部分中立派的支持,制定了沿海地區土地、海洋國有化政策——地里的、海里的,所有的出產都要納稅,不經許可就是釣魚都違反禁海令,被抓到要受到罰銀(不是殺頭的處置。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皇上的土地上的產出當然要用來幫皇上養兵。”夏捷義正辭嚴地說道,堅持土地國有化就堵住了沿海縉紳圈地的可能,讓內地縉紳有多的利潤空間;夏捷的發言引發了大批的掌聲和喝彩,這都是住在內地的大清忠臣孝子發出的。

鄧名覺得自己也算是開眼了,這個議會完全由封建地主和城市黑社會頭目掌握,按照階級分析法看應該是一座頑固的極右反動堡壘,想不到居然會提出土地國有化這么具有左派世界觀的法案來——難道這就是所謂的物極必反么?極右勢力果然是既愚蠢又邪惡,為了一點蠅頭小利不惜當本階級的掘墓人。

剩下的唯一問題,就是經營這些買賣是否安全,這個就需要鄧名給出保證了,只要他承諾公平買賣,不洗劫膠東沿海,那么這些軍屯(公司肯定會有光輝的前途。

“鄧提督,你認為海盜會在山東登陸么?”這是夏捷今天第二次提出這個問題,而且一個字都沒有改動。

“從扶清滅明軍提督的角度看——”鄧名再次站起身環視全場,扶清議員們都目不轉睛地看著他,等著鄧明的保證:“明軍不存在在山東登陸的可能性。”

“如果我是明軍統帥的話,”明軍統帥保國公提出了一個假設:“我是絕對不會選擇在膠東登陸的,這里不可能爆發戰爭。”

“謝謝鄧提督的回答。”夏捷和在場議員們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繼續發言的時候夏捷進一步加重語氣:“大家還有什么可擔心的呢?鄧提督親口向我們保證明軍絕對不會出現在膠東了。”

第一次膠東扶清議會勝利結束。


上一章  |  伐清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