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清第三十一節 呆仗(下)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伐清 >>伐清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一節 呆仗(下)

第三十一節 呆仗(下)


更新時間:2013年12月06日  作者:灰熊貓  分類: 歷史 | 軍事 | 灰熊貓 | 伐清 
·

總兵的標營確實比營兵強一些,不過扶清軍的戰線依舊堅不可摧,成排的扶清軍士兵肩并肩地站著,他們的激情雖然散去了大半,不再發出猛烈的吶喊聲,不過依舊沉默地重復著刺擊的動作。不時有扶清軍士兵被流矢擊中,或是負傷到地,他們并沒有發出慘叫,而是咬緊牙關強忍著,直到被同鄉從前線上拖下去,這種驚人的凝聚力就是林峰的標營也是絕對做不到的。

剛才作戰的時候,瞿秀才的人一度被其他書生的人替下去,曹新木也有機會到圓陣后歇息一下,喝一口水。剛才陣型調整的時候,瞿家又被派向了前方,換做其他大俠的部隊,可能就會因為出力多少、任務分配是否公平而爭吵。所以一般大俠的陣容不調整,各憑天命,挨打就一路挨打到底,沒事就清閑整場,以免在輪換中發生糾紛,或是讓那些油滑之徒趁機躲避。

不過縉紳的部隊倒沒有這樣的顧慮,既然是夏舉人的吩咐,瞿秀才這樣的晚輩、后學毫不猶豫地執行,甚至沒有動過討價還價的念頭;再說瞿秀才奉命替換的,或是來替換他的都是他的同鄉同學,還都沾親帶故;不會有什么可計較的,也不會有人會特意欺負他。

對曹新木來說,這是他離開家鄉后最艱苦的一仗,戰斗已經持續了一個時辰以上,而清軍還沒有發生潰敗和大面積逃亡。現在曹新木和他的朋友們也沒有了吶喊的氣力,他們一遍遍重復著突刺動作,這套動作他們搶水打群架時也用過,不過那時拿著的是竹子和木桿,而現在則是明晃晃的長槍,還經過教導隊的訓練改良。

任憑對面的敵人矯健如虎,也沒有一邊跨越柵欄,一邊把密密麻麻的長槍都驅散的本事,剛才有一個特別勇猛的敵兵,看上去好像是個軍官的模樣。這個人不但成功地翻過了柵欄,還折騰了半天沒有被長槍捅死,并試圖掩護他的手下也翻過來,協助他把槍兵逐退。

但并不是每個人都像這個敵人這樣勇猛,他的手下大多在翻柵欄的時候被捅回去了——未必受多重的傷,但就是翻不過來。那些手持三眼銃的士兵,此時也不僅僅把手里的家伙當信號槍使用,他們不時端著火銃走上前排,把火銃一直伸到正在爬墻的敵人的鼻子底下開火。有了柵欄和長槍同伴的掩護,三眼銃的射手有了從容瞄準的時間,而且這時三眼銃的長柄也發揮除了優勢——射手一般都是先點燃導火索,然后雙手持著長柄的末端,慢悠悠地向著柵欄對面的敵人的臉上捅過去,然后穩穩地指在對方的兩眼之間、鼻梁的位置上,等著導火索燒到頭——如果你撥打火銃就別想爬墻、對扎,如果你堅持要翻柵欄那就莫怪被噴個滿臉花,炸個雙耳失聰——被導火索嗤嗤作響的三眼指著還能繼續翻柵欄需要極大的勇氣,反正曹新木沒見到能有誰做到。

不過這些三眼也給守軍造成了一些困擾,那就是它們射出大量的白霧,讓這隊的指揮官夏舉人以及他手下的瞿秀才等軍官都看不清敵人的情況了。不過即使面前白茫茫的一片,對曹新木他們影響也不大,這些士兵依舊向著可能空無一人的柵欄方向全力刺擊,既然東家沒讓停,那大伙兒就不會偷懶。

不知道又過了多久,周圍的氣氛好像變得有些異常,半天沒有三眼銃上來放槍了,背后那些開戰以來一刻不停拋石的機械好像也放緩了速度,曹新木等人也不再向空氣扎去,東家給了休息的命令。

清軍又一次退回了出發陣地,這次進攻又讓林峰付出了上百人的代價,加上上一次沖鋒的損失,五千綠營的傷亡已經超過一成,還有數百人趁著混亂逃離戰場。知道事不可為后,林峰終于下令撤退,向東尋找可供托庇的縣城。

當撤退令下達后,清軍變得更加混亂,大批傷兵在地上伸出手發出哀嚎,請求同伴帶他們一起離去,而更多的士兵開始脫離隊伍。幸好扶清軍沒有立刻發起追擊,這讓半數的清軍可以從容地展開敵前撤退。

一直到部分清軍已經建制退出戰場后,扶清軍才從自己的柵欄墻上開了幾個洞,又一次開始緩緩向前推進。這種推進雖然緩慢,但是加速了剩余清軍的撤退速度,他們再顧不得傷員和輜重,匆匆追著前隊的步伐,全速離開了戰場。

“勝利!”

當最后一個清軍士兵逃離戰場后,扶清軍的陣地上發出了震耳欲聾的歡呼聲,無論是大俠還是縉紳,幾乎所有人臉上都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對大俠們來說,這是他們無數次野戰慘敗后的第一次勝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對縉紳來說,則是初戰告捷,第一場野戰就獲得了輝煌的勝利,讓不少人甚至產生出:“原來打勝仗也不是很難”的念頭來。

就是此戰的總指揮鄧名,也滿面笑容地勉勵那些來向他表功的縉紳和大俠指揮官們——名義上的扶清軍總兵高云軒被大部分人冷落在了了一邊,就算不提鄧名的顯赫身份,單論此戰的作用也是高云軒根本無法相比的,從頭到尾都是鄧名在指揮全軍。

但鄧名并不這么看,只不過他不好意思對那些激動的縉紳和大俠稱自己其實也根本沒指揮,這整場戰斗按照川軍的標準就是指揮官完全放棄了自己的職責,冷眼旁觀基層士兵自發地在一條固定戰線上揮舞長槍。

對面的山東總兵根本無法同鄧名這樣的指揮官相提并論,通過五年的征戰中,鄧名的戰斗經驗已經相當于這個時代的第一流將領。不用說鄧名,就是他的衛士剛才都能清楚地看到對方指揮中的笨拙,還有層出不窮的陣型破綻。在這短短的一個多時辰里,鄧名至少發現了五次能把對手一舉擊潰的良好戰機,不過他依舊什么都沒做,只是騎著馬繼續觀望木柵欄旁的戰斗。

把騎兵包圍在車陣正中也是戚繼光的發明,先用步兵把騎兵團團圍在正中,然后外面再圍一圈戰車,還是無法移動的固定障礙物。這就徹底斷絕了騎兵出擊的可能,也意味著統帥完全無法主動尋找戰機,利用騎兵去奠定勝局。而戚繼光在他兵書中的解釋是,如果不進行這樣的部署,那騎馬的騎兵就會毫不猶豫地臨陣脫逃,而車陣的部署可以保證自己的騎兵無法扔下主帥和步兵兄弟在開戰前逃離戰場。

在今天的戰斗之前,鄧名對戚繼光的難題還沒有直觀的認識。剛才帶著騎兵居于圓陣的正中,看著一次次破敵致勝的良機從眼前經過,鄧名卻只能無所事事地坐等時,他才對戚繼光的痛苦有了切身的體會——戚繼光作為中國歷史上數一數二的軍事天才,從小分隊特種戰到大兵團作戰都得心應手,騎兵、步兵、冷熱兵器樣樣精通,戚帥到底要在什么樣的絕望形勢下,才會徹底放棄自己的指揮才能,設計出車營這種戰法來?

雖然聽袁宗第、劉體純介紹過一些對軍戶的觀感,鄧名也知道大明的軍戶都毫無尊嚴和榮譽,日常的主業是乞討,所以十日一操的綠營與明軍比起來都顯得銳不可當,不過鄧名還對最精銳的北方邊軍抱有一定的指望——雖然他們同樣要賣兒鬻女,同樣由乞丐和奴隸組成。不過今天親自指揮了一場類似車營的戰陣后,鄧名就很清楚這肯定是太美好的幻想了。在鄧名的前世,曾國藩仿效戚繼光的車營建立了湘軍,而湘軍的戰斗力無疑要比戚繼光的指揮的北方邊軍有戰斗力的多,從最一開始就是這樣,因為曾國藩敢把騎兵和突擊隊放在陣外而不怕他們二話不說跑路,而戚繼光不敢;曾國藩和鄧名都敢用盾牌和柵欄來模擬車營的戰車,因為他們還琢磨著要進行一些攻勢,而戚繼光一定要用絕對無法移動的沉重戰車來環繞自己的軍隊,徹底放棄戰場機動能力,全神貫注于如何保證士兵能留在戰場上——相比曾國藩的湘軍和鄧名幫助山東縉紳組建的團練,戚繼光的工作重心明顯更側重于如何防備自己人一哄而散上,他的軍心形勢要比曾國藩和鄧名絕望得多。

“若是有一天我們遇上了扶清軍,與他們正面交戰,我們應該如何戰而勝之?”回到自己的營帳中后,鄧名就詢問他的部下。假以時日,隨著這些秀才經驗越來越豐富,他們的佃戶身經百戰,這支扶清軍就會表現出更強大的戰斗力,他們甚至可能不需要有形的木柵欄來約束,這種縉紳、名流加鄉黨的模式,是封建軍隊中的強軍,甚至在早期近代軍隊都有一席之地。比如大英帝國的紅衣軍,很多步兵團就是這種結構,貴族是校官,紳士出任尉官,士兵由農民組成,而中國的縉紳在農民中不僅和英國貴族一樣深受尊敬,是大眾的偶像和努力方向,他們作為知識的化身甚至還受到一種類似信仰的崇拜。

“他們沒有什么戰斗經驗。”馬上就有衛士說道:“訓練也不得法。”

“他們會不斷提高的,”鄧名搖搖頭:“我也會為他們訓練軍官。”

“我們可以繞過他們的烏龜陣。”看得出來鄧名不會同意為攻破這種陣地付出太大的傷亡。

“總有繞不過去的時候吧?萬一遇到了怎么辦?”鄧名依舊不依不饒。

“他們喜歡三眼這種破爛,我們可以用鳥銃從遠處射擊,把他們都打死在柵欄后面。”一個突擊小隊長說道。

“這是個辦法,”鄧名點點頭:“不過如果他們向我們大量購買鳥銃呢?”

看到幾個軍官欲言又止,鄧名提前阻止了他們:“不要說什么不提供正確的訓練,或是拒絕出售鳥銃,這都不是難度大到完全無法自己解決的問題,只要縉紳議院意識到鳥銃會讓他們的烏龜陣發揮得更好,就算我們不賣他們也會自己造。而訓練,只要嚴格按照紀效新書,他們就能擺出這種烏龜大陣來,而鄉黨組成的軍隊遲早能讓他們敢于把騎兵獨立在陣外,嘗試撲捉戰機。”

不少人提出拋石機,火攻、水淹,不過鄧名逐個指出其中的不足,并不斷啟發提示。最后總有人覺得應該像攻城一樣來對付縉紳的鄉黨軍,而攻城不是爆破就是大炮,只是大炮實在太沉重,發射速度也過慢。

“所以我們或許應該設計一種輕型火炮,能夠被一匹馬或者兩匹馬在戰場上拖著奔馳如飛,畢竟這種龜陣也不是真的城墻,我們只要擁有大量的可以發現霰彈的輕型火炮,就不怕這種移動遲緩的圓陣,開一個口子沖進去。”之前鄧名遇到的敵人,主要威脅來自于他們的騎兵而不是步兵,不過隨著扶清軍的出現,川西有必要考慮萬一遇到以堅定的步兵為主的敵軍,該如何用最小的代價取得勝利:“不過這只是未雨綢繆,這種鄉黨軍的問題就是守衛鄉土斗志昂揚,離鄉作戰士氣一落千丈。不過或許有一天縉紳議院會和我們敵對,我們需要進入他們的領土擊敗他們的抵抗,而且還需要一場碾壓式的勝利來震懾人心,那個時候我們不能束手無策。”

依托宗族的軍隊是穩固和有凝聚力的,不過也有很多難以克服的缺點,只要這些缺點是清廷難以克服,而川西能夠利用的,鄧名就不用擔心縉紳議院會有一天敢于站在自己的對立面。

今天的戰斗雖然讓綠營逃走了,但扶清軍還是打死了三百多清兵,抓住了數百重傷俘虜,而且導致一、兩前綠營士兵在撤退中脫離了軍隊。鄧名一邊繼續讓扶清軍軍官總結經驗教訓,以免嘗試和牙山取得聯系,根據游騎兵的偵查,登州清軍主力已經聚集會府城,整個登州地界上一片空虛。鄧名打算先席卷各個縣城,把登州府的縉紳也都拉進扶清議院,然后再摘下登州府這個成熟的勝利果實。如果在登州城外再進行一些拉鋸戰就更好了,可以讓扶清軍獲得更多的野戰經驗,這樣膠東就能給清廷更大的威脅,并依靠這個獲得得事實上的自治,到那時鄧名除了盟友外還會多一個軍火、和軍事培訓市場,這可是世界上最賺錢的買賣。


上一章  |  伐清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