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第一百四十章 中醫與哲學(一)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國醫大師 >>國醫大師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四十章 中醫與哲學(一)

第一百四十章 中醫與哲學(一)


更新時間:2013年03月06日  作者:九鼎八簋  分類: 都市 | 鄉土 | 九鼎八簋 | 國醫大師 

“快去把那些博士后流動站的人還有老教授們叫來!”許院長聽完王明所講之后和司永志對視一眼然后對著身邊的一位導師說道。正因為這樣,西醫要求‘專’,中醫要求‘全’,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那種用西醫標準來衡量中醫的做法是錯誤的。作為一個華夏人,應該對華夏的歷史,文化,哲學,有足夠的認識,中醫的根在此,中醫的衡量標準不應出于彼。

拿衡量飛機的標準來衡量坦克,拿衡量魚兒的標準來衡量鳥兒,不是混蛋,勝似混蛋。如果這種行為出自一個平民,我們可以原諒他的無知;如果這種行為成為政策,那又是誰在給我們的國粹‘穿小鞋’?”

“除了你們,還有不少人曾試圖去報考大學的中醫專業。但因為數理化不過關而被拒,這些人也曾試圖去參加中醫執業資格考試,因為學歷。西醫知識,過分西化的試題,而自打退堂鼓。如果當今的數理化和西醫知識是學成中醫的必備條件,那歷史上那些名中醫肯定都是假的。諸如張仲景,孫思邈,朱丹溪,葉天士,吳瑭等;而近現代史上。秦伯未,施今墨,蒲輔周,岳美中,高輝遠等前輩,都是在數理化和西醫知識過關以后,才成為名中醫的。這種結論有多么荒唐,大概只有政策的制定者。弄不懂!

前段時間在報紙上我看見了一位記者問藥監局官員的話:現在藥店賣藥。[]政策面對中藥和西藥有沒有不同的監管標準答:沒有。問:中草藥,中藥店呢?答:都一樣。

也見到過病人對一位科班出身,具有高級職稱的退休老中醫的問話:請您幫我看一下,這包中藥用了哪些藥?答:我不認得草藥。在醫院,我只管開方就行了。

我們讀古人遺著,總講藥物成色。修合炮制,甚至有因修制藥物而中毒身亡者。如上海御醫陳蓮舫。中草藥是大自然的產物,成色不同。產地不同,效力就不同,用量配比也就不相同。一個老中醫高級職稱,竟不識中藥飲片,何談用藥精準?!是他的過錯醫院的過錯?這種體制能使中醫事業得到發展嗎?”

“今天我說這些,只是要告訴你們,中醫的發展,以及他能發展到什么程度完全取決于你們,你們知道為何學醫,如何去醫之后必然會掙脫枷鎖,跨上更高的一步。”王明對著下邊的已經被震住的學生說道。

這些聽課的有學生,導師,甚至老教授,不過大部分人都在做著筆錄!他們打內心里也是贊同王明的看法!

“說的挺好,但是這些怎么可能會和哲學玄學歷史古文化等結合!”略顯刺耳的聲音在本來安靜的教室中顯得格外的突出。

幾乎所有人都回頭看向后面說話之人,那人卻也不懼別人的目光,依然看著王明。

王明看著說話之人,心中好笑。整間教室中,有不少的外國人,不過這些人卻都能理解以及贊同自己的說法,這讓王明欣喜,不過眼前之人乃是土生土長的華夏之人,卻說出這樣的話來,這讓他生氣的同時也被氣笑了。

“無妨,可能你們在做的人心里也有些疑惑,中醫為什么會和那些聯系起來!那我們就說說中醫把!”

王明說完之后,伸手在后邊黑板上指了指中醫那兩個字。

“陰陽平衡,五行生克之類的理念你們都知道和中醫有關。那我就說說這些哲學理念。談起中醫,人們往往想起陰陽平衡、五行相克之類的華夏古代哲學理念。但究竟什么是中醫?何謂陰陽五行?如何相生相克?或許很多人并不明白。中醫融合了哲學、宗教、藝術的文化,是哲學智慧的實踐,是一種“生生之學”,集養生、治病、恢復于一體。但在近代西醫思維的結構下,我國中醫已經發生變異,漸失原貌。當務之急,發展中醫需要喚醒國人的文化主體意識,從根上來一番變革。”

“老師,那您看來,中醫和哲學之間有什么關系?”剛才發出刺耳聲音的學生,現在滿上換了一副面孔,王明短短幾句話就說明了為什么要知道那些看似與中醫無關的事,這不僅是保存中醫,更是珍重華夏文化!

“華夏哲學和中醫是緊密相通的,可以說,中醫是在實踐華夏哲學和華夏文化的觀念。中醫是華夏哲學實踐的最好體現,它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完善理論和整個理論構架。中醫講究天人合一、天人感應、整體關聯、動態平衡、順應自然、中和為用、陰陽消長、五行生克等理念,這些都是華夏哲學甚至華夏文化最根本的理念。

在華夏的哲學中,天地萬物是一個整體,事物和事物之間是一個整體中的各個部分,各個部分是相互關聯、不可分開的,不是沒有關系的孤立的個體,而整體之間的相互關系又是相對的,是相互牽制相互推動的,那么這種用華夏哲學的理念來講,就是陰陽相制、五行相克,這個道理可以運用在各個方面包括維護我們的生命上。”

啟蒙書網


上一章  |  國醫大師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