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新秩序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唐新秩序 >>大唐新秩序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

第四十二章 春夏(八)


更新時間:2013年04月11日  作者:八寶飯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八寶飯 | 大唐新秩序 

自五月起,營州都督李誠中開始了自己轄地內的第一次巡視,陪同他巡視地方的是長史馮道。李誠中曾經在白狼山向馮道許愿,盡量幫助他得到營州刺史的任命,本來這一許愿是很有希望達成的,但朝廷重建營州都督府的一紙詔書讓馮道的愿望落空。可馮道雖然沒有當上刺史,卻有了更高的收獲,由營州刺史府長史成為了營州都督府長史,官階正六品。

營州都督府與普通州府和都督府不同的是,他有“都督關外諸軍事”之責,雖然級別不高,但其實代行的是盛唐之時“安東大都護府”的職責,馮道的都督府長史權力更甚于普通刺史。尤其是李誠中對他的信賴,讓他在營州干得十分愜意。

這種信賴表現在兩個方面,先是民事上的全權授予。李誠中平時只抓軍事,民政上的事務則盡數托付給他,當然,重要的決策仍然由李誠中拍板,但這種拍板并不武斷,更多的時候,各種決策是在兩人共同商榷下做出的,如果馮道對李誠中的決策并不贊同,李誠中會陳述自己的道理,如果馮道仍然堅持不接受,那么李誠中寧愿將此事暫時擱置,也不強行推動。馮道曾在長史府議事時多次向官吏們表示,“都督是一個講道理的上司”,這一點讓長史府官吏們深有同感,并且為之折服,因為在這個時代,“講道理”的武將真不多見。

對馮道的信賴所體現的另一方面則要實際得多,即在財物上的信賴。李誠中和馮道已經逐漸達成了默契,營州所得的一應收入,軍事上占一半,“東事會”拿走一成。剩下的四成全部交給馮道,由長史府全權處理。這樣的留成比例是天下間屈一指的,單就盧龍來說,整個盧龍軍全年的收入中,至少有八成用于軍費開支上。在其他各鎮。這項開支甚至高達九成以上。當然,聽說西川的王建和淮東的楊行密比較重視民治,但其軍事上的開支也應當不低于七成。

營州在光化三年的收入為八十余萬貫,當年長史府可支配財物為三十余萬貫。到了天復元年。營州更是獲得了巨額戰爭賠償,僅僅四月底,便從渤海國拿到了價值一百八十萬貫的財物,從新羅的北原、松岳獲得了三十萬貫。按照《松岳新約》的規定,新羅國和熊津州都督府每年分別要向營州上繳三十萬貫和十萬貫。在已經可以確認下來的收入中,天復元年上半年將獲得總計二百五十萬貫!而長史府則可以分潤其中的一百萬貫!

一百萬貫是什么概念?可以用一個數字來對比,李誠中穿越過來的光化二年,盧龍軍最強盛的時期,全鎮十三州上繳節度府的錢糧折價總計為一百三十萬貫,其中一百萬貫用于軍費開支,節度判官劉知溫真正能夠掌握的只有三十萬貫。

單單算一算手中可以使用的錢糧,以馮道為的長史府官吏們便已經足夠感到幸福了。

馮道已經不是第一次巡視地方,這次由他陪同李誠中。并向李誠中詳細介紹一應情況,周小郎帶領營州軍老營護軍左都兩百名士兵隨同保護。

第一站自然是柳城東山,這里有李誠中最為看重的東山鐵礦。雖說李誠中最為看重這里,但他是第一次過來,說起來。他也很不好意思。他的這種“不好意思”是穿越人士所特有的,在東山鐵礦的管事們眼中,身為都督的李誠中能夠親自前來,已經足以令人驚訝了。別說此刻,放眼大唐立國的兩百多年。何曾見過一州都督巡視賤役?

知東山鐵事宋瑛率數十名管事將李誠中和馮道一行迎入山中,宋瑛本來打算擺宴接風,卻被李誠中拒絕,他直接要求前往礦山一看端倪,倒令宋瑛和眾管事們面面相覷,心中忐忑不安,也不知是不是這位都督有什么不滿意的地方。馮道好言安慰了宋瑛等人一番,告訴他們,都督就是這種作派,大伙兒才放下心來。

一進山谷,就聞到撲鼻而至的濃重石粉味,隨之而來的是嘈雜的“叮叮當當”敲石聲。放眼望去,數百、上千人上身,正在用榔頭、錘子敲打鐵石,還有更多人挑著籮筐、推著營州獨有的雞公車來來往往,不停運送。

東山鐵礦早得了李誠中的授意,對于營州軍政上兩位最高長官的到來,礦上并沒有停工,仍是一副熱火朝天的架勢。

李誠中從沒去過礦山,包括前世、包括今生,他很好奇于這樣的采掘效率,宋瑛向他解釋道:“都督所見的,是分石的礦場,真正的采掘在山里,采掘出的大石拉到此處分選,將含鐵的石頭剝離出來,敲碎,然后送到山外熔煉。”他怕李誠中不懂,補充道:“含鐵的石頭帶有色澤,一望可知。”

繼續向山谷內行去,里面豁然出現好大一片光禿禿的石山,更多的苦力正在上下翻飛著榔頭,挖掘著暴露出來的石頭。更遠處還有一些苦力正在山壁上的巨石下堆積木柴,只聽有人喊了一聲“燃火”,幾支火把扔進了木柴堆中,片刻之后便燃起熊熊火焰。

宋瑛解釋:“這是在燒山,等這堆柴火燒完,會把巨石燒燙,再用涼水澆上去,反復數日之后,這一片山巖便松動了,很容易采掘。”

李誠中明白了,這是熱脹冷縮的原理,古人的智慧無處不在。

如今東山有多少苦役?對于李誠中的這個問題,宋瑛回答得很詳細:“正月之前,東山共有苦役八百余人,采掘有兩百人,分石有四百人,還有兩百人在山外的溶鐵場。今年都督東征大勝,長史府劃轉了兩千余流民和罪民,如今已經有了三千人,每日可產鐵四千斤。”李誠中心里暗暗算了一下,這樣的產量也就是月產十二萬斤。每年一百四十余萬斤,如今營州實行的是新的度量衡,近似于后世,換算下來,年產鐵一千多噸。看著宋瑛一臉自得的模樣。李誠中不由鄙視了一把。真是沒見過世面的小農意識啊!

從山中出來,繞到熔鐵場,這里的氣味更加難聞。宋瑛早準備了數十塊濕布,分給李誠中和馮道等人。眾人用濕布捂著鼻子,沿谷道進入。

一進溶鐵場,李誠中就被深深的震撼了!

熔鐵場建在一側山壁之畔,十架圓柱狀的大爐子立在當地,每架爐子都有三、四人那么高。爐下數十人辛苦的忙碌著。輪班往爐口鼓風,或是搬運著成框的鐵石和其他材料。震天的號子響徹山谷。爐子一側開有煙口,濃煙從煙口滾滾而出,向上空攀升。好一副大工業的景象!

“高爐?!”李誠中有些目瞪口呆,一剎那間,仿佛有種置身后世大鋼鐵廠的感覺,只不過這里沒有巨大的廠房,沒有原料傳送帶,一切都在露天之下。他穿越前在部隊服役時。部隊曾經組織過很多次軍民共建活動,其中一次便是到附近的邯鄲某鋼鐵廠參觀,眼前似曾相識的場景令他一度有些失神。當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古人的智慧再次令李誠中為之折服、傾倒。

宋瑛一副技術官僚的作派。兀自滔滔不絕講解著:“高爐?都督,此為豎爐……嗯,高爐之稱也不為謬,確實很高……這些爐子是由巖磚和黃泥搭建而成。可以耐火……從上墜入鐵石、木炭、石灰等物,從下方鼓風。材料的配比也有講究……”

馮道打斷道:“不用說這些,你就告訴都督每爐可產多少鐵就是了。”

宋瑛頓了頓,撓了撓頭,道:“長史莫怪,瑛確實有些饒舌了……每爐每日可產鐵五百斤,平日只開八架,壬、癸兩字爐為備用,所以,月產……”

馮道和宋瑛都認為跟李誠中將具體的煉鐵方式沒有必要,但李誠中卻敏銳的抓住了其中的關鍵,他插口道:“等等,宋知事,你剛才說,加木炭?”

宋瑛一愣,道:“是,與普通木柴相比,木炭的爐溫更高一些。”

李誠中印象里,參觀鋼鐵廠的時候,技術師父曾經講解過,應當添加焦炭。用焦炭替代木炭是煉鐵工藝的巨大進步,不僅溫度更高,而且還可以起到很好的還原作用,使得高爐煉鐵直接成為可能。當然,具體“還原”什么,怎么就算得上“巨大進步”,李誠中對此沒有概念,當年的技術師傅對他們這些當兵的也沒有多做解釋——解釋了估計也沒人聽得懂,但他此刻卻可以提出來,指出下一步發展的方向,具體問題由技術人員來解決。當下便道:“可以用焦炭取代木炭。”

“焦炭?”

“唔,用煤……用黑石煉制而成,類似于木炭的煉制原理。應當是密閉條件下加熱黑石,獲得一種類似于木炭的東西。”

“黑石啊?前人曾用黑石直接替代木炭,但出來的鐵不堪使用。”宋瑛道。

“那是因為其中‘硫’的成分太高,這一點可以用加大石灰的配比來解決。具體怎么做,你們可以試試,用黑石比照木炭的制法煉制焦炭,以焦炭替代木炭,這是其一。其二,加高加大爐子,可以鑄造更高一倍、甚至兩倍的高爐來煉鐵,這樣可以加大產量。其三,送入風道也要加入,你們目前送入的是冷風,可以加長通風道,讓風吹入高爐之前成為熱風。其四,風箱太小,以人力鼓風效能很低,建議你們引水流過來,類似于種田灌水的水車,以水力輸送風力,具體是這樣的……”

李誠中搜腸刮肚般將模糊的記憶和認知全部傾倒出來,他講述的都是原理,具體操作方法還需要宋瑛等人自行琢磨,但就算是這樣模糊而粗略的原理,也讓宋瑛等鐵山的負責官員們眼前一亮,連忙用筆記錄下來。

“這樣的高爐需要多長時間建成?”李誠中講述完后問道。

宋瑛仔細想了想,道:“三個月內可以建成一座,建造都督所說的高爐并不難,難的是焦炭的煉制方法,這個還需要琢磨,另外都督所說以水力灌風,這一點也不難,但是需要人力,最近的溪流離此還有五里地……”

馮道在一旁問:“都督所說之法得用否?”

宋瑛嘆道:“都督大才,某終于知道什么是‘生而知之’了。此法若是得行,產量必定大增!”

馮道當即拍板:“長史府十日內征募一千人給你,今年的東山鐵礦預計財費支出增加十萬貫!專用于建造都督所說的高爐。但有個條件,半年內出第一爐鐵,你可敢應下?”

宋瑛咬了咬牙,道:“八個月,給某八個月時間,某便應允下來。”

李誠中問:“附近可有黑石?”

宋瑛道:“和龍山下便有,當地住戶均以黑石替代木柴。”

李誠中點頭:“給你一年時間!注意重新調配礦石、焦炭和石灰的配比。”

宋瑛大喜:“有一年時間,說什么也得做成,做不成便撤了某的差遣罷!”

想象著眼前一副高爐吞吐、鐵水不絕的大工業化場景,李誠中心中生起一股豪邁之情。這個東西是他原先不敢想象的,但是更令他不敢想象的是古人的智慧,沒想到在這個時代,中國人便已經擁有了類似于后世高爐煉鐵的技術基礎,甚至離后世只差幾步之遙。只需要解決了關鍵的幾個技術節點,高爐煉鐵這一大躍進式的生產方式即將出現,鋼鐵工業的基礎就會建立,這是怎樣的壯麗景象啊?若是沒有后世幾次游牧民族對中原生產力的極大破壞,嗯,尤其是野豬皮造成的數百年技術發展停頓時期,中國早就先于世界進入了工業化了。

有了可以預計的煉鐵業基礎,李誠中忽然想起火藥來,這個東西此刻其實已經存在,他也早就命人去尋找懂得配比火藥的道士了,卻始終沒人回復,于是問馮道:“我以前說過,找幾個懂得配制火藥的道士,如今怎樣了?”


上一章  |  大唐新秩序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