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小兵之霸途第七百七十一章 官階、軍階、爵位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三國小兵之霸途 >>三國小兵之霸途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百七十一章 官階、軍階、爵位

第七百七十一章 官階、軍階、爵位


更新時間:2016年04月30日  作者:一級煙槍王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一級煙槍王 | 三國小兵之霸途 

如今大漢已經獲得了實質性的大一統,所以,許多的事自然也得要統一安排。

行政上的統一,軍事上的統一,反正,方方面面的都會涉及到。

這一切,對于劉易來說,以前可是從來都沒有想過自己這么一個平凡普通的小兵,能夠直接對一個若大的國度進行統一治理。盡管近些年,劉易有了一點心理準備,也有了一些準備,但是,如今大漢當真的被自己統一了,但依然還是覺得有著千頭萬緒等著自己去理清。

當劉易真正站在了這個位置高度上去看待問題的時候,他就真的覺得自己的才智有所欠缺,單靠他自己,根本就不太可能完全治~理得好這個國家。還好,他一直來都有了一些準備,身邊的那么多謀臣,可以根據他一直來所總結出來的話題方案,進行更有深度的探討,一起各抒己見,從而將一件件關乎到整個大漢發展的政略制定下來,通過朝廷層層發布到各地的官府,到下面的民眾。

如此,讓所有人都有一個清晰的發展目標,有一個很清楚的行為準則。不會亂了套。

另外,劉易也通過認真的深讀研究太陽能手機當中的百科全書上所記述的一些事,從中找到一些可以借鑒的政略,抄錄出來,拿出來跟眾臣商議討論,找到更適合新漢朝現狀施行的政略。

比如說,劉易這段時間,就很在意研究深思歷史上各朝代在建國之后是如何治理天下的,對比秦漢、隋唐、宋明、清后的各個朝代開國之后的治理天下的方針。找出當中一些適合新漢朝施行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當中有一點,劉易就覺得非常值得自己去注意借鑒的。需要自己去避免的。

是什么呢?就是一定要盡可能的避免操之過急。

有許許多多政略,有許許多多利國利民的行動計劃,在歷史上,或多或少,都證實是好事的舉措,可是,在某一個時期,卻是行不通的。往往都會因為好事而變成壞事,嚴重的話。甚至會影響到一個朝代的興衰甚至滅亡。

這個,可以拿秦皇時期及隋朝時期來說事。秦皇時期,秦皇使書同文、車同軌、度衡量,又修建了雄偉的萬里長城,同時也發兵嶺南,各地又開展了一系列的發生發展的大舉措。隋朝開國之后,隋文帝勵精圖治、勤儉治國,隋煬帝雖是滅國之君,被世稱為昏國。可是,其人也有著英明及雄才大略之處,他繼位登基之后,也同樣推行了不少利國利民的政略。如開鑿大運河,三征高麗等等,這些。其實都是利國利民以及頗具開拓精神的舉措。但是,秦朝也好。隋朝也好,都是一個短命皇朝。都是盛極而亡的朝代。

為何?總的來說,就是都犯了一個操之過急的錯誤。

秦皇及隋煬帝,都想將所有的事兒一下子做完,從而忽略了其當時的基本國情的問題,忽視了廣大百姓所能夠承受的承受力的問題。

書同文、行同軌是不錯,有利于華夏各個地區民族之間的交流、進步,但是,強制性的推行,就成了壓迫,就出現了焚書坑儒的事件。使得一些本是應該保留的傳統知識流失,失傳于世,從側面影響了某些方面的發展。

修建長城及開鑿大運河也沒錯,可是,在民眾不堪負重的時候,強征民夫去完成這些項目,就變成了禍害百姓,使得天下百姓人心思亂,很快就會導致天下大亂之局。

同樣的事情,在后現代開國之后,所開展的大生產運動,在當時的國情之下,似乎就開展得比較好的。雖然后來證明如此也不能長久的維持下去,可是,在前期,的確就搞得很好。比如,修建水利開荒造田等等,幾乎是全民出動,人人爭先恐后,不用官府施壓,就能人人用命去將一條條引水的水利用他們的血汗修建起來。

所以,劉易與眾臣商議之后,認為暫時來說,整個大漢,不宜一下子有太多的勞民傷財的大舉措。天下方定,暫時還是要以治理天下民生為主,不能操之過急。

如此一來,就讓劉易不得不要考慮一下,如果馬上就將數百萬的新漢軍派出境去征戰是否適合。

民生政治方面的問題,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相對較為穩妥的政略。這些方案,在司隸州、并州、雍州,以及在荊州、冀州、幽州等等推行了,效果還算是不錯的。只要能保證政治清明,相信在一、二十年之內,都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可以很好的讓天下百姓獲得一個高速發展的休養生息的時期。

所以,在軍政方面,跟眾臣商議過后,都認為新漢朝剛剛統一大漢,不宜過早大舉興師,以免大軍遠離大漢征戰之后,國內不穩。

眾臣認為,就目前來看,新漢朝的政略,大多都是著重于民生方面,在短期之內,最多就可以讓天下百姓能夠自力更生,勉強維生,不可能憑空讓所有的百姓都過得上富足的生活。所以,除了發展農業之余,還要重視工業、商業等等各方面的發展,尤其是教育方面。

可以預見,現在大漢一統,花上一到兩年的時間搞好農業民生,然后肯定會迎來一個人口大爆炸的年代,可是,同樣的勞動力,如果不從工商業方面獲得突破,解放更多的生產力,那么多生了孩兒的百姓家庭,負擔肯定會加倍負重,百姓的生活也依然好不起來。

另外,醫學方面,眾臣也認為要與教育方面一起推廣,不能再讓一些小傷小病而要了百姓的命。

跟眾臣商議這些問題,劉易還真的頭都大了,他從來都沒有想過。當真要認真去治理一個國家的時候,會有那么多的問題及困難。

不過。幸好現在有那么多滿腹才學的謀臣,劉易但凡是覺得自己頭痛的事。全都交由他們去討論商議,得出解決方案之后,才一條一條的行政方案確定下來。

另外,對于官員任命方面,劉易也是聽從他們的建議,一一去確立到時候主治一方一省的官員名單。然后,還有朝廷對于朝廷官員的品階的評定標準,以及,將來朝廷官員的晉升方案。還有,將來朝廷錄用官員的準則等等。

對于這方面的問題,劉易堅持唯才是用的標準,但是,卻不再是通過舉薦來任用官員。可以舉賢不避親,但是這卻不是錄用的標準。而是將來每一個朝廷官員,必須要從低到高,一步步獲得晉升。就算到縣級、鎮級的縣衙驛站任職的一般文書,也都要有一定時期的考核標準。能勝任工作,才會成為朝廷正式的任用人才,以后,再憑他的能力、資歷等等。獲得晉升。

劉易覺得,在官員治理方面,盡管后世依然出現了無數的巨貪。依然還是一個人情官吏體制。可在晉升方面,卻有一點值得稱道的。那就是晉升不易。一級級向上爬,待爬到最高位置的時候。一般都到了七老八十的年紀。這個,如果是放在這大漢時期,一個到了七老八十的朝廷高官,他還有什么的野心要禍亂朝堂?起碼,多少都可以確保,皇室不容易受到沖擊。

所以,在大漢將來,除非極其才華,又對朝廷忠貞不渝的官員,否則,基本不太有可能在太過年輕的時候就能做到朝廷高官的高位。

劉易與眾臣一起,制定了朝廷從高到低的官職官位,以及各個官職的詳細職能。再制定了一套朝廷官員品階的晉升階梯。從一品大員到九品官員。這些制度,適合于文官。

官員的品階,決定了他們可以擔當的官職的大小。如此,同品階的官員,可以在各地或各個同官位的官職之間調動。這樣,也方便朝廷統一管理任命天下各地的官員,也更好的根據品階來給這些官員奉祿。

至于軍隊方面,也有一個軍階。這個軍階與官員的品階也差不多相對應的,只不過,官員的品階只適用于文官,而軍階則適用于新漢軍全軍的軍士。

軍階從新兵到統帥,

分別為新兵、士兵、精兵、屯官、營官、部將、少將、中將、上將等等。

每一個級別的軍階,對應著某一個級別的文官品階,領取朝廷同樣的奉祿,地位相等。而在軍中,每一個軍階亦對應他們所處于的軍中的地位。如營官便是營將,部將就等同于師將等等。只不過,有了軍階之后,每軍當中的同階的軍將,就可以根據情況,隨意調動到另外的軍中同級的崗位上。

在任命大漢各省各地的文官時候,劉易倒也容易,但是,要給軍中的一眾軍將策封將軍給他們定階的時候,就覺得有點抓頭了。丫的,沒有電腦啊,新漢軍全軍數百萬人,要給每一個軍將士兵定軍階,還真的是一件非常浩大的工程。不要說一般的將士了,就是給一眾猛將策封將軍也讓劉易頭痛。

因為如今的大漢,可以說都是他們打下來的,每一軍,都立下了汗馬功勞,如果根據軍功來策封,那么就很難衡量了,到底要封誰誰為什么的將軍,這個就得要有一個說法了。要不然,軍中的軍將不服,那也是一個大問題。

不過,劉易跟眾臣商議過后,決定不管太多了。就按自己的意思來,不要過于依據功勞來策封諸位將軍。因為如果要依功勞來策封的話,那恐怕要將整個大漢都賞賜給他們都不會夠。

所以,劉易決定,干脆就按照后世的那般,給他們來一個十大元師,十大將軍的封號。這是給他們最高榮譽的稱號獎勵,地位位于軍階當中的上將之上。如此,就可以安撫住二十員于新漢朝有大功的大將。下面的,那就好辦了。

另外,劉易考慮了很久,決定還是在文官品階及軍中軍階之外,再設立一個爵位。

當然,在大漢的基本國法當中先有規定,這個爵位,只是一個榮譽賜號,沒有實質性的權力,不會有封地。但是,爵位可以額外每月領取一定的朝廷奉祿,等于是額外的賞賜。官階與軍階不會有世襲,但是爵位卻可以世襲三代,但是每一代降一級繼承。分為:公、侯、伯、子、男、縣侯、鄉侯、關內侯。

這里,大漢基本國法也明確規定,為免禍起蕭墻,避免不必要的禍根,爵位稱號,不再設王爵。最高只有如鎮國公等等的稱號,不會有鎮國王或者如陳留王這樣的封號。當然,保留獻帝陳留王的稱號,以及,少帝退位之后的弘農王的稱號。這也是對大漢先朝的致敬吧。

但以后就算是劉易登基為帝,其身下之子,也不會有封王的可能,只準立一個太子。這樣,也是為了更好的避免將來兄弟為了爭奪皇位而同室操弋的不良事件出現。

爵位不管是文官或是武將都有可能獲得,但全憑功勞。這樣,也就解決了那些立功太多,不知如何賞賜的文武百官一種恩賜。

制定好各個文官武將品階軍階及官職軍職、爵位之后,時間已經又過了一月多,快進入冬季了。這個時候,朝廷的文武百官,及數百萬新漢軍都已經匯聚在洛陽。

劉易一看,得了,就快到十月了,不如就將正式改國號立國的日子,定在和后世一樣的日子,都是十月一日算了。

不過,暫時皇帝還是少帝,劉易只是以太傅的名義,主持這樣的一個盛大立國儀式。這個,經過眾臣的商議,認為少帝退位給劉易登基的話,還要有一系列的儀式,這些傳統的儀式雖然很古老了,但是卻不可廢,是有必要的。這是一個名義上的合理合法化,劉易必須要遵從的。起碼,得要學當年秦皇泰山封禪,要到泰山去祭天啊。而現在,數百萬大軍集中在洛陽,逗留太久的話,消耗太大,得要盡快舉行改國號立國的儀式,宣布朝廷各文武百官的任命封賜,然后讓這數百萬的新漢軍散去,展開后期的工作或安排。(未完待續。)

關鍵字:___。


上一章  |  三國小兵之霸途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