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異能興農家第八十五章 望門寡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古代>> 帶著異能興農家 >>帶著異能興農家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八十五章 望門寡

第八十五章 望門寡


更新時間:2013年01月29日  作者:撿貝拾珠  分類: 古代言情 | 穿越時空 | 撿貝拾珠 | 帶著異能興農家 

過了二月二,宏遠爹果然動起土木工程。[]

這個時空的農村里,一般農家都是蓋土坯房。

所謂的土坯房,就是只有房基用磚。房基以上,全部用土坯。房基有壘七層的,有壘九層的。目的是為了防水防潮,保護上面的土坯。

土坯是用坯模子打出來的。一盤坯模子需要三個人倒替,一天能打五百多個。土坯摞起來成C字形,俗稱“坯摞”。坯摞要在地里風干十五到二十天才能干透。

宏遠爹和父親梁龍勤商量了商量,為了加快進度,決定請五盤坯模子,十五個打坯的人。四天完工。

在打坯和等著坯干的時間里,先穩碾子和磨、打兩個院里的院墻地基和東西廂房的房基。這方面雇六個小工。梁龍勤說村里沒有比較精煉的泥瓦師傅,應該去外村招一個。三伯梁龍才說,他正好認識一個,做工純熟,對線精準,就是工錢貴些。

宏遠爹說:“修房蓋屋是大事,不能在這上面省。”隨讓三伯去幫他請了這位泥瓦師傅來。

木工也同時進行。請了兩個木匠師傅做門窗。

除了梁龍勤兄弟四個家里都來人幫忙外,鄰居們也有來的。幫忙的人不拿工錢(這是梁家屯里的風氣),中午飯卻是要管的。

這樣一來,每天中午,梁德福家都要有三十多口子人吃飯。早晚也有二十多口。打坯是力氣活,半晌還要送一次水和吃食。做飯也成了一大任務。

梅銀花經過一臘月和一正月的調養,身體已經完全恢復健康。見碾子、磨穩在自己住處門外,還聽說以后讓她接管,給她發工錢,喜歡的了不得。主動承擔起伙房里的重任。

大奶奶、三奶奶、和王奶奶,也都過來幫忙擇菜、切菜。[]

宏遠奶奶因為忙著嫁閨女。沒有過來。

二奶奶也來,不過她每天都是快中午的時候才到,吃飽喝足以后,瞎白活一陣子,把剩下的干糧啊菜啊的,拿一些走人。大奶奶看不慣,用言語嘎巴她,她有時裝作聽不出來。有時翻著白眼說:“俺二侄兒媳婦聚寶盆里的東西要多少有多少。我這點兒在這個家里還算東西呀?!就你多管閑事!”

宏遠娘在伙食上很大方,雇工一日管三頓飯,頓頓都是大米白面飯食。每天的炒菜也都變著樣,每個菜里也有肉。這些雇工都是莊稼人,除了過年過節,很少吃白面飯。更甭說餃子、包子、大米干飯了。一早一晚,哪家不是在粥里摻紅薯和土豆,就這雜糧飯。還得算計著吃。在這里既解饞,還能吃個肚兒圓,一個個干勁十足。

人多吃得多。用的也多,梁曉樂在這上面可動了心思。除了接三岔五與宏遠娘靈魂對接給人們煮頓“神餃子”以外,還在空間里仿制了宏遠娘和梅銀花蒸的饅頭和包子。只要往笸籮里一放,梁曉樂就不離笸籮了。好像多么饞似的,磨著宏遠娘給她拿。

宏遠娘掰開一個饅頭(或包子)。遞給她半個,她就圍著笸籮慢慢吃,眼睛還盯著笸籮里,好像多少天沒吃過飯似的。趁人不注意,從空間里往外拿一些。人們看到的卻是梁曉樂手扶笸籮沿在看饅頭(或包子)。

這樣一來,笸籮里的饅頭(或包子)就會吃不完。直到人們吃的差不多了,梁曉樂才離開笸籮。而她手里的半個饅頭(或包子),還有一多半。

對這事宏遠娘心領神會,認為是老天爺爺在暗中幫助自己。每樣每天都只做一鍋,伙房里的勞動強度減少不少。

往外拿蔬菜卻有了難度。

因為要蓋西廂房,菠菜畦兒被毀掉,再用老方式已經不行了。(就到)梁曉樂經過一番考慮,心想:反正宏遠娘信奉老天爺爺,干脆就把蔬菜放到天地底下,讓宏遠娘直接從這里取。

天地底下放著一個用幾塊木板做的長條桌,是過年時放上供供品的。一般人家放到正月十五送完天地爺就收起來。宏遠娘因為沒處收,就一直擺在這里。

梁曉樂每天天不明,就從空間里把一天用的新鮮蔬菜拿出來,放到天地底下的長條桌上。宏遠娘為了不被人看到,也是天不明就起來。梳洗以后,對著長條桌磕三個響頭,念叨一番,然后把菜拿進屋里。

梁曉樂雖然心疼宏遠娘每天磕頭勞累,看到宏遠娘欣喜的模樣,心里也就坦然很多。畢竟比去王軍集買省事多了。再說這個季節也沒賣這些蔬菜的呀!

有的雇工看出了蹊蹺,偷偷地私下里議論:

“你說這個家里,在哪里弄了這么多新鮮蔬菜?每天調著樣的吃。”

“還有那餃子,一碗里不知有多少種餡兒。”

“你們發現沒有,多半笸籮饅頭或者包子,三十多個人吃,到最后還有剩頭。”

“在這里干活呀,你就可著勁兒地吃,可著勁兒地賣力氣,千萬別耍尖丟滑,也別多嘴多舌,人家有老天爺爺保佑著。你在這里干活,也能沾上‘神氣兒’呢。”

“我的個老天爺呀!”說著渾身一激靈,一吐舌頭,手上速度加快。

正當宏遠爹這邊熱火朝天的大興土木,梁趙氏眉開眼笑地為小女兒梁艷秋準備婚嫁的陪送時,梁艷秋未來婆家那邊卻傳來噩耗:準新郎寇官樹,于二月初十清晨去世了!

原來,梁艷秋的未婚夫寇官樹,比梁艷秋大一歲,今年十七。在十四歲上,忽然得了癆病,每日咳血不止。郎中說這種病有傳染性,讓家里人與病人保持一定距離。

于是,寇家便把寇官樹移居到一處閑院兒里,對外卻謊稱出門學手藝。這個自然也瞞著梁家。

這個時空訂婚的約定,法律效力很大,沒有極其特殊的情況,雙方是絕不能毀約的,否則會訴之官衙。基本上訂婚了,男女雙方的身份就定下來了。

寇家這樣做,自然不是怕梁家悔婚,而是顧忌寇官樹得的是傳染病,被村里人厭惡。被親家瞧不起,在嫁妝上大打折扣。

也因為這樣,梁艷秋的婚事才拖到十六歲。在這個時空里,一般女孩兒十四歲結婚的占大多數。

去年臘月,寇官樹病情日漸沉重。寇官樹母親想:梁艷秋已經與兒子定了婚事。原指望等兒子病好以后再成親。現在看來,兒子的病完全好利落已經無望。何不讓梁艷秋給兒子沖沖喜,永遠占住這個“兒媳婦”,給家里增添一個勞動力,兒子身旁也有個常人侍候。便不顧兒子還在重病中,找算命先生劈了八字,定下日子,于二月十六日舉行婚禮。

誰知,日期還未到,寇官樹卻一命嗚呼。

噩耗傳來,梁艷秋哭的死去活來。她和這個未婚夫還不曾見過一面,感情自是談不上,她哭得是自己的命運。

由于這個時空男女地位不平等,女權被蔑視。男人三妻四妾可以,卻強調女人從一而終,認為從一而終是良家婦女應有的節操,鼓吹“餓死事小,失節事大。”一經訂立婚約,女人便生是夫家人,死是夫家鬼。

訂婚以后,未婚夫先亡,未婚女子雖居家,也須為夫守節,稱“望門寡”。望門(未過門)而寡的女人通常被認為“命硬”、“克夫”,以致難以再蘸重嫁。在這種理論支配下,未婚夫先亡,往往使不幸的女子留下深重的心理陰影,認為自己“不吉”,多半孤獨終身。

梁趙氏也哭的痛不欲生。口口聲聲說:“我的苦命女兒啊,你的命怎么這樣隨娘啊,我們哪里得罪老天爺爺了,讓我們母女遭受同樣的命運。”

原來,梁趙氏趙蘭葉,也是未結婚而男方先死,成了“望門寡”。那時,她的父親去世不久,家里除了債務,什么也沒有了。母親沒辦法,打算把她送進敬節堂。

敬節堂,又稱“清節堂”、“濟孀會”等,民間習慣稱呼為“寡婦堂”。

敬節堂,是為了激勵寡婦“守節”,避免其因生活困難而“失節”再嫁而建。

在敬節堂,“節婦”的收入主要是依靠做針線活維持低標準生活費用,“節婦”之間,互相稱呼為“姨媽”。她們有一條不成文的規定,后進堂者,必須拜一個老“節婦”做“干娘”,并要對“干娘”盡伺候義務,自己做針線得來的辛苦錢,還要貢獻給“干娘”一些,如果伺候不周到,便會遭到斥責和打罵。

趙蘭葉聽說這些以后,說:“寧愿嫁一個死了妻子的老男人,給人家孩子當后娘,也不上敬節堂。”

死了妻子的男人通常也被說成“克妻”和“命硬”之人。兩個命硬之人相克,如果誰也克不過誰,“克”命被抵消,就能平平安安過日子。所以,望門寡的女孩,要想再嫁,只有嫁給死過妻子的鰥夫。

于是,經人撮合,趙蘭葉嫁給了比自己整大一旬(十二歲)的梁龍勤為續妻。

梁龍勤死過妻子,趙蘭葉“望門寡”,兩個命硬之人在一起,也許真的是“克”命被抵消,倒也相安無事。還和梁龍勤生了一兒一女。


上一章  |  帶著異能興農家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