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鳳雛NO.600 書院之殤,兄弟論道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鳳雛 >>大鳳雛最新章節列表 >> NO.600 書院之殤,兄弟論道

NO.600 書院之殤,兄弟論道


更新時間:2018年12月20日  作者:冰凍一尺非三日之寒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冰凍一尺非三日之寒 | 大鳳雛 


龐山民曾放言來年便與江東一戰,兩家已是不死不休,孫權聞得郭嘉謀劃,思索片刻便覺大為可行,要說之前孫權還會畏懼龐山民與其不死不休,如今孫權倒也看開了許多,有些問題并不是一味畏懼便可解決的。

孫權也有懷疑郭嘉這般計策別有用心,待郭嘉離去,孫權便召二張前來,一同商議破壞荊襄書院一事。

二張至吳王府邸,得悉郭嘉算計后,心中亦頗為意動。

江東世家豪族垂涎荊襄奇物已久,若可破壞荊襄書院,順手牽羊,奇術至江東無疑對于一眾世家而言乃是大喜之事。

張昭思索片刻,便對孫權笑道:“奉孝先生這般計策自然極好,只是主公遣死士渡江,當選江北之人,如此一來,唐王亦不會知曉,其書院被毀,是我江東所為……”

張昭說罷,孫權便道:“莫非先生欲嫁禍曹操?”

“正是如此。”張昭侃侃而談道:“那唐王欲攻伐江東,已非隱秘,來年開春其大軍到來,江東即便有奉孝先生統籌全局,亦難擋荊襄兵鋒,然而若令河北,荊襄兩家結下死仇,唐王沒準會一怒之下,發兵河北,如此一來,主公便可不費一兵一卒,保江東六郡平安!”

孫權聞言一臉欣喜,若依張昭所言,郭嘉這般謀劃沒準還真會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來年荊襄軍馬若轉攻河北,江東便可趁勢利用奇術。發展生產,河北遠非江東這般孱弱,兩家大戰必曠日持久,江東也可利用這難得的時機轉危為安。

三人計議妥當,孫權便往廬江密令一封,命周泰,蔣欽二人于軍中挑選江北死士,數日后,便有百余死士入建業城中,孫權賜死士財帛。安撫其心。后告知其此番任務便是潛入長沙,屠書院士子,盜荊襄奇術。

自龐山民于長沙設書院后,此地便為荊襄重地。除屯百余銳卒外。一應防范。亦頗為嚴密。

徐晃深知龐山民看重書院,所以于臨行之際,特吩咐傅彤嚴加把守。只是傅彤對于徐晃這般命令不以為意,在傅彤看來,無論河北,江東皆無膽量,來尋荊襄麻煩,況且時近年關,別家諸侯又豈有能耐擅入荊襄腹地?

只是軍令難違,所以傅彤依舊挾百余銳卒駐扎于書院之內,入夜時分,傅彤覺得左右無事,便尋裨將對飲,然而于夜黑風高之時,書院重地,卻燃大火。

傅彤雖飲酒卻并未大醉,只道天干物燥,便與左右一道滅火,后又發現學子監舍已隱隱傳來喊殺之聲,傅彤聞得聲息,忙命人救援,然而至監舍之時,已然有不少學子被來人砍殺。

片刻功夫,荊襄士卒便于來人殺成一團,傅彤深悔之前未信徐晃言辭,引左右與來犯之人殺成一團,至天色微明,火勢漸熄,來犯死士在傅彤與前來馳援的城防官兵的合力之下,盡數殺滅……

清點過后,傅彤得知書院學子死傷百余,心中大痛,飛馬往襄陽而去,欲向唐王負荊請罪。

一日后龐山民便得悉書院被焚,學子身殞的消息。

見階下風塵仆仆的傅彤跪地求死,龐山民長嘆一聲,對傅彤道:“為何公明已勸過將軍不得松懈,書院重地仍遭敵重創?”

傅彤聞言亦不辯駁,只言愧對徐晃托付,徐晃聽聞傅彤已至襄陽,亦至龐府,見傅彤請死,對龐山民道:“此事非賴傅彤,與徐某亦拖不得干系,長沙重地乃唐王托付徐某戍守,如今出了漏洞,徐某這主將,同樣有罪!”

徐晃說罷,龐山民輕嘆一聲,對二人道:“事已至此,追悔無益,傅將軍且將前夜之事,盡數道來,龐某也想知曉是哪家諸侯居然有如此膽量,莫非其不知龍有逆鱗,觸之必死?”

傅彤聞言,忙將之前死士夜襲書院一事說過,百余死士除砍殺書院學子外,亦尋書院倉庫重地,想必是要趁亂盜取荊襄奇術,只是龐山民將一眾奇術看得甚為重要,牢牢鎖于庫房之中,庫房四壁皆精鐵打造,那死士連番襲擊,卻破不開庫房大門。

正因如此,荊襄奇術得以保全,然而書院學子的死傷,對書院的傷害已然不小。

龐山民聞言微微皺眉,對傅彤道:“傅將軍可察覺這百余來犯死士乃何處人士?”

“形容粗壯,似江北人士。”傅彤說罷,徐晃卻道:“亦有可能是故布疑陣,世人皆知丞相與唐王不睦,然而丞相處事,不會這般下作!”

徐晃說罷,龐山民微微搖頭,道:“抑或是賈詡授計。”

“文和遠在襄平,年前難歸鄴城,如何于丞相面前獻此毒計?”徐晃說罷,思索片刻又道:“且丞相行事縝密非常,又怎會出現如此顯而易見的漏洞?”

龐山民聞徐晃之言微微一愣,點了點頭,命二人退去,又召諸葛亮與龐統,周瑜三人,一道來府上議事。

不多時候,三人皆至龐府,聽聞書院被襲,諸葛亮大驚失色,對龐山民道:“亮至岳丈,恩師,可曾受傷?”

龐山民聞言微微搖頭,對諸葛亮道:“死士于深夜襲擊書院重地,一應教習皆各自歸家,百余學子府死傷,已令龐某痛徹心肺!龐某召三位而來,也是想與三位議議,是哪家諸侯,這般大膽!”

龐山民說罷,便將傅彤之前所言,盡數與三人說了,三人心頭皆感撲朔迷離。

荊襄勢大,無論是河北抑或江東犯下如此大罪,皆在情理之中,且此計與賈詡往日手筆,極端相似……然而正如先前徐晃所言,若是河北所為,曹操決計不會將這般漏洞。暴露于荊襄面前,況且來年龐山民已決定征討江東,江東若狗急跳墻,亦會以身犯險!

三人思索許久,龐統嘆道:“龐某看來,當是江東所為,用河北死士,亦有混淆我等判斷之打算!”

“也同樣有可能是曹操故布疑陣!”諸葛亮說罷,周瑜亦道:“對方動用死士,留予我等線索太少。況且這般惡行。對方決計不會承認……”

龐山民聞言微微點頭,三人所言皆有道理,龐山民就算心中再怒,如今也不知找誰算賬。怕是這般心態也在對手的算計之中。

廳堂內落針可聞。半晌之后龐山民卻輕嘆一聲道:“總之無論是河北抑或江東。此仇龐某遲早必報,如今還當予學子家中撫恤,龐某欲親往長沙一行。與父親,承彥先生一道去往學子家中致歉!”

“主公何必如此?”諸葛亮聞言嘆道:“書院之殤罪在兇手,而不是主公,主公親赴長沙致歉,何苦來由?”

“書院子弟皆我荊襄寶貴財富,當得起龐某這般敬重,況且龐某也想順道查詢一番這些死士是以何手段入長沙城的,若尋得蛛絲馬跡,龐某亦可為其報仇!”

龐山民說罷,三人便知難以再勸,周瑜思索片刻又道:“若主公得知一旦是曹操所為,莫非來年征討江東大計,盡數改變?”

“不變!”龐山民聞言搖了搖頭,對周瑜道:“江東要討,河北也要討,然而事有輕重緩急,龐某分得清楚!我等數月以來,皆籌劃如何征討江東一事,龐某又豈會因心中憤怒,便將先前我等努力,盡數推翻?”

見龐山民雖怒火沖天,卻并未喪失理智,三人亦放下心來,龐統思索片刻對龐山民道:“龐某亦想與兄長同往長沙一行,順便拜訪一下父親與師長們……”

龐山民聞言點了點頭,命這幾日由諸葛亮,周瑜二人合力操持荊襄軍務,便與龐統一道收拾金銀細軟,往長沙而行。

長沙之事令諸葛亮擔心龐山民沿途安危,一路上命數百銳卒,沿途護送龐府車架,龐山民于車中冥思苦想,始終覺得書院一事頗為憋屈,百余學子傷亡,如今卻不知兇手是哪家諸侯,每每想起書院那平和安定的地方竟會遭如此大難,龐山民心情便難以平復……

沿途龐統時常往龐山民車架中逗留,見兄長眉宇間陰霾數日不散,龐統勸道:“兄長,明槍易躲,暗箭難防,此事已然發生,兄長一味沉浸其中,也于事無補……”

聞龐統勸言,龐山民點了點頭,勉強一笑道:“龐某自然知曉士元言之有理,然而諸侯交鋒,與這些莘莘學子又有何關系?百余學子皆因龐某受累,龐某心中,難以安寧。”

龐統聞言卻道:“古往今來,成就霸業者多無所不用其極,百余人命,只其中滄海一粟罷了。龐某一直以為,兄長缺霸主之氣,然而兄長卻打下這般基業,時至如今,龐某仍覺匪夷所思……既然今日有暇,兄長可否為龐某解惑?”

聞龐統之言,龐山民不禁苦笑,對龐統道:“士元岔開話題,莫非是欲擾為兄思緒?”

龐統聞言笑道:“令兄長勿要沉溺憂思只是其一,龐某乃真心求教,還望兄長不吝賜教!”

見龐統情真意切,龐山民也不愿擾了龐統興致,對龐統道:“一樣米養百樣人,龐某雖與古之霸主皆有意問鼎天下,卻不愿多作殺戮,在龐某看來,我荊襄當走一條前所未有之路!”

龐統聞言眼前大亮,若是之前龐統還只為分散龐山民憂思的話,如今龐統卻是真正有了興致,與龐山民深談下去。當下龐統便不假思索,對龐山民道:“兄長可細細道來!”

“若效仿古人,龐某治下修養生息三年,便可獨力抗兩家諸侯,盡起各路兵馬,如今江東,河北當遭覆滅之厄!”龐山民說罷,龐統連連點頭,龐山民若允西川,西涼兩地軍馬一道趕赴中原的話,自可北上河北,南下江東,以荊襄物力,也可勉強支撐,這般提議之前亦有人于龐山民面前勸過,然而龐山民卻未曾采納。

“古人多于大亂之后,便行大治之事。于是朝代更替,直至如今,而龐某于荊南起事之時,大漢已紛亂十余載,各地人口皆因黃巾之亂,群雄割據而急劇下降,便是荊襄這等安寧之地,亦與江東戰事頻頻,滿目瘡痍,龐某以為。若再起大亂。這天下間的百姓怕是要十室九空了……”

“所以龐某只得于大亂之時,緩緩而治,攻城掠地,邊打邊治。如此一來。也可保全天下人口。所謂大行仁道,亦是此意。在龐某看來,便是打下偌大土地。卻無百姓于土地之上耕作生活,這些土地得來何益?”

“仁道,霸道皆為手段,秦皇漢武立命于世,其所行手段亦各不相同,龐某或許隱忍,或許妥協,然而更多的考慮,卻在于我荊襄如何能緩緩修補連年來因戰亂而崩裂的天下局勢……”

“手段乃是小術,而得天下卻靠大道。龐某以為,‘民貴君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當說說而已,而要身體力行……當今諸侯雖智計,手段皆不遜龐某,然而唯有此道,比之龐某遠遜,所以無論曹操抑或孫權,日后敗于龐某手中,亦敗得不冤!”

龐山民洋洋灑灑說了半晌,龐統才明白為何龐山民便是實力大增,連年來也只對中原緩緩蠶食,再看龐山民時,龐統眼中亦閃過一抹異彩,思索片刻,龐統笑道:“好在之前為解兄長憂思,詢問一番,如今倒是龐某占了便宜,兄長所言,龐某雖未盡數想通,卻也覺得兄長這般于處事,有些道理,龐某便附驥兄長,一路看看兄長這大道,可否如愿成真!”

二人車架數日便抵長沙,入城后龐山民與龐統不作停留,徑往書院而去。

抵達書院,二人便見已有工匠入書院修復,書院亭臺樓閣,被焚大半,滿目瘡痍卻難以掩藏。

與龐德公,黃承彥二人相見,四人便入院中議事,黃承彥對于書院被毀之事惱怒非常,言此絕非正道,對龐山民道:“山民可查出是哪家諸侯所為?”

龐山民聞言微微搖頭,對黃承彥道:“線索太少,學生只知一眾死士皆江北人氏,曹操,孫權兩家,皆有可能行此惡事!”

黃承彥聞言點了點頭,如此惡行,人神共憤,隱秘行事也在情理之中,思索片刻,黃承彥道:“山民此番遠來書院,莫非只欲安撫我們這兩個糟老頭子?”

“本欲拜訪書院傷亡學子家人,予以撫恤。”龐山民說罷,苦笑一聲道:“出了這般事情,龐某亦不知如何安慰父親,老師……龐某可做之事,也只是將此事記下,待滅那兩家諸侯后,一并討還這筆血債!”

黃承彥聞言與龐德公對視一眼,二人皆暗暗點了點頭。

只過片刻,龐山民便見黃承彥面上怒色盡去,龐山民略一思索,便知曉師長苦心。

怕是老師先前暴怒,亦是故作姿態,如今龐山民已為荊襄之主,行事當更為謹慎,想到此處,龐山民拱手一拜,對黃承彥道:“老師如今是否放心?”

黃承彥聞言,終露笑顏,對龐山民道:“山民已有這般基業,老夫又有什么不放心的?老夫知山民心懷仁慈,先前與汝父皆擔心如此惡行令山民心智大受影響,如今看來,年紀增長,山民行事也愈發穩重了。”

龐山民聞言,輕嘆一聲,對二人道:“龐某之前也有想過以雷霆之怒應對此事,引荊襄兵馬向兩家諸侯興師問罪,然而后來一想,便是龐某激烈應對,書院學子也無法死而復生……既然于事無補,龐某也只好以不變應萬變了。”

黃承彥與龐德公聞言,皆連連點頭,龐德公嘆道:“好在奇術皆于庫房之中,那些死士未能帶走我荊襄隱秘。”

“龐某寧可學子存活,亦不在乎奇術被盜……”龐山民說罷,堂中三人皆奇怪不已。

龐統更是口中喃喃道:“莫非兄長不知奇術對我荊襄的重要性?”

“若奇術被盜,龐某便可命細作查探哪家諸侯,匠造奇物。”龐山民說罷,冷然一笑道:“屆時龐某興師問罪,也有了由頭!”

見三人對自己看法仍頗有異議,龐山民笑道:“況且奇術便是被盜,我荊襄欲再造奇物也是不難,紡車,泥活字等物本就是龐某所制,書院改進,龐某也不相信,那兩家諸侯還有能人,比之我荊襄書院,更擅研制奇物!”

“況且父親與師長所創書院,已經數年,我荊襄匠造遠遠領先于其他諸侯,只要有才華橫溢的學子,書院便可源源不絕的創造奇物,些許死物,怎比我書院學子珍貴?”說到此處,龐山民輕嘆一聲,道:“百余學子慘遭橫禍,龐某實是痛徹心肺,書院之中皆我荊襄俊杰人士,龐某須待到何時,才可再得百人?”

龐德公與黃承彥聞龐山民之言,皆暗暗點頭,沉吟半晌,黃承彥道:“既然山民有這般想法,老夫便再招各地學子,入書院教導便是!”

龐山民聞言卻道:“先生所言只是其一,若日后龐某蕩平天下,便大興教育,若人人皆知奇術之道,天下間遍地俊杰,屆時龐某何愁國之不強?”(未完待續。。)


上一章  |  大鳳雛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