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呂布一統三國第745章 四個陪都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重生呂布一統三國 >>重生呂布一統三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745章 四個陪都

第745章 四個陪都


更新時間:2013年06月01日  作者:常歡樂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常歡樂 | 重生呂布一統三國 
第728章四個陪都

皇室成員、女官、宮女、女侍衛連同外部的龍驤軍、羽林軍都入住宮城里,天子劉辯、太后何蓮、皇后唐妍、萬年公主劉言都對宮城里的南宮分作內閣駐地有些不滿,但他們對留作皇宮的北宮里面的陳設布置都非常滿意,因為北宮各宮殿引入了明清紫禁城的元素,而北宮后面的御花園引入了江南園林的元素,一切都富麗堂皇美輪美奐。

太后何蓮、天子劉辯問司州牧朱儁用了多少錢修整皇宮,朱儁只用了三億多錢,在報給太后何蓮、天子劉辯時,他經呂布提醒,多了一個心眼,說用了十三億錢,還說皇室撥給的費用遠遠不夠,請太后何蓮、天子劉辯再從內府里撥出一點,太后何蓮、天子劉辯非常高興地從少府撥出了七億錢交給朱儁。

朱儁出了皇宮便問呂布為何要那樣說,呂布搖頭嘆息道:“以本公對天子、太后的了解,他們肯定認為花錢越多的東西越好,他們預計這宮殿維修要花十個億錢,你只花了三億錢,他們肯定以為你偷工減料沒認真做,但你花了十三億錢,他們就會認為你盡心竭力地建造了還用了上好的材料。”呂布當此時不禁想起了那個不顧甲午戰爭成敗而非要花大錢過大壽修頤和園的慈禧老妖婆。

朱儁是寒庶子弟出身,他母親靠賣布供他讀書,他很難理解天子、太后的思維,一臉困惑。

呂布苦笑道:“道理說起來很簡單,像他們這種從來不為生計發愁。從來不需要自己買東西的人,自然會這樣認為。自然不會珍惜民眾辛辛苦苦交上來的賦稅錢財,哎,本公只怕我們辛辛苦苦打下來的江山,也會被他們當做很容易得到的東西,毫不珍惜。”

朱儁能說什么呢,他越來越認清了劉辯的實質,這是一個扶不起的皇帝,扶持著這樣一個皇帝來大漢中興。難啊。

呂布出了宮城,走不多遠,便是呂布的大司馬府。

這大司馬府建造的清素淡雅,古樸實在,沒有任何雕梁畫棟花里胡哨的成分,也一點都不金碧輝煌,看起來非常不襯呂布的身份。但為呂布贏得了一定的名聲,入得府內,一應建筑都隨著呂布的授意,看似平常的宅院卻布置了大量機關,防御能力甚至在皇宮之上。

大司馬府旁邊的一應建筑都是呂布麾下文武將領的,舉凡六品官以上的官員都需要把府邸安在洛陽。

大司馬府后面是一個匡闊的練武場。練武場下面有個匡闊的地道通往外城的中央軍駐地,另外還有一個秘密的地道通往皇宮,這兩個地道都是忠于呂布的工部尚書鄭渾負責建造的,司州牧朱儁、將作大匠李植并不知曉。

呂布人雖在內城的大司馬府里,可隨時控制宮城里的皇宮和外城的中央軍。

為了讓洛陽不止因為人口密集而淪為后世帝都那樣。呂布特別奏請天子劉辯,為中都洛陽設立了四個陪都。分別是東都開封、西都長安、南都宛城、北都鄴城,以各自的職能分擔洛陽城的壓力。

開封作為都城的歷史悠久,不只是北宋一朝,早在夏朝帝杼時期,便曾在開封一帶建都二百多年,隨后商朝曾在開封一帶建都二十七年。公元前八世紀,春秋時期的鄭莊公在開封城南朱仙鎮附近修筑儲糧倉城,取“啟拓封疆”之意,定名啟封。漢初因避漢景帝劉啟之名諱,將啟封更名為“開封”。

戰國時期魏惠王遷都大梁,引黃河水入圃田澤開鑿鴻溝、引圃田水入淮河,水利既興,農業、商業得到極大發展,還修長城、聯諸侯,國力日盛,乃得稱霸于諸國,使大梁城與秦國的咸陽、楚國的郢都并列,成為當時國內最發達的名都大邑,魏國在大梁建都,歷六世一百三十六年。

公元前二二五年,秦兵引鴻溝之水淹灌大梁城,開封首次遭毀滅性水災,魏王被迫投降,大梁城毀,魏國滅亡。之后,秦國在大梁地區設置了浚儀縣,兩漢承襲。奇怪的是,浚儀縣旁邊也有一個開封縣,不過不屬于陳留郡,而屬于滎陽郡。

呂布將陳留郡改名為開封郡,將滎陽郡里的開封縣擴進去,在大梁城的遺址上重修開封城,立為東都。

開封周圍河澤密布,不僅有濟水、穎水、丹水、睢水等天然水道,還分布有圃田澤、蓬澤、牧澤等天然湖澤,形成了一個自然的水網,農業灌溉便利,農業發達,可以成為農業中心,另外因為這附近河道縱橫,航運發達,開封也可以重現北宋時期航運中心的盛景。

呂布命工部督促整修一條從洛陽通往開封的馳道,同時督促豫州建設兵團抓緊整修開封城及其周邊河道。

西都長安是西漢時期的都城,南都宛城是光武帝劉秀的龍興之地,也是東漢近半豪強的祖籍,以這兩個地方為陪都,無需贅述。

一條通往長安的馳道已經修好,通往宛城的馳道也近修好。

重修長安,這里作為西部發展的龍頭,又在長安布下一部分兵力,以震懾涼州、益州。

重修宛城,作為震懾荊州的橋頭堡,布下部分兵力。

鄴城作為陪都,原因也自不待言,只是通往鄴城的馳道修起來有難度,因為要橫跨黃河,要興修黃河大橋,這是跨時代的工程,不過既然宋朝能修成黃河大橋,呂布相信漢朝也能修成。

呂布曾經有過一個大膽的設想,他想把開封城所在的開封郡、鄴城所在的魏郡、宛城所在的南陽郡都合并入司州,又把原先分出去的河東郡、河內郡都劃歸司州,再把豫州的潁川郡并入司州,這樣一來,司州轄有河南郡、弘農郡、馮翊郡、扶風郡、河內郡、河東郡、開封郡、魏郡、潁川郡、南陽郡等十郡,地盤堪稱九州之首,囊括了大漢最富饒的地方。

呂布假意推舉朱儁為司州牧,朱儁知道呂布的本意,堅決推辭,其他朝臣也紛紛退卻,司州牧的頭銜便要落在呂布頭上。

呂布正準備走馬上任,董昭、郭嘉、賈詡、王朗、華歆等從龍一黨卻來勸阻:“主公,萬萬不可擴領司州,因為那樣難免會讓天下人看出主公存有私心,現在天下尚未平定各地均有觀望的諸侯,若是主公現在私心自為,其他諸侯便有了借口不歸順朝廷,為今之計還是先以安定社稷匡扶漢室為要,先平定徐州陶謙、壽春袁術,然后再行討伐荊州袁紹,等天下諸侯盡數平復之后,再行大計不遲。”

呂布細想一番,發現自己這個決定很荒謬,因為不管自己做多大的司州牧都不影響自己對整個大漢的掌控,自己將來恐怕要執掌天下,如果現在把司州搞得太大,到時交給誰做司州牧,自己都不放心,思前想后,最后決定按照后世直轄市的做法,將四個陪都所在的郡都設為府,由朝廷直轄,跟州平級。

取消東郡,東郡在黃河以南部分補入開封,滎陽郡東邊部分補入開封,開封郡改為開封府,開封府尹由原滎陽郡太守杜畿升任。

東郡在黃河以北的部分補入魏郡,河內郡以北部分地區補入魏郡,魏郡改為大名府,大名府尹由原洛陽令楊沛升任。

取消扶風郡、馮栩郡,將扶風郡大部分地區和安定郡、漢陽郡、隴西郡、武都郡并起來建立雍州,雍州刺史由京兆尹鐘繇升任,將敦煌郡、酒泉郡、張掖郡、武威郡、金城郡并為涼州,郭缊繼續留任涼州刺史。

將馮栩郡大部分地區并入朔州,皇甫嵩繼續留任朔州牧,扶風郡、馮栩郡靠近長安的七八個縣并入跟京兆府一起并入長安府,京兆尹鐘繇擢升為雍州刺史之后,京兆尹改為長安府尹,由原陳倉縣令張既升任。

將南陽郡北邊諸縣并入河南郡,將南陽郡改成南陽府,原南陽郡太守便轉為南陽府尹,由徐邈升任。

滎陽郡西邊、潁川郡北部并入河南郡,擴編的河南郡更名為河南府,由魏郡太守滿寵轉任。

河南府與河東郡、河內郡、潁川郡、弘農郡一起并為司州,呂布由大司馬兼任司州牧,司州之所以能管直轄府河南府,是因為司州規格最高,原來的司州牧朱儁改任冀州牧。

王朗進言道:“主公,既然這次行政區域變動已經涉及了司州、冀州、豫州、雍州、涼州,不妨借此機會,把全天下的州郡縣的行政區域都做一下變動,同時任免一下各地州、郡、縣長官,以示還都的新氣象。”

呂布采納了王朗的進言,嚴格規定了州府、郡、縣、鄉、亭、社、保、甲各級的行政區劃,以五郡為一州,以五縣為一郡,以五鄉為一縣,以五亭為一鄉,以五保為一亭,以五甲為一保,這個五不是恒定數字,在四到六之間,通過增設、刪減行政區域,呂布輕而易舉地罷免或貶斥一些不擁護自己又沒有什么能耐的官員,同樣也可以輕而易舉地提升一些擁護自己同時又有一些能力的官員。

其中增設社這個行政區域,是取結社互助之意,社、保、甲都是村民自治,社長、保長、甲長可以繳納一半賦稅,但要負責好所有事宜。從亭級開始納入政府編制,開始設置鄔堡,但嚴格限制官吏數量。

為了杜絕中小世家的新生,為了杜絕大戶欺壓散戶、小戶,采用每戶多少田畝的田畝制度,誘使各個大戶家庭分離戶口,進而強制分戶,各家家主只留一個兒子在身邊養老送終,其他兒子結婚后必須要分戶另外居于其他地方。


上一章  |  重生呂布一統三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