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呂布一統三國第637章 不學李世民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重生呂布一統三國 >>重生呂布一統三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637章 不學李世民

第637章 不學李世民


更新時間:2013年04月11日  作者:常歡樂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常歡樂 | 重生呂布一統三國 
呂布輕輕擺擺手道:“遇到司馬懿這個妖孽,本公都沒辦法,何況是你們,你們下去吧。[百書齋Baishuzhai]”

諸葛亮一臉不服氣地問道:“義父,這司馬懿有什么厲害的,您為什么一直那么戒備他,他不過是一個十四五歲的孩子罷了!”

呂布瞥了一眼諸葛亮,哈哈大笑道:“你不過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孩子罷了,可為父卻很是佩服你的聰明,那個司馬懿跟你一樣聰明,卻比你行事狡猾詭異多了,為父真擔心你這溫室里培養出來的對付不了他!”

呂布真的很擔心,因為諸葛亮、陸遜、呂蒙這些人是自己刻意培養的第二代領軍人物,但他們都是在溫室培養出來的花朵,而司馬懿卻在自己的多番迫害下頑強地生存下去,坎坷艱難危險的經歷肯定讓司馬懿成長得比諸葛亮、陸遜等人快很多。

若是司馬懿有幸成為某個勢力的領導人物,諸葛亮、陸遜等人成為呂布軍中的領導人物,他們針鋒相對,呂布真擔心善良淳厚的諸葛亮、陸遜對付不了像狼一樣兇惡狡猾像鬼一樣詭異無情的司馬姨

呂布決定,從諸葛亮、陸遜這些人十六歲開始就要給他們獨當一面經歷風雨的機會,不能再讓他們做自己的義子做二世祖了,否則只會毀了他們。

諸葛亮、陸遜、法正、呂蒙臉上都很是不服氣,呂布便把司馬懿這些年做的事情都說了出來,諸葛亮、陸遜、法正、呂蒙都倒吸一口冷氣,這真是一個狡猾詭異的家伙,若是他的命格像義父說得這么硬的話那他肯定是自己這群人未來的強大的對手。

呂布沉聲說道:“司馬懿雖然年幼,但他詭詐百變,行蹤詭秘我們不可不防!”

呂布對郭嘉吩咐道:“傳令下去,著各處人馬并軍情部三司若有擒殺司馬懿者,賞萬金!”

呂布頒下這個命令后,稍微想了想,還是無法克制自己內心對司馬懿這個三國唯一大贏家的憎惡以及些微的恐懼:“干脆傳諭天下所有勢力有得司馬懿首級者,賞萬金!”

尼瑪,老子就不相信你司馬懿真的是天命所歸,論天命所歸,你敢跟我這個穿越者比嗎?

趙云安慰道:“主公,這次騫曼反目我們雖然沒有預料到,但我們也只是損失了一萬多人,卻全殲鮮卑七萬多人,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戰績您就無須介懷了。”

實際上中央軍在伏擊魁頭、步度根時,因為弓弩兵發威在先,中央軍只損失了七千多人,就全殲了對方將近四萬人,但因為騫曼的突襲,掩護呂布撤退過程中,普通的騎兵、步兵損失了將近一萬人,將近有兩萬人,趙云說一萬多人也純屬安慰的話。

諸葛亮也安慰呂布道:“義父,您曾說過,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次雖然被騫曼算計了,卻得到了一個名正言順全殲中部鮮卑一舉解決草原隱患的機會!”

呂布輕輕搖搖頭道:“現在我們沒有充足的兵力去占領這片遼闊的大草原,只能任由游牧部落在這里棲息發展,匈奴衰落了,還有鮮卑,鮮卑衰落了,還有其他游牧民族頂上來威脅我們大漢,比如鮮卑北邊的丁零、西邊的月氏,都有可能繼承鮮卑的地盤。我們現在最好的辦法還是扶持一個親近我們的游牧部落替我們看守這里,為我們抵御其他游牧部落對我們大漢的侵擾。”

郭嘉不以為然道:“主公,以屬下對秦漢以來匈奴、鮮卑、烏桓、羌等游牧部落的了解,他們都是畏威而不懷德,貌恭而心不服,真正要消除他們對大漢的威脅只有消滅他們,若像主公所說扶持一個親近我們的游牧部落替我們看守替我們防御,那主公之前為什么要消滅南匈奴呢?

主公所憂慮的問題,屬下突發奇想,為什么我們漢人不可以在草原放牧牛羊呢?為什么我們漢人不可以在草原彎刀立馬呢?主公何不把這方圓數千里的大草原都當成我們大漢朝廷的牧場呢?”

郭嘉的話如同一道風暴,灌入呂布腦海,讓他想起了李世民那句話“戎狄人面獸心,微不得意必反噬為害……”,想起了魏征那句話“夷狄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強必寇盜,弱而卑伏,不顧恩義,其天性也。”

但呂布納悶的是,既然李世民如此認識,為何還甘愿做那個鳥天可汗。

東突厥滅亡之后,一部分突厥部眾內遷歸附唐朝,對他們如何處理,唐太宗召集群臣商議。一些大臣主張把他們分到內地各州縣,改變他們的生活和風俗;一些大臣如魏征等,認為突厥“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遷到內地,會成后患,主張讓他們回到原來的住地。唐太宗在許多重大問題上,對魏征是言聽計從的,可是這次沒有采納他的意見,而同意了溫彥博的主張。溫彥博建議把內遷突厥安置在河南朔方之地,保全原有的部落,仍由酋長治理,維持原有的風俗習慣,仍以畜牧業生產為主。

自此胡人長期盤踞河南之地,這河南之地便是后來的河西走廊,漢武帝從匈奴奪取之后,一直屬中國所有,此地水草豐美,宜農宜牧,是中國培育與放養戰馬的最佳地域,將其送給胡種,一旦不歸所有,無異自毀長城,這是戰略性的錯誤,從此斷了華夏反制來自北方的軍事命脈,華夏文明以后禍患即發端于此。

太宗之后,高宗、武周、玄宗的門戶更開。唐玄宗改元天寶后,志得意滿,決意放縱享樂,從此不問國事,在納楊貴妃后,更加沉溺酒色,信用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唐初自武后始,為鼓勵軍人建立軍功,常常以“出將入相”晉升立功邊將。李林甫為了長期把持相位,杜絕漢族同僚的“出將入相”之源,曾奏曰:“文士為將,怯當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戰有勇,寒于即宏黨援,彼生而雄,善馬上,長布陣,天性然也,若陛下感而用之,使必死,夷狄不足圖也。”李隆基以為然。

由于李林甫把持朝政舊年,逐賢臣,進小人,用蕃將,養盜自重,使朝政敗壞到不可收拾,最終將日如中天的大唐,帶入毀滅的進程。安史之亂爆發時,朝廷除郭子儀是漢族大將外,無論敵友,統兵者均非華夏之人,這在世界歷史上都是罕見的,如蕃人安祿山、史思明,百濟人黑齒常之,高句麗人高仙之,契丹人李光弼,突厥人哥舒翰、李懷光、仆固懷恩、阿跌光進等。從太宗朝的開門揖盜,到玄宗朝的借鼠守倉,唐王朝自己種下的禍根,遲早會生出怪胎。沒有安祿山,也有其他的胡人作亂。

為了平息安史之亂,唐朝廷不得不向吐蕃、回紇等國借兵,大量起用胡兵和胡將,同時提供優厚條件,招降安史部將。結果,吐蕃、回紇、南詔等國乘機入侵,西域從此完全喪失,盛唐時的開疆拓土自此前功盡棄。

至唐肅宗大難略平,君臣皆幸免于難,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將,護養孽萌,以成禍根,安史之亂剛息,藩鎮之禍又生。太宗時代遷入腹心地區的胡人,或平亂有功受封,或因招安受撫,從此割據河北、隴西、山東等地,連傳統華夏領地也有不少失去控制,到了元和十五年,大唐帝國疆土已經失去了三分之二;就在這僅余的三分之一疆土上,也是藩鎮割據,無力統一,中央政府僅僅維持了一個虛幻的唐王朝名義。

現在回頭一看,那個看似偉大的千古一帝李世民,實際上是個鼠目寸光、不以歷史為鑒的混血混蛋。

中國古代傳統的安邊策略“戎狄豺狼,不可縱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西周以此國策安邊而有三百五十余年國運,可見這一策略十分有效。同樣,有很多著名的歷史悲劇恰恰就是違背了這一古訓。申侯犯規,子帶破戒,開門揖盜,引狼入室,國都焚毀,幽王被殺,西周覆滅,東周危殆。三國魏晉,胡人歸附,皆安置于都城附近,江統勸出塞外,晉武帝竟不準,武帝死后沒有幾年,終致彌天大禍。西晉滅國,中原故土,竟成胡人的天下;華夏衣冠,不得不退守江南。

殷鑒不遠,以李世民的神武圣明,本來對夷夏如何相處,該有清醒的認識,然而,有著胡人血統的李世民本沒有多少夷夏之防,加上李世民是好大喜功之人,對于四夷遠服,樂得照單全收,并且安置于匈奴舊地以示天恩浩蕩,使處京畿附近,以至于釀成后來的慘劇。

后人習慣以盛唐時期的疆域來宣揚唐代開疆拓丟之功,實際上,因為李世民錯誤的政策,因為安史之亂,不僅初唐和盛唐時期開拓的國土全部丟失,連漢隋等朝開疆之地也一并丟失,唐朝立國之策失誤,造成宋代立國困局終其始終。

呂布恍然大悟,下定決心,不跟那個篡改史書把自己包裝得英明神武卻在關鍵政策上犯傻的李二學。

呂布對待異族的政策是,要么徹底漢化,要么徹底滅絕,除此之外,別無出路,漢人的土地是永遠不會讓給異族的,漢人卻要占領異族的土地,將它鞏固成自己的領土。

為你推薦:


上一章  |  重生呂布一統三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