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呂布一統三國第481章 不讓草原變沙漠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重生呂布一統三國 >>重生呂布一統三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481章 不讓草原變沙漠

第481章 不讓草原變沙漠


更新時間:2013年01月12日  作者:常歡樂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常歡樂 | 重生呂布一統三國 

從鮮卑王庭來到青巖山的太仆丞田疇是負責整個大漢畜牧業的最高官員,并州牧朱儁兼領的太仆只是掛銜而已,田疇聞聽呂布有這樣的動議,在匯報了出使的細節以后,便徑直問道:“主公,不讓這些草原牧民放牧馬、羊,那讓他們以何為生呢?我們的戰馬又從那里來呢?”

呂布輕輕搖搖頭,笑道:“子泰,是限制過度放牧馬、羊,不是不放牧馬、羊,而是從重視數量、忽略環境上轉換為重視養殖質量、保護環境上來,馬、羊還是要飼養,關鍵是怎么飼養,若是過度放養,對草原的破壞很大,后果不堪設想。”

呂布詳細地給田疇推論了一下過度放牧的惡果:“本來這一片河套草原,跟漠北大草原一樣,草木下面是一層薄薄的土,這層土下面是厚厚的沙石,這塊草原上只能種植那么多草,只能供養那么多牲畜,若是放養太多牲畜,特別是放養太多的山羊,后果不堪設想,山羊的蹄子像鎬、嘴像鉗、角像鏟,能把樹頂倒了吃葉子,吃草時連根都不放過,養這樣的牲畜只會搞得寸草不生,草原上沒有草木鞏固水土,一場大雨過后,原本薄薄的土壤就會被大雨沖走,露出土層下面的沙子,長此以往,草場退化成了沙漠。”

田疇本來不以為然,但聽呂布這樣一說,他的表情凝重起來。

呂布拿起河套地區的地圖,指著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叫做白城子,二百年前這里水草豐美,草灘廣大。河水澄清,曾經是匈奴人王庭所在地,后來匈奴人過度放牧,這里的草全被馬羊啃光,匈奴人又不懂得種草鞏固水土。以至于就地起沙,形成了現在的沙地。”

呂布說得白城子,便是后世所說的毛烏素沙漠,在西漢時期,這片地區水草肥美。風光宜人,是很好的牧場,最原始的沙漠只是處于現在沙地西部一小片,但因為這片草原淺層地表都是由地質時期形成的沙礫物質組成,草皮一經破壞,就成了沙漠,所以。在歷史上的過度游牧后,沙漠終于像一塊傳染性的牛皮癬,向四周擴散,以至于到了明朝,這里完全都是沙漠。

呂布領著田疇等負責農牧業的官員到了之前挖的壕溝。讓他們去看土層分布,果不其然,一層草下面是非常薄的土層,土層下面盡是沙礫,一旦上面的草被馬羊啃光,下一場大雨。刮一場大風,這薄薄的土層就會全部被風雨帶走,這里便會變成沙地。再惡化下去,一片片的沙地連起來就成了沙漠。

田疇、韓浩等負責農牧業的官員臉色都不禁大變,他們從呂布展現給他們的鮮活的分析中,意識到若不是注重環境保護,現在的草原恐怕就成了未來的沙漠,這樣的責任誰也承擔不起。

呂布又講了一個非常聳人聽聞的后果:“這草原上生活著許多老鼠。有田鼠、沙鼠,這些老鼠一般生活在草木非常低矮、接近裸露的地方。只要草木長得高,根莖緊固,那些老鼠就沒辦法猖獗,可一旦草被啃光,土層松軟,那些老鼠就開始泛濫起來,不僅大肆啃食剛返青的牧草,與牲畜形成爭草之勢,還會到處挖掘洞穴,老鼠的洞穴多起來以后,土層和牧草根系都被嚴重破壞了,緊接著就是大片草場退化、沙化,極度沙化的草原又很適合長爪沙鼠活動,一個沙鼠就能挖出上千斤的沙土,而這些沙土被沙鼠翻出地面,數千只沙鼠泛濫在一個草原,就能在很短的時間里把一個草原變成沙漠。”

這些官員若是身在鄴城,沒有親眼看到這片藍天白云下的大草原,他們無法感同身受,也不會對呂布這些話語有多強的共鳴,但他們隨軍出征,來到這片草原,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大草原讓他們陶醉,陶醉之后聽到呂布這番話,都不禁驚嚇出一身冷汗。

田疇、韓浩等人不約而同躬身道:“請主公示下,該怎么做,才能不讓這片大草原變成沙漠。”

呂布先對韓浩說道:“我們開發河套地區,種植糧食,本意是好的,可若是每一寸土地都耕種為良田,不僅不現實,反而會有大禍端。

河套地區的雨水很少,必須要靠黃河等幾條河流的灌溉,盡管我們會興修水渠,引黃河水灌溉,卻也有很多地方距離河流太遠,興修水渠太過耗費人力,對于這樣的地方,就不妨先圈為牧場,養殖牛和雞鴨鵝等家禽,等到以后有充足人力可以興修水渠,再行開墾不遲。

每次開墾荒地前,都必須看看土層有多厚,若是太薄,就種上牧草來放牧,或種上果樹,不能在土層很薄、一陣風就能把土刮跑的地方開墾田地。

另外田間地頭能種上鞏固水土的草木就盡量都種上,不要讓任何一塊土地裸露出來,我們要做到每一場大風大雨都不能吹走我們的土壤。

那些山坡上,土坡上,開墾成田地后,一旦暴雨來臨,松軟的泥土容易被雨水帶走,不利于水土保持,所以那些坡地上盡量不要開墾成田地。如果非要開墾成田地,也要做好加固好地頭,做成梯田、臺地、水平溝、魚鱗坑之類的坡地田。

草原缺少雨水,容易干旱,你們派往各地郡縣的農業司官員,也要教導督促各地民眾對淤地壩、攔沙壩、谷坊、溝頭防護等溝渠休整一番,組織各地民眾做水池、水窖和小型的排水、灌溉設施。

對于那些已經露出沙土的地方,更加要嚴禁耕種,一定要在第一時間,造林種草。”

韓浩等負責農業的官員們都躬身領受。

呂布在后來的和諧盛世年間曾經去過蒙古草原游玩,熱兵器時代的牧民跟冷兵器時代的牧民像是沒有任何血緣傳承一樣,熱情好客,吉祥三寶,呂布渾然忘了某個混賬寫的狼圖騰就是歌頌這些游牧民族的。那些后現代的牧民們,在改革開放后,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對草原開始了三十年的過度放牧,造成了風沙入帝都的慘烈后果,便開始想方設法地做一番彌補。

呂布覺得,那些后現代牧民們的一些對環境的彌補性做法都值得東漢末年的牧民們借鑒,便對田疇等負責畜牧業的官員們說道:“我重申一句,對羊限制的是放養,卻不限制圈養。

你們可以挑選一些對馬、羊特別有益的牧草,比如紫苜蓿對馬來說便是最好的牧草,牧民可以在草原上種植大片苜蓿,然后收割來喂養馬匹,對羊也可以如此,那樣一來,羊就沒有機會再把草連根拔起。

對于馬的飼養,我們原先建設的牧場已經有比較成功的經驗,我就不再贅述,我就說說如何圈養羊。

多數不宜放牧的田間地頭、果園里都可以種植牧草,然后收割牧草來喂養馬和羊,同時也可以利用小麥、谷子等作物秸稈來喂養馬、羊,簡單來說就是可以田間種草、林間套草、以草養羊。

圈養羊,有利于累積農家肥,羊糞尿里面的東西有利于改良土壤,能提高糧食畝產量。

圈養羊以后,出門帶把鐮,回來一捆草,能充分利用起閑散的勞力,能做到家家戶戶養羊,這樣一來,不僅牧民可以養羊,農民也可以養羊。

圈養是把羊群集中飼養,能最大程度地減少羊群疾病傳播,瘟疫再來的時候,不會出現死上萬只羊的現象了,在草原上放養山羊,最常見的問題便是夏肥、秋壯、冬瘦、春死這樣的隨季節變化的不良現象,一旦圈養,這種情況便不會存在了。

另外呢,我們一直在貫徹大漢一人一杯奶的計劃來增強我們大漢人的體質,除了牛奶外,便是羊奶,實際上,羊奶喝起來比牛奶對人體更有益,但局限于羊的體形和產奶期,羊奶產量很少,圈養羊以后,可以便于集中產奶,能極大地提高產奶的集中度和產量。”

呂布這個命令推行下去的時候,負責宣傳這個政策的畜牧學院的學員們,都耐心地講解放養羊的弊端和圈養羊的益處,自此以后,不僅呂布控制下的河套草原上少有人在草原上放養山羊,連漠北大草原上的牧民也漸漸學得圈養山羊,但這樣并沒有減少山羊的數量,反倒因為中原很多州郡的百姓學著圈養山羊來增加收入,使得山羊的數量比之前還多出了一倍,羊奶、羊毛、羊絨、羊肉、羊皮的供應也得到保證,卻沒有對草原的水土造成威脅,因為習慣了圈養以后,大家都懶得去放養了。

“牛呢?”田疇問道:“牛是不是也要圈養起來?”

呂布稍微想了一下,笑道:“牛、馬這些大型牲畜,可以圈養、放養相結合,具體的飼養技術,我不再贅述,你們太仆寺的專業人員好好研究,我的要求是,在保持目前的草原水土的基礎上,可以適當多飼養一些牛。第一,我們現在開發河套,急缺耕牛;第二,想要做到大漢每人一天一杯奶的計劃,奶牛也要增加飼養的數量;第三,我們需要大量的牛皮來做皮甲,因為這三點原因,牛的數量不妨再增加一半,一半圈養,一半放養。”

(第三中文)


上一章  |  重生呂布一統三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