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風)
唐聚五,原名唐福隆,字甲洲,滿族正黃旗人,吉林雙城人,十一歲進私塾念書,十歲輟學進城學習木工手藝,后投身軍旅,加入奉軍。
因作戰勇敢,身先士卒,唐聚五被提拔為排長。
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唐聚五升任少校營長。
民國十五年春,張漢卿保送唐聚五到東北講武堂第6期步兵科深造。
十七年任遼寧省防軍1旅1團中校團附,駐防鳳城。
一八事變后,日軍發動了對東北守軍的攻擊。事變的第二天,日軍突襲鳳城,1團團長被俘后投降。
當時唐聚五未在鳳城,他驚聞事變后,只身來到北平,向東北軍司令張學良面陳抗日殷情。
張漢卿隨后升任他為第1團團長,讓他回東北就職。
3月21日,唐聚五等人在桓仁召開秘密會議,出席會議的代表達30余人。
經過會議研究決定,成立遼寧民眾救國會分會和遼寧民眾自衛軍。
救國會設政治委員會和軍事委員會,王育文為政治委員會委員長,唐聚五為軍事委員會委員長。
軍事委員會下,設遼寧民眾自衛軍總司令部,公推唐聚五為總司令。
陸山所知道的全部有關唐聚五的信息也之只有這么多,這個唐聚五可算的上是東北軍中中級舊軍官的杰出代表,上過幾天私塾,沒有什么文化。不過后來進軍校進修過,有一定的軍事指揮能力,不過在軍事指揮上有些守舊,屬于典型的舊軍人!
不過說他是舊軍人。但等于說舊軍人不愛國,唐聚五很愛國,正是懷著富國強兵的愿望才投身軍旅的。
所以陸山得出了一個結論,唐聚五此人當個團長是合格的,但是要當他指揮數十路部隊,十幾萬人聯合作戰,他還真沒這個能力,至少他現在還不行!
所以面對日軍的圍剿。自衛軍只能各自為戰,最后被日軍各個擊破,不到一年的時間,幾十萬人馬就灰飛煙滅了!
這可是很慘痛的一個教訓!
唐聚五出身舊軍人。身上難免有一些舊軍人的毛病,這些都是小節,沒有人能夠十全十美!
唐聚五領導的遼寧民民眾自衛軍的失敗其實并不是他個人的失敗,其實是一種必然,換一個人也許會好一點。但是客觀原因下,如果不能解決自衛軍內部的種種問題和矛盾,失敗也還是必然的!
第一點,內憂外困。內憂不僅僅是內部的矛盾和分配不公,還有部隊的裝備、訓練、后勤、情報等各個方面。其實自衛軍都處在劣勢,日軍的封鎖。得不到外界的支援。
第二點,內部政令不統一,大家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既沒有當前計劃,又沒有遠景規劃,完全是走一步,算一步,還有一點,內部成員負責,很容易被日偽用各種手段收買。
第三點,部隊編制混亂,番號太多,只要拉起一支隊伍,就給一個番號,勢必造成指揮上的混亂,而且部隊太多,也容易造成信息不暢通,貽誤戰機!
第四點,對部隊的掌控能力太差,說白了,自衛軍表面上強大,其實就是一盤散沙,用烏合之眾來形容一點兒都不為過,人數雖多,可頂用的不多!
第五點,隊伍的領導者基本上都是東北軍的舊軍人和一些綠林好漢,戰法呆板,不懂得靈活機動,經常一仗下來,損失比敵人還要多,慘勝!
自衛軍最終失敗,原因很多,總結起來列上一個幾十條都不是問題,關鍵還是一個實力的問題!
沒有實力,一切都免談!
吃過午飯,陸山提出去通化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