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犀戒第823章 烏蘭巴托的中國印記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靈犀戒 >>靈犀戒最新章節列表 >> 第823章 烏蘭巴托的中國印記

第823章 烏蘭巴托的中國印記


更新時間:2014年01月07日  作者:雪戀1988  分類: 都市 | 都市生活 | 雪戀1988 | 靈犀戒 
烏蘭巴托以前叫作庫倫,力之后才改的名字,就跟韓國人把漢城改成了首爾市一個道理。

烏蘭巴托建在群山之間的丘陵地上,主要街道的建筑有很濃的俄羅斯味,很雅致,一般三到五層的樣子,全城建筑最高的也只有十幾層。市中心有很氣派的大廣場,商業區有一個和京城王府井百貨大樓一模一樣的商場,連樓梯扶手用的石材都是一樣的,據說用的是同一張圖紙。

烏蘭巴托新的居民生活區正在崛起,相比之下,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建筑很像中國同時期建的五六層的樓房,再早些年代的的建筑雖然很陳舊,但是仔細看都很考究,還有大量低矮的房屋建在坡地上,中間夾著不少蒙古包。

稍出市區,大片大片的山地草場頓時撲面而來,草不高,牲畜啃食,蒙古國的牧業基本處于自然放牧狀態,一到周末,草原上景色好的地方常有有城里人開車出來游玩。

相對于首都的八十萬人口來說,烏蘭巴托的汽車還是相當多的,大街上跑的全部是外國車,韓國二手車最多。

因為蒙古國基本沒有自已的制造業,經濟上的三大支柱分別是采礦業、農牧業、和零售業。由于人少,人均自然資源相對豐富。這里的住房使用大量木材,樹木隨便砍伐。

下雨雖少但是城市不缺水,幾條河流的水又多又清。蒙古國人蓋房子用地除了在市中心,基本不受限制,很容易得到政斧批準。

烏蘭巴托是一個緯度和海拔都比較高的首都,又處內陸深處,因此冬天漫長,但是它的夏天卻涼爽迷人,白天很長,晚上九點多時天還亮著。只不過烏蘭巴托的商場關門較早,百貨大樓晚上八點就下班了。

對于蒙古國人的生活水平很難下一個結論,蒙古國公務員的平均月工資大約四十美元,出租車司機一個月能掙七十美元,但是大家的實際生活好像比這個數字反映的要好些。

據大使館的人講,這個數據可能是蒙古人自己給搞的偏低了,目的就是為了多從西方國家要點兒經濟援助,事實上蒙古國人自己認為,他們現在的生活比以前幾年好多了。

“蒙古國城市人口受教育程度較高,出過國的人很多,普遍見多識廣。在牧區,我們參觀過一個牧民家庭,除了老兩口,還有四個女兒,其中兩個在國外,蒙古包的墻上掛滿了女兒們在世界各地拍的照片。”使館的工作人員對江風說道,“烏蘭巴托人的生活習慣受的影響很大,食品結構雖然還是蒙古民族的,但是餐具和吃法都是西式的。”

江風他們在街上溜達著,雖然沒有遇到乞丐,但是旅游點賣小商品的兒童很多,有的纏著追著客人要求購買,攆都攆不走,就跟在國內的一些旅游區一樣。

“這就是烏蘭巴托市里面最大的商場?!”江風看到眼前的情景,不由得瞪大了眼睛,良久都說不出話來。

雖然說早就對蒙古國的民生不抱什么奢望,但是看到這座烏蘭巴托最大的商場的時候,江風還是覺得自己有點兒out了,跟不上形勢的發展了。

眼前的這座建筑物,雖然看上去挺大的,也比較結實,外面的裝修也是大理石貼面,但是怎么看都像是五十年代的仿照蘇聯式的建筑物風格,但現在已經是2007年的12月了,讓顏晨輝很有一種再次穿越了時空的感覺。

“沒錯兒,這就是烏蘭巴托市里面的最大商場,也是我國在五十年代中蘇友好時期對蒙古國援建的第一批大型建筑物之一。”大使館的工作人員非常熱情的向江風解釋道。

在五十年代,新中國先后兩次派遣援蒙人員兩萬多人,在他們的幫助下,蒙古的一座座工廠拔地而起,一條條馬路貫穿蒙古各地,很多蒙古急需發展的經濟項目都是在中國工人的幫助下完成的。

但是中蘇交惡之后,蒙古立刻義無反顧地站到了蘇聯一邊兒,掉過頭來對付中國。

現在,蒙古國官方語言為喀爾喀蒙古語,書寫所使用的是斯拉夫人創造的西里爾字母,而熟悉語言學的人就會知道,俄羅斯文使用的正是這種字母,而同族同根的內蒙古使用的仍然是傳統的蒙語,現在內外蒙的語言聽上去雖然依然相似,但是真正交流起來,卻是需要翻譯的,這不能不說是一件令人感到非常痛心的事情。

秦漢時代的中國,版圖西起阿爾泰山,北至貝加爾湖,東到額爾古納河。當時,蒙古這個民族還沒有形成,到了唐代,開始在那里設置州府,實行直接管轄。宋代,北方游牧部落的一支開始興盛起來,成吉思汗統一大漠各個部落,建立起統一的蒙古汗國,不久,蒙古族打敗了大宋,建立了元朝。之后,這個彪悍善戰的民族向中亞、西亞乃至歐洲進軍,橫掃高加索地區、里海、波羅的海沿岸,建立了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帝國。

元朝的建立,使得蒙古族與漢族更進一步融合,成為了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辛亥革命清朝政斧之后不久,中國就進入了軍閥割據時代,各省或地區紛紛宣布獨力,外蒙古也加入了這一進程,其背后推手就是沙皇。

一開始,沙俄還承認外蒙是中國領土,只是要求讓外蒙實行自治,但是在雙方和談的過程中,段祺瑞政斧派徐樹錚將軍領兵進入外蒙古,用武力迫使外蒙放棄了自治。

不料第二年段祺瑞垮臺,沙俄的一群匪幫支持外蒙的王公貴族把北洋政斧的軍隊趕出了首都庫侖。又過了一年,蒙古人革黨的部隊在蘇軍的幫助下向其余地區的北洋政斧的軍隊進攻,北洋政斧的軍隊敗走,接受中央政斧冊封的蒙王被,蒙古變成了君主立憲制國家,之后中國的軍隊再也沒有進入外蒙古,而蘇聯軍隊卻一直駐守蒙古到了二十年前的一九八六年。

江風看著眼前的一切,不由得大搖其頭,有些感慨的說道:“以前國家對于這些白眼兒狼們的援助實在是太多了一些。在國內人民還餓著肚子的時候,大把大把的錢都撒到了這里了,不能說不是一個敗筆,事實上我們并沒有得到什么實在的回報,要是換了我的話,絕對不會做這些大而不當的事情。”

使館的工作人員立刻就不吭氣兒了,這種非議開國元首的話題,江風可以說,他們是不適合跟著參和的,那是一個立場問題。

中國窮,這是每個領導人都說過的一句話,但同時中國對外援助數目之多,金額之大,也是令人瞠目結舌的。

從五十年代末開始,援助朝鮮、援助越南、援助古巴,援助巴基斯坦、援助柬埔寨紅色高棉,援助蒙古,援助阿爾巴尼亞、援助坦桑尼亞和“非洲兄弟”、政斧援助的實在太多了一些,而且每次都資金龐大。

據說當年巴基斯坦總理訪華,問中國人要援助。那時中國也不富裕,所以開國總理考慮之后決定給五千萬,但把報告給開國元首看的時候,開國元首就在后面加了一個零。

對于朝鮮,在抗美援朝時,中國幾乎是傾盡國家所有去支援它,結束之后為了維持這個,又源源不斷的提供各種援助,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現在。據國外媒體報道,中國每年援助朝鮮五十萬噸糧食,一百萬噸石油,兩百五十萬噸焦炭。

越南人更不是東西。抗美援越,按照“要多少,給多少”的原則,中國對越南傾盡全力援助,從槍支彈藥、糧食、卡車、藥品、通信器材,援助金額高達兩百億美元,甚至還派出了十萬大軍參戰。幫他們無償打仗,修路,搞后勤,當壯丁,用中國人的鮮血,換來了他們的勝利。但誰曾想,掉過頭來,他們就用中國人送去的槍炮作武器,用中國人援助的大米作支槍的架子和掩體,來射殺中國的軍人。

對阿爾巴尼亞,六年之內,給了他們九十億元人民幣,根據當時貨幣含金量、購買力測算,相當于現在的上千億。結果花費寶貴的外匯資源建立起來的工廠,被他們搞得負債累累,工廠大部停產,設備完全廢棄。援助的堡壘被他們用來養雞,援助的卡車被他們扔得漫山遍野,銹跡斑斑。

對坦桑尼亞,不顧自己鐵路運力有限,為他們修了一條長達一千八百公里長的鐵路,一千八百公里長的鐵軌要中國人自己運到非洲,數萬人的工程隊伍要自己報銷一切吃住費用,炸山開道,鋪路架橋,所有原材料和建筑成本用由中國人為他們支付。修這條鐵路的造價已經超過了當時貧乏的國家財政承受的極限,不得已工程花費了十年時間,耗資超過二十億。這種投資用在國內,同等長度的鐵路別說一條,五條也拿下來了。

每當江風想到這些事情的時候,就不由得扼腕嘆息,心想老天給了自己這么一個機會,怎么著也要從蒙古把以前扔到這里的東西都拿回來?這個要求真的不算過分呢。(。)


上一章  |  靈犀戒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