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宋西門慶第一百四十五章 梁山屯糧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水滸>> 霸宋西門慶 >>霸宋西門慶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四十五章 梁山屯糧地

第一百四十五章 梁山屯糧地


更新時間:2013年11月01日  作者:三王柳  分類: 歷史穿越 | 水滸 | 金瓶 | 穿越 | 重生 | 三王柳 | 霸宋西門慶 
搜小說

第一百四十五章梁山屯糧地

開通了,休息一下眼睛吧,聽聽書也不錯哦!

史文恭帶皇甫端到了中軍帳,梁中書離座相迎,以他方面大員的身份,如此禮數也算是仁至義盡了,七個兵馬都監在下面看著,心中都不悅:“大人對這幫沒功名的草民如此推愛,真是有失朝廷家的體統

現在的梁中書哪管他甚么體統不體統的,誰能幫他陣上陣下立功,他就高看誰一眼,和史文恭、皇甫端客氣了幾句,梁中書詫道:“盜遼主御馬者不是還有位段義士嗎,怎的不見了。”

史文恭便回道,段景住是個閑云野鶴之人,住不慣軍營,今日一大早,他就告辭了,梁中書的邀請卻是遲了一步。

梁中書聽了,嘆息道:“唉,還是我的福薄,與奇才俊士失之交臂,實可憾也。”

既然與段景住失之交臂,和皇甫端可不能再交臂失之,于是梁中書吩咐下去,大擺便宴,款待當世伯樂,酒席上說起照夜玉獅子的來龍去脈,眾官兒皆驚,梁中書還要考較皇甫端本事,命人牽了自己騎乘的幾匹戰馬上來,皇甫端只是眼睛一瞄,便把每匹馬兒平日里的習性、脾氣、長處、缺點,如數家珍一般,列舉得明明白白,梁中書的馬伕聽著先五體投地,大贊皇甫先生好尖眼睛。

七個兵馬都監不服,稟過梁中書,也把自己的戰馬拉上來,要難一難皇甫端,誰知卻是難者不會,會者不難,皇甫端右手夾菜,左手飲酒,眼中看馬,口內批詞,目光所至之處,當真是一覽無余,再無疏漏之處,就是說書先生也沒這般好鋼口,七個兵馬都監此時不得不服,心中都道:“原來這大胡子還算有幾分旁門左道的本事。”

梁中書見皇甫端果然是伯樂之才,便招請他做自己軍中的馬醫,皇甫端見推辭不得,只得依從了,梁中書大喜,笑道:“得皇甫先生相助,吾軍馬無憂矣。”

皇甫端這時道:“大人既請我掌馬,須得依我一事。”

梁中書問道:“卻不知是何事,先生盡管說來。”

皇甫端便侃侃而談:“軍中萬馬千軍,蹄口雜亂,是疫病多之地,調理之要,在防而不在治,圣人有言,,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若大病已成然后藥之,大亂已生而后治之,猶如臨渴鑿井,急斗鑄刀,不亦晚乎。”

梁中書聽著,心中陡生知音之感,暗道:“這位皇甫先生果非常人,這番話雖然只說醫馬,卻何嘗不是治世之箴言,梁山如今大亂已成,我此來縱能平變,但國家經此一役,也不知耗費了多少國帑錢糧,元氣已是大傷,,當日梁山初亂之時,袞袞諸公卻在哪里,唉,莫說梁山,只看這天下擾攘,也不知有多少‘未亂’被置之不理,待變成‘已亂’時,甚么都遲了。”

想到喪氣處,不由得意興索然,但還是強打起精神向皇甫端道:“先生所言,令人頓開茅塞,卻不知這預防之道,卻當如何。”

皇甫端道:“還請大人分撥人手,四下里采買合適藥材,或飼馬以增其抗力,或熬煮灑于馬廄絕疫病根本,雖舍小錢,軍馬卻得泰山之固。”

七個兵馬都監聽著,心頭頓時雪亮:“好啊,果然是千里做官只為財,這個大胡子看著道貌岸然,這下終于把狐貍尾巴露出來了,咱們軍中戰馬雖然不多,但攢雞毛湊撣子,要花的‘小錢’還能少了,只消這大胡子從中上下其手,打完這一仗后他就是兩袖金風了。”

這時,卻聽梁中書說道:“先生說得有理,就依先生之言,人手錢糧,由先生所欲……”

睢州兵馬都監段鵬舉聽得心頭火熱,當下挺身而出,慷慨激昂地正色道:“大人,皇甫先生初來,未能深知軍中之事,末將不才,愿做皇甫先生副2。”

其他人亦是爭先恐后:“大人,我等愿共襄盛舉。”

史文恭見皇甫端得了梁中書重用,心中暗暗替他高興,此時見群情振奮,他是個直性漢子,哪里識得其中的奧妙,心道:“連這些飯桶都踴躍上前,我豈能不助皇甫先生一臂之力,哼,若說到弄馬,哪個能比得了咱們曾頭市的男兒。”

當下出列向梁中書拱手道:“大人,皇甫先生總攝軍馬,麾下不能沒有得力之人,我們曾頭市的男兒最善養馬,我便給皇甫先生調撥百十人過來,包管滴水不漏。”

皇甫端聽著心中一凜,暗道:“糟了,若這梁中書納了史文恭之言,我事如何能成。”

當下搶在頭里開言道:“各位莫要自告奮勇了,助我養馬之人,雖以識馬性為先,但亦要通曉各處軍情人脈,如此做起事來方能事半功倍,史兄的好意,在下心領,但這人選問題,還是由梁大人從軍中選拔吧。”

梁中書看著七個兵馬都監搖了搖頭,嘆了口氣,這才開言道:“既如此,就由七位都監各挑得力人,助皇甫先生成事。”

七個兵馬都監大喜,再看皇甫端時立馬順眼了許多,皆思忖道:“原來這位皇甫先生也是可交之人。”

皆大歡喜之下,眾人向梁中書告辭出帳,七個兵馬都監又拉著皇甫端說了半天結交話兒,各自興沖沖地去了。

史文恭在遠處等著皇甫端,悶悶不樂,待七個兵馬都監一走便問道:“皇甫先生,何以拒絕兄弟的好意,與那些小人共事,豈有善果。”

皇甫端便款款地道:“史兄莫急,聽我道來,那七人為圖利而來,我知之甚深,但若我將他們拒之門外,他們明里不敢如何,暗里算計起來,咱們再盡心盡力的弄馬,可是強龍壓不住地頭蛇,也只能落個灰頭土臉,就此慘淡收場,那時豈不誤了大事,史兄你想一想當今世上這群貪官污吏的作為,就應該明白些甚么了吧。”

史文恭終于恍然大悟,氣恨道:“狗賊。”

皇甫端勸道:“史兄莫怒,既然你與他們共伍,就要學會象狗一樣活著,象人一樣思考,這才是正路啊。”

史文恭攥拳切齒道:“終有一日……”

皇甫端冷笑道:“終有一日又如何,外面的梁山、呼家將倒是迎來了終有一日,可還不是被人圍剿。”

一想到自己也是圍剿梁山呼家將的一員,史文恭整個人的精氣神象泄了氣的皮球一樣萎了下去,過了半晌,才茫然道:“皇甫兄,你說,我們曾頭市來打梁山,是不是做錯了。”

皇甫端淡然道:“我只是一個醫馬的,這樣雜難的問題,莫要問我罷,其實,你自己心里明白,只是形勢比人強,一時難以承認罷了,人活著,難啊,。”

史文恭再不多言,只是垂頭縱馬,臉色變幻間,也不知在想些甚么。

回到自家營盤,和曾家五虎、郁保四說起心中積郁,大家都是相顧無言,最后還是勉強道:“咱們在這里,為的是梁大人的厚情,其余的七七八八,還是莫要計較了吧。”

這話題雖然就此揭過,但眾人心里,究竟難以自安。

接下來的幾天里,梁中書正式行文,皇甫端總掌軍中戰馬,七個兵馬都監各派心腹人大力協助,將戰馬防疫的行動轟轟烈烈地在全軍推廣開來,七個兵馬都監逐日里喜笑開顏,甚至和皇甫端兄弟相稱,處得親密無比,縱然失了朝廷官員的體統,此時也顧不得了。

這一日梁中書升帳,和眾將議事,卻見七個兵馬都監都是面色古怪,不由得細問起來,七人皆是言語支吾,只推無事。

梁中書疑惑起來,正要暗中吩咐李成去細察,卻突然有史文恭求見。

梁中書便請入帳,史文恭風風火火地進來,一開口便道:“大人,緊急軍情。”

一聞此言,梁中書心上頓時一跳,但面上還是不動聲色,只是淡然問道:“是何軍情。”

史文恭道:“大人可還記得前些時走了的那個金毛犬段景住段兄弟嗎,今日他回來,帶回了天大的軍情,,梁山人馬的屯糧之地,找到了。”

梁中書聽了,瞪大了眼睛,奮然離座而起,急問道:“段義士在哪里。”激動之下,不覺聲音也顫了。

都說功高莫過于救駕,計毒莫過于絕糧,若能將梁山的糧草燒了劫了,其軍不戰自敗,梁中書一直在絞盡腦汁尋找梁山人馬的屯糧之所,但西門慶行事慎密非常,梁中書勞而無功,此時突然聽到有金毛犬段景住帶來了梁山屯糧之地的情報,這一喜何如。

史文恭稟道:“段兄弟就在帳外,白身不敢擅入。”

梁中書揮手道:“快,快請,不,我親自去迎接。”說著,高一腳低一腳地向帳外搶去。

這一回,七個兵馬都監卻顧不上挑理了,一來,若段景住真的帶來了梁山屯糧之所的確切消息,那絕對是頭功里面奪頭功,因此破了梁山時,梁中書得多少封賞,此刻小小的放軟身段,又算得了甚么,二來嘛,眾人都是胸中多事,心上有鬼,所以才顧不得計較其余了。

“段義士在哪里。”梁中書一路叫喊著搶出去,早見到一條黃大漢立在遠處,見到自己后納頭便拜。

梁中書急忙跑上去扶起,攜了段景住的手回中軍帳里來,短短二三十步路,梁中書已是口若懸河,將段景住盜遼帝御馬的英雄事跡,吹噓得花團錦簇,段景住聽得半懂不懂,只是惶恐道:“小人怎敢,小人怎敢。”

入帳賞了座,史文恭不等梁中書再鋪墊一番,已經單刀直入:“段兄弟,軍情緊急,快說了吧。”

梁中書向史文恭投以感激的目光,也拱手道:“段義士請說。”

段景住被一群河北留守使和兵馬都監圍攏著,一時手足無措,坐立不安,囁嚅了半天,才說出一番順溜話來。

原來,他告別了史文恭眾人后,只恐梁中書過于熱情之下,派人來追趕,因此不往北去,卻向南來,那里多的是山,看看山景,休閑幾日,也是浮生一樂。

誰知在山中無意識的四處亂走之下,卻現了一處營寨,先前段景住還以為這是山賊的窩點,但潛得近時,卻見號令嚴明,士卒雄壯,段景住不由得大吃一驚,暗地里思忖道:“便是朝廷家的天兵,也沒這等威風,平常小毛賊哪里有如此規模氣度。”

這個營寨不樹旗幡,不標燈號,倉促間段景住也不知道這里是做什么的,直到第536章,便可見其人籠絡人心手段之高明了,,段義士,后來怎樣。”

段景住道:“后來小人暗中察訪了幾天,那營寨中小人是沒本事潛進去的,只好在周圍山中四處踏看,后來碰到個采藥的老人,才知道梁山屯糧的地方叫做黃粱谷,是個葫蘆肚兒的地形,只得一條路進去,其中寬敞處,足能安得百萬石糧草,那里地勢又高,不怕雨雪浸潤,而且谷中自有泉水,真是天賜的屯糧之所。”

李成聽了又道:“恩相,只恨咱們是外路人,地理不熟,怪不得找不到梁山的屯糧之地。”

梁中書道:“梁山有二龍山、桃花山、白虎山眾地頭蛇之助,方才能尋到此等屯糧的寶地,但今日咱們既然通曉了他的機關,只消計算得宜,管叫他灰飛煙滅,,段義士,這黃粱谷的來往道路,你可熟了嗎。”

段景住道:“回大人話,,從黃粱谷到青州,有三處岔口通行,一處是南柯峪,一處是邯鄲坡,一處是槐陰陂,,若掌住了這三地呵,里面的人出不來,外面的人進不去,那時做甚么都是手到擒來了。”

李成問道:“這三處可有梁山人馬把守。”

段景住道:“無有。”

梁中書喜動顏色,擊案而起,大笑道:“賊人自恃熟悉地形,輕而無備,正是天奪其魄,李都監,現在你趕緊派人跟了段義士,往那黃粱谷、南柯峪、邯鄲坡、槐陰陂走一遭兒,卻不可驚了賊人,,段義士,此番卻又要偏勞你了,若能破得賊寇,你為功。”

李成答應一聲,領了唯唯諾諾的段景住,帶了麾下的精細人,火去了。

梁中書又吩咐七個兵馬都監道:“你們七人回去,各自整頓麾下人馬,務要做到兵強馬壯,待我一號令,立時出兵。”

七個兵馬都監面面相覷,一時作聲不得,梁中書看了奇怪,嗔道:“爾等何敢慢我軍令。”

段鵬舉見躲不過,只得硬著頭皮上前跪倒,免盔頓道:“回大人的話,不是小將們推諉,而是軍中戰馬突疫病,正處于緊要關頭,只怕……只怕整頓不起來呀。”

梁中書一聽此言,又驚又怒,喝道:“你們不是已經做了防疫準備了嗎,怎么又來了突的疫病,你們究竟是做什么吃的。”

七個兵馬都監都跪倒在地,不敢作聲,還是段鵬舉嘴硬道:“稟大人,小將們并沒有玩忽職守,若不是小將們嘔心瀝血,一直在平定時疫,只怕這疫病早就在軍中漫延開了。”

眾人聽了,趕緊隨聲附和。

梁中書一頓足,大叫道:“皇甫先生呢,傳皇甫端進見。”

不多時,皇甫端來到,梁中書劈頭就問:“皇甫先生,我把一軍之馬都交到你的手上,如何卻作了疫病,弄得我關鍵時刻沒了可用之騎。”

“疫病。”皇甫端故意愕然問道,但看到段鵬舉等人正向自己這邊拼命使眼色,皇甫端心底冷笑一聲,低了頭說道,“回大人,確實有‘疫病’啊。”

梁中書勉強抑制怒氣,問道:“疫情如何。”

皇甫端道:“除了中軍李都監部,凌州兩位團練使單廷珪、魏定國部,義勇營曾頭市部,疫病大作。”

梁中書聽了正準備倒吸一口涼氣,但一想終歸還有李成、單廷珪、魏定國、史文恭、曾家五虎等人可用,還不算徹底淪喪,又把那口涼氣吐出去了。

定定神,梁中書問道:“疫情可厲害嗎。”

皇甫端淡淡地道:“大人放心,有小民在此,必能護得戰馬周全,若死一匹,小民敢用人頭來賠償。”

梁中書聽了這狠話,又把心放下來一點兒,這時才問道:“究竟是因何起疫。”

一聽梁中書終究問到了這一句,七個兵馬都監的心都提了起來。

卻聽皇甫端還是淡淡地道:“回大人,小民受職之時,軍中戰馬已出現了疫情,還虧七位都監大人配合,才把疫情控制住了,沒有馬兒損傷,也是僥天之幸。”

七個兵馬都監聽了這一說,都是如釋重負,暗暗感激皇甫端替他們打掩護,均想:“皇甫大哥真夠意思,承今天的情,以后分錢讓他多拿一份兒。”

史文恭本來一直靜立無言,此時想替皇甫端解窘,便稟道:“大人,若患馬少不能成事時,在下可以緊急修書一封,往曾頭市,應該可以調一批馬匹過來應急。”

梁中書聽了大喜,面上終于露出笑容,頷道:“若能如此,恁的是好,史義士,曾頭市借馬之事,就全靠你了,只是軍情緊急……”

不待他說完,史文恭已經道:“在下這就派人飛馬傳書,管保誤不了大人的大事。”話音未落,人已抱拳出帳。

皇甫端借口要給戰馬配藥,也辭了出來,卻見史文恭正和曾涂說著什么,曾涂連連點頭,跳上健馬,飛一樣去了,皇甫端這才上前,抱拳道:“多謝史兄幫我解圍。”

史文恭問道:“皇甫兄,咱們明人不說暗話,現在軍中哪兒有甚么馬瘟,這場‘疫情’,到底是怎么回事。”

皇甫端苦笑一聲:“說來慚愧,兄弟醫馬一世,今時卻成了毒馬的兇手。”

原來,七個兵馬都監得了采買藥材的肥缺后,一個個花花心思動得飛快,皇甫端也只好陪了他們虛與委蛇。

鄧州兵馬都監王義果然見利忘義,先提倡道:“采購藥材,還得往外掏錢,不如咱們拿了就走,一文不花,都充作‘公用’,豈不是好,咱們這是為國家辦事,那些賣藥材的刁民,理當樂捐才是,再說了,藥材是哪里長出來的,是從國家的土地上長出來的,理所當然應該國有,咱們現在拿來,只不過物歸原主而已。”

聽得這篇宏論,好幾個兵馬都監都喝彩。

但明白人還是有的,唐州兵馬都監韓天麟今天還算機靈,搖頭道:“王大人這番主意,只可在平時無事時使用,卻不能在戰事時打算,搶得一次,搶得兩次,省下來的錢卻也有限,,哦,不是搶,是拿,是拿,,可是那些刁民又不是砍了腿的,拿得他們一兩次,他們還會來嗎,若因此誤了大人的事,怪罪下來,你我承受不起。”

段鵬舉也道:“戰馬防疫這是大事,寧可少落倆錢,辦好了為上,不為蔡老太師和梁大人,也為咱們自己想一想,,若因戰馬有失而兵敗,你我走哪里去。”

王義聽了,痛心疾承認錯誤道:“兄弟粗人,銅錢上的字都認不全,顧頭不顧屁股,叫大家笑話了。”

于是眾兵馬都監商量定了,,雖然該花的錢還是要花,但可以精打細算節約一些,如此聚沙成塔積腋成裘。

于是,在采購的過程中,以次充好以假亂真以魚目混珠成了普遍現象,皇甫端甘心木偶,只是冷眼旁觀,也不擋他們的財路,七個兵馬都監見他知趣,都對他贊不絕口。

誰知這一日王義去買料豆,卻嫌太貴,看到有個巴豆很便宜,就自思道:“料豆和巴豆都是豆,不是差不多嗎,凡事只要過得去就行了,何必計較太多呢。”

于是,王義趕了幾十車巴豆回來,還自鳴得意,這正是:

苛政猛虎良可嘆,貪腐劇疫更堪悲,卻不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上一章  |  霸宋西門慶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