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龍潭磨劍
龍潭寺中,悟非大師帶著兀自有些憤憤不平的西慶進了大雄寶殿,佛前拈香后,慢慢問道:“無,我輩修佛所為何來?”
西慶愕然了一下,他又不是和尚,還真沒想過這個問題,潛意識里,只覺得世上的人都要吃飯,佛弟子也不例外,和尚這個職業,也就是混碗飯吃,而且是一大碗好飯吃——君不見后世的那些個職業和尚,死(西慶覺得不能叫圓寂)了以后,個個不象勤修進的禪師,倒象是堆金積玉的長者,而且積的玉里不乏顏如玉的霸宋西慶1.65龍潭磨劍章節。.(.)第)(一)(中)(文)\s
干和尚干到這份兒上了,才算是干出來了。怪不得干和尚要和干官一樣,都得高文憑高學歷,因為從本質上來說,這兩者都是一樣的,都是不耕而食,不織而衣的特權特閑階級。為了限制進入這個階級來受惠的人數,必須要在資格上卡住這座登天梯的入口。
當然,這些話西慶只敢在腦子里想想,若他真說出來,只怕悟非大師兩眼一翻,就要把他這個弟子立即開革,踢出龍潭寺外。
因此西慶躊躇半晌,才道:“師傅,弟子覺得,所謂修佛,應該只為‘慈悲’二字吧?”
悟非大師合什道:“阿彌陀佛!佛法修個善字,以空己為人為途徑,慈悲是自然生出的大境界,憐憫之上是才是慈悲。無!”
西慶正在思索悟非大師話中道理,卻突然被師傅一個點名打斷了思緒,急忙應道:“弟子在!”
悟非大師緩緩問道:“你對清河饑民,深懷憐憫之心,初備慈悲之意,何以對那佛前之人,便擒之而后快呢?”
西慶聽得蛋疼啊!苦笑著道:“師傅,那人是個小偷啊!他偷咱們廟里的香火錢,弟子便是有慈悲憐憫之心,又怎能在這種人身上施舍?”
悟非大師搖頭嘆息:“若非投無路,誰愿意冒天下之大不韙,去佛面上刮金?唉——”
西慶心里頂牛道:“天下的贓官墨吏,個個都是佛面上刮金的一流好手,卻也不見得他們都投無路了吧?”當然,他只敢心里想,卻沒敢說出來。
卻聽悟非大師又道:“想我佛弟子,不耕而食,不織而衣,守著佛前香火,過著安閑歲月,已屬過份,若再一味貪婪,視八方施舍為一家之物,又與那世俗之人何異?”
指著那空了一大半的功德箱,悟非大師念偈道:“昨日八方來,今日一方去。心上莫掛礙,無欠又無余。”
西慶默然思索著,突然道:“師傅,你認得那個佛前灑愧淚的寒士嗎?”
他是想亡羊補牢霸宋西慶1章節。那個寒士一看就是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入夜來到龍潭寺,必然居處離這里不遠,悟非大師十成里有九成九會認得。若從師傅這里問出姓名,自己便找上去——當然不是強索香火錢,附加送其人去勞教,而是看看有沒有什么地方他能幫忙的。若能授之以漁,也免得其人往后再偷偷摸魚。今天是他運氣好,若以后摸魚摸到大白鯊,那他可就慘了。
一聲長嘆,悟非大師悠悠地道:“那人?我怎能不認得?”
西慶正準備洗耳恭聽那人的高姓大名,卻聽悟非大師說道:“今天的他,就是昨天的我啊!”
“啊?”西慶心頭劇震,他呆呆地看著悟非大師,把自己的嘴肆無忌憚地張得象大白鯊一樣——難道師傅從前也當過小偷?大八卦呀!
正準備轉職為小報記者狗仔隊鍥而不舍探秘的時候,卻聽殿外腳步聲響起,一行大和尚小和尚了進來,先向悟非大師行禮,齊聲道:“師傅。”直起身來,再朝西慶臉上一看時,便有人驚呼起來:“無師弟?”
西慶心頭熱乎乎的,搶上前去合什道:“無嗔師兄!無相師兄!今天我胡漢三又回來了!”
眾和尚大奇,都問道:“無師弟(兄),這胡漢三卻是何意?”
西慶一時忘情,說了嘴,大感狼狽,只得苦笑道:“這是師弟我俗世的外號,不足掛齒,不足掛齒……”
想到自己回到師第一天,就不得不當了胡漢三,西慶心中大是沮喪。不過想想,當胡司令總比師傅當賊要強吧?偷偷向師傅那邊瞄過去,卻見師傅面向我佛,臉容平靜,瞑目之間卻不知在想些什么。
西慶一邊和師兄弟們見禮,一邊暗中思忖道:“我敢肯定,師傅是個有故事的,卻不知那故事彩到什么程度?哎呀呀!也不知道有了機會,師傅他愿不愿意告訴我……”
可惜接下來的日子,根本沒有聽故事的機會,每天一睜開眼睛,西慶就得和師兄弟們一起忙活起來,提水劈柴,燒火掃除,以各項辛苦的雜事來磨練自己的心筋骨,然后就是一天的汗水都灑在練功場上,西慶有時累得禪房都懶得回,扁擔在兩塊石頭中間一鐙,人躺在上面就睡熟了。
時光荏苒,八個多月過去了,西慶把十八般武藝,重新學得十分熟,在悟非大師的指點教授下,點撥得件件都有奧妙。期間,月娘也曾派玳安騎馬來請他回家過節慶生之類的,但西慶此時卻已是身入武道棋局,全不知世上時光變遷,便是文殊普賢菩薩的青獅白象一起來拖,都未必能拖得動他,更不要說是玳安了。
這一日,已經坐在練功場上苦思了一天的西慶突然跳了起來,放聲哈哈大笑。龍潭寺中的眾僧人都被他喜笑聲驚動,紛紛來看時,卻見西慶神采飛揚,英華內斂,無嗔便喜道:“師弟,你悟了嗎?”
這無嗔原來是山東劇盜,綠林中大大有名,縱橫八,未嘗一敗。后來碰上悟非大師,被大師武藝修養折服,這才洗心革面,入了佛。因他如烈火,初入時,法名“大嗔”,后來修行日深,又改為“一嗔”,漸漸的又變成了“微嗔”,少年西慶列入龍潭寺墻時,他已經被悟非大師親賜法名為“無嗔”了。
無嗔追隨悟非大師最久,除武藝外,更得了悟非大師的醫術真傳。他一心補過,時常云游在外,妙手回春,濟人急難,江湖上好漢知他根底,都送他一個號,叫做“毒手王”。毒手是指他出家前,斬贓官,誅惡霸,一雙鐵掌之下生冷不忌,雞犬不留;王是指他現在慈心救苦,濟世利人。兩下一對比,更顯其人難能可貴。
西慶素來敬愛無嗔這位師兄,聽到他見問,便腳底一捻,腳尖一挑,地下一條桿棒便龍一般飛起,直躍入他的手中。西慶持棒向無嗔恭恭敬敬深施一禮:“小弟無,請大師兄指點過招。”
無嗔道:“好!”也拈一條桿棒,旁邊的眾師兄弟早把圈子讓了出來。
二人各行禮畢,西慶當先出手,無嗔接架相還,兩道人影早已經斗在一處。西慶抖擻神,一條桿棒舞得呼呼生風,有如蛟龍出海,怪蟒翻身一般,戰到四五十回合,兀自不分勝負,眾師兄弟無不喝彩。
無嗔心下大奇,手上加力,一條桿棒忽快忽慢,緩時不覺其徐,快時難見其速,身影矯夭曲折間,當真有如騰蛟起鳳相似。西慶雖然一度受挫,但始終步法不亂,健斗不屈,攻時敬,守時嚴,便如在身前筑起了一道無形的銅墻鐵壁一般。無嗔接連壓制他三次,但三次都未能將他壓倒,最后一次過于貪功冒進,反而被西慶借勢反擊,自己倒差點失手。眾師兄弟此時盡已忘了喝彩,無不咬指嗔舌,人人都看得呆了。
驀然間一聲大喝,二人盡皆擲下手中桿棒,又斗起拳腳來。臨清龍潭寺,十路潭天下馳名。無嗔和西慶都得了悟非大師的真傳,此時二人身形變幻,影翻飛,頭、頸、肩、肘、背、腰、脊、胯、腕、膝、踝、髖、、腳,竟似無一不柔,卻又無一不堅,偏生又無一不活,一招一式間,將潭的技法之發揮得淋漓盡致。
眾師兄弟目眩神之余,不知是哪一個先挑頭,大家齊聲朗誦起臨清潭的歌訣來——“崐崙大師正宗傳,潭技法妙無邊。頭路沖拳似扁擔,二路十字巧腳尖。三路劈砸倒曳犁,四路撐滑步要偏。五路栽捶分上下,六路撩掌取圓。七路分拳十字腰,八路分平跺轉環。九路捧鎖蛇舔,十路叉如箭彈。莫看潭勢架單,多踢多練知根源!”
歌訣聲震長空,當最后一個“源”字出口,就聽場中二人又是一聲齊聲大喝,同時向后撤身,西慶抱拳,無嗔合什,行禮完畢,師兄弟二人相向哈哈大笑。無嗔便道:“恭喜師弟今日登堂入室!”
西慶心中感慨,喜氣洋洋地道:“師兄承讓了!”這正是:
明朝寒士登金榜,今日躍鯉化飛龍。卻不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
第一溫馨提示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