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皇帝第317章 西南,阿薩姆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核武皇帝 >>核武皇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317章 西南,阿薩姆

第317章 西南,阿薩姆


更新時間:2013年06月18日  作者:浪子刀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浪子刀 | 核武皇帝 

板垣征四郎大將被俘的消息傳回帝國之時,宋彪皇帝正在廬山度假,負責主持此次廬山會議的依然是國會,此時的新國會議長是汪兆銘。(第三中文)

歷史總是存在著很多有趣之事。

汪兆銘居然是帝國的國會議長和光復黨的理事長,這真是有點戲劇性呢。

一個沒有成為漢奸的汪兆銘,在他人生的履歷上幾乎是完美的,雖然這并不是宋彪皇帝覺得可喜可賀之處,但就實際的國家利益而言,汪兆銘擔任國會議長也是眾望所歸,而顧維鈞則已對自己的第三任首相選舉穩操勝券。

他最關注的還是教育和科技,這是帝國繼續持續性發展和強盛的根基。

1940年的第二十屆廬山會議對中國的長期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也許很多年后,人們回憶此次會議,更多還是會想起中國太空航天系統研究工程的啟動,想起《未來二十年世界科技展望》,想起梅貽琦提出的“高等教育普及化”,但事實上,1940年的第二十屆廬山會議更多的代表了中國人的自信和對未來的美好期盼,以及愿意為此付諸一切努力的決心。

夜漸深。

寂靜的書房里燃著奇妙而令人心靜意寧的檀香。

宋彪皇帝在御書房里仔細研讀中央科學院四十多名院士聯合編撰的這份《未來二十年世界科技展望》,這份展望報告對航空航天、冶金、機電自動化、計算機及電子通信、船舶、電氣工程、農業、食品、交通、醫學及藥物等二十多個領域。在未來二十年的發展及各種可能性都做了較為全面的預測。

在中科院嘗試編寫這份報告之前,吳訓之院長曾經詢問過宋彪皇帝的建議,而皇帝也給出了自己的意見,在宋彪皇帝的估測中,他認為對中國未來二十年影響最大的科技進步應該是在噴氣式客機、半導體及微處理器、微型計算機及程序、程控及無線通信、數控及重型機床、核電系統、高速鐵路、航天工程及衛星這些領域,中科院正是以此和科技工業部、軍部的要求為基礎對未來的科技發展進行全面的評估和預測。

宋彪皇帝將這份報告看完后,感覺大部分的地方都預測的很好,少數的預測則顯得有點奇怪,考慮一下后,他拿起電話撥通總機。準備接通吳訓之房間的電話,讓吳訓之過來和他談一談。

就在這時,一等內侍官蔣壽麟匆匆忙忙的快步走進來,躬身敬禮之后將一份中央軍部的電報呈遞上來,稟告道:“陛下,中央軍情部急電。”

宋彪皇帝倒是沒有太在意,估計是軍情部在日本又搜集到了新的情報,這就打開來翻看一眼,結果倒是讓他大為意外。

原來這份電報和日本沒有任何關系。而是中央軍情部發信英國在帝國西南邊疆有新的軍事行動,可能會威脅到帝國在西南的安全。

這倒是一件很讓人驚訝的事情。當然也是事出有因。

帝國在西南邊疆同英國就藏南問題一直存在分歧,大英帝國當然不會因為中國強大而輕易做出退讓,正如丘吉爾所說,沒有經過戰爭,別想從大英帝國手中得到任何東西。

帝國對這一地區的控制力還是很弱的,但是大英帝國也強不到哪里去。

帝國也一貫是夠狠的,軟硬兼施拿下緬北的野人山后,硬生生投入大量資金和人力修通從西康省到野山地區的鐵路,如此一來。帝國有兩條鐵路可以進入緬甸,在野山的荒蕪原始森林中,帝國以野山建設兵團的名義安排巡防軍進駐,繼續強行修建鐵路進入阿薩姆地區。

阿薩姆地區是撣族為主的地方,也就是傣族的分支民族,而帝國正是以此為翹板,向印度的阿薩姆邦滲透。派遣傣族籍的軍官組織本地獨立軍。

帝國的最終目標當然是希望策劃阿薩姆邦獨立出來,或者并入帝國版圖,而中央軍情部就是這一計劃的實施者,在過去十年中。帝國在阿薩姆地區累計支援了近四千萬中圓的軍費,不僅組織撣族民族武裝,而越過雙方的爭議地區,派遣部隊在阿薩姆邊境設立軍墾局。

所謂領土爭議就是你想占領別人的土地。

只要想引起爭議總是很簡單的事情,對帝國來說,想要用鐵路、公路貫通藏南的可能性太低,而繞道西康省和云南省將鐵路、公路修到阿薩姆地區就要容易很多。

所以在帝國將鐵路、公路都修通至阿薩姆地區后,利用大英帝國在當地駐軍規模很少的有利條件,不斷通過西南軍墾局第四局和野山建設兵團的名義層層向前推進,每年都會多向前推進十幾公里,通過開荒的方式將土地控制在軍部系統。

大英帝國對此的態度是非常強硬的,不停的要求帝國收斂一點,但也不愿意派遣更多的部隊對峙,英國總認為帝國會逐漸穩定下來,或者只是下層軍隊的冒險政策,隨著西南軍墾局第三局占領的土地擴大到丁蘇吉雅,越過英國認為的雙方邊境線近110公里,英國才終于無法忍耐。

眼看中華帝國的主要軍事力量都轉移到了西北和東北地區,主力部隊距離西南都超過幾千公里的距離,大英帝國迫不及待的派遣了兩個裝甲旅進入阿薩姆地區。

中央軍情部的反應極快,在英軍的兩個裝甲旅剛到了吉大港就確認了這一情報,立即發電給皇帝。而在北京,總參謀長蔣方震也正在同首相顧維鈞進行溝通。

事情確實是帝國先挑起的,但是帝國也根本不打算退讓,哪怕此前同蘇聯的談判已經實質上破裂,同日本的戰爭還在繼續,同美國對關島的宗主權問題也有了新的爭議,帝國也不會放棄在西南的擴張政策。

不開戰的話,帝國在西南就是能占多少占多少,一旦開戰,帝國就絕對不會是每年幾公里的向前滲透擴張。

軍情部目前得到的情報還是很有限的。尚不能確定英國真正的計劃是什么,誰也說不清英國是要乘機奪回阿薩姆的控制權,還是只做一些警戒性的軍事部署,限制中國繼續滲透擴張。

正是因此,宋彪皇帝也不愿意貿然做出決定。

收到了軍情部的這份急電后,他稍作權衡,給軍情部和總參謀部同時給予批復,讓軍情部繼續加強情報工作,盡快確認英方的真實意圖。同時讓總參謀部從昆明軍區調遣部隊增防野山,并且做好萬全的準備。加強戰爭物資的儲備,萬一爆發小規模的軍事沖突,帝國國防軍務必要速戰速決,雷霆一擊消滅英軍。

帝國想要在西南同英軍開戰,困難還是比較多的,但如此是從阿富汗發動戰爭進攻印度,帝國卻能橫掃千軍,直接拿下印度。

英國如果不是忌憚這一點,恐怕早就對帝國給予軍事上的還擊了。

真正要打一場大規模的陸軍決戰。四個英國加起來也不是一個中國的對手。

讓蔣壽麟給軍部和軍情部回電后,宋彪就一直在御書房里繼續琢磨著這件事,事實是明顯的,從長遠來說,對帝國威脅最大的競爭對手是美國、蘇聯、德國,但就現階段而言,和帝國利益沖突最厲害的則是英國和日本。

一旦英國在軍事上進行挑釁。如果能有效的利用蘇德戰爭的間隙乘機給英國一次痛擊,情況或許對帝國而言更加有利。

宋彪本意是在廬山參加完整個第二十屆廬山會議,西南的軍事緊急情況迫使他第二天就乘坐專機返回北京。

回到北京后,宋彪沒有回中央宮。而是直接乘車前往中央軍部。

中央軍部的全稱是“中華帝國中央國防軍總參謀部”,下設各軍參謀部,在軍事機構級別上,總參謀部同總政治部、總后勤部、總裝備部、中央軍事情報部是平級的,但在實際運轉和工作中,總參謀部負責協助中央國防軍事委員會領導其他三總部和中央軍情部,而總參謀長是僅次于最高軍事統帥皇帝的軍委會副委員長,實質上也是帝事武裝的第一副統帥,其地位要高于國防大臣,因為國防大臣常例只是國防委員,而非正副委員長。

抵達中央軍部后,宋彪徑直前往總參謀部的部長會議室,而事先就前往機場接機的蔣方震和軍情部部長章駿也一路陪同。

在部長會議室里,各國防委員都已經到齊,除了首相顧維鈞外,其余都是軍方高級將領,諸人一起向皇帝敬軍禮。

國防大臣陳厚甫、海軍參謀總長陳季良、后勤總長陳其采、戰略部隊總司令兼中央軍區司令蔡鍔、陸軍參謀總長傅良佐、空軍參謀總長潘兆勤、政治總長兼中央軍事學院院長張孝淮等人都在,以這個級別而言,此次國防委員會的例會級別還是很高的。

宋彪皇帝也并無多言,他在總委員長的位置上一坐下來,就同蔣方震問道:“西南軍墾局那邊的局長是張治秀吧?”

蔣方震點頭。

聽了這番話,宋彪要寬心很多。

張治秀的能力是很出色的,當初從中央軍區第3步兵師的教導長調任至西南軍墾局時,很多人還覺得這是大才小用,現在可以看出那是中央軍部多么長遠的一個布局。

西南軍墾局最初位于麗江,此后調整到迪慶,最后以第三局的名義將整個西南軍墾局的主力遷移至阿薩姆和緬北野山地區,在野山建設兵團的規模逐漸提升上來后,西南軍墾局就一直不斷將重心壓在阿薩姆地區。

宋彪將手套取下來放在一邊,將隨身攜帶的軍刀也一起交給身后的蔣壽麟保管,繼續同蔣方震吩咐道:“說說那邊的情況吧?”

“是!”

蔣方震應承一聲。將事先準備好的資料簿打開,挑出重點的部分答道:“西南軍墾局目前的轄區約有2.4萬平方公里,管轄區的民眾總數約在1.15萬戶,轄編14個巡防支隊,其規模相當于一個加強旅,主體以山地部隊為主,本區有一個巡防航空支隊,擁有32架J3殲擊機和4架J502偵察機。事實上,該巡防航空支隊是由西南軍區作戰參謀部管轄。”

宋彪沉默的想了片刻,同其他人說道:“英國在西南增兵之事。目前還看不出輕重緩急,但我想英國不會無緣無故在這種時刻做出這種事情,多多少少是有所圖謀,我們的反應務必要準確,要有足夠的應對措施,但也不能進一步刺激事態惡化。所以,我認為派遣國防軍抵達野山進行山地作戰演習訓練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在野山和西南軍墾局同時加快戰爭物資的儲備,一旦事態惡化。就要立刻派遣兩個師進駐。”

蔣方震等人都是默默點頭。

這種事情,大家其實都覺得是遲早要遇到的。大英帝國不是好欺負的小國,帝國在緬北、藏南和橫斷山脈以西地區一直是采取積極的漸進式擴張政策,不強調主權的爭論,而著重于實際控制的范圍。

這種積極的擴張政策遲早會壓迫到英國的底線,雙方即使不至于發生大規模戰爭,小戰一場也是極有可能的。

國防大臣陳厚甫同宋彪皇帝詢問道:“陛下,要不要派遣一名國防委員到西南坐鎮,以防止緊急事態的發生?”

宋彪點頭同意這一點,隨即就同張孝淮問道:“你可以去嗎?”

張孝淮稍稍有點驚訝。他本來以為皇帝會派遣劉景桂過去,因為劉景桂曾經擔任過昆明軍區的司令,對當地的情況比較熟悉,而他這些年的工作重心也一直是在中央軍事學院。

他沒有拒絕皇帝的提議,答道:“陛下之命,焉能不去?”

宋彪沉思片刻。

傅作義的事情讓宋彪皇帝心里多了一番新的認識,他并不是懷疑這一批新上將、中將們的能力。只是事實證明,經驗豐富的老將在很多時候還是要更可靠一些,特別是對戰爭而言。

劉景桂雖然也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但那時就只是一名少校。和張孝淮在中蘇戰爭之中擔任一個集團軍司令的差距還是很明顯的。

能力是一方面,頭腦是一方面,經驗則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宋彪思索了一段時間,和張孝淮等人感嘆道:“我們在西南的目標還是比較大的,同英國之間爆發較為激烈的軍事對抗可能也算是遲早的事情。現在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我們到底想怎么辦,究竟是乘機打一仗獲取更多疆域,第二個問題是一旦中英開戰,我們該怎么打?這兩個問題對目前的情況而言都有點考慮的過早,只是軍事一貫如此,寧可想的更遠,不可沒有任何準備,永遠都要做最壞的打算。”

是不是英國在中國西南邊境派遣兩個裝甲旅的兵力,中國就嚇得屁滾尿流,英明神武的宋彪皇帝都要結束假期返回首都召開全體國防委員例會?

當然不是。

之所以會這樣無非兩個原因,第一,帝國做賊心虛,帝國在西南邊境的領土爭議中是真正的麻煩制造者,英國在一戰前后已經做出了多次讓步,使得帝國在西南邊疆穩穩的向前推進了約三百公里,即便如此,帝國還是繼續采取步步蠶食,主動制造新爭議的方式一步步向前繼續推進;第二,帝國求之不得。

此時的中華帝國不怕挑釁大英帝國,就怕大英帝國采取息事寧人的防御政策,如果英國要將事件擴大為兩國戰爭,中國真是求之不得。

對中國來說,打輸的可能性很低,打贏就乘機占領西南阿薩姆地區,繼續將實質占領和控制地區擴大到孟加拉灣區域,同時還能將大英帝國徹底打下王座,先分解大英帝國,再分解印度,使得帝國在西南、西亞和中南半島都沒有足以挑戰帝國的敵人。

如果要在印度洋和英國海軍交戰,帝國其實是穩操勝券。前提是帝國先穩固海上的防御作戰,從中亞向前進陸地進攻,利用兵力和機械化優勢將英國在印度的軍事基地消滅掉,再以空軍配合海軍作戰,英國就將徹底告別印度洋。

此外,帝國海陸空三軍都處于高度備戰狀態,軍事實力正處于帝國有史以來的頂峰,不僅海軍對比英國占據著一定優勢,陸軍和空軍對英國更是保持了絕對的數倍優勢。

如果英國反擊,帝國求之不得。就怕英國不反擊。

乘著現在基本搞定日本,同蘇德之間也沒有發生直接的軍事沖突,利用這一年左右的契機痛擊英國,將英國的海軍主力在印度洋殲滅,那當然是再好不過的事情,乘機以亞盟的名義支持緬甸、印度去殖民化,推翻大英帝國的統治,那顯然是最好的事情。

雖然英國是高傲的,可他們顯然也清楚中國現在不僅不怕和英國發生軍事上的沖突。甚至是求之不得。

在國防委員例會上,宋彪皇帝同諸位國防委員都做了一番溝通。內部意見還是很統一的,這個時間段里如果英國要挑起小規模的軍事行動,那就乘機擴大局勢。

如果英國停止挑釁,那也要乘機擴大在阿薩姆和緬北地區的控制權,海軍主力南下,威脅馬來亞和新加坡,誘使英國海軍到東南亞同帝國決戰。

要么不搞事,要搞就搞大事。

也許英國人覺得他們忍中國很久了,事實上。中國何嘗不也是忍英國很久了?

宋彪皇帝用半個小時的時間開了一個簡短而直接的國防委員會議,讓張孝淮前往昆明督軍,負責協調中央軍部、昆明軍區和西南軍墾局,做好同英國作戰的準備工作,海軍方面從中央航空聯合艦隊抽調四艘航母及其編隊南下斯里巴加灣港,空軍則從東北抽調主力部隊前往云貴高原和四川、西康。

帝國一直維持著西康省的劃分,一方面是要分開控制藏區。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西康省的條件相對較適合建立現代經濟,可以做為空軍基地威脅整個西南亞區域。

除此之外,帝國在西南亞地區的主要軍事力量就集中在野山地區,也就是1937年建立克欽自治府。而克欽府的行政轄區不僅和緬甸的克欽邦相沖突,實際上也在繼續向克欽邦逐步推進。

從過去二十年,以及長期的未來局面來看,中英在西南亞確實處于此漲彼伏的狀況中。

為了應對英國派遣兩個裝甲旅進駐的情況,宋彪皇帝也著手讓中央軍部派遣兩個山地師和一個輕裝甲旅進駐克欽府及野山建設兵團,對英軍給予警告性的布置,如果英國確定要繼續挑釁局勢,加劇地區的緊張,帝國將會進一步派遣空軍和更多的野戰軍部隊進駐。

從這一點來說,當初英國千方百計阻擾昆緬鐵路修通是多么英明的設想,只是英國最終未能限制住此事,時至今日,帝國已經基本修通了前往克欽地區的多條鐵路和公路,本地軍事設施的修建也已經完善,具備在該地區實施大規模作戰的條件。

國防委員會議結束后,宋彪將國防大臣陳厚甫和海軍參謀總長陳季良留了下來,單獨同他們詢問海軍方面的情況。

宋彪只問一個問題,那就是帝國海軍同英國海軍決戰的話,勝敗的幾率各有多少。

面對這個簡單而直接的問題,陳厚甫沉默了片刻,這才同宋彪皇帝回答道:“陛下,臣以為當前若是同英國海軍決戰,若在南洋決戰則一戰可勝,若在印度洋決戰則有六七成概率,換而言之,只要不去歐洲,在亞洲同英國海軍主力決戰則必勝。想必英國海軍對此也是心知肚明,但若英國海軍自視甚高,冒險派遣主力到印度洋與我國海軍對峙,則機不容失,當立即決戰,先下手消滅英國海軍主力。倘若英國海軍雖自恃甚高,但只派遣少部分海軍,那倒不必和英國撕破臉。”

宋彪微微頷首,他也有類似的判斷,只是需要從海軍上將陳厚甫這里予以確認。

他和陳厚甫、陳季良感嘆一聲,道:“中英之戰原則上可以避免,但最好還是決戰,一次性將英國海軍打下王座神壇,否則,我們在南亞和西亞地區將必須同英國長期對峙。久戰必亡,然而必要的戰爭也是帝國統領世界之基石,在準備了這么久,現在也該是將英國徹底推下王壇的時刻了,自古以來,新舊霸主終究是必有一戰。”

陳厚甫曾經長期在英國海軍學習,對英國頗為了解,作為這個時代的海軍將領,他也和其他人對大英帝國海軍往昔的輝煌羨慕不已,并且是那樣的向往。

如今終于意識到大英帝國海軍霸主的輝煌居然是要終結在自己的手中,陳厚甫也不由得感慨良多。

陳厚甫、陳季良兩位帝國海軍之二陳一起同宋彪皇帝分析了中英海軍之間的實力對比,帝國海軍早期能夠拉近中英海軍的差距完全得益于《華盛頓海軍條約》,在條約結束后,帝國海軍的總體實力已經約等同大英帝國海軍的一半,在航空母艦的發展上,帝國海軍則和英國持平。

時至今日,帝國海軍在戰列艦上的總規模還是只相當于大英帝國的一半,但帝國海軍擁有12艘主力航母、10艘護航航母,而英國海軍總計只有7艘航母,其中還有4艘是條約時代的舊型號,僅有3艘是在最近五年間新造的。

隨著中日海戰的爆發,從中意識到航母時代到來和戰列艦時代結束的英國海軍立刻著手調整海軍計劃,從去年開始,英國連續通過多次海軍購買案,正在建造4艘航母,而帝國也正在加速進行新一代航母的科研工作。

隨著J602艦載機工程和蒸汽彈射器的研制工作接近尾聲,帝國的第三代7.5萬英噸級排水量的大型航母計劃也進入了最后的研制攻關階段。

在新一代的大型航母研制成功之前,帝國將暫時不會建造新的航母,目前的航母數量已經足夠,繼續擴大下去對海軍軍費的開支也是一個非常大的壓力,即便如此,英國想要超越帝國海軍也很困難,不是短時間就能實現的。

英國的海軍軍費比中國大約少40的規模,但是英國海軍每年用于戰列艦維護的費用開支是非常驚人的,相對于戰列艦,航母的造價要低很多,計算上艦載機之后的維護費用則大致相當。

對于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戰列艦群的大英帝國海軍而言,他們正處于一個非常尷尬的狀況中,除非英國大規模削減現有的戰列艦數量,否則,英國海軍的現有軍費規模并不足以支撐一個如中國海軍這般空前龐大規模的航母艦群。

此外,英國海軍還要培養大量的艦載機飛行員,要有更好的艦載機,大量付諸生產,這些工作本身都是長期實施才能發展起來的,即便英國海軍現在不惜一切代價轉向,五到內也難以同中國海軍的航母編隊相抗衡。

這五年就是中英海軍決戰的最佳時刻。

陳厚甫將自己的想法談的很清楚,他從內心里不是那么特別愿意看到英國的沒落,但為了帝國海軍從此稱霸世界的夢想,他更希望是和英國海軍展開一場大規模的決戰,就在這五年里將英國海軍推下王壇。

海軍參謀總長陳季良對陳厚甫的這番分析和推論并無任何異議,事實上,他們倆人私下對此已經做過多次討論,對這番觀點也是一致的。

宋彪皇帝則并不急于作出表態,他也想找到這個機會,關鍵在于英國海軍并不傻,對方不會這么做,而帝國也不適合擺出咄咄逼人的陣勢,如果用兩到三年的時間逐步激化矛盾,那也很困難,因為兩三年后,帝國很可能正在對納粹德國進行最后的進攻。

帝國目前的尷尬之處在于帝國不希望納粹德國擴張到可以挑戰帝國的程度,同時,也要將英國擠出亞洲的勢力范圍,而這兩個戰略目標恰恰是很難同時進行的。(。。。)

(第三中文)♂


上一章  |  核武皇帝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