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皇帝第289章 第三次中日戰爭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核武皇帝 >>核武皇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289章 第三次中日戰爭

第289章 第三次中日戰爭


更新時間:2013年05月23日  作者:浪子刀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浪子刀 | 核武皇帝 

宋彪上午還是在舒皇后的陪同下繼續在隆禮閣接見了前來訪問的南芳王后,今天是國慶節,南芳王后在此時前來訪問,也是要借著恭賀帝國建國周慶的同時,希望中國給予援助和支持。風云網.baoliny.

因為是兩國皇室之間的會晤,宋彪盡可能的沒有安排其他的人員,所以選擇讓精通法語的長女媛媛公主擔任翻譯員,但結果看來是沒有必要的,南芳王后在來華之前對自己的漢語進行了很長期的訓練和復習,完全可以應付雙方的交流。

這位漂亮而年輕王后極盡可能的顯得謙卑和討人喜歡,并巧妙的試圖用自己的華人血統拉近和宋皇室的距離,但是,她能讓自己不顯得那么勢力和低俗,這是她的過人之處,她也不談那些不討好的話題,甚至不談政治和歷史,而是說一些在法國的留學經歷,以及越南華人的生活。

她和舒皇后談的很開心。

宋彪事先決定的四十分鐘根本不夠用,但他隨時可以離開,這個場合看起來更適合舒皇后,她們也彼此喜歡交談一些有趣的事,還有歐洲的文學。

一直等到上午10點10分左右,陳嘉佑中將才悄然走近來,將一份電報簿直接呈遞上來。

宋彪將這份標記有皇室徽章的電報簿接過來,打開一看,才知道三都澳海戰已經結束,既可以說是海戰,也可以說是空戰,日本第一航空聯隊艦隊總計有5艘航母、3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總計被擊沉4艘航母、2艘戰列艦和3艘巡洋艦,其中一艘戰列艦和一艘航母在重傷之后。都被日軍自己擊沉。

帝國方面損失了72架飛機,其中一半的損失來自j5虎鯊戰斗機,為了追擊和擊沉對手,大量從福州、嘉興起飛的虎鯊戰斗機直接以俯沖轟炸機的方式,近距離攻擊對手,導致三十多架虎鯊戰斗機在戰斗中被日軍擊沉,而在第一輪的空戰中,j4閃電戰斗機和j303海蛇戰斗機取得了壓倒性的大勝。

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戰斗機。前者是la\bf109\零戰類型的風冷星形引擎戰斗機,后者是噴火\p51式液冷引擎戰斗機,前者擁有接近兩千馬力的超強動力,后者也接近1200馬力。

在同一時代的戰斗機中,閃電和海蛇毫無疑問是最優秀的,并且也是最早踏入成熟階段的名機,絕對會是注定的名機。幾乎在這一戰中就足以奠定名機的身份。

在最新的j402\404改進型號中,閃電戰斗機會吸收德國人在bf109戰斗機上的一些處理方式,通過改進發動機的風冷裝置減小直徑,使之重心前移,改進飛機視野受影響的缺陷。

帝國已經沒有在螺旋槳戰斗機上繼續增設新型號的計劃,目前只會在j3\4\5和g2\3基礎上不斷改進升級。這五種基礎型號的戰斗機就將會伴隨帝國整個二戰的空戰歷史,但最新型號的噴射式戰斗機p3也已具備大規模服役的條件,作為帝國第二代噴射戰斗機的大改型號,p3黑隼戰斗機已經很成熟,比德國正在研制第一代噴射戰斗機要成熟很多。

正式服役后。這一型號的戰斗機有可能被命名為j6,繼續以殲擊機的編列在空軍服役。

黑隼p3在氣動外形的設計同p2有著非常大的不同。其氣動設計和后來的f5有著極大的相似性,這是因為p3的速度優勢極大,根本不會受到同時代的螺旋槳戰斗機的挑戰,相對于高空高速和高格斗性能的要求,p3更多的還是在追求航程和更大功率的雷達電子設備,和f5的機頭設計不同,機頭空間更大,采取雙發和兩側進氣設計,由于進氣道設計上的風險而采用同f104、幻影3的可調式進氣錐,即激波錐進氣道。

同樣是對激波理論的研究深入,p3殲擊機的沒有采取p207試驗機的那種尖頭設計,這是因為激波理論決定了航空飛行器在超音速階段,鈍頭比尖頭更容易避開激波效應,減少空氣阻力,同時,這樣的機頭空間也更適合安裝較大功率的多普勒雷達。

通過對p20x系列試驗機型的不斷研究,國內的航空氣動力領域還拓展到了邊條翼和小展弦比低單翼結構,對于整個p3研制進步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隨著發動機的改進,黑隼p3仍然擁有進一步提高速度的空間,而雷達電子設備也會進一步的增強,宋彪個人預感它會有較長的服役歷史。

帝國在航空領域長期孜孜不倦的追求終于得到了回報。

宋彪看完戰報之后只有這樣的一番感嘆,他將電報簿合起來,交還給陳嘉佑,道:“既然打了,那就要一打到底,通知內閣正式宣戰,全國動員吧!”

陳嘉佑微微頓首,似乎是對這番回答早有預料,立刻離開隆禮閣回去辦理事務。

在宋彪的身邊,舒皇后顯得略微有些驚訝,雖然是有南芳王后在這里,她還是忍不住和宋彪詢問道:“皇上,帝國這又是和哪一國開戰了?”

宋彪想了想,答復道:“日本。”

舒皇后不解的鎖著眉頭,感嘆道:“怎么又是日本?”

宋彪嘆道:“這一次就不是小戰爭了,他們偷襲三都澳失敗,折損了四艘航空母艦和兩艘戰列艦,三都澳是我國海軍重地,帝國7成的海軍精銳都在那里,豈容他們窺欲?雙方都不可能善罷甘休吧,那就索性全面開戰吧。”

說完這話,他又和南芳王后、舒皇后道:“你們聊吧。我還有事請要處理,先告辭了。反正后面還有時間,有什么事以后都總是來得及談的。”

南芳王后以王妃禮儀起身恭送,不敢就此事做任何詢問。

宋彪離開隆禮閣之后就前往中央宮的辦公廳,舒方德等人都在門外守候著,內廷數十人的下屬一直陪同他走回到辦公廳。

日本賭輸了,而且輸的非常慘烈。

這當然是不是山本五十六的錯,更不是南云忠一的錯,因為對華開戰并不是他們的決定。他們只是沒有選擇權的執行者。

日本喪失了五艘航空母艦和2艘戰列艦,海軍總體實力表面上并沒有嚴重損傷,但在這個航母中心的大時代里,此一戰基本宣告了日本海軍的終結。

日本在1939年的7月31日晚上7點向中國遞交了宣戰國書,但采用了一個很陰險的方式,故意選擇通過日本駐埃及領事館向當地駐開羅的中國大使館發送文書,又刻意采用了普通信函的格式。以及在大使館辦公時間結束前幾分鐘才派一名郵遞員遞交。

總之,日本已經宣戰,哪怕是用這種卑鄙的方式為偷襲創造條件。

中央內閣在第二天的中午12點,才由國防大臣陳其采通報了日本海軍偷襲中國三都澳海軍基地的情況,并且正式宣布對日本開戰,國家進入緊急全面戰爭狀態。中央國防委員會將成為帝國最高權力機構,中央總理大臣顧維鈞擔任國防委員會副委員長。

第三次中日戰爭開始了。

回到中央宮的辦公廳后,宋彪連續簽署了二十多道諭令,批準了中央軍部總參謀部的作戰計劃方案,采取兩線并進的作戰策略。以朝鮮半島和琉球群島為兩個跳板向日本發起全面反擊,全面啟用濟州島空軍基地。用空軍切斷日本本土和朝鮮南部的聯系,逼迫日本海軍在濟州島海域再度決戰,徹底消滅日本海軍。

帝國戰時征用條款正式啟動,從全國抽調合適的商用輪船修改為巡邏航母,帝國對此早有周密的安全,從1933年至1937年間,以軍事補助的方式扶持江南、南洋、遠東等國際航運公司在國內船廠訂購了一批編號為c20035\45的特型運煤船,此時全部在戰時征用,用于臨時改裝成巡邏航母。

c20035\45特型運煤船主要用途是從東北、華北輸運煤炭前往東南亞國家,以及從澳洲、巴西運送鐵礦石精粉等返回國內,其設計工作由東北船舶工業研究院負責,大量考慮了由商用船改裝為軍用船的技術需求,采用軍艦ekv系列特種鋼材建造,多隔艙設計也基本符合軍艦的系數要求,并且使用了軍用煤油混合燃燒汽輪機組,這兩個型號的礦業輸運船可以快速通過改裝變成綜合補給船、運兵船和輕型航母,具備2萬英噸至3萬英噸的標準排水量。

這些船的最高航速通常可以達到30節,軍事化改裝之后也能保持28節的航速,總體可以滿足軍事艦船的要求。

特別是后設計的c20045特型運煤船,在改裝成巡邏航母之后仍然能保持接近30節的最高航速,2.75萬英噸的標準排水量也足夠擔任輕型航母和護航航母的工作。

國內目前大約保留了40艘c20035\45特型遠洋貨運船,征用之后可以在3個月內改裝成10艘輕型航母和同等數量的綜合補給船,以及更多數量的運兵船。

在財政方面,帝國將一次性向國內外發行超過60億中圓的戰爭國債,籌集軍費,而中央內閣政府也會臨時增加總額在40億中圓的戰爭經費,保障軍費的所有需求。

在龐大軍費支持下,帝國將會迅速開動整個國家工業的產能,大量增造軍事裝備用于維持這場戰爭。

宋彪和軍部并無計劃,也未考慮能在一年之內結束戰爭,日本畢竟是世界上的二等工業強國,擁有超過7000萬的人口,這個龐大的人口基數足以保障日本組織300萬左右的陸軍,甚至是接近500萬的規模。

再考慮日軍士兵和基層士官的絕對忠誠尚武的誓死意志,以及朝鮮半島和琉球群島的特殊地形狀況。宋彪在整個戰術規劃的要求上就是盡可能的以消滅對手有生力量為主,不去過多的追求速勝。既要強化機動部隊,也要保持傳統步兵的優勢,進一步加強輕武器的火力,加強小股精銳部隊的作戰突襲,通過大步兵的機動圍殲戰和小部隊的快速突防戰,用為期一年左右的時間逐步推進到朝鮮南端和琉球群島東部。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帝國陸軍在機械化的改造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財力、物力,整體機械化水平高出日本很多。但這并不意味著帝國陸軍可以輕松戰勝日軍。

反思抗美援朝戰爭,美國的機械化陸軍在整個朝鮮半島是極端吃虧的,這主要是受制于其地形結構對陸軍機械化部隊作戰有著極大的遏制。

帝國陸軍在戰術思想變革上一直處于世界的前列,特別是在大機械化和重機械化的推進上,在1928年之后,帝國陸軍開始加快了大機械化陸軍革命的進程。

帝國陸軍的大機械化革命分成三個類型,一是重機械化。即最為精銳的裝甲師和坦克旅,這一級的重機械化以mbt系列中重型坦克為中心,以bv系列步兵戰車、自行火炮、火箭炮為輔助,以整體全機械化作戰為變革目標,而這樣的重機械化師占全陸軍總員的1/3。

二是常規機械化,即美國的摩托化師。同樣以坦克和步兵戰車為主要作戰手段,和前者的主要差別在于士兵的輸送方式,前者以步兵戰車為主,后者以卡車為主,常規機械化師的火炮以牽引式火炮為主。相對于前者更側重火炮力量,以大量的牽引火炮為作戰核心力量。坦克只是少數的突破力量,這樣的常規機械化師在全陸軍總員中也是1/3。

三是輕機械化,包含南方熱帶步兵旅、山地師、高原騎兵旅等,這一部分還主要是依靠步兵作戰為主體,火炮以迫擊炮、山地炮和輕型榴彈炮為主,整體裝備設計和前兩個機械化變革部隊截然不同,裝備要求更輕,火炮自重更小,主要的機械化裝備是越野車、輕型坦克、裝甲車,牽引火炮和自行火炮都以輕便為主要參數。

帝國陸軍在總體實力絕對高出日本陸軍一個時代,但是在朝鮮半島的特殊地形下,雙方的差距就明顯被縮小,這正如當年中美在朝鮮戰爭中的較量一樣,而且在帝國越來越側重空軍的情況下,帝國陸軍兵力總員相比日本陸軍也沒有絕對優勢。

帝國中央國防軍現役總編制為240萬,陸軍總員153萬人,總計54個師級編制和33個旅級編制,輕機械化部隊有17個師和3個特種山地旅,常規機械化部隊有21個師,重機械化師有15個,最后一個師是部署在中央特區的第一直轄整編師。

真正能調入朝鮮半島作戰的部隊基本上是7個輕機械化師、10個常規機械化師、1個重機械化師、2個特種山地旅、5個炮兵旅、7個輜重旅、4個工程旅,總兵力不超過60萬人。

中國陸軍有中國陸軍的優勢,也有現階段的問題,僅在朝鮮半島和日軍正面交戰,實際上并不如第二次中日辛亥戰爭那樣優勢明顯,因為當時的中國陸軍正好是最適合在朝鮮半島作戰的階段。

當然,加上空軍的優勢之后,中日之間的國防軍事力量差距還是非常大,中國的空軍總員40萬人,飛行員14000名,經驗豐富的中高級飛行員占一半,這樣的數字幾乎是日本的4倍規模。

單純就現階段的情況而言,中央國防軍并不可能在一開始就牢牢占據對日本的絕對優勢,早期出現不如日軍的可能性很高,畢竟日本陸軍整體上都是山地化和輕機械化的編配,其整體陸軍都適合在朝鮮半島作戰。

對于這種情況,宋彪和中央軍部的估計是比較充分的,中日兩軍要想在朝鮮半島拉開差距,基本還是要等到三個月之后。

時代不一樣了,軍隊不一樣,裝備不一樣,戰術思想和軍員配置也都不一樣了。

不同的時代要打不同的戰爭,如果非要像美軍在朝鮮戰爭那樣的自負狂傲和急躁。恨不得一個月就將日軍打敗,最終吃虧的肯定是中隊。

對帝國中央軍部而言。當前最重要的還真的不是在朝鮮半島立刻組織全面進攻,而是收縮防線,加快國內動員和兵力調配,爭取在3個月之后展開真正的大規模攻勢,如果中間因為日本陸軍的瘋狂攻勢而被迫大距離的撤退,這都是可以接受的情況。

宋彪是一個純粹的軍事統帥,沒有嚴格意義上的政治考慮,他指揮作戰的唯一目標就是取得最終的勝利。并且將敵軍徹底的殲滅,從本質上消滅對手的軍事有生力量和精銳的人員。

所以,在朝鮮半島的早期階段有一定規模的撤退和自我保護是可以接受的,而且讓日軍拉長補給線,也有利于中央國防軍發揮空軍優勢,為后續的反擊和圍殲創造更好的條件。

打仗這種事,指揮官一定要靈活。

死腦筋是打不了仗的。

當然。要和日本在朝鮮半島打一場全面戰爭首先要做的事情是將前線總指揮的人選定下來,從能力到聲望,真正有資格的人選也就是陳其采、張孝淮、趙庭柱、張亞虎、劉賡云、張鴻逵、蔡鍔、傅良佐這一批啦,其實選誰都能打贏,關鍵是在于戰略上的決策需要。

第三次中日戰爭和第二次中日辛亥戰爭是不一樣,上一次是不惜一切代價和損失也要迅速殲滅對手的主力。要打一場贏得時間的機動、快速、迅猛的殲滅戰,要以一錘定音之勢避免戰爭的擴大化和長期化,此次就不一樣了,這一次的中日戰爭,從戰略而言應該是以消耗為主要目標的殲滅戰。

時間的長短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徹底拖垮對手,而不是迅速戰勝對手。因為這一次戰爭是肯定要打到日本本土才能決出最終的勝負,毫無疑問,在海外盡可能的先耗盡日本的戰爭潛能是最有力的,等它山窮水盡之時再進行日本的本土決戰,這才是最佳的策略。

這一戰是不能吝嗇代價和軍費開支的,要一戰打的日本一個世紀無法翻身。

打完之后還有戰爭索賠,慢慢耗,長期耗,耗它兩年三年也沒有問題。

從這個戰略上來說,趙庭柱、張亞虎、傅良佐這一批急性子,以及重機械化的主導將官是肯定不適合的,幾經挑選,宋彪選擇讓蔡鍔擔任前線總指揮,劉賡云擔任前線參謀總長,舒方德去前線擔任教導長。

舒方德最大的好處就是了解空軍,非常熟悉空軍那邊的高級將官,以空軍上將的軍銜復員參戰也有利于前線總指揮部以空軍為主要力量對日本實施壓制。

宋彪想讓蔡鍔去負責朝鮮戰場的指揮已經有很長一段時間了,因為蔡鍔是那種膽大心細的人,在目前這一批的陸軍上將中,他是大陸軍主義最不嚴重的那一位,也不是張亞虎那樣的急性子。

蔡鍔的缺點就是對現代的大機械化缺乏非常深入的了解,但在朝鮮戰場上,這個缺點不是很厲害,而且有劉賡云這位機械化研究最深入的學院派彌補。

恢復軍銜的這兩年里,蔡鍔一直擔任后勤部的部長,主要負責后勤工作,基本是去年底,他才知道自己有可能再次出戰,上半年一直都在中央軍部的安排下和劉賡云一起在朝鮮調研。

換而言之,蔡鍔和劉賡云這個搭檔組合在年初的時候,宋彪基本就已經考慮清楚了。

兩個人目前都在丹東,現在直接上任就行了。

這兩位的軍事才能還都不算是特別高明,但他們之下就厲害了,他們下面抽調過去的軍長、師長、旅長都是國共兩軍名將的班底,即便很多是大家不熟悉的,可同樣都是非常有軍事才華的中級軍事將領。

帝國的軍事教育在世界范圍內絕對是首屈一指,人才永遠不是問題。

這篇小說不錯推薦

先看到這里書簽

找個寫完的看看全本

如果您認為不錯,請,以方便以后跟進的連載更新


上一章  |  核武皇帝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