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皇帝第214章 對決奧匈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核武皇帝 >>核武皇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214章 對決奧匈

第214章 對決奧匈


更新時間:2013年03月10日  作者:浪子刀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浪子刀 | 核武皇帝 
下載:

國家的地位是靠軍隊打出來的,但也要找個合適的對手,硬撐漢子被二戰后的美軍拍的滿臉是血的事,帝國皇帝宋彪還是不愿意做的,在摸透了奧匈帝國的作戰水平后,他決定用奧匈帝國作為中國陸軍的標桿。

不管怎么說,奧匈帝國也算是世界上的陸軍強國之一,其聲望和地位完勝日本陸軍很多。

按照宋彪的規劃,就算是一直到一戰結束,他也不會強悍的去找德軍挑戰,除非美國不出兵,為了最終的勝利必須這么干,如果美國出兵,打完奧匈帝國就算是中華帝國完成了自己的任務,留著更大的后勁打蘇俄時再用。

奧匈帝國也真的不弱,海陸兩軍都是很強的,否則德國不會因為有一個奧匈帝國盟友就敢于挑戰英法俄三國。

在和英法達成協議之前,帝國中央軍部就前成立了中東參謀局,統管作戰準備工作,并且向伊朗輸運了兩個工兵團從事基礎建設工作,隨后從1916年的11月份開始,重新整編總計22個步兵師、2個騎兵師、5個炮兵師、3個輜重旅和75個新編團的帝國中東遠征軍正式向伊朗轉移。

軍馬的運輸工作實在是太難了,從大陸上橫沖過去的難度也大,最后就改為在伊朗等地直接購置新馬,但這就意味騎兵師至少有三個月以上的調整適應和戰馬訓練期。

為了盡可能減少馬匹的跨海運輸,所有的火炮都臨時調整為車輛牽引。僅有的兩個實驗性的改編使用貨車的輜重旅都被調遣過去。

帝國很有創造性的將四輪農用拖拉機改變為一種運輸工具,早期主要是從美國進口汽油機,后來自己仿制,雖然這種拖拉機的速度遜色于法國在戰爭中使用的汽車,但是輸運效率更大,并且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路面情況。

為此,帝國將部分75mm、88mm、105mm的火炮都改成了四輪車的牽引方式。雖然需要消耗大量的汽油,但從總體的噸位數量而言,比喂馬要更為節省輜重的運輸量。并且擁有更好的速度和完全不用停止的行軍速度。

由于國內汽車工業發展的較為艱難,這使得遠東汽車總公司從誕生之初就只能將希望都寄托在貨車和軍用車輛上,直到1914年之前。遠東汽車總公司超過90的合同還是來自于中央軍部。

在技術上,中國汽車工業也大體是照搬了美國和德法的技術,主要車型基本是從通用和福特汽車公司直接照搬,甚至連生產管理也是照搬福特制度,生產技術上并無明顯的差距,此時的汽油機、柴油機都是很笨重的,粗笨極了,技術含量并不高,至少遠不如蒸汽輪機和炮膛的制造加工那么高精端。

為了適應軍事需求,遠東汽車總公司生產的這些貨車、卡車相比通用等公司的原型車更皮實笨重。馬力也更大一些。

由于近兩年的產能主要保障了英法和協約事需求,加上現階段的軍用車輛還有諸多不足,以及國內軍馬數量的充足和國內石油產量的低水平,帝國中央軍部也沒有全面列裝,此番為了保障在中東的作戰需求。幾乎將帝部所有的軍用車輛都輸送到伊朗。

1917年2月上旬,帝國中東遠征軍及司令部正式在伊朗阿瓦士城組建,宋彪也于同一時期使用宋曄的代名,以一等參謀官的身份和段祺瑞等人一起抵達中東軍部。

抵達阿瓦士城后,宋彪隱秘而低調的很少外出,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參謀部內調度各軍。因為他的存在,中東遠征軍的整體指揮和調度都非常之順利。

此番已經真是帝國精銳盡出,帝國11個精銳整編師中,除了在塞爾維亞的第三、第十步兵師和繼續留守在國內第五、第六、第二十步兵師外,其余五個整編都已經抵達伊朗,最為精銳的第一、第二、第四步兵師在1月份上旬就先行一步抵達。

帝國第五騎兵師和新增編的第六騎兵師在1月下旬抵達,由于大量使用伊朗王國本地軍馬,兩個騎兵師想要迅速參與作戰的難度還是很大的。

帝國第一、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兵旅在擴編為師級作戰單位后,也將在3月下旬之前抵達,比這三個師早一步抵達的則是新編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炮兵團,新編團中編制較早的第三十三至第六十團都已經和主力部隊一起抵達,后續四十多個新編團則將在1917年10月之前逐步抵達。

按照宋彪和中央軍部所做的規劃,帝國陸軍最終將在中東戰場和巴爾干戰場投入130萬兵力,除了此前在塞爾維亞地區的二十余萬陸軍外,其余一萬的兵力也會在1917年10月之前陸續抵達。

除此之外,帝國在和伊朗協商后,將會按照合適的薪水在本地招募二十萬名民兵,負責后勤補充運輸工作,以及其他的雜項事務,擊敗奧斯曼帝國后,帝國將預計在中東繼續招募三十萬名民兵。

既然決定全面開戰,那就肯定不能吝嗇于軍費開支,一切都當以追求戰勝為唯一的目標。

總體印象中,幾乎所有的國家都相信奧匈帝國即便不夠強,但也絕對不弱,比如說意大利就一直沒有打過奧匈帝國,但在陳其采和馬爾托斯等人的報告中,對奧匈帝國的評價還是很低的。

奧匈帝國此時仍然能保持在兩萬的陸軍兵力,特別是接近90個團的炮兵部隊規模很驚人,以至于宋彪不得不將中央軍部最為精銳的五個炮兵旅都帶過來。

在1916年的上半年,帝國各炮兵旅就已經完成向師一級的擴編。此時抽調到伊朗的就是五個炮兵師,但也僅相當于20個炮兵團,所以,新編炮兵團也要抽調二十個左右抵達戰場,這幾乎是將國內所有的新編炮兵團都抽調過來了。

帝國中央國防軍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完全不同于歐洲古典軍事編制的地方是靈活,戰爭狀態的一個師通常接近3萬人。炮兵師根據不同的情況,最高可以配備四多門火炮。

所以,在1917年10月之前。宋彪有把握將中東遠征軍的火炮力量擴大到超過奧匈帝國1.5倍的程度,并且在機動作戰中持續保持三倍于對手炮兵壓力。

宋彪之所以要做這樣的規劃,原因恰恰在于奧匈帝國的陸軍戰斗力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高超。因為帝國內部存在著二十多個民族,并且各民族都不占據絕對優勢,使得部隊內部的軍官、士官、士兵之間的語言各不相同,民族也不相同,在管理和協調上極為艱難,民族主義情緒也讓很多部隊的士兵一戰即潰。

特別是奧匈帝國的帝國國防軍,情況糟糕透頂,只有意大利的軍隊可以和他們相并論,但比意軍厲害的地方是奧匈帝國的地方防衛軍,這些防衛軍幾乎都是單一民族和地區的部隊組成。他們反而擁有較高的作戰力,最離譜的時候有四個團在山地地區抵抗了意軍150個步兵團的進攻。

可不管是奧匈帝國,還是意大利王國,陸軍編制的混亂不堪和對國家的向心力差都是作戰力低下的一個主要誘因。

如果不想和奧匈帝國長期消耗下去,宋彪意識到中央陸軍就必須發揮快速機動的作戰特點。大膽的進攻,快速穿插和快速的調集精銳不斷圍殲對手。

當然在此之前,他還必須解決攔路虎奧斯曼帝國。

這也不是一個多么值得恐懼的對手,此時的奧斯曼帝國基本比以前的清王朝好不了多少,只要帝國中央陸軍真正發力,奧斯曼陸軍是根本擋不住的。

隨著帝國遠征軍在伊朗的駐軍逐步擴大。奧斯曼帝國也意識到背腹受敵的威脅,將大軍抽掉到兩國邊境地區駐防,并且在阿馬拉和巴士拉兩個地區駐扎重兵。

這樣的軍事部署顯然是不對的,而且是大錯特錯,雖然這個部署是德事顧問替奧斯曼帝國做的決定。

如果是宋彪,他寧可將主力部隊只縮在兩個相互能夠兼顧的點,而不是沿線大規模布防,因為奧斯曼帝國陸軍的作戰力是較低水平的,越是這么長距離的布防,實際的防御效果就越差。

德軍顧問幫助奧斯曼帝國設計了完善的現代防御溝壕,從1917年1月到3月,在伊朗和伊拉克的交界線地區布置了多條防線,保護著140公里長的邊境線。

3月的伊朗是如此的干燥,雨季仿佛遙遙無邊,塵沙總是隨著大風卷起,鋪天蓋地的橫掃過宛如戈壁一般的大地。

宋彪這段時間一直以新的身份在伊朗指揮部隊,甚至連英法都不知道他居然在伊朗,這就是當君主立憲制皇帝的好處,即使你從帝國消失,只要內閣還在繼續運轉,就不會有人感到任何的不適,以及不正常的征兆。

仔細的權衡戰局后,宋彪決定大膽的用主力部隊直接繞過德事顧問設計的邊境防線,用大規模的迂回戰直插阿馬拉,擊潰奧斯曼帝國在阿馬拉城的駐軍,雙向夾擊防線,最后再進攻德事顧問以為中國遠征軍首先應該進攻的巴士拉。

1917年3月22日,第一步兵師、第四步兵師在一個卡車輜重旅和六個新編團的配合下直接繞過防線,晝夜不停的兩天急行軍130公里,直接進攻阿馬拉后方,這樣的突然進攻讓奧斯曼軍隊毫無防備,整個戰斗中也顯得極度恐慌。

只用了兩個小時的交戰,近十萬的防軍就潰不成軍,在此之后,六個新編團留下來駐防,兩個精銳主力師直接南下,和第二、第七等主力師圍殲防線中斷地區,最后南下進攻巴士拉,并且迅速攻入科威特,保證了港口的貫通,使得帝國遠征軍的船隊可以在科威特實施大規模補給輸運。

雖然奧斯曼帝國在東部伊拉克地區大量抽調了超過萬的部隊防御。但這些部隊的實際水平遠差于當年的日軍,從1917年3月22日開戰到4月7日,中國遠征軍就一路進攻到摩蘇爾,幾乎全境占領了伊拉克區,并且同俄軍在亞美尼亞地區和阿塞拜疆一帶形成前后夾擊奧斯曼帝國的局面。

就在宋彪作為實際上的總指揮官抵達摩蘇爾,準備進一步領軍擊潰整個奧斯曼帝國時,卻收到了最新的消息——美國在4月6日正式宣布對德國宣戰。理由還是德國的無限制潛艇戰和奇摩爾曼電報。

這樣的消息讓宋彪稍稍有點驚訝,他原本以為在中國參戰之后,美國可能不太會考慮主動參戰。畢竟意義已經不大,但隨著中美兩國先后加入大戰,這場戰爭顯然失去了最后的懸念。

事實也確實如此。在美國宣布參戰后不久,在南線損失了六十萬陸軍的奧斯曼帝國就徹底放棄了抵抗,同意接受停戰談判,即便停戰的條件極為苛刻。

宋彪隨即調整了原有的戰略,率領主力部隊轉移到貝魯特港口,準備從這里乘船直接抵達希臘和阿爾巴尼亞,以此為跳板進攻巴爾干地區,直接進攻奧斯曼帝國陸軍,而大部分的部隊則橫跨整個奧斯曼帝國,大量收繳奧斯曼帝國的武器裝備。沒收一切戰爭物資,為大規模的反攻德奧做最后的準備。

實際上真正刺激美國宣布參戰的原因是俄國二月革命的爆發,此時誰也不知道俄國沙皇退位之后的新政府是否還會繼續保持協約國條約,如果俄國不繼續進攻德國,單靠英法。再加上中國也未必能結束戰爭。

特別是中國為了自身利益采取從中東發起進攻的軍事戰略后,可能不等中國進攻到德國,德國就已經前擊敗了英法聯軍,正是因此,美國才決定出戰。

現在除了英法最為著急外,中美意其實都在觀望俄國的態勢。美國即便登陸歐洲之后也一直在等俄國的情況明朗化,此后才決定完全發力攻打德國。

由于俄國革命的爆發,俄軍沒有乘勝大規模推進到奧斯曼帝國,讓中國獨吞了整個奧斯曼帝國的疆域,這一點也完全超乎英法俄最初的設想,帝國陸軍以協約國的集體名義占領奧斯曼帝國的疆域,實施軍事管制,大規模從奧斯曼帝國抽調和查抄物資,繼續用于支持對奧匈帝國的作戰。

此時的德奧海軍基本分裂成兩個部分,一部分在黑海,一部分在亞德里亞海,但在這里基本都被法意海軍消滅的差不多了,這對于帝國大規模在希臘和阿爾巴尼亞地區登陸是個非常重要的好消息。

1917年7月,帝國陸軍主力在阿爾巴尼亞地區匯合,聯同在當地的法軍和意軍,一起進攻奧匈帝國,迅速向塞爾維亞推進。

此時的德國陸軍正將大部分主力集中在西線戰場,試圖在美國大規模調兵參戰之前逼迫俄國退出戰爭,在南線協助奧匈帝國的兵力不足,導致帝國遠征軍在塞爾維亞南部山區連續殲滅奧匈帝國的帝國國防軍。

帝國遠征軍的大部分新編團還在奧斯曼,只集中了72萬陸軍,但都是精銳部隊,而奧匈帝國投入的各民族部隊和帝國國防軍,加上保加利亞軍的四個師,總兵力接近130萬人。

即便如此,帝國遠征軍還是依靠更為精銳的作戰實力和大膽的穿插戰術,迅速的大獲全勝,連續殲滅奧匈帝國陸軍四十余萬。

和英法德奧不同,帝國遠征軍以機動作戰為主,并不強調對陣地爭奪,不斷采取繞道的大范圍迂回進攻,直接切入敵軍的后方,也經常采取強攻切斷敵軍陣地,從進攻轉變成防守,在切斷敵軍之后用防守戰和機槍陣迅速消耗敵軍。

通過這種攻守戰術的不斷轉換,以及大迂回的包抄戰術,奧匈帝國陸軍不斷被帝國遠征軍圍殲,超過三十萬的部隊在德遜河防線被合圍,切斷了所有補給。

不過,戰爭最害怕的除了敵人之外就是盟友,在帝國遠征軍一路進攻奧匈帝國的同時,意法聯軍在弗拉涅地區被保加利亞軍隊擊潰,被迫后撤,導致帝國遠征軍的后路又即將被保加利亞軍切斷。

1917年9月,回撤到弗拉涅地區的帝國遠征軍擊潰保加利亞軍隊,乘勢進攻索菲亞,12月4日攻占索菲亞,逼迫保加利亞退出戰爭。

1918年3月,帝國遠征軍在塞爾維亞軍和意軍的配合下,重新奪回貝爾格萊德,恢復了塞爾維亞王國,為正式全面進攻奧匈帝國做好了最后的準備。

只是就在如此大好的局勢之下,宋彪悄然乘船返回國內,指派段祺瑞為帝國遠征軍司令,實際指揮權由馬爾托斯將軍和陳其采等人領銜的遠征軍參謀部負責。

很顯然,對中國而言,在歐洲的勝利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勝利,除了占領伊拉克之外,帝國遠征軍并無其他真正的目標,此階段不過是在履行協約責任,以及保護勝利果實。

從1918年開始,真正屬于帝國陸軍的戰爭才剛開始。

宋彪返回國內重新組織一場新的大規模戰爭,這一次,他將矛頭直指蘇俄,而帝國遠征軍的主力部隊中的第一、第四步兵師也從奧斯曼帝國抽調回國。歡迎您來,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舉報:/

如果您是《》作品的者但不愿意我們轉載您的作品,請通知我們刪除。

筆下書友正在閱讀:


上一章  |  核武皇帝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