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武皇帝第203章 這一年,一戰之前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核武皇帝 >>核武皇帝最新章節列表 >> 第203章 這一年,一戰之前

第203章 這一年,一戰之前


更新時間:2013年02月28日  作者:浪子刀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浪子刀 | 核武皇帝 
❤:簽到是貼吧人氣、榮譽的比拼,讓我們的簽到見證一份堅持吧!!!

❤:正版鏈接:

大家有能力的去投張月票;沒有月票的,是VIP的,去訂閱,打賞;不是VIP的,有起點號的,去投幾張推薦票;還沒起點號的,你可以花幾分鐘時間注冊一個,去點一下公眾章節,增加一下點擊率,也是對浪子的一種支持!威武!

禁水最近10章鏈接帖

核武小說總連載貼

沒有人能阻止皇帝同法俄結盟的決心,因為這確實是在整體上最有利于中華帝國的選擇。1912年神武二年對中華帝國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年。

這是中華光復事業在全國奠定根基的一年,全面擴大的一年,皇帝神化和個人崇拜的一年;這是中堊央陸軍全面整編和東北化的一年;這是中堊央海軍躍升發展的第一年;這是中國政黨民堊主化和帝黨化緊密結合的一年;這是中國1乃國民工業計劃和工業開啟黃金二十年的元年;這是東三省工業產業大提升的一年;這是中國資本主義大發展的一年;這是中國教育向著普及素質教育的一年;這是中國水利大建設的元年;這是中國農業富農化的元年……!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到來之前,整個世界各國之間的關系是錯綜復雜的,相互牽連甚廣,即便中國已經簽署了《中法俄三國軍事互助協約》,甚至有可能完全加入俄法同盟,中德之間的合作也沒有因此而停止,首先是經貿上的互補性使得中德經濟和政治難以徹底分割,其次,德國在歐洲最強大的競爭對手是英國,中國在亞洲最大的敵人也是英國。

在1912年的上半年,中法兩國之間的軍事合作快速增加,雙方互相派遣了軍事代表團在兩國考察訪問,在軍工業、裝備、軍事訓練和備戰各個領域都有交往,法國對華的援助中,有約合心乙法郎的部分投資軍工業和關聯產業。

此時的法國正在考慮對8——步槍彈進行更換,因為時間上的緊迫性,法國最初的計劃是直接從瑞典引入75——步槍彈的設計,但在中俄兩國的勸說下,特別是在中國提供了7.6254cr型步槍彈的全部數據和資粹后,法國直接引入這一型號的新型彈藥,命名為7.6254cr步槍彈。

法國向中國轉讓了長行程管退制退器和U椰、舊。、舊口型萬M野炮、輕野炮的全套技術,轉讓輕裝甲巡洋艦、潛艇和魚雷艇的制造技術,通過合資造船廠生產輕裝甲巡洋艦、潛艇、魚雷艇,向中國出售兩艘舊型號的的光榮級裝甲巡洋艦做為旗艦,按照雙方的密約協議,在東北的法國顧問團的基礎上成立更大規模的法國顧問局,參與這一工作的法國專家將會達到四千人的總規模,協助中國進一步開展軍工業和軍事技術的發展。

作為回報,中國將會在達成全部的援助貸款協議之后正式加入俄法同盟,而且,法國從中國的途徑得到了一部分德國軍事情報,以及從遠東武器總公司買下沈陽步槍、波普寧沖鋒槍和60——迫擊炮的設計專利,在此基礎上稍作改進就可轉變為新的法國制式武器,以盡快彌補法國在輕武器上和德國的差距。

中日辛亥戰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世界范圍內規模最大的現代戰爭,對于世界各國的陸軍都有極大的啟發作用,英法德美奧意俄都派遣了訪問團赴東北軍考察交流,甚至連瑞典、丹麥、挪威、荷蘭、捷克這些歐洲小國也派遣訪問團。

在此期間,中堊央陸軍第二、第三步兵師和第一騎兵師都是外國訪問團可以公開參觀的部隊,對于中外軍事交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讓各國進一步的了解中國陸軍的作戰水平。

隨著軍事交流的深入和了解的加深,中國作為一個世界陸軍新興強國的地位也開始變得更為鞏固,而俄法同盟想要拉攏中國的態勢也更加積極,即便是英國,在對華政策上也緩慢的開始作出重新的調整。1912年7月,中英兩國最終達成了《中英互惠通商條約》,英國以政府財政援助的方式,對華給予為期六年,每年一千四百萬英鎊的長期低息貸款,雙方互相給予對等最惠國經貿待遇,英國對華的紡織品、礦產品、大豆、生絲、茶葉和部分輕工業產品收取最低特惠關稅,中國對英最大程度的開放金融市場,允許英國企業在東三省和其他特區、沿海開放城市、內陸開放城市自由投資,對英國的機械、船舶、電氣、汽輪機、汽車、飛機、柴油機、汽油機等產品收取最低特惠關稅。

在此條約中,雙方進一步達成了多條有利于兩國關系進一步發展的新協約,英國正式約定在1913年底全面移交海關權,取締英國在華的內河航運權,除香港問題繼續不談外,英國在華的上海、天津、廈門、廣州、鎮江、九江、漢口七個租界在三至五年全面納入特區范圍,英國占用的威海衛在條約簽訂后立即歸還中國。

在舊口年,在中國開啟業務的外資銀行數量激增數倍,特別是在《中英互惠通商條約》簽訂后不久,帝國中堊央國家銀行和英格蘭銀行簽署了《中英關于中國金圓券本位制擔保協議》,英國央行通過中堊央國家銀行購買了約鄰曲萬英鎊的中華帝國國債,用于擔保中國金圓券的穩定兌值。

在這一協議的扶持下,一直遠離東三省的英國貸款和資本也開始更大規模的涌入中國,特別是瘋狂的涌入東三省,英法德美的大銀行都陸續在中國和東三省設立辦、事處,大范圍開啟資本匯入中國的業務。

舊口年的中國就在這種輝煌和偉大的大浪潮中開啟了新時代,中國工業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蓬勃發展,特別是東三省工業在這一年中真正的開啟了全國的大市場。

在這一年的年底,英德開啟了第四次的海軍協約談判,這也是英德最后一次就此進行談判,如果這一談判破裂,英德開戰就只剩下了時間問題。

在此之前,中國和法國正式簽署了《中法軍事同盟協約》,雙方正式約定,在中國和法國遭受敵國入侵時,盟國必須對敵國宣戰。

自此,中國徹底加入了英法俄三國協約組織。

作為加入這一組織的好處之一,英法再一次同意了中國內閣政府的巨額國際公債購買要求,雖然中國的國際公債是非可流動性的債務,只能持有而不能提前沽售,長期利息也不高。

此時的中國就是仗著手中那點挺奇怪的陸軍實力和龐大物資資源為底牌,從英法換取資金和技術,而內閣政府的外國專家總局也開始更大規模的從國外招聘專家,為中國的發展提供專業和技術支持。2013年4月,英德第四次海軍協約談判失敗,自此兩國和世界各國都明白英德兩國海軍宣戰已經只剩下時間上的問題,但在具體的開戰時間上

,英德的判斷是在1915后年之后,而俄法的判斷則以為至少是1918年之后這兩個判斷上的差別很快就帶來了不同的效應,比如說法國的潛艇大體使用德國的柴油機,而德國在1913年底就開始逐步拖延柴油機交付。

中德之間的絕大多數的軍事合作也在1913年9月之后日趨停滯,取而代之的則是中英、中法之間的大規模而緊促的軍事合作。

考慮戰時的軍需物資補給問題中國從英法俄三國邀請了軍事技術和軍需部門的軍官組成特別顧問團,耗費巨資從各國引入不同規格的生產線和技術,大規模投建相應的基礎礦業,大規模培訓工人以政府引導的方式重組和私有化江南制造總局,使之由虞洽卿領頭組建江南工業總公司,同英國軍火巨頭維克斯公司在多個分公司合資經營。

天津、山東的機械武器制造局合并為北方工業總公司,福建、廣州的船政局和制造局則合并為南方工業總公司漢陽兵工廠則由遠東武器公司和法國多家軍工企業合資經營。

時間越來越短,越來越緊迫,中國在軍工業的投資規模上也在短短幾年間遠超日本,快速向著亞洲第一大的軍工國躍進。

遠東武器總公司則是真正的中國軍工巨頭,不僅參與了江南、北方、南方、漢陽軍工企業的私有化進程,還是擴大軍工業投資規模的主力軍,投資總額占中國軍工業擴張的半壁江山,同時在東三省、察哈爾、山西、山東、兩湖和其他各省大量為軍工業提供基礎原粹的礦業公司,特別是在芒硝礦、硫酸鈉、硝酸鹽和煤化工業的開發上,累計又投入了重金,從英法美等國大量引入先進設備和工藝,擴大軍工業的規模和水平。

甚至在紡織業、食品工業領域,遠東財團也逐步向著具備為英法提供軍需供應的實力,在飛機領域,通過和英法美合作,遠東飛機制造公司開設了。家分公司,完整的包含了整個產業鏈,并且從歐美高薪聘請最好的設計師和工程師參與到這一新興的工業項目中。

在船舶領域,遠東財團在私有化福州造船廠和廣州造船廠后,在海州投建亞洲規模最大的船用柴油機、船舶鍋爐生產基地,在遼陽擁有亞洲最大規模和技術水平最高的鋼鐵冶金公司,在沈陽則擁有亞洲最大規模的機床、列車、飛機制造公司,撫順又擁有亞洲第一水準的煤化工基地。

這一系列的大規模投資看似內閣政府和中國民族資本共同推進的175項國民工業計劃的一部分,背后則都是皇帝無形操控的鐵腕。1912年底,遠東武器總公司為了推動輕機槍的對外出口障礙,推出了新型號的M1912型邁恩斯輕機槍,由美國德裔工程師法倫邁恩斯擔任設計師,國內稱之為沈陽造輕機槍。

在軍艦領域,通過引入英法技術,結合原有的美國工程師,在金州造船總廠建造六百噸設計排水量的驅逐艦和三千噸排水量的輕裝甲巡洋艦,使用美造汽輪機和柴油機。

從1912年到1913年,整個中國就在這種澎湃而瘋狂的復興浪潮中高速前進,一切都在努力學德國,派往德國的留學生僅次于美國,卻在戰爭準備之階段就走向了英法俄協約組織。

學德國的最大特點是專科化教育的普及,而不是像美國那樣擁有更多的高中,在中國,1912年1913年中,全國興建的中等專科學校有四所之多,約有四分之一的師資力量來自外聘。

在這兩年里,內閣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但真正讓國家發展起來的力量是資本家、工人和農民,真正讓國家經濟高速發展的力量來自于銀行。

皇帝也做了很多工作,建立龐大的軍工業,繼續整編和督訓中堊央陸軍,擴建中堊央海軍,正式設立了中堊央空軍,在北京和遼陽設立了第一、第二個空軍偵察團。

在舊B年,西藏試圖獨立,皇帝從四川派出一支約有四千人規模的西藏巡防團,陪同中堊央駐藏大臣沿茶馬古道進入昌都,直到1913年的10月份,這支部隊才抵達拉薩。

這一年的6月,第二次巴爾干戰役開啟,奧匈帝國和俄國的沖突進一步擴大,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陰影終于將要到來。

為了進一步觀察世界軍事局勢和新戰術的發展,中堊央派遣了以陳其采為首的觀察團進駐希臘軍隊,并為希臘陸軍提供了部分參謀意見,也第一次向國外大規模出口軍火,對希臘、塞維利亞、保加利亞都出口了大量的波普寧沖鋒槍、步槍、迫擊炮、彈藥和炸藥,甚至是六架安裝了外國發動機、照相機等配件的偵察飛機。

如果說1911年的中日辛亥戰爭證明了中國陸軍的實力和名譽,1913年的第二次巴爾干戰役則是中國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發揮陸軍強國的價值,同時也對中國軍工業起到了極佳的刺激作用。

舊B年的年底,法國出售的兩艘舊型號的光榮級裝甲巡洋艦抵達錦州龍門港,成為帝國中堊央海軍北海艦隊的旗艦“遼陽號”、“撫順號”。

在1913年的這一年,日本貿易進入了前所未有的大逆差時代,對華的紡織品出口和對美的生絲出口都遭受了真正的重創,朝鮮外貿的主導權也繼續被中國商人把持。

在這一年里,中國紡織品進口總額大幅下滑到飛2300萬中圓,僅為1909的六分之一,國產紡織品開始占堊據市場的絕對主導位置,出口總額則增加到山力萬中圓,和日本紡織品在朝鮮、東南亞繼續保持著激烈的競爭態勢。

在這一年里,中國煤炭工業總開采量達到了破紀錄的7635萬噸,鋼和生鐵總產能達到了790萬噸,而東三省工業在這個份額中占堊據溉以上的份額。

在這一年里,中國開始真正的推進主要城市的電氣化革堊命,出臺政策繼續加強扶持國內電氣產業。

在這幾年的快速緊張且主要依靠投資拉動的經濟大潮中,中國已經做好了迎接第一次世界大戰到來的準備,雖然中國工業的發展時間而很短,3公以上的工業產值都誕生在東三省,地區發展極度不平衡,但在技術、水平和總量上已經超過日本這個并不強大的對手。


上一章  |  核武皇帝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