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之寒門天下第四十九章 大戰在即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三國之寒門天下 >>三國之寒門天下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九章 大戰在即

第四十九章 大戰在即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天天不休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天天不休 | 三國之寒門天下 



翌日,曹操來到洛陽軍營。

他的兵馬與袁紹的兵馬是分開駐扎的,畢竟是不同陣營,盡管此時是盟友,卻也要涇渭分明。

校場內整齊有力的喝聲震耳玉聾,身穿鎧甲的將軍站在一旁親自監督士兵們操練。

相較袁紹的兵馬從河北遠道而來,近日都在休養,曹操的兵馬卻每日都堅持訓練,沒有絲毫懈怠。

士兵操練一絲不茍,曹操治軍嚴謹,上行下效,麾下大將練兵同樣沒有半分兒戲。

這五萬兵馬的確是曹操的精兵,此次出征,隨著曹操一同前來的夏侯惇正是監督操練的將領。

身穿鎧甲,威猛非凡,夏侯惇的氣勢雄渾,加上一只眼睛被眼罩遮住,頗具威懾力。

那只眼睛,是呂布襲取兗州時大戰中,夏侯惇被流矢射傷丟掉的。

以此可見,夏侯惇身先士卒,戰場拼殺,完全不顧個人性命。

曹操的到來并沒有打亂校場肅然的氣氛,夏侯惇給曹操行了一禮后將練兵的事宜交給手下偏將,而后隨著曹操一同朝著帥帳中走去。

帳內有人,夏侯淵。

他正手捧兵書認真研讀,聽見腳步聲后抬起頭,見到曹操與身后跟著的夏侯惇,放下兵書,夏侯淵起身給曹操垂首抱拳行禮。

“主公。”

曹操微微點頭后就走到主位上坐下,也不寒暄,開門見山地直奔主題。

“事情如我所料那般,袁本初命我去打武關,不過不是我親自去,而是將這份任務交給你二人。一切,就按照之前的計劃進行吧。”

夏侯惇與夏侯淵對視一眼后,并沒有興奮之色,反倒有些意興闌珊。

曹操看到他二人的表情,知道他們心中不滿。

這份差事重要有人來做。

“記住,攻打武關,造勢即可,函谷關不破,你二人屯兵在武關東面營造對峙之勢便可。”

曹操叮囑了之后,夏侯惇與夏侯淵才齊齊抱拳接下軍令。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武將們更喜歡直來直去的兩軍廝殺,驚心動魄的戰場爭鋒才能令他們熱血沸騰,要是比起將略兵略,有時候似乎就變成了文人切磋才藝一樣,少了那么幾分男兒豪情。

只是戰爭始終不是市井暴徒亂拳相斗,名將之所以是名將,更多的還是智高一籌,項羽霸王之名威震古今,但他丟掉了唾手可得的江山。

曹操下達完軍令后就返回城中居所,卻又得到了袁紹已經開始發兵攻打函谷關的消息,袁紹并未親自前去,而是派了張頜與淳于瓊,各自領兵三萬,倒是兵馬大纛上擺出了袁和曹的旗號。

不打著曹操的旗號不行,畢竟袁紹是曹操請來的,開戰要用曹操的名義。

不豎起袁紹本人的大纛也不行,因為領兵作戰的是張頜與淳于瓊,都是袁紹的將領,不能讓人誤以為這二人與兵馬都是曹操的。

這都是袁紹的主觀舉動,曹操得知后倒是搖了搖頭,對荀攸說道:“袁本初大張旗鼓去打函谷關,我實在不明白他急什么?我的兵馬還沒有到武關,他卻先動了,郭嘉得知這個消息后必定增援武關,他簡直是在幫倒忙。”

荀攸笑而不語,袁紹有時候自以為是做出的事情啼笑皆非。

可這一回,保不準袁紹就是和曹操一個心思,都是想暗中給對方下絆使壞。

因袁紹與曹操屯兵洛陽,關中百姓人心惶惶,諸侯之間沒有對錯,只有和平與戰爭,百姓不管郭嘉是不是該被討伐,他們只關心關中能不能太平。

除了函谷關映射的弘農與河東兩郡已經徹底宣告在今年春天不可能恢復生產外,三輔之地周邊的郡縣仍舊有條不亂的加快恢復生息的步伐。

此時此刻,正是智術之士勞心勞力的時候,實干能力的高低就在這個時候體現的淋漓盡致。

能不能在非常之時安撫好一方百姓,是考驗一個地方父母官的能力。

郭齊調至長安,作為御史臺長安的高官,他最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考察各地官員在長安的政績。

一個春天,恰逢戰亂,能不能坐穩官位,就憑本事了。

按常理來說,郭嘉此刻若不退回益州求得自保,至少也應呆在長安城內,可他卻下令率軍出長安前往東面鄭縣,打算在鄭縣安營下寨。

他的目的很簡單,一方面是不讓戰火燒至三輔之地,另一方面是根據他計劃中的決戰地點而做出的決定,并且鄭縣距離函谷關和武關能讓情報來回減少一日。

鎧甲披身,英姿颯爽的郭嘉騎上烈焰駒,率領大軍從長安東門而出。

他把全部兵馬都調離長安,長安空虛,他不在意,這個關頭,長安對他而言,有沒有都一樣。

袁紹和曹操打入關中,沒了函谷關,等同沒有了長安。

韓遂和馬騰如果趁機來犯,只要攻克陳倉,切斷郭嘉的糧道,長安會陷入孤立無援的處境之中。

所以他在關中的兵馬傾巢而出,分兵守城是不智之舉。

西面扶風郡有吳班與孟達所率一萬兵馬嚴防西北兩頭惡狼。

東面函谷關有張遼三萬兵馬,東南的武關有嚴顏一萬兵馬。

郭嘉自己所率,有錦帆軍兩萬,許褚典韋共一萬,陷陣營四千。

這加起來滿共就八萬四的兵馬,實際上能夠投入對陣袁紹與曹操的戰斗中,只有七萬四。

而袁紹和曹操,加起來有二十五萬

兵力對比上,對方是在郭嘉三倍以上。

郭嘉怕嗎?怕也要打,既然怎樣都免不了一場大戰,那就豁出去打一次。

勝了,他就是關西的無冕之王,威加四海

敗了,灰溜溜回益州,過去五年的蟄伏付諸東流。

隊形如龍,蜿蜒漫長,緩緩向東。

郭嘉策馬在軍隊旁側,身邊同樣有三人騎馬在旁。

甄豫,張續,張欽三人前來送行,此時此刻,頗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感慨。

袁紹和曹操的兵馬那么多,郭嘉守不守得住關中,三人心里都沒底。

看著不斷向東的軍隊,三人不勝唏噓,多少有點兒憐憫的心情,或多或少都認為他們這是去送死。

閑話不談,正事要緊。

張續朝郭嘉拱手道:“使君吩咐的事情,商業協會已經辦妥,糧草皆以交給徐大人,至于使君要求的第二件事,那些工匠與勞力也已經在法大人的安排下前往華陰。第三件事,在下也已經吩咐周全,只要戰事一開,河北和荊州就會齊齊發動。”

益州豪族們或許從未同心協力與一位君主共同拒當外敵,他們也是迫不得已,總不能眼看他們在關中投下的血本都打水漂了。

他們帶來的糧草,都賣給了郭嘉充當軍糧,并且陸陸續續還在往長安運送。

他們帶來修建豪宅和商鋪的工匠勞力,盡管不知道郭嘉要這些人做什么,但還是聽從安排把這些人送去華陰,工錢比平常高五成,畢竟華陰距離潼關不遠,潼關再往東,就是函谷關。

現在益州豪族漸漸變成了孤注一擲,如果郭嘉敗了,關中丟了,他們的損失是難以想象的巨大。

富貴險中求。

要是郭嘉能挺過這一關,好歹郭嘉與益州豪族算是同甘共苦過,兩方關系能夠更加緊密,利益結合也更加牢固。

一榮俱榮,一損俱損。

“今日諸位施以援手,嘉銘記一生。”

平心而論,郭嘉盡管知道兩方沒什么感情可談,如果不是出于利益,益州豪族也不可能現如今眾志成城地站在他這一邊,但他還是要記住他們的好。

記人之善,忘人之過。

沒有什么冤仇解不開,也沒有人是天生的死對頭。

反正益州豪族現如今也明白,跟著郭嘉混,總比跟著其他諸侯強。

袁紹名頭很大,手下士族豪族林立,卻不見得益州豪族被袁紹統治就能過上比現在更好的日子,階級都是一層壓一層,權勢也是強壓弱,高臨低,沒有低層的人,也就沒有所謂高層的群體。

就好比關中日后興起新的豪族,底蘊與勢力,顯然就不如益州豪族。

“使君言重了,時局緊迫,我等也就不耽誤使君的時間了,在下謹代表益州商業協會祝使君一戰功成,令關中免遭豪強荼毒。”

張續面露鄭重之色,甄豫與張欽也帶著幾分緊張的表情。

他們都怕打仗,而不是每天做著發國難財美夢的奸商,和氣生財才是他們追求的環境。

郭嘉也不多言,拱手還禮后策馬揚長而去。

蒼茫天幕下,三萬四千人的軍隊精神抖擻,戰意盎然地想著東面逼近。

在關中,郭嘉只有四位謀士可用,法正,龐統,賈詡,徐庶。

徐庶留在長安,雖說長安不設防,卻也要有人維持大局。

法正被郭嘉帶在身邊聽后差遣,賈詡去了函谷關,龐統去了武關。

至于扶風的吳班和孟達,郭嘉沒有指派謀士去督戰。

因為馬騰韓遂若來進犯,郭嘉不需要吳班和孟達顧慮太多,不管對方來多少人,只管開戰,他們踏進扶風一步,只要吳班和孟達有本事,能打到涼州最西面,郭嘉都不在意。

不過馬騰和韓遂來進犯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們自己內部如今還亂成一鍋粥,自己的屬地夠不夠兵馬保住還是個問題,來打關中進犯郭嘉?別說是曹操煽動,就算天子真的下詔給他們,都未必能行。


上一章  |  三國之寒門天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