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王爺的奮斗第四百一十七章 震動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重生之王爺的奮斗 >>重生之王爺的奮斗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百一十七章 震動

第四百一十七章 震動


更新時間:2014年11月18日  作者:讓你窩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讓你窩心 | 重生之王爺的奮斗 
章節目錄第四百一十七章震動

從情報系統反饋過來的消息稱由于木剌夷國的外圍機構頻繁遇襲,給他們造成了極其慘重的損失,木剌夷國此任謝赫烏米德年紀不小了,做事有些力不從心,便命蘭巴薩爾堡堡主哈默德召集各部商量如何應對,查出真兇。而烏米德就是蘭巴薩爾堡的前任堡主,他繼承哈桑之位后,堡主之職則由其子哈默德繼任,顯而易見其也成為下任謝赫的繼任者,也就是太子。

那日哈默德召集了麥門底司堡、阿斯蘭堡、吉爾都怯堡、阿拉穆特堡、塔黑塔沙木堡等大小堡主二十來位齊聚蘭巴薩爾堡共商大計。作為未來的國家繼承人哈默德自然是殷勤款待,極力拉攏這些地方諸侯,而現實情況卻十分復雜,并不是每個人都希望由其繼任,所以會場上的氣氛并不融洽,他們在如何處理危機的問題上發生了分歧引起爭吵,這也就是當時沙堆看到的情況。

其實事情并不只是爭吵那么簡單,中國有句古話:同患難,易;共富貴,難。這句話就像定理,在木剌夷國同樣適用,隨著木剌夷國渡過了初期的艱難,實力的增強和地域的增加,為了維護統治,哈桑將教中的教長們分配到各地擔任堡主,他們也就成了一地黨政軍的負責人,事實上的土皇帝。

由于地有貧富、權有大小,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像哈桑那樣獻身宗教,清心寡欲私心作崇之下,內部不可避免的產生了矛盾。但是哈桑作為教派的創始人和國家的締造者,在教中和民眾中享有崇高的威望。而他為人公正,執法嚴明。對財富視若糞土,自己的兩個兒子都因觸犯教規而被其處死。在活著的時候便將謝赫之職交給他人,自己傾心精研教義。因此雖然國內暗流涌動,可在哈桑的壓制之下,大家還能團結一致,齊心合力的抵御外敵。

在哈桑死后,第二任謝赫繼任者烏米德以作風強硬,手段狠辣著稱,可他畢竟不比哈桑,在對外上濫用刺客。將刺殺范圍擴大化打擊政敵;對內實施恐怖統治,嚴厲鎮壓不同政見者;用人上任人唯親,管事的都是他家的親戚和朋友。他們還沉緬于酒色,城堡中經常豢養大量歌伎和美女,終日歡歌宴舞,縱情享樂。

上行下效,各堡間競相斗富,揮霍無度。他們也在各自的地盤中建造豪華的住宅和別墅,招徠各地的歌伎和藝奴。設置妓院,極盡享樂之能事。卻再無心組織利民的經濟、生產,而已收取政敵的納貢,打劫擄掠衛生。即便有開鑿水渠、廣辟果園。養駝育羊之舉,仍不能構成其經濟生活的主要來源。而他們與敵手交戰時,往往還會毀壞莊稼。饑荒發生時人們只能吃草度日。

烏米德在進入晚年后,他想將謝赫一職傳給自己的兒子。這些引起了教眾們的不滿。好歹你也是大家選出來的,怎么能這么做呢?我們要明白。在木剌夷國的那個時期謝赫并不是世襲的,而是教長們推薦選舉出來的,雖然還不是現在西方國家的全民選舉,好歹也是各個代表選出來的。你這樣做,怎么能對的起大家呢?你兒子心滿意足的當上謝赫,我們家族又不是沒有兒子,大家怎么能服氣!于是權利的爭奪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過去對周邊國家的實施威懾納取供奉,打劫商旅這些油水豐厚的買賣自然由蘭巴薩爾堡及其親信們負責,如今出事了許多人從中看到了機會,商討中有人提出讓他們參與調查、追查敵對者可以。但是事后重新設立聯絡站和那些無本買賣大家都要有份兒,也就是說要利益均沾,不能由蘭巴薩爾堡吃獨食、搞壟斷。

哈默德對于想分一杯羹的提議當然不能同意,于是雙方發生了激烈的爭吵。麥門底司堡主,也就是那個胖子便對其身份發出質疑,認為其只不過是個堡主,卻以謝赫繼承人的身份對此事指手畫腳。于是發出號召要求下任謝赫的產生必須遵循先知的教諭,又各大堡主推薦、選舉產生。

麥門底司堡在木剌夷國也是數一數二的大堡壘,其地勢非常險峻,據說當年阿薩辛派的教長之一決定修建一座最險峻的堡壘,他下令說:“為我修建一座我可以抵達天路,那天空大路的樓閣。”他手下的官員花了十二年時間,踏遍了國內許多地方,終于找到了一座險峻的山峰,開始修建堡壘。

麥門底斯堡地勢非常險峻,峰頂上有三股泉水,山腰有一條溪流,堡內水源充足。這里群山交錯,連鷹隼都從隘道退縮,野獸都從山下繞行,這樣一個地方,要攻下來基本上還是不可能的,加上該堡可以自給自足,有水有田,可以自己種糧食,能抵擋長期的圍困。有一首詩是這樣描繪它的:人們不能攀登它的巔峰,鳥也不能,哪怕禿鷲和老鷹也辦不到。登山者對它不抱希望,只有他的狗對著星星吠叫。

麥門底司堡主有此進可攻退可守之地做為后盾當然底氣十足,也有了覬覦謝赫之位的心思,一著急把心里話說了出來。來到蘭巴薩爾堡的眾多堡主中也有人對烏米德的培養自己兒子做繼承人不滿,加入了麥門底司堡主一派,而哈默德自然也有自己人在其中,于是開會的人分成了兩派,鬧得不亦樂乎,原來討論的議題也歪了樓。

胖子堡主激動之下起身職責哈默德不遵守教義,手指點著其說定要遭到真主降下的懲罰。他的話音剛落,沙堆的槍恰恰打響了,將哈默德打得腦漿迸裂斃命當場。看著自己的‘預言’這么快就應驗了,胖子和場中其他人也被驚呆啦!而結果就是等他們意識到有刺客的時候,已經有六個人被擊斃擊傷,這些人都是國家的大教長級的高級干部。

隨后發生的事情就超出了沙堆等人的控制和預料。當時在花園中不止有這些大佬們。還有他們的隨從和保鏢,能擔當親隨的自然是他們的鐵桿親信。主人被刺殺如何能善罷甘休。可問題是他們身在蘭巴薩爾堡中,堡主也沒能留住性命。那些警衛們肯定也不能放過他們。

雖然一時又分辨不清誰是那個刺客,但可能性最大的就是在現場的人,活著的人就成最大的懷疑對象。可那些人自知冤枉,看著沖他們而來紅了眼的保鏢和警衛們怎么會束手待擒,雙方當然是一場混戰,有人被當場格殺,有人被擒,也有人趁亂逃了出去。蘭巴薩爾堡為了追殺逃跑者點燃了烽煙,通知附近的堡壘截殺、搜捕那些逃跑著。誤打誤撞之下將始作俑者沙堆的狙擊小隊也給圍在了其中……

‘皇太子’在自己的堡壘中被殺,為其陪葬的還有幾個大堡的堡主、教長及十多位小堡主,引起的震動可想而知。謝赫烏米德親自派人調查,發現死者除了死于混戰中的刀劍下的,幾個大佬都是被一枚拇指大小的錐形彈丸射殺,而這種東西在木剌夷國及周圍諸國中從未出現過,深究之下很快找到了狙擊點。

真相讓‘刺客之國’的大佬們無比震驚和難以相信,相距四百步的距離之下可以輕取人命,他們無論如何也做不到的。這定是神一般存在的人才可以的。同時也表明距離不再是難以逾越的安全線,那些刺客在目力所及的地方都能隨時取他們的性命,堅固的堡壘也不再是安全之地。

真相的查明帶來的恐慌還未散去,事件的后續還在持續發酵。那些死在蘭巴薩爾堡中的人都擁有一定的實力。自家人糊里糊涂的死在那里了怎么會善罷甘休。而對于‘調查組’公布的真相,他們根本不相信有人能在那么遠的距離上致人于死地,所謂神一樣的行刺者也沒有抓到一個。定是有人意圖混淆視聽,掩蓋事情真相。

與此同時另一個版本的真相卻讓人信服。那是逃出蘭巴薩爾堡者的口述,他們認為是哈默德以商議追查破壞者的名義將眾多教長、堡主聚集在一起。是想將其中反對自己成為下一任謝赫的反對者一舉清除。只是因為其布置的刺客操作失誤導致自己也被誤殺,否則為什么蘭巴薩爾堡的人要將所有人都殺死,這是意圖掩蓋真相,而幕后的黑手不言自明。

于是一場刺殺引發了全國性的恐慌,大家都紛紛設法自保,也不再聽從謝赫的命令,更有死者的親人派出刺客意圖行刺烏米德。而一向強硬的烏米德自然不能容忍這些‘反叛者’的存在,也派出刺客欲予以清除政敵。雙方的刺客你來我往,殺人無數,將許多堡寨都卷了進去,木剌夷國陷入了血雨腥風之中,實力被大大的削弱。但是令人奇怪的是挑起事端那些敵對者此刻全部消身匿跡,就好像從來沒有來到過……

身在燕京避暑的大宋皇帝趙檉并沒有安分守己的打打獵、釣釣魚,他視察戰備的同時,還在行宮中頻繁會見州府官員,還抽出時間巡視了北京太學,并多次在公眾場合發表講話,告誡大家‘前車之鑒后事之師’,不要因為現在實現了和平就忘記了戰爭的存在,還有許多國家敵視大宋,覬覦我們的財富,想要侵略我們的國家,奴役我們的百姓。

皇帝在各處的講話迅速流傳到各地,引起各方的關注和討論,猜想著大宋的政治走向,引發一場輿論風波。許多人不解皇帝為何要攪亂平靜如水的局面,弄得朝野上下人心不安,勸皇帝要‘慎言’,不要在隨意發表講話,要知道他是金口玉言,一張嘴就可能造成動蕩,可其并不聽從還是我行我素,該說還是說。

趙檉其實如此也不是因為他是大喇叭,喜歡講話,而是在有意識的引導著社會的輿論。如今他正緊鑼密鼓的準備北伐女真,這是一項重大的戰略決策,要帶領國家走向戰爭,必然要先營造國內外的有利輿論,給自己的戰略披上合情合理的外衣,贏得朝野上下的支持。

隨著趙檉的權力增長和前世所知。他愈發感覺到普通民眾不可能具備海量信息收集和分析力,尤其是在這個消息來源、傳播途徑單一的年代。百姓不可能接觸到太多的軍事和外交的真實情況,輿論的盲目由此產生。而國家安全戰略決策總要面對盲目的輿論。有時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輿論,它們經常會誤導國家的大戰略。

宋朝在很長一段時間對外戰爭中連番失利,實施消極防御的戰略,不惜以金錢換取和平的做法,絕非是幾個缺乏血性和見識的結果。根本原因是在建國初期太宗兩次北伐失利,造成了重大的傷亡,災難性的巨大損失讓朝野上下害怕硬碰硬、害怕果斷出手,采用靖綏政策避免戰爭的再次發生。

這種‘和平’輿論讓百姓和官僚們沉醉于和平生活,喪失了血性和膽量。軟弱的和平主義思想彌漫朝野,給大宋帶來的是消極戰略,導致了嚴重的后果。《檀淵之盟》讓大宋徹底喪失了收復燕云的勇氣,轉而用金錢贖買和平,以致后來在對西夏作戰的失利后也采用這種政策,失去了進取之心。

而百年后,蔡京上臺為了博取皇帝的信任,為自己的富貴再次利用輿論營造出一種大宋無敵、天下太平,國家富足的假象。培養出了奢靡享樂的風氣,激發了投機思潮,以致影響到皇帝趙佶的判斷。他不顧現實情況在輿論的支持下發動了聯金伐遼的戰爭,結果導致了慘敗。使國家到了生死存亡的邊緣。

其后的趙桓在朝野一片求和聲中登基,使他做出了割地乞和的決策,他也利用輿論除掉了對自己威脅最大的六賊。穩固了自己的統治。而在他當皇帝為數不多的幾年中制定的決策也始終在輿論的壓力下搖擺不定,不斷的更換宰執。時戰時和,無法有效的利用輿論的力量。最終落得城破為俘的下場。

可趙檉卻不同,從自己來到這個世界便一直利用輿論的力量保護自己,鞏固自己的地位。他利用幾張畫使皇帝明白了自己的處境,贏得了父皇的支持和宮中上下的同情,從而擺脫了死亡陰影。又利用給王皇后奔喪的機會,在宮前擺祭壇,使苦肉計,得到了都城百姓的認可,在輿論的幫助下獲得了‘仁孝’的美名,這為他以后回京的種種所為打下了基礎,總能在需要的時候得到輿論的支持。

回京后痛打王黼和整治幾位大仙及宣撫江南使趙檉再次利用輿論的力量為自己實現主政西北的愿望獲得了支持,得以完成了自己計劃中重要的一環。得到權力后,他便可以操縱輿論力量為自己服務,將自己有心殺賊無力回天的塑造成悲情英雄,營造出有利于自己的政治環境,最終得以獲得西北百姓的支持,一步步登上了權力的巔峰。

在一次次成功的操作中,趙檉發現民意多變,輿論有事會因非常直觀的一兩個事件而發生逆轉,從而影響到國家的戰略決心。而民眾公認的仇敵,未必是從國家利益角度需要優先對付的,趙檉為了得到銅這些戰略物資,不惜暫時停止攻金,將戰略轉向大理,就難以獲得輿論的支持,反而對皇帝派兵干涉一個對大宋十分恭順的國家十分反對。趙檉不得不炮制出因為大理內亂使得大宋商人被殺,經濟遭到嚴重損害的假象才得以改變輿論走向。

同樣趙檉也被輿論打敗過,在援助高麗的戰爭中,當他決定利用當時大好的形勢發動全面對金戰爭,這即符合大宋的戰略和根本利益,也是難得的機會,至少可以再次削弱金國的力量,輿論上也應受到支持。但兀術卻利用了大宋朝野對于先帝的同情之心,遣人求和答應放回趙桓結束戰爭,使得輿論一下轉向。

很多人支持對金戰爭,除了對女真人的仇恨外,還有將先帝救回以雪皇帝被人擄走的恥辱,并不是從戰略上考慮。現在女真人已經害怕了,又肯割地賠款,又答應放人,大宋便沒有必要再咄咄逼人發動一場大戰,以顯示禮儀之邦的風范,而若他不答應那就可能導致先帝被害,罪惡是大大的。這種心態所形成的輿論壓力使趙檉做出了與戰略判斷相反的決定,答應金國求和,放棄戰爭。

與金實現和平后,不僅決定了大宋隨后幾年的戰略走向,也是養虎為患,使金國得以休養生息,緩過氣來。更嚴重的后果是天下太平的思想再次抬頭,人們不希望再次發起戰爭,而是想維持現在富足和平的生活,但是趙檉知道一旦這種思想形成輿論壓力,會再次導致伐金胎死腹中……(未完待續。。)


上一章  |  重生之王爺的奮斗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