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王爺的奮斗第九十三章 翼騎兵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重生之王爺的奮斗 >>重生之王爺的奮斗最新章節列表 >> 第九十三章 翼騎兵

第九十三章 翼騎兵


更新時間:2013年06月10日  作者:讓你窩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讓你窩心 | 重生之王爺的奮斗 
讓你窩心)

第九十三章翼騎兵

秦人出身于大西北的草莽之間,與游牧民族混居。在當時文明高度發達的中原國家眼里,他們是落后野蠻的民族,從未真正接受過中原文明優雅精致、中庸謙讓的倫理道德,在秦人看來,尚武、為利益而競爭是天經地義的。

商鞅正是抓住百姓改善生活和提高身份的心理,適時出臺了‘軍功爵制’,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仆人數個;斬獲兩個敵人首級,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成為自由人,妻子是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而且軍功爵是可以傳子的,父親戰死疆場,他的功勞可以記在兒子頭上,可以說一人獲得軍功,全家都可以受益。

總之,只要打仗打得好就可以授爵,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一授爵就有一定的土地,有一定的房子,那么說你整個生活跟打仗掛鉤了。可以想象,在秦軍將士的眼中,敵人的頭顱就是換取地位和財富的等價貨幣,對于千千萬萬的秦人來說,上戰場已經不僅僅是為國家戰斗,而且是通向財富和榮譽,擺脫貧困卑微地位的惟一出路。

現在趙檉面臨的形勢與當年的秦國相似,流落遼國的漢人已經在此定居百年,他們大部掙扎在社會的底層,忍受著遼國統治者和貴族的重重剝削,此刻女真入侵他們的地位沒有絲毫改變,反而更為低下。而燕云之地自古尚武。他們也渴望改變,壓抑太久一旦迸發。產生的動力將是無窮的。

對于爵位的制定,趙檉可是經過了番思量,受爵他是沒有這個權力的,再說自己如果明目張膽的封爵那就是建國立號,必定為三方所不容,且自己的暫時能控制的地盤就德州一地,到時豈不國公、侯爺遍地走啊!這就必須變通,改封爵為授勛。

趙檉與眾人商議后。決定設立四階十二級勛位,評定和獎勵的標準也同時公布。分為金、銀、銅、鐵四階,每階分三級。勛位為榮譽標志,只與待遇和地位有關,不與任何實職相聯系,當然獲得勛位的人更容易得到提升。

為了便于識別和區分,得到榮譽的人不僅記錄在冊。而且同時發放勛章,分別以其所獲階位相應金屬制作。勛章主體為一面盾牌,盾牌上鑲刻獅、虎、豹三種猛獸,以區分每階上、中、下三個級別,勛章可以鑲嵌在衣甲上,作為其獲得榮譽的標志。

克虜軍整軍的同時。德州的‘人口普查和登記’工作也基本完成,隨后便開始授田,許多人得到夢寐以求的土地的同時也看清了形勢,只有不讓敵人進了德州,他們才能保住自己擁有的土地。這下保家衛國成了德州上下的心愿,民心趨穩。各項工作也便都能順利地推行下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克虜軍敗于鐵浮圖,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敗于裝備上的差距,馬刀難以對鐵浮圖的造成傷害,而他們的皮甲卻難敵鐵浮圖的長槍大刀,兩下還未交鋒就已先敗了五分。

以趙檉所知,歷史上曾經有兩支軍隊曾大敗鐵浮圖。其中一支就是趙檉所仰慕的岳爺爺,不,現在是岳大哥啦,就是現在還不知他在何處,不過如果歷史還沒有改變,他應該還在韓家當長工兼護院;另一支就是明末袁崇煥的關寧鐵騎,對付的也是女真人,不過他還得過幾百年才露面呢!他們二人通過戰爭的實踐,摸索出了一套大敗金軍的辦法,可嘆的是兩人都沒得好死…

為對付金軍的通用化裝備——鐵浮圖,岳飛選擇的是給士兵們普遍配備長斧、長刀等武器,這樣可以實現斬斷重鎧的目的;還有一些體格強健之士配發鐵錘、鐵椎等重型武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說岳》中的‘八大錘’,那是碰著死,挨著亡,這樣就使到身披重鎧的金兵將受到非貫穿式鈍擊傷害。

當然宋軍步兵中大部分還是普通人,仍然使用長槍,但目標已不是刺向金兵身軀,而是首先用長槍撩起金兵的面兜,再向其臉部刺插,這活兒有點難度,不是久經訓練不容易做到在戰馬沖擊的瞬間,還能做到先撩后刺這么連貫的動作。

袁崇煥在擁有堅城重炮的情況下挫敗了努爾哈赤的鐵騎,為了在野戰中大敗后金,他選擇了另一條路,那就是對付重騎最有利的武器還是重騎。于是他也組建一支重騎兵部隊,命名為‘關寧鐵騎’,其裝備和建制皆仿效后金騎兵,既有重鎧鐵甲,最精銳的部分還是連環馬。

兩者不同之處是袁崇煥改變了使用戰術,關寧鐵騎的連環馬此時并不是自始如一的勾連在一起,而是可以像火車一樣臨時拆散組合的。他們在后金鐵浮圖發起沖擊時,分散迎敵躲開后金的沖擊,然后趁后金軍隊重新整隊的混亂瞬間,迅速重組成連環馬,發起反擊,迫使后金軍隊敗退,從而贏得戰斗的勝利!

但趙檉還知道曾經在十六世紀在歐亞大陸上曾經還有一支騎兵稱雄世界,得過無數次不朽的戰績,以致在整個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中,他們繼續在浪漫與傳奇中存在,享受著后人所傳頌的不可戰勝的赫赫威名,木架和羽翎所制的巨大翅翼是部隊的象征――波蘭翼騎兵!

波蘭的翼騎兵起源于匈牙利的驃騎兵,但他們成長于波蘭的土地上并產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他們既是重騎兵,也是輕騎兵,而是出色地糅合了東西歐的騎兵元素,并于同時發揚了本地傳統與當代創新的優勢。既盔堅甲固又迅猛輕捷,可以根據戰場瞬息萬變的需要而選擇不同的戰術,更適合于在東方那些廣袤的為沼澤和河流所分割的草原上的戰斗。

在裝備上,翼騎兵永久地摒棄了舊式的重盔、木盾和沿自中世紀騎士的大型馬鞍,代之的是輕盔、鎖子甲和穿在外面的輕型半身甲,或僅著半身甲和鎖甲護臂、帶有濃重東方風格的專用馬鞍馬鐙,以及長頸馬刺。

長達五米的騎槍是翼騎兵的標志,也是其最為聲名顯赫的武器,隨身攜帶的馬刀是主要的近戰武器,但除了馬刀之外翼騎兵又常常在馬鞍旁再系上一把重軍刀,在沖鋒時使用,馬鞍前的槍套里插著兩把輪燧手槍或一把輪燧馬槍。

翼騎兵采用密集沖鋒的戰術,常常以一百至二百人的中隊為基本作戰單位,排成膝蓋挨著膝蓋的密集兩列橫隊,出眾的馬術能讓他們以密集隊形襲步沖鋒,騎槍前端掛上矛旗,在沖鋒時無數拍打飄揚著的鮮艷小旗在敵人的眼里是一幅既壯麗而又可怕的畫面。

長長的騎槍能保證首先將對手刺穿,這樣巨大的沖擊力給敵人帶來毀滅性的打擊,沖鋒過后他們再使用刀劍或火器進入混戰。那時的翼騎兵不但能縱橫西方世界,而且可以輕易擊潰來自東方的騎兵,因為翼騎兵作為能發動正規沖鋒的騎兵,其速度和機動性卻足以與他們比肩,同時比他們武備精良并且擁有火器的支援…

趙檉的驃騎兵配備輕甲,裝備馬刀和火槍,利用‘石墻戰術’沖鋒,這以翼騎兵的戰術原則和編成簡直就是如出一轍,如果再給他們每人配發一桿長長的騎槍,那就是翼騎兵的翻版。如果按此編練成軍,再與金軍的鐵浮圖相遇時勝利就不一定屬于誰了!

其實讓趙檉重新撿起長槍這種冷兵器還有一個不得已的原因,他也知道火炮是對付重騎的最有效武器,但是現在后勤上的壓力已經壓的他喘不過氣來。

襄邑的軍工作坊逐步北遷后,加上當地招募和擄掠的西夏工匠,趙檉的軍工廠已經是擁有萬人分工細致,門類齊全的大企業。有了自己的煉鐵廠、煤礦、火炮作坊、槍械作坊、刀劍作坊,火藥作坊、油料作坊,還有軍民兼用的皮革作坊、服裝作坊和食品加工作坊等。

現在槍炮這些武器生產基本上已經能夠滿足忠勇軍和克虜軍兩支部隊的需要,這些東西畢竟不是消耗品,一支槍只要保養得當,就能使上幾年。可是炮彈、子彈這些消耗品就不行了,點火就炸,那是撒手窮。限于這時的生產工藝和出于安全考慮,火藥和彈藥的生產全是純手工制造,現在平均一天能生產火藥三千斤,各種子彈兩萬余發,聽著不少,可卻不夠兩軍士兵打一個齊射的!

趙檉作為大管家不能不精打細算,除了滿足日常訓練外,還要進行一定數量的儲備以防止意外。如今兩軍都在擴軍,一下新兵增長兩倍,這些人都需要用子彈喂,而克虜軍還要作戰,需要的量更是個不小的數目。種種原因逼的趙檉不得不另辟蹊徑,而翼騎兵這種既能打勝仗,又能節約戰爭成本的做法就成了當下不二的選擇……(。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m)、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上一章  |  重生之王爺的奮斗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