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王爺的奮斗第二百二十三章 一箭雙雕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重生之王爺的奮斗 >>重生之王爺的奮斗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二十三章 一箭雙雕

第二百二十三章 一箭雙雕


更新時間:2012年12月01日  作者:讓你窩心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讓你窩心 | 重生之王爺的奮斗 
sodu,,返回首頁

sodu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而政治又是經濟的集中表現因此任何戰爭總是敵對雙方的經濟利益聯系在一起的經濟歸根結底是戰爭的動因土地是立國之本更是財富之源

西夏的建立完全是依仗武力不斷向外擴張的結果爭奪土地、人口和財富是西夏征戰的出發點他們除了以侵耕方式蠶食鄰國領土外西夏主要是以戰爭掠奪土地到李元昊稱帝時西夏盡有夏、銀、綏、宥、靈、會、鹽、蘭、勝、涼、甘、肅十二州之地

河套位於北緯37度線以北一般指賀蘭山以東、呂梁山以西、陰山以南、長城以北之地包括銀川平原(寧夏平原)和鄂爾多斯高原、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今分屬寧夏、內蒙古、陜西黃河在這里先沿著賀蘭山向北再由於陰山阻擋向東后沿著呂梁山向南形成‘幾’字形故稱河套河套平原一般分為青銅峽至寧夏石嘴山之間的銀川平原又稱西套和內蒙古部分的東套有時‘河套平原’被用於僅指東套和銀川平原并列東套又分為巴彥高勒與西山咀之間的巴彥淖爾平原又稱‘后套’和包頭、呼和浩特和喇嘛灣之間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呼和浩特平原)的‘前套’

氣候條件決定西夏境內以灌溉為主農業局限在面積有限且便于灌溉的平原、谷地和灘地在李繼遷時代便興修水利并已立法的形式加以保證歷史發展到這個時期經過自西漢至漢代歷經開墾寧夏平原、河套平原、河西走廊平原農業已經十分發達河套平原已經和寧夏平原一樣變成了溝渠縱橫、平疇沃野的塞北江南了成為糧食主產區

眾所周知良好的自然條件是城鎮興起和發展的前提地理環境的差異使得西夏經濟發展不平衡進而影響城鎮的分布寧夏平原渠網縱橫湖泊眾多較為富庶因而州縣設置最密有定州、懷州、靜州、西平府、興慶府等城市

興靈地區是西夏腹地靈州地處銀川平原的河東地區臨近鄂爾多斯臺地自然條件比四處流沙的夏州強很多這里農牧業發達又是交通樞紐戰略地位重要成為西夏的政治、軍事中心這一地區駐軍與官僚貴族眾多興靈二州及賀蘭山駐軍達十七萬之眾為防契丹后套地區駐軍七萬若再加上他們的家屬以及王室、貴族、官僚、僧侶、各類工商業生產者與達官貴人的雜役、仆從人數更多再一個從事農業的人口眾多占了全國人口的一半

戰爭拼的就是財力和人口攻占富饒的興靈、河套、甘涼等地后西夏才能夠與宋、遼、鼎足而立甘涼地區出產的馬匹、鹽州的青白鹽與河套、橫山地區的糧食成為西夏的三大經濟支柱

陜北一帶宜農宜牧宋夏沿邊山界東起橫山西至天都上、馬銜山一帶雖屬山區但生態環境比較好生產發展人口稠密州縣較多有銀州、石州、龍州、洪州、宥州、鹽州、夏州等西夏駐軍十萬人口數十萬是西夏的重要兵源地和糧食主產區其余地方多是荒漠地帶除軍事防御堡壘外城鎮很少人口更少可謂為千里荒漠百無人煙現在陜北一帶經過多年戰爭特別是趙檉河東軍西征已經盡奪此地殺傷、招降夏軍十萬余眾招納大小部族數百幾萬帳降宋人口銳減

人口不足不足影響經濟發展而且削弱國防力量所以人口問題一直是西夏的突出問題嚴酷的自然條件有限的收成制約了西夏人口的增長連綿不斷的旱、蝗、鼠等自然災害生存環境惡化西夏常難以自救人口大量的損耗饑民相食人口外流屢有發生人口不足成了西夏十分突出的社會問題

而對其兵源同樣造成很大的影響軍隊中除男子外還有婦女寨婦成為邊境地區軍事力量的一部分法律規定:男子十五為丁七十歲入老免征可古時‘人壽百歲七十者稀’說明入伍戰斗幾乎成了每一個西夏男子一生的義務實施全民皆兵制度這既是游牧民族的傳統也是人口不足的表現

此時橫山地區和鹽州已經被趙檉的河東軍攻下人口損失三、四十萬以上而西夏發展百年人口達到鼎盛也不過才一百六十萬左右可謂損失慘重現在河東軍已經兵進河套地區一旦此地再被拿下三大支柱失其二那么西夏必將國力大損再無力發動戰爭將由一個‘世界’大國下降成一個地區強國但是也說明這是一場關系國家命運的決戰抵抗也將更加激烈

王爺李元昊稱帝后在瀚海南部設韋州靜塞軍司控制馬蓮河谷和葫蘆河谷兩條川道在興靈地區置翔慶軍選興靈之兵精煉者二萬五千別副以兵七萬為資贍號稱御內六班分三番宿衛以重兵守衛京畿另可調遣周邊駐軍短時間內可點集二十萬重兵我們河東西征軍不過五萬現在陜西軍被阻靈州川單憑我們恐怕難以完成目的還請王爺三思是否在此休兵眾將匯集趙檉講了當前的形勢后參軍王瑾不無憂慮地說道

王爺王參軍說得也有道理當年李繼遷攻靈州時以靈活迅速的騎兵據瀚海之地利使我朝的援軍和糧食無法北上最終奪取了靈州這座軍事重鎮而我們此次出兵糧草雖不缺但是隨軍有限多留在夏州途中轉運就怕夏軍故技重施而我們又兵力缺乏無力護衛不得不慮啊秦豐現在已經升為嵐州團練使隨軍出征他說起往年舊事不無擔憂宋軍幾次大敗都是敗在此次他擔心王爺重蹈覆轍也出言勸道

夏軍出兵只帶十日糧草卻往往能堅持數十日其中道理大家都明白吧趙檉掃了一眼在座的諸將笑著說道

對啊西夏出兵每每如此他們都是靠劫掠解決軍需河套地區多有良田現在眼看就要到了秋收糧食想來不少我們也可效仿只要打下一座城池便夠我們所需了趙勇搶先說道

話雖如此但是我軍號稱仁義之師劫掠百姓有損威名也落人口實劉法將軍他日屠城雖得大勝但是也被世人詬病此次戰死未得追封撫恤恐怕也有此因王爺縱兵劫掠現在朝中那些人不說恐怕戰后也會彈劾王爺行軍主簿申松岳說道

這個大家不要憂慮王爺早已在出兵西征之時講過我們可以就地征糧即給付部分銀錢也可抵頂稅賦雖有強買強賣之嫌但是也能交待過去趙智說道

我們即使解決了軍需但是夏軍兵多將廣又可據城死守我們打破一座城池也不容易啊憲州團練使韓通說道

呵呵豐州城如何三個時辰便被我軍拿下攻取城池不過是探囊取物這個韓團練使不用擔心到時我們打頭陣高寵大笑著說道

韓團練使說的也有道理攻取豐州我們是內線作戰背靠邊境敵軍沒有外援而現在我們深入夏境敵軍援兵瞬息可至怕是沒有那么容易了趙仁卻不贊成高寵的說法

本王在西北日短卻知每到此時經略司安撫使都要率兵巡邊防秋這是何意呢趙檉沒有表示自己的意見而是提出了個自己的疑問

哦王爺每到秋收之時由于西夏盜割莊稼搶劫糧食所以我朝在沿邊構筑了許多護耕堡壘而邊軍軍務中便專有‘防秋’一項首官出巡也是為了防止夏軍犯邊護秋參軍王瑾解釋道

那么我軍防守甚嚴又有堡寨護耕為何卻每每被夏軍得手呢趙檉反問道

王爺夏軍出兵掠奪往往是先圍了堡寨使城中的軍兵不能出城然后在分兵劫掠人畜挑挖窖聚而田地、牲畜都在城外夏軍突至不能進城地里的莊稼也無法搬進城里所以夏軍總會有所收獲王瑾想想說道可他看到王爺似笑非笑地臉猛然醒悟搖首苦笑唉下官愚鈍怎么就沒想到多虧王爺點醒我們也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啊

不錯我軍多是騎兵往來如風以龍騎圍城驃騎打援不但可以收繳糧食還可分散敵人的兵力一一殲滅削弱敵軍的力量我想幾次下來他們恐怕再不敢出援只要我們逐個掃清外圍那么靈州城也是指日可下趙忠點點頭道

嗯現下我軍長于野戰守城之名恐怕早已傳遍西夏正擔心他們不敢與我們接戰這樣我們即不擔心千里運糧的問題也可解決敵人抱團防守的難題王爺是一箭雙雕啊申松岳點頭微笑道(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qidian)、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sodu


上一章  |  重生之王爺的奮斗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