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騷第一百二十章 一抄到底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雅騷 >>雅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二十章 一抄到底

第一百二十章 一抄到底


更新時間:2016年01月19日  作者:賊道三癡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賊道三癡 | 雅騷 
›››正文

正文

目錄:

作者:賊道三癡

類別:歷史軍事

張原卯時初起chuáng,吃了半碗肉餡匾食,現在是辰時三刻。就已經覺得有點餓了,長耳竹籃里有六塊巴掌大的sūmì餅,手指輕觸,還有余溫,便拈起兩塊sū霉餅吃了,喝了兩口水,打量整個考棚,考棚呈長方形,三面透風,只一面有墻,棚內擺放著二十八張連座長條桌,每張桌子有兩夾多長,可坐八人,整個考棚可容兩百多人,象這樣的考棚有十二個,呈八卦狀排列,圍在中心的是大堂和申明亭考生陸續到來,原本空闊的考棚越來越擁擠,張原所在的那條連座長桌很快就坐滿了人,這些儒童磨墨、吃食、搶座位、考籃碰撞、

呼朋喚友,一時間考棚內嘈雜無比,張原只在社學讀過半天書,所以不認識什么人,獨自安安靜靜坐在一邊,他不認識別人,可別人認識他,在他右側的一個二十來歲的儒童向他拱拱手,低聲道:“張公子,還請多照應啊。”

又來一個要照應的,看來縣試作弊是很普遍的,張原微笑道:“在下亦是心里七上八下打鼓呢,仁兄若作得早,還幫小弟代作兩篇如何?”

那儒童愕然道:“張公子是口占八股、七步成詩的呀,怎么一?”

張原道:“那都是傳言,傳言信不得的,知道嗎,1小弟今日就仰仗仁兄了,等下你寫一個字我就抄一個字,一抄到底,絕不遺漏一”

那儒童目瞪口呆半晌,提著考籃去找別的座位坐,不和張原同桌了,這寫一個字就抄一個字的誰受得了啊。

人丁,丁”擊磐六響,兩千五百二十三名考生盡數入場,考棚龍門封門落鎖,這時是正辰時,要三個時辰后才能放頭牌開龍門。

山陰縣令侯之翰是主考官,從出題到閱卷都是主考官一個人的事,孫教諭、朱訓導等教官只幫忙維持考場秩序。

見縣尊大人步入考棚中心的大堂,十二座考棚再千五百多考生霎時都安靜下來,等待出題,很大一部分考生都在心中默禱,期望能猜中題一過了大約半刻時,十二個縣衙胥吏舉著十二塊題牌進入十二個考棚,張原眼力不好,離得遠,還沒看清題牌上的字,他身邊的一個儒童就已經嚷嚷道:“一個題是“國有道不”另一個題是“如有用我,便有儒童叫苦道:“我的親娘哎,我只知邦有道,不知國有道,哪位仁兄指點一下,這題是出自哪里啊?”

沒人搭理他。

那胥吏大聲道:“題目就在題牌上,看清楚了,眼睛不好使的豎起耳朵聽好了,一個題是“國在道不”另一個題是“如有用我,一”

一邊說著,一邊舉著牌子繞棚一周,然后將題牌插在考棚正前方的木臺邊,這胥吏坐在高高木臺上俯視眾考生,還有一個衙役在考棚那一端監考,見考棚交頭接耳、盈盈沸沸,胥吏喝道:“各安本座,不得喧嘩,再看到交頭接耳說話者,叉出考棚,發現夾帶抄襲者,戴枷示眾。”

考棚漸漸靜下來,然后便是展開卷紙的“沙沙”聲、咳嗽聲、鞋子磨地聲、嘆氣咂嘴聲,難有真正的靜。

張原倒了一點水在紅絲硯上,捏著牛舌墨慢慢地磨,一邊思索“國有道不”這道小題,此題出于《中庸》,完整的句子應該是“國有道不變塞焉,強哉矯”這是截上題,是縣試常用的小題出題法,想了大約半刻時,一硯墨已經磨得膠濃,張原沒有動筆,繼續想另一道題“如有用我”這題出于《論語》,全句是“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這也是截上題這兩題不算難,張原心中篤定,也不忙作文,方才思考了一刻時,兩篇八股題的破題、承題都想好了,他的長處就是善于打腹稿,這與下盲棋是一個道理,心里有一張紙,心意一動,墨字滿紙冷眼看考棚內其他考生,煞是有趣:有那連題目出處都不知道的,抓耳撓腮,不停咽唾沫:有那伸長脖頸想偷看鄰座的,鄰座卻橫著肘護著卷紙不讓他看,當然不讓看了,不然抄得一模一樣,縣尊大人肯定要追查的:絕大多數考生都在起草稿,邊想邊寫,張原發現有不少連座的考生互相打眼色,將草稿紙暗中傳遞,木臺上坐著的胥吏也不怎么管,可當你以為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管時,他卻突然跳下木臺,揪出一個考生,扯著那考生的青衿,那青衿里側密密麻麻寫著淡紫字跡后面的衙役也過來幫忙揪扯,說道:“這是用藥汁寫的,用壁泥一滲,先前搜檢時看不出來,現在用手一搓,泥粉脫落,字跡就顯現了。”

胥吏道:“只聽說鄉試時有這作弊的法子,沒想到小小的縣試也有,走,見縣尊去。又著那哭哭啼啼的儒童出考棚去了。

殺一儆百,眾考生都栗栗危懼,各自收斂,考棚為之一肅。

又過了一個時辰,張原依舊不答題,將幾塊sūmì餅吃光,然后雙肘支桌,雙拳抵額,閉目養神,兩篇八股已在心里,只等“颼颼颼”動筆刷到紙上。

近午時,侯之翰巡場踱到二堂東號這邊,看到了張原,別有考生都在一邊思索一邊作文,張原支著腦袋象是睡著了,看張原面前的卷紙和草稿紙,一個字也沒有…

侯之翰眉頭微皺,心想:“怎么回事,這兩道小題把他難住了?”

輕輕敲了一下桌子,提醒道:“趕緊答題。”

張原“啊”的一聲坐端正,向侯縣令一躬身,提起筆在卷紙上就寫,竟不起草稿,侯縣令就站在邊上看他寫,張原現在的一筆小楷已大有長進,雖算不得好,但中規中矩,看著不會覺得礙眼了,先作的是“國有道不”這題,只見張原寫道:“達觀其所守,而君子之大勇見矣。蓋達則所守易變也,而能不變焉,非大勇則孰與于斯。且和不流,中不倚,固可以言強矣,然未于其所遇觀之故之也……故曰強哉矯,信乎非天下之至強弗能也。”

張原下筆如風,看著那羊毫筆尖在卷紙方格上騰挪跳動,很快一篇近四百字的四書小題八股文就寫好了,緊接著就作下一篇“如有用我”破題道:“圣人廣賢者之見,示以用世之大權焉。蓋東周可為,用則實有其事矣。此夫子無可無不可,非子路所能知也……”

張原寫這后一篇八股雖也是代圣賢立言,卻也有自己深沉的感慨,孔子周游列國推行自己的仁義之道,卻最終只能回魯國授徒講學,他張原生逢此末世,欲要力挽狂瀾,比孔夫子匡扶周室還要艱難百倍吧,孔子有堅定不移的理念,絕不愿改變,而他不同,他要與世浮沉,從中尋找一切可能的契機,在這篇八股文的大結中他寫道:“用而興周室,圣人神化不測之用,子路尚未能知,后人之紛紛揣度又奚為也。”

侯之翰見張原不須一頓飯時間將兩篇八股文寫完,笑了笑,說道:“填好名字,揭去浮簽,交到大堂來。、,一邊走一邊微笑搖頭,搖頭絕不是表示張原八股文寫得不好,而是驚嘆其捷才,只兩刻時,兩篇八股刷到紙上,當然,張原先前已想了很久了,但這樣不用草稿,直接謄真能不錯一字的,恐怕只有張原一個人吧。

張原捧著卷紙出考棚來到中心大堂,向侯縣令行禮,又向旁邊的孫教諭施禮,孫教諭笑呵呵過來接他卷紙,轉呈侯之翰道:“張原是第一個交卷的,縣尊現場批卷吧。”

侯之翰先前已看過,這時執著朱筆,一路閱卷一路圈點下來,兩篇八股文滿是朱筆圈圈,然后遞給孫教諭道:“教官且看看,此卷過得否?”孫教諭執卷細看,不時用手敲一下膝蓋,須臾兩篇看完,道:“鄉試中式的墨卷也不過如此,依下官看,本次縣案首非張原莫屬。”侯之翰是主考官,當然要矜持一些,不肯輕易許諾,說道:“后面還有兩千多考生,焉知沒有更佳的制藝。”對張原道:“不枉王老師對你的悉心教導,這樣的制藝中是必中的,三日后揭曉出榜,本縣還要把前十的墨卷張貼示眾,看誰還有閑言碎語。”

看來考前有針對張原的流言,無非是說侯縣令會包庇張原云云,但在這件事上,侯之翰絲毫不懼流言蜚語,張原是提學大宗師親口說了要送到道試去考的,而且張原也的確才華高妙,這樣的八股制藝就是在會試中式也不是不可能,那些宵小流言,又何足懼!

侯之翰對張原道:“現在還只是午時,你且在申明亭等著,再有幾個人交卷,就放你出去。”張原便去考棚提了長耳竹籃到申明亭上坐著,等了大半個時辰,亭上有子二、三十個交卷的儒童,衙役班頭劉必強便過來招呼放頭牌出去,一出考棚龍門,卻見幾班吹鼓手上前報喜,問那住得近的儒童,就吹吹打打送到家去報喜討賞,有一個交卷早的考生是因為題目都不知道出處,破不了題,胡亂寫了幾句就交卷了,卻也被當作放頭牌的優秀儒童送到家中討賞,真是讓人哭笑不得。

書友們果斷支持一下一抄到底的張介子吧,求票求票!。


上一章  |  雅騷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