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
第九:
在中德冷戰初期,德聯因為資金和硬件技術的不足,使其在跟中華帝國爭奪世界霸權地位的過程中一直處于被動局面.
直到中德進行太空爭霸后,德聯高層才意識到這種巨大差距短時間內無法趕上.
可是,爭強好勝的希特勒不甘心這樣一直跟在中華帝國的屁股后面.在他的號召下,德聯上下繼續發揚艱苦奮斗的風格,勒緊褲腰帶同中華帝國進行爭霸斗爭.
盡管德聯科學家在空間理論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真正應用到太空飛行中時,德聯的硬件設施就不堪負重了.反倒被硬件設施極為發達的中華帝國首先將這些先進的空間理論進行實際應用.
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德聯科學家們將其歸咎于缺乏大型計算機系統上.
原來,空間理論應用到實際的火箭,衛星,探測器等軌道計算等超出人類計算能力的太空中時,單靠紙筆腦算已經很難做到了.在這方面,中華帝國在二戰期間便擁有了全球第一個電子計算機系統.到了戰后五十年代時,中華帝國的計算機系統已經進入到了第二代.而德聯因為資金的嚴重匱乏和領導層對計算機的發展不重視等因素,導致德聯在計算機領域還處于起步階段,甚至連中華帝國的第一代計算機都制造不出來.
面對這種局面,希特勒終于著急了,撥出專項資金支持德聯研發計算機設備,以支持德聯的太空發展.
在希特勒的大力支持下,德聯終于通過各種渠道收集中華帝國的計算機相關情報,于1957年第一個用于空間計算的大型計算機"箭"計算機研發成功.該計算機有7200個電子管和60000個晶體二極管,每秒運算2000次,"箭"機的成功嶺德聯上下一片振奮,設計者更是獲得了希特勒的親自接見和頒獎.
不過,跟中華帝國的超級計算機相比.德聯的箭型計算機實在落后太多了.第一臺箭型計算機甚至還不如中華帝國十五年前制造的銀河甲型計算機的性能好.
作為第一代計算機,其硬件方面的邏輯元件采用的是真空電子管,主存儲器采用汞延遲線,陰極射線示波管靜電存儲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采用的是磁帶.這些設備體積龐大,重量驚人,功耗特別高,可靠性非常差.運算速度慢實際上并不高,卻價格昂貴.
德聯制造出來的箭型計算機總重高達425噸,造價820萬龍幣,比中華帝國的第一款計算機整整重了兩百噸.價格高了四倍.
當然,這跟德聯的硬件制造水平低有著很大的關系.中華帝國早在二戰前就進入了電子產業時代,電子工業經過二戰得到了蓬勃發展.而德聯卻因為戰爭耽誤了其進入電子時代的腳步,最終導致落后中華帝國至少十年水平.
而中華帝國在計算機領域已經進入到了第二代水平.代表性的中華帝國皇家科學院使用的超級計算機銀河丙型11號已經實現了簡單的操作系統和使用高級語言及其編譯程序控制計算機,每秒鐘計算次數突破300萬次,造價卻只有第一代計算機的三分之二,體積更是縮小了七倍.
雖然中華帝國的第二代計算機依然以科學計算和軍事事務處理為主,但在中華帝國皇帝王晨浩的支持下,北洋科技重工集團成為第一個將銀河丙型計算機應用到工業控制領域.
科學不承認第二,除非你更先進.按這個慣例,德聯人從起步那天就落在后面,直到冷戰結束時.從來沒能在電子計算機領域趕超過中華帝國.
不過,德聯人最終放下了面子,通過商業途徑秘密從英國獲得了一些先進的電子計算機.雖然這些電子計算機只是小型的無法滿足空間運算所需,但德聯人很快將這些小型計算機的零部件拆解,重新組裝成大型計算機.這期間的工程量非拼蠛屠但卻比德聯人自己研發計算機快的多.
但德聯的工業制造能力不如中華帝國,很多關鍵性的電子元件還得依靠從中華帝國及其盟國的商人手中秘密走私.這嚴重阻礙了德聯自身在計算機領域的發展,使其最終都無法戰勝中華帝國.
不過,計算機的作用就是計算.德聯雖然在研發方面落后中華帝國,甚至吃中華帝國吐掉的技術,但對于德聯而言,他們只需要會使用計算機就行了,只要能夠進行大型的空間軌道計算,為德聯的太空火箭提供準確的軌道數據就足夠了.
有了自己的超級計算機系統.德聯軍方在太空方面的進度明顯加快了.
在中華帝國實現探測火星和金星的探測后沒多久,德聯便使用大力神火箭發射了首顆探月衛星,并且積極展開載人上天和登月計劃.
太空爭霸是相當消耗國力的,即便是富裕的中華帝國,每年進行上百次火箭發射也有性不消,何況經濟條件十分困難的德聯.
德聯被中華帝國拖上太空爭霸的戰車.導致德聯每年的財政開支都在激增卻難以滿足龐大的軍費預算.為了解決軍費問題,希特勒有時候也不得不殺雞取卵,令剛剛有些起色的歐洲經濟遭受沉重打擊.
太空爭霸德聯奮起直追,但短時間內卻難以超過中華帝國.希特勒于是將注意力再次放到德聯傳統優勢上,即龐大的坦克生產能力.
計劃經濟體制下,德聯陸軍裝備的主戰坦克成本低,數量龐大.雖然在外高加索戰爭中,德聯的t50坦克敗給了中華帝國的m43,但在戰場上t50的數量和廉價優勢卻凸顯了出來.
不甘心的希特勒暫時放棄了在東歐的軍事行動,將目光瞄準了非洲廣闊的土地.
由于中華帝國壟斷了全球的主要核燃料生產基地,為了跟德聯進行核武軍備競賽,中華帝國禁止其控制下的核燃料生產基地向德聯和北約國家供應.而德聯本身的核燃料產量有限,無法支撐大規模的核軍備競賽所需.
不過,在戰后的第三年,德聯在法屬阿爾及利亞的沙漠深處發現了鈾礦,這使得德聯的核力量得到快速壯大.
中華帝國對此憂心忡忡,在戰略布局上,中華帝國派出秘密部隊多次襲擊法屬核燃料基地,破壞其鈾開采設備.甚至為了顛覆法國對阿爾及利亞的殖民統治,中華帝國支持阿爾及利亞政府反對派發動政變和武裝暴動,意圖驅逐法國在該地區的勢力.
德聯對此極為重視,希特勒決定在非洲再同中華帝國進行一次對抗.希特勒命令德聯軍工企業大規模向非洲各國輸出t50等主戰裝備,扶植親德的非洲國家攻擊親華的非洲國家,同樣也顛覆中華帝國和華約成員國的非洲殖民地統治.
德聯的t50坦克在非洲有著無比的價格優勢,對于非洲各隊來說,中華帝國的m43坦克固然先進,但太貴了,在非洲用不上.反而德聯的t50坦克更適合貧困的非洲國家軍隊裝備.
因此,德聯憑借t50坦克對非洲出口,打開了非洲的大門.而中華帝國也試圖控制非洲,阻止德聯在非洲的影響力,雙方于是在非洲的軍事行動逐年升級,最終雙方支持的勢力爆發戰爭,非洲一片戰火連連.
無彈窗
或者您也可以,與大家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