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這個題目,說實話有些不敢動筆。《道德經》傳世二千多年,注釋已汗牛充棟,許多是大師級的注解,后輩小子在此往往開口便錯。
在此,不避己陋,說些自己的理解,也算對書友交待。
首先是要理解什么是道,曾有說法,什么是道,開口就錯!《道德經》開篇便說明這個問題,老子當初開悟大道,實在無法說清,便通過各種對比,各種否定之否定來說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用語言描述,說出來卻已偏移大道,道之為字,不過是假借。就象一首中文之詩,翻譯成英文,已失去中文原意,出現偏差。心中領悟的大道,一旦說出,便已偏移心中原意。
舉一例:民國軍閥張宗昌本為粗漢,卻附庸風雅,喜愛寫詩,并出過一本詩集,通篇為打油詩,爆笑之極,下面便是他的一首。
游泰山
遠看泰山黑乎乎,上頭細來下頭粗。
若把泰山倒過來,下頭細來上頭粗。
后有英國人將此詩翻譯成英文,過后不久,又有好事者將英文詩翻譯成中文,此人從未看過張宗昌原詩,也不知道有這么回事,以為是英人游中國名山后所寫,翻成中文如下:
遙遠的泰山,
展現出陰暗的身影;
厚重的基礎,
支撐起淺薄的高層;
假如某一天,
有人將那乾坤顛倒;
陳舊的傳統,
必將遭逢地裂山崩。
此詩不論語言,還是意境,甚或內涵,都能算上佳作。一首詩經不同語言翻譯,尚能如此,何況真正的大道。故用語言描述什么是道,必定會出偏差,此是無可奈何之事。
既然寫此文,只得勉強說之!
道是宇宙的本源,創生宇宙之后,又蘊于宇宙所有之中,道是萬物真正本體,我們所見都是道的外在表現。“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此為第二十五章,此段經文說明道為宇宙本源,宇宙由之而生。它無聲、無形,是唯一的、絕對的、永在的。
這段經文,我有一友,曾戲言此是描述現代科學上的宇宙大爆炸。在大爆炸之初,并無時間空間,混沌之中有一質點(用混沌都不對,連時空都沒有,你們能想像?),無有體積,不知何故,發生爆炸,時間空間由此誕生,此為距今一百三十多億年前,一經爆炸,空間迅速向外膨脹擴大,此為大,飛快向外擴大,便遠逝,一旦遠逝,最終返回原來位置。現在科學證明,如果你以光速向前以直線飛行,經過無數億年后,還會回到原來這一點,因為宇宙空間是彎曲的,光看起來走直線,實是沿空間而行,就如環球航行一樣,這便是反。
當然此為戲言,卻真實揭示大道本質,大道無所不在,現代科學所言,不會超越大道。
對這段話,我的理解是:道既然為天地母,便無所不包,便為“大”,當心中產生“大”的名相,就本能以自己為中心,意識隨之向外想像,循大而遠逝,感到道非常玄妙,然而道無所不在,自己身內便有道,當返回自身,便可找到道。
道雖無所不在,但卻看不見,摸不著。十四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歸于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二十一章:“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此為道在萬物之中的本體,蓋佛家超有無而言性,道家兼有無而言道,皆指本體,所以體道,以心感應,其上二章便是效驗。
道有生生之用,無為而無不為;道之體現,不居功,純任自然,以靜虛為主,真實體道,淡而無味。道之運行,對立而轉化,有無相生,生死相換,禍福相依,不一而足,并且循環往復。諸位可以從經中大量章節發現上面所述,就不細表,以后有時間再慢慢說。
從《道德經》如何體道和修道。一是從心性思維方面體道,可從有無兩面轉化體道,無為而行,損思、少事,嗇神、主靜,致柔、處弱。二是修道原則,致虛守靜,虛心實腹;忘言守中;形神相抱。
《道德經》可以說中華大道的總綱,后世凡修行者,均視之為圭旨,其述大道,不論在治國,還是軍事,以及修行,幾乎在人類各個方面都可以從中找到指導原則,其實如大道無所不包,許多人根本不理解,卻對它說三道四,實在可笑,然一個人想達到先賢高度,并不是易事,但也不是做不到的。
說一點,道本意是路,你體道修道,不過是尋找一條,踏上一條讓自己生命升華的通天大路,便是大道。
寫這一篇,卻控制不住,開頭發現一鋪開便收不住,后面三四段急忙收住,只說了自己所知的原則,不敢鋪開,假傳萬卷書,怕將人引入歧路,如有興趣,以后有時間慢慢寫來。我的感覺,還是去看《道德經》,得道之人畢竟是少數,我在此大言不慚談道,實是給方家恥笑,以后再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