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大唐第六十八章 初步成就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泱泱大唐 >>泱泱大唐最新章節列表 >> 第六十八章 初步成就

第六十八章 初步成就


更新時間:2016年01月20日  作者:黃昏前面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黃昏前面 | 泱泱大唐 
類別:

作者:書名:

祿東贊在得到吐蕃大軍接應前被不明身份的流匪所殺,此事讓大唐和吐蕃都受到極大的震動,為防萬一,我青海一帶及松州、疊州一帶的邊軍做好了吐蕃入侵的準備,但吐蕃人卻沒有任何的動靜,再加上已經到了冬天,天寒地凍,李世民也下詔,解除了邊境的戰備狀態。

來年春后,一切都似乎如舊,仿佛吐蕃使團并未踏上大唐的土地,青海之地也未出現過血腥,吐蕃人沒有一點動靜,高原上的牧民們依舊在準備著春草萌芽時候轉場放牧。

但大唐的邊關,與比往年相比卻是稍稍加強了戒備,特別是與吐蕃接壤的各州城。

新的一年,又有新政實施,王易在年前所提的一些關乎軍事民生的建議都得到采納,包括王易琢磨許久,最終得到李世民認可,并在朝議上通過的科舉制度的改革,也逐步開始實行。

新的科舉制度與改革前相比較最大的變化,是自此開始的科舉考試,都采取糊名和謄錄,也就是考試時候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信息密封起來,考試結束后每名考生的試卷都由主持考試的禮部使人重新謄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

糊名制和謄錄一經提出,即得到李世民的認可,雖然在朝議時候被許多有世閥大家背景的官員反對,但經過大臣們長時間的辯論后,最終得到通過,并作為制度確實下來。

新的科舉制度也確實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極科舉考試制度。州試就是各州每年舉行一次的應試;省試就是由尚書省舉行的考試,差不多就是以前一直實施的科舉考試,放在每年春天進行,也稱春試;殿試就是由皇帝直接主持的考試,但不是每年舉行。

殿試及弟的進士,不須再經吏部考試,即可直接授官。

王易所提的科舉制度的改革,基本上是依據現在的社會發展情況,再結合他所熟知的后來宋、明等朝代那些被后人稱道的科舉制度改革的措施,向李世民提出來的。原有的明經、進士等科同樣保留,但每科所要考的科業也不僅僅只詩賦、文章,還有許多關于民政軍事方面的東西,可以說與原來的已經有很大不同,知識面開闊了許多。

詩做的好,文章寫的不錯,不一定就能當個好官,還需要其他諸多的才能,這是王易提出這般改變的最主要理由,并以自身加以說明,李世民非常認可王易所提的,王易的另外一個丈人長孫無忌也很贊同他這番提議。

王易所提的諸多建議能被采納,除李世民認可外,長孫無忌的支持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因為王易在這些年這么多不平凡的表現,長孫無忌從最初對王易抱著本能的冷淡,到后來的認可,在到后來的非常賞識,到了近幾年,長孫無忌對王易可以說表現的很親密,許多大事不與幾個兒子商量,而找王易細談,并問詢王易的主意。

長孫無忌這般改變,讓王易驚喜的同時也有想法,也對長孫無忌的改變做出了積極的回應,許多事做出決定前都會去問詢長孫無忌的主意,盡可能地表現出對這位權傾朝野的丈人的尊重,并進一步得到他的認可和欣賞。

長孫無忌的幾位兒子對王易的態度并沒有太大的改變,依然抱著敵視,只不過懾于長孫無忌的威嚴,平時不敢表露出來而已。

王易所提的除了科舉制度方面的改革外,賦稅征收方面的一些改動也被采納了,一個明顯的變化就是征稅的主要方式改為以田地多少計稅,而不以人頭計。

除了這些,王易提的更多的還是軍事方面的變革,包括軍隊的組成、建制、后勤供應、武器制造、武器的制式裝備、軍官的升遷等方面的,這些是王易在最大程度地問取了李靖等軍中大佬,結合他們的觀點,再問詢了長孫無忌后,得到長孫無忌的認可后才提出來的。

因醞釀之時就征詢了許多朝中重臣的主意,還得到李世民的首肯,在朝議時候,基本沒遇到什么阻力,就通過了,在他所提的諸多建議都在最短時間內得到采納并付諸實施后,王易都有一種錯覺,是他在主導了大唐往哪個方向發展。

這些新政的施行讓王易沾沾自喜,但其他一些新的政策推行卻讓他挺是郁悶、

差不多在新的一年春后,李世民不顧眾臣的反對,下詔令荊州刺史荊王李元景等二十一王所任刺史,讓他們的子孫世襲,同時委長孫無忌、李靖、房玄齡等十四人為各州刺史,也讓他們的子孫世襲,在世襲令下發的同時,改封了這些官員的封爵。

長孫無忌被封為趙國公,李靖被改封為衛國公,房玄齡改封梁國公等。

這件被許多大臣反對的事被強力推行,讓許多人感覺到的異常,差不多在同時,李世民推行的另外一件事讓朝中許多大臣感覺惶惶。由吏部尚書高士廉,黃門侍郎韋挺,禮部侍郎令狐德棻,中書侍郎岑文本撰的新《氏族志》成,這本新的《氏族志》重新劃分了姓氏的尊貴,專以今朝品軼為高下,以皇族為首,外戚次之,降原先最尊貴的崔、盧、李、鄭、王等諸族為第三。

此志一公布,朝中嘩然,一些有世家大閥背景的大臣群起反對,也遭到了民間許多人,主要是崔、盧、鄭、王等四大家族所分居之地士族的反對,不過李世民不聽任何人的勸諫,一力推行此志。

李世民的一些舉動讓王易挺是不解,不過他到底有著后世人的心境,再加上熟知歷史,知道無論什么人都有他自己的想法,再英明的皇帝都會有做出讓人無法理解事的時候,他們許多時候都是從皇權角度考慮問題,而不是從天下百姓角度考慮問題的。

這些遭到許多大臣反對的大事王易沒有表示任何意見。

他只提建議,勸諫這樣吃力不討好還會惹怒皇帝的事,還是讓魏征、蕭瑀等不怕死的人去干吧!

王易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建議被李世民采納,那就是派遣一個使團前往吐蕃,以撫慰之名打探吐蕃國內情況,李世民在春天時候做出決定,派出了以鴻臚少卿馮德遐為使者的由數百人組成的撫慰團,前往吐蕃邏些城,慰祭在歸國途中不幸身死的大論祿東贊。

這是一個雙重身份的使團,使團的大部成員可以說都是間諜身份,他們主要的任務是打探吐蕃的情況,有可能的話還在邏些城設立據點,隨時打探吐蕃國內的動向,并傳來長安來。

祿東贊當殿的威脅惹惱了李世民,也讓李世民對吐蕃產生了警惕,這些年吐蕃對外擴張的勢頭確實非常強勁,邊上的黨項、白蘭等諸羌都臣服于吐蕃,只有一些離大唐境不遠的部落,因為主動向大唐示好,吐蕃人懾于大唐的兵威,才暫時沒有對他們動手。

但暫時不動手不表明吐蕃人不會動手,被王易說動,認可了吐蕃是我大唐非常強大敵人的李世民,也去做一些未雨綢繆的事,派出使團是一項,加固與吐蕃接壤地城池,令邊軍加強戒備是第二項,當然軍備改革這可以說是最重要的一項手段,大唐軍力提高了,戰斗力加強了,就不怕吐蕃人的入侵了,甚至可以先下手為強,在吐蕃人進攻前,將他們的軍事力量消滅掉。

兩儀殿的偏殿內,李世民正和長孫無忌、王易聊事。

當著長孫無忌的面,王易向李世民報告了許多他經手的事。

可喜可賀的事還是很多,李世民聽了眉開眼笑,長孫無忌也是一副樂呵呵地神態。

王易看著樂呵呵地李世民道:“陛下,募兵制試行了一年多,所募集的兵員數量已經有十萬左右,這十萬軍士都得到了正規的訓練,在與其他軍伍對練、演習過程中,他們的各方面表現也是非常不錯,無論哪方面的表現,都不是以往以府兵組成為主軍隊可以比的,相信在真正的戰爭中,他們會有更好的表現!”現在的王易希望有一場戰爭,來檢驗這些年他和侯君集及其他人員所做事的成就,他更希望試驗的對手是吐蕃人。

“唔!這些年軍中所發生的變動,朕都看在眼里,朕也希望這些變動能讓人有更多的驚喜,特別是戰時,募兵所得新組建的軍隊能為我大唐取得更多的勝績!”李世民撫著胡須笑的很無恥。

一旁的長孫無忌也頜首贊同,“陛下,臣覺得,其他那些曾參加過戰事的軍伍,在演練時候都不能與新組建的軍隊對抗,那在戰時,這十萬新組建的軍隊會表現出更強大的戰斗力!一定會所向披靡,為陛下帶來更多的驚喜的!”

“陛下,蘇定方將軍訓練的特種作戰軍隊也已經有了戰斗力,不過要真正驗證這支人馬的戰斗力,還需要在實戰中!”蘇定方所領的被冠以特種作戰隊的新軍已經有三千人規模,他們在訓練與友軍的對抗中表現出讓人吃驚的戰斗力,在與新組建的新軍模擬演練中,他們曾一夜徒步急行一百五十里,神不知鬼不覺地摸到對方的營地里,將擁有一萬多人馬的這支對手軍隊的主官制服,糧草“燒毀”,取得完勝。

當了“俘虜”的新軍主將原本非常驕傲,但經此次演練后,自信心大受打擊,人也有點變態了,命部下進一步加強訓練,以免再遇到相似的情況。

“軍備改革有了初步的成就,朕希望在下一次戰事中,這些新軍能有上佳的表現…”

,到網址


上一章  |  泱泱大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