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科學家二五四、輔國安民新試閣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重生之大科學家 >>重生之大科學家最新章節列表 >> 二五四、輔國安民新試閣

二五四、輔國安民新試閣


更新時間:2012年10月14日  作者:何事公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何事公 | 重生之大科學家 
何事公作品

簡介:第四卷驪歌一疊

收藏好書,發表原創

第四卷驪歌一疊

第四卷驪歌一疊

歡迎您

“又諭:袁世凱現簡授湖廣總督,所有該省軍隊暨各路援軍,均歸該督節制調遣。蔭昌、薩鎮冰所帶水陸各軍,并著袁世凱會同調遣。迅赴事機,以期早日戡定。”

意思是說,湖北軍隊和各路援軍,袁世凱可以隨意調動;但蔭昌手里的北洋軍和薩鎮冰手里的水師,袁世凱要想調遣,只能跟蔭昌、薩鎮冰商量著辦。歸根到底,北洋軍還要掌握在蔭昌手里,袁世凱只能充當蔭昌的副手。如此一來,袁世凱如果接任湖廣總督,手里頭能有多少隊伍呢?

在掰手指之前,先要鬧明白清末的軍隊編制。清末新軍單位從小到大依次是:

棚,一棚12人,類似后世的班。

排,一排三棚。

隊,一隊三排,類似后世的連。

營,一營四隊。

標,一標三營,類似后世的團。

協,一協二標,類似后世的旅。

鎮,一鎮二協,類似后世的師。

軍,一軍二鎮。

步、炮、工程、輜重四個兵種都是這種編制,其中只有馬軍例外,是一連兩排、一排兩棚。

在實際編成中。一個混成協包括步兵2標、炮兵1營、馬軍1營、工程1隊、輜重1隊。總人數在4200人左右。一個鎮則包括步兵2協、炮兵1標、馬軍1標、工程1營、輜重1營,以及憲兵營和教練營,總人數在11800人左右。

清末,全國陸軍共編為十六鎮、十八混成協,其中裝備和訓練以袁世凱的北洋六鎮為最好,遍布直隸、山東與東北。作為清末新軍兩大發源地之一的湖北,駐扎著第八鎮和第二十一混成協,人數在16000人左右。

辛亥革命前夕,端方入川,帶走了一協;此外還有四千人左右分駐在省內各地。在起義時。留駐在武昌城內外的只有大約有八千人,其中參加起義的又占一半。起義發生后,肯定有不少忠于清朝的士兵被打死或逃亡。前一日,第八鎮統制張彪收拾殘軍攻打武漢。大敗而回,折損也不少。如今掌握在湖廣總督手里的兵力,頂多不過三千人。

再說湖北的援軍。

湖北與河南、安徽、江西、湖南、四川、陜西六省接壤,其中四川因為保路運動,自顧尚且不暇,如何能援助湖北?所以駐扎在四川的陸軍第十七鎮和第三十三混成協是寡fù死兒子——沒指望了。駐守陜西西安的第三十九混成協則被朝廷編入了第二軍作為后援,算是名花有主。

如今能夠指望的,只有駐湖南長沙的第二十五混成協、駐江西南昌的第二十七混成協、駐河南開封的第二十九混成協、駐安徽安慶的第三十一混成協。這四個混成協加起來頂多也就一萬六千人,各個省能不留任何點部隊以防萬一?如果都能派出一半的軍力,袁世凱就可以偷著樂了。即便如此。這些援兵兵員質量如何?武器裝備如何?什么時候到達?能不能聽指揮?都是撓頭的問題。

據最新消息,武昌叛軍已經先期編成了四個協。憑手頭這點烏合之眾,如何打敗他們?袁世凱心里一點成算都沒有。

而在武昌起義爆發后,朝廷先后編成了三個軍,每個軍都在兩萬人以上:以第四鎮、第三混成協、第十一混成協組成第一軍,由蔭昌統領南下;以第五鎮、第五混成協、第三十九混成協組成第二軍,由馮國璋統領聽候調遣;以第一鎮、禁衛軍組成第三軍,由載濤統領拱衛京畿。

在袁世凱看來,第三軍是滿清保護老巢的,第二軍是居中觀望的。而第一軍則是抵在自己腰眼上的刀子。自己帶領不足萬人的烏合之眾去攻打武漢,敗了,朝中政敵正好有機會除掉自己,第一軍可以坐收漁翁之利;勝了,在大軍威逼下。自己也難以有多大作為,頂多不過是替朝廷火中取栗罷了。將來自己的結局依然難測。

如此兩難境地,袁世凱該怎么做?拒絕朝廷伸出的橄欖枝,繼續躲在洹上村養老?不!他不想,也不敢。

在袁世凱心里,還是想做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業,而不是在鄉野之間擁金帶銀、偎紅倚翠做個富家翁。如今武漢鬧事,便是他起復的最好機會。如果他拒絕,沒準正中清廷的下懷。朝廷既可以用這個借口,塞責朝野要求起復袁世凱的呼聲,也能緩解各國為此施加的壓力。

所以,朝廷派阮忠樞送來上諭之后,袁世凱的幕僚便依照他的意思擬寫了一封謝恩折子,借用彰德知府的大印蓋上,隨即發往北京。文中寫道:

聞命之下,慚赧實深。伏念臣世受國恩,愧無報稱。我皇上嗣應寶箓,復蒙渥沛殊恩,寵榮兼備。徒以養病鄉里,未能報效驅馳,奉讀詔,彌增感激。值此時艱孔亟,理應恪遵諭旨,迅赴事機。惟臣舊患足疾,迄今尚未大愈。去冬又牽及左臂,時作劇痛。此系數年宿疾,急切難望痊愈。然氣體雖見衰頹,精神尚未昏瞀。近自交秋驟寒,又發痰喘作燒舊癥,益以頭眩心悸,思慮恍惚。雖非旦夕所能痊愈,而究系表證,施治較舊恙為易。現既軍事緊迫,何敢遽請賞假,但困頓情形,實難支撐。已延醫速加調治,一面籌備布置,一俟稍可支持,即當力疾就道,藉答高厚鴻慈于萬一。

在奏折中。袁世凱不忘舊仇。把載灃等人諷刺挖苦了一番。你當年想趕我回家的時候,不是說我患有足疾么?如今國家有事的時候,怎么不提我的足疾了?我袁某可不是召之即來揮之即去、任你們隨意驅使的人!想用我?我現在足疾尚未痊愈呢,你們慢慢等著。

但袁世凱也不敢太過分,萬一惹毛了載灃,那個愣頭青真敢把他徹底雪藏。說句不好聽的,全國十六鎮、十八混成協的陸軍中,難道找不出一個平叛的將帥之才?難道沒有你袁屠夫,大清四萬萬人就都得吃連毛豬?所以袁世凱在折子里既不敢拒絕,也不敢請假。反而一再表明:我的病不嚴重,我也很想出去工作。至于為什么沒有立即出去上班呢?原因你懂的。

袁世凱是麻桿打狼——兩頭怕,巧了,朝廷也是前怕狼后怕虎:既怕袁世凱不出來。導致武漢叛軍坐大,北上爭奪天下;又怕袁世凱出來,效法曹操、司馬懿,謀權篡位。在這種情況下,雙方就有了討價還價的空間。

在兩下商議的時候,袁世凱并沒有消極等待,而是積極活動,爭取權力,比如向清廷建議鄭重對待叛軍,穩扎穩打。不可冒進,借以獲取載灃的好感;再比如奏請朝廷撥給軍費四百萬兩,以便他招募軍隊,擴大手中的兵力;再比如奏請起用已經開缺或革職的心腹,如王士珍、張錫鑾、倪嗣沖、袁乃寬等人,豐滿自己的羽翼。

相對袁世凱接到上諭時的從容不迫,孫元起的表現就遜色多了。因為上諭下發前一點風聲也沒有,孫元起聽到之后,是目瞪口呆、驚疑不定,惶惑之中甚至有些懷疑是不是宣讀上諭的人弄錯了。

但宣讀的人怎么可能弄錯呢?除了“暫署四川總督。著迅速赴任”的任命外,還有一封“所有該省軍隊暨各路援軍,均歸該督節制調遣”的授權,上面可都明明白白地寫著孫元起的名字。

等孫元起把兩份上諭帶到房,楊度、楊永泰等幕僚也被打了個措手不及。之前他們所做的設想和預案在這一刻幾乎全部作廢,需要推倒重來。

等他們傳看已畢。孫元起郁悶地撓了撓頭:“皙子、暢卿,你們覺得這是怎么回事?之前一點動靜沒有,怎么突然就讓我去四川署理總督?”

楊度早已把折扇丟在了一旁,捧著腦袋思忖道:“你作為內閣大臣,之前都沒有聽到動靜,充分說明這兩道上諭出自攝政王的乾綱獨斷。關鍵還在于它和袁項城出任湖廣總督的任命是在前后腳,并且你的任命只是‘暫署’,其中就大有文章了。”

孫元起道:“不管里面有沒有文章,首先我想問一個問題:這個差事能不能推掉?各位都知道,我一直在學界打轉轉,雖然在官場混跡那么久,可連知縣、知府都沒做過,如何能做總督?而且看這兩封上諭的意思,還要節制軍隊,負責督撫事宜。官場我都是半路出家,軍事更是一竅不通,這總督怎么做?”

楊永泰搖了搖頭:“既然是攝政王的乾綱獨斷,而且連著兩份上諭,催大人您迅速赴任,只怕推是推不掉的,除非您做好了開缺回籍的準備。”

袁世凱能和朝廷討價還價,那是因為人家實力雄厚,手里有資本。孫元起是孤家寡人一個,根本就沒什么反抗的余地。所以除了接受,只有辭職。

“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這回孫元起徹底郁悶了。

楊度半天突然說道:“其實,百熙你做一回總督,未嘗不是好事。”

“哪來的好事?”孫元起悶悶地說道。

楊度道:“大人入仕便擔任國子監博士廳博士,以后歷任翰林院侍講學士、學部右侍郎、湖北提學使、學部左侍郎、學部尚,直至入閣。從升遷速度上來說,可謂青云直上,沒有半點蹉跎;但要從履歷上看,卻未免太單薄了點,如你剛才所說,一直是在學界打轉轉,別說知縣、知府、巡撫這類分管一地民政的主官沒做過,連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也沒有經歷過。在內閣中如何能說上話?這回署理總督,作為地方的最高軍政長官,綜理軍民事務、統轄文武、考核官吏,正好可以歷練一番!”

說到這里,楊度也有些躍躍玉試。擔任總督的幕僚,可以接觸全省軍民事務,明顯比處理學部那些瑣事有趣許多。

孫元起有氣無力地說道:“我寧可一輩子呆在學部。”

“如果你不做這個總督,你在學部也呆不下去!”楊度說話毫不留情。

孫元起有些懊惱:“那也不至于去四川?誰不知道如今四川已經亂成一鍋粥?”

遠東廣播集團傳過來的情報里有不少是關于四川的,幕僚們對四川的亂局可謂了然于心,聽到孫元起說起,也都心有戚戚焉。

劉師培此時說道:“大人在青年學子間素有聲譽,到了四川,不妨先行安撫。只要瓦解青年學子,形勢必然為之一新。四川本身有陸軍第十七鎮和第三十三混成協共計一萬六千兵力,端方入川又帶了湖北兩標共計四千人,憑借這些軍隊,何愁不能戡定叛亂?”

孫元起瞅了劉師培一眼:“申叔,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不是破損的羊圈外面有狼,而是狼在堅固的羊圈里面。湖北就是前車之鑒!”

這話倒是說的沒錯。真實歷史中,四川最后一任總督趙爾豐就是被四川陸軍小學堂總辦尹昌衡擒獲,并斬首于成都明遠樓的。

——好在孫元起不知道這段史實,否則打死他他也不會答應去四川的。既然他不知道,那他對擔任四川總督也就沒那么排斥了。(。。)

歡迎您


上一章  |  重生之大科學家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