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大科學家一五九、愁聽黃鶯喚友聲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重生之大科學家 >>重生之大科學家最新章節列表 >> 一五九、愁聽黃鶯喚友聲

一五九、愁聽黃鶯喚友聲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何事公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何事公 | 重生之大科學家 

這封突如其來的電報,徹底打亂了孫元起原先想好的行程安排。在德國進行短暫的學術交流后,沒再前往荷蘭、比利時、法國,而是從漢堡直接登上駛向倫敦的客輪,并于12月16日晚間抵達英國。

孫元起走下輪船已經是薄暮時分。盡管一別三年,倫敦和上次來時并無二致,潮濕厚重的霧氣依舊深鎖著這座帝國的心臟。倫敦的冬日并不太冷,甚至很少結冰,可這種枯枯糊糊、不雨不睛的天氣更令人討厭,反倒不如北京睛朗干冷的天氣顯得可愛。

英國皇家學會先已經接到孫元起的電報,此際便有人在碼頭上等候。接到之后,用馬車直接把孫元起送到旅館,并且告知:鑒于今天天色已晚,皇家學會沒有安排特別的活動:明天下午,會長瑞利勛爵將親自前來拜訪。

旅途勞倦的孫元起對這個安排非常滿意,胡亂吃了幾口晚飯,喝上一杯熱牛奶,便在熊熊燃燒的壁爐旁酣然入睡。第二天早上醒來,又痛痛快快地洗了個熱水澡,渾身疲倦頓時散去,直覺得神清氣爽。

吃完早點,便獨自呆在屋里,把前幾天在斯德哥爾磨大學的演講稿略事修改,準備在明日舉行的科普利獎頒獎儀式上宣讀。將近午時,有人敲響房門。孫元起初以為是送午餐的,沒有在意,伏案揮筆如故,只是隨口應道:“請進!”。

房門推開,侍應生輕聲地說道:“尊敬的先生,外面有些人想拜訪您,您看?”。

孫元起這才擱下筆:“都有誰?”。

“有很多!這是他們的名片。”。侍應生走近幾步,遞過一大沓名片。

大致翻看了一下,有《泰晤士報》的記者、有倫敦大學學院的教師、也有某某男爵夫人…………在這一大堆精致的名片中,用飯店便簽紙直接寫上“李復幾”。”俞同奎”。六個漢字的名片最為惹眼。孫元起一笑,便抽出這張紙,對侍應生說道:“麻煩你請這張名片上的兩位先生進來。至于其他人,請你轉告他們,就說今、明兩天敞人實在太忙,如果他們不嫌棄,可以后天過來!”。

“能為您效勞,是我的榮幸!…”侍應生恭敬地答道,然后接過那張便簽紙,退出了房間。

幾分鐘后,房門再次響起。這回孫元起沒有托大,趕緊起身開門”就看見侍應生領著李復幾和另外一位中國人站在門口,想來他便是俞同奎了。

“請進,請進!”。孫元起連忙招呼道。

進屋之后,李復幾隨意找了個凳子坐下,俞同奎卻恭謹地立在一旁。

孫元起見他面相似乎比自己還大此”便笑道:“您是俞兄吧?不必客氣,隨便坐!我來給你們沏杯紅茶。”。

俞同奎趕緊鞠了個躬:“先生折煞后學了!學生俞同奎,字星樞,福建閡侯人。光緒二十八年冬考入京師大學堂師范館,三十年來英吉利游學,以至于今。在校期間,先生乃是學堂的副總教習,學生如何敢在先生面前托大稱兄?”。

沒想到在距離祖國萬里的地方,也能遇見學生,雖然不是自己親手教授的他們的老師”是自己在經世大學的學生,這么算來,他應該是自己的徒孫。這也夠讓人驚喜的了。兩人先是回憶京師大學堂的崢嶸歲月:緊接著,孫元起又以師長的身份,仔細詢問了在英國的學習情況。之后,才問李復幾道:“澤民,你今天過來是有什么事吧?”。

李復幾笑道:“主要有兩件事:第一件是我已經收拾好行李,準備啟程回國,想和你道個別:第二件則是星樞兄想拜訪你”托我做個引薦。”。

“我昨晚上才到倫敦,你們打聽我的住處”耗費了一大番功夫吧?…”

“呵呵,那倒沒有。事實上簡單得出人意料,因為打開今天早上的報紙,就能看到你下榻這家旅館的消息。”。

“有這等事?”。

俞司奎這時插話道:“先生,您可是繼1847年赫謝爾之后,六十年來第一位獲得兩次的科學家:在科普利獎設立近二百年上,也是第六位獲得兩次的科學家。

如果從國籍來說,你更是外國人中獲得兩次的第一人!所以,倫敦各大報紙都競相報道”事無巨細,包括你抵達的時間、下榻的旅館等等。”。

“呃………”沒想到,一不小心竟然成了報紙八卦的對象。

“我的導師對我說,憑您在科學領域的卓絕貢獻,獲得兩次科普利獎章完全是名至實歸,不會任何人嫉妒或不滿。假如你的理論得到更多地證實,甚至可以打破德薩吉利埃的記錄。”。俞司奎繼續說道。

作為牛頓的助手、物理學家、牧師,德薩吉利埃(JohnTheophi露sDesaguliens)先后在1734、1736、1741年斬獲科普利獎章,成為該獎項設立以來最大的贏家。他的獲獎記錄一直保持到現在都沒人打破,估計以后也不會有人打破。

師徒幾個在此自吹自擂,傳出去會不會讓人笑掉大牙?

孫元起一陣惡寒,連忙轉移話題:“星樞,你來找我所為何事?”。

“是這樣的”。俞同奎連忙答道:“眾所周知,現今中國之所以積貧積弱,泰半是因為科學技術的落后。而反觀歐美之所以科技昌明,背后離不開各種學術團體強有力的推動。譬如英吉利,早在1660年便組織建立了皇家學會,各種自然科學專門學會也在十九世紀中期紛紛成立。就拿化學團體來講,英吉利化學會成立于1841年,法蘭西化學會成立于1858年,德意志化學會成立于1868年,美利堅化學會成立于1876年,連我們鄰國日本,也在1878年成立了自己的化學會。我等在歐洲學習的游學生,深切體會到學術團體促進科學發展的積極作用,便動議組織中國自己的化學會,以促進中國化學科學的發展。”。

俞司奎一邊說”一邊從身上掏出幾頁紙,遞給孫元起:“今年夏天,游學法蘭西的李景稿兄最先提議成立化學團體,先后得到游學法、英、德、比諸國的同仁支持。最初,組織準備定名為“中國化學會”后來一想,中國化學無論從研究業績還是從國內外名望來說,先生都不做第二人想。我們幾個后學末進在歐洲組建“中國化學會”自稱會長、書記”別說不服眾,要是被國人知道,該笑話我等是于無佛處稱尊了。所以大家決定改稱“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并準備于本月萬日在倫敦召開成立會。

“十月份的時候,聽聞先生獲得本年度諾貝爾化學獎”大家不勝喜悅,準備等您到歐洲后和您聯系,邀請您出席會議,商量成立中國化學會的事。

只是我等一直未曾見過先生,無由拜見。最近獲聞澤民兄和您頗為熟捻,所以特地請他介紹,前來叨擾。”。

看著手中的《中國化學會歐洲支會章程》,孫元起不由得想起三年前訪問英國的事。那時候皇家學會會長還是哈根斯爵士,他就曾建議自己在中國成立一個類似于英國皇家學會性質的機構,以便于兩國之間的學術交流。

當時孫元起頗為心動。等回國后”才發現在大清組建學會是一個非常犯忌諱的事兒:康有為、摔嗣同等在變法前成立強學會、粵學會、蜀學會、南學會,孫醫生在出國前成立農學會,章炳麟在罵光緒前成立群學會,唐才常在造反前成立群萌學會………學會之類的組織,完全是慈禧奶奶的G點,誰撓到誰死!

即便學會前面加上“科學”。倆字也不管用,要知道刺殺五大臣的吳越,是來自蕪湖“科學圖書社”。:去年在江西萍鄉、湖南測陽、酸陵三處同時發動起義的核心組織,名字則叫“科學補習所”……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掛羊頭賣狗肉都到了這份上,即便孫元起真組建一個名符其實的“科學會”。”估計也難逃瓜田李下的猜忌。本著安全第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則,孫元起便漸漸忘了這一茬的事兒。

如今俞同奎又提起此事,孫元起不覺心中一動:如果在國外建立學會,應該沒有那么多顧忌吧?縱使有所妨礙,慈禧老奶奶也鞭長莫及啊”孫醫生、康有為等人不都在日本活得好好的么?再說,慈禧老奶奶還沒長鞭啊!

沉吟片刻,孫元起這才說道:“你們組建中國化學會,我是極贊成的:你們的成立大會”我也非常樂意參加。只是有個建議,希望你們能認真考慮一下。”。

“請先生賜教!”。俞同奎趕緊說道。

孫元起道:“正如你剛才所說”中國的落后,很大原因是科技的落后,而學會的組建非常有利于科技的發展。如今諸位化學屆同仁當仁不讓,率先成立組織,善莫大焉!但我們也要考慮到其他學科目前也有建立學會的必要,只是沒有人意識到,又或者已經意識到卻苦于無人組織。即便有人出面組織,也難免會因為會員少、變動大、聯絡不便等困難,導致半路夭折。所以我建議,不如現在大家一起動手,先把各基本學科的學會框架搭建起來,然后由各學會的主要領導組成一個中國科學技術學會,負責各項協調工作。這樣一來,既可以保證以后學會的運行,也可以促進學科的發展。”。

“好主意!”。李復幾擊掌贊道。

“好主意!”。俞同奎也眼睛一亮。他旋即想到了幾個問題:“可是,先生,我們只有幾個人,其他學科的人沒有到場便把學會建了,他們以后不同意怎么辦?而且組建這么大的學會,資金問題也難以解決啊!…”(。


上一章  |  重生之大科學家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