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代,索馬里還是歐洲列強的殖民地。在白人的皮鞭下,土著們在農場莊園中夜以繼日地種植香料、放牧羊群,沒時間練習游泳,也就沒發現世界上還有海盜這種一本萬利的賺錢買賣。當然,即便他們發現了,也只能望洋興嘆:沒有快艇機槍,憑著黑非洲的破木筏子、木棍菜刀,去打劫鐵殼輪船?真是老壽星吃砒霜活得不耐煩了!
所以孫元起這一路走來,倒也平安無事。不一日間,輪船便從阿拉伯海繞過亞丁灣,進入紅海,接著穿過蘇伊士運河,來到地中海,很快抵達法國馬賽。
剛下輪船,便看見有人在碼頭上迎接,依稀是居里夫婦的身影。
要說孫元起在法國也呆過一段時間,可稱得上“熟人”。的,數來數去只有居里夫婦倆。這還是因為大家都研究原子核物理,平時有些信件往來,相互探討學術問題,才漸漸熟識。或許真的有蝴蝶效應,善者那幾個原先不該死的人死了,而像居里先生這種應該被馬車撞死的悲劇男,居然還活蹦亂跳地活在世上!
難道他知道我挽救了自己的一條性命,所以來碼頭上感謝?嘿嘿,居里先生要是知道自己太太,將來會和自己學生郎之萬發展出一段不倫之戀,應該后悔還活在世上吧!
孫元起不是法國的道德警察,自然管不了那么多。當下急忙走過去,與諸人見禮。到了近處,才發現迎接的人群中除了居里夫婦外,其余都是西裝革履、留著辮子的中國人。難道是同盟會歐洲分舵的同志們?
正疑感間,逮眼看見領頭一人,古奇的面容立馬讓孫元起想到他是何人:“澤民兄別來無恙!”。原來此人正是在孫元起建議下改學發動機的李復幾。
李復幾笑道:“百熙先生安好,旅途一切順利?”。
“呵呵,一切順利。”。孫元起答道,“澤民兄”你不是在倫敦學習么?現在應該論文答辯了吧?怎么有空來馬賽?”。
“論文答辯已經通過了,具體細節等有空再和您詳談。現在我先給年介紹一下到場的諸位同仁,這幾位是楊蔭菜、吳國良、汪鐘岳、羅薦寅,都是在比利時學習實業,他們都是湖北官派留學,說起來你還算是他們的頂頭上司呢………”
李復幾最早來歐洲留學,呆得時間又足夠長,被同學們公推為歐洲中國聯誼會的會長。聽聞孫元起來歐洲,趁著圣誕和新年假期”發動諸位在歐留學生到馬賽恭迎。而今天在場的,多半都是湖北官派留學生。
因為在庚子年后,為了培養洋務新政所需要的各類人才,張之洞大力向海外派遣游學生。湖北很快與江、淅、川等省并列,成為派出游學生最多的省份之一。現今已無法精確統計其總人數”但僅僅截止至光緒三十年(1904),派往德國的湖北學生就有二十五人,比利時為二十四人,英國二十三人,法國十人…………
作為聯誼會長,李復幾絕對稱職,早已經安排好住宿。大家相見之后,便準備按照中國習俗,到預定的餐廳,給孫元起接風洗塵。還沒動身”便從人群后面涌出十多位記者,將孫元起團團圍住,用或流利、或蹩腳的英文亂哄哄地問道:
“約翰遜博士,我是《泰晤士報》的記者,可以請您談談對探索反物質的建議么?”。
“尊敬的教授,對于超導的研究進展,你能給出一個樂觀的時間表嗎?”。
“對于大爆炸宇宙理論,法國民眾非常感興趣。作為該理論的創始人,先生”你能淺易地向公眾介紹一下么?”。
場面頓時一片混亂,惹得四周行人紛紛側目而視。孫元起只好舉手示意大家安靜:“諸位先生”我很樂意接受大家的采訪。
但因為旅途勞累,我只能簡要地回答每個人提出的一個問題,如何?”。
眾人轟然答應,然后開始秩序井然地提問。
之前孫元起在船上遇見的那位少婦,此刻正好下船從人群中穿過”見一堆記者圍著孫元起采訪,好奇天性再次爆發,低聲詢問一位明白真相的圍觀群眾:“這個中國人是誰?他犯了什么事,為什么記者要采訪他?…”
“哦”尊敬的女士,我很樂意回答你的問題。”。圍觀者都是好事者”“這位中國人就是提出大爆炸宇宙理論的約翰遜博士,一位非常著名的科學家。女士,你聽過大爆炸宇宙理論么?如果不知道,我倒是可以給您大致介紹一下…………”
這位話癆滔滔不絕,而打聽的女士已經用手掩住嘴巴,低聲驚呼道:“啊,原來他就是約翰遜!”。
“怎么,女士,你之前見過他?”。
“嗯!嗯!”。女士重重地點點頭,“我見到他的時候,他正一個人躺在甲板上苦苦沉思。那種神態,讓人不由想起坐在蘋果樹下的牛頓爵士。他是如此地專注,以至于我在他身邊駐足十多分鐘,他都沒有發現我的存在!”。
“那可真是………”聽眾嗟嘆道,“然后呢?”。
“然后?然后我就問他在什么,他說他在研究太陽。”。
聽眾抬頭望了望天上的太陽:“太陽?太陽有什么好研究的?”。
“他說,他正在研究太陽為什么發光發熱!”。
“如果他研究成功,豈不是人類可以自己造個太陽?哦,天哪!他的研究真是太令人吃驚了。”。
孫元起自然沒有聽見兩位八卦眾的對話,應付完記者,便隨著李復幾一行前往旅館。途中,他和李復幾坐在一輛車上,接著剛才的話題:“澤民兄,恭喜你論文答辯通過!這樣一來,你便成為了中國在歐洲取得哲學博士的第一人!”。
“呵呵,謝謝百熙先生。第一人什么的就算了,學生在您面前,真是班門弄斧啦。”。
“對了,你論文已經答辯完,打算什么時候回國?”。
“既然學業已經結束,我準備近期就回國”。李復幾苦笑道,“只是回國以后去哪里工作,實在令人躊躇。
“你不是研究發動機么?那還愁找不到工作!”。發動機可是高科技,產泛涉及軍工、民用,這樣的博士應該到哪里都不愁沒飯吃的。
李復幾一臉苦澀,搖了搖頭:“正因為是研究發動機,所以才在大清找不到飯吃。先說造船,中國的輪船,噸位大些的都是出資請外國船廠建造:噸位小些的,倒是自己可以制造,可發動機向來都是進口,從沒有自己研制的先例。至于其他機械,諸如各種蒸汽機、內燃機也都是從外國進口,自有維修技師。我回國內,頂多也就做個維修技師。可雇傭一個博士,薪金足以抵上好幾個熟練工匠,估計人家還不大樂意聘我呢!”。
這就是高科技高學歷人才的悲哀:高科技精尖的研究范圍,限定他們狹窄的就業范圍,通常可選擇空間非常小:高學歷的培養成本,加重了他們的心理預期,對薪酬、工作條件等往往要求比較苛刻。他們一旦失業,會很難找到合適的下家。從這個角度來說,環境工程、生物醫學的博士,反而不如中文、數學的本科生好找工作。
“母校南洋公學倒是希望我回去開辦機械學科”。南洋公學在犧年已經改名商部高等實業學堂,但李復幾還是習慣自己原來在校時的稱呼,“可學校里一窮二白,白手起家,談何容易?尤其是發動機的設計與制造,涉及到材料學、力學、熱學等諸多方面,單憑我一人,實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且現今中國,根本沒有誰愿意投入數以萬計的資金,支持這種曠日持久卻可能是徒勞無功的研究!但我又知道,發動機對于國家的工業基礎非常重要,中國已經落后多多,現在如不迎頭趕上,恐怕以后差距會更大,乃至無力追趕!所以我左右為難,心中彷徨無計。”。
孫元起鄭重地說:“作為經世大學的校長,我誠邀你到經世大學工作!…”
“謝謝百熙先生的好意!我對國內學校有所了解,知道經世大學的學術研究氛圍是中國最好的,甚至物理、化學、電子等領域的研究居于世界前列。只是,學校地處京師,附近沒有任何工業基礎,并不適合發動機的研制,因為發動機是基于鋼鐵冶煉鑄造的。從這一點來說,京師甚至還不如上海,畢竟上海離漢陽鋼鐵廠更近些。”。
見李復幾婉拒,孫元起絲毫不以為忤,接著說道:“我之所以邀請你,是因為經世大學具備如下三個條件:首先,經世大學在三年前已經成立了發動機研究所,眼下已經有近二十位學生。或許他們水平層次不齊,但有不少已經初步掌握相關知識,勝過你在別處從零開始。”。
看來,經世大學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到位,發動機研究所成立丟年多,居然外界都沒有得到消息。
“其次,你到研究所后,學校會給予你充足的資金支持。這一點,我可以向你保證!”。
“至于你說北京附近沒有鋼鐵廠,這一點你也不用擔心。你到學校后,先和研究所的司事磨合一段時間,互相討論,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并開展初步的研究。相信在你們拿出自己的發動機設計方案前,京郊已經建好了一座鋼鐵廠!”。孫元起信心滿滿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