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之翼
字體:
速度:
上一頁1
上折子的這位官員叫作蔡國用,是萬歷三十八年進士,當時給的官職是中書舍人,說白了就是一個在內閣打雜的,負責撰寫誥敕、制詔、銀冊、鐵券。后來奉命督餉赴遼時,見邊防廢馳,回來后便向上進諫。不久,寬甸一帶出現兵亂,人皆信服其有先見之明。升山西道御史,上疏有關治國七條政見:定相術、儲經略、選將領、籌軍需、惜才臣、開言路、鼓邊吏。
不過他上陳的這些意見,都是廢話,任誰都知道,但是沒人操作,也是白搭。轉過幾年,又調任福建道御史,實在混的是不怎么樣,到了崇景元年,依舊是個御史。
在北京城混的久了,人自然變得圓滑,也能看得懂風向標了。眼瞧著百官上書請皇上調岳肅回京繼任首輔,卻遲遲無果,他意識到,太后這是不想調岳肅回來。跟著簡單的一分析朝局,當年岳肅請旨丁憂,太后直接就準了,隨后又請旨奪情,愿到陜西剿匪,結果卻被派到福建。由此可見,太后是很不待見岳大人。
眼下內閣首輔出缺,自己不如趁此時機,往上竄一竄。當然了,他現在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御史,這首輔的位置,輪到誰也不會輪到自己,只不過,既然瞅準太后的心思,不如就順著太后的意思,上一道奏折,結了太后的燃眉之急,這樣的話,太后便知道有自己這么一號人物,搞不好就能升上幾級,這就叫政治投機。[]
蔡國用寫了一道奏折,遞了上去,他奏折上內容是:許多官員都提請岳大人回京遞補首輔一職,臣覺得不妥。岳大人正在福建平叛,為朝廷收復失地,正是大功將成之時,怎能現在回來。此刻回朝,不就等于功虧一簣,所以臣以為,不可在這個節骨眼調岳大人回來。然而,國一日不可沒有首輔,沒有岳大人這個次輔回來遞補,那怎么辦?臣認為,可以先讓百官公推一位首輔出來,處理朝政。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張嫣看了這份奏折,是馬上點頭同意。就按蔡國用說的來,先行以岳肅需要平叛為理由,否則讓岳肅回來繼任首輔的奏請,然后公推一位首輔,既然岳肅不能回來,公推的名單里,肯定不會有他,其他的人里,我隨便選一個有點本事,還沒有太大背景的,也就是了。
司禮監按照太后的意思,把旨意傳下,叫百官公推一名首輔。
其實,內閣之中,自岳肅一下,還有別的官員,只是這些人里,不是岳肅提拔的,就是方從哲提拔的。而排名第三的那位,正好是岳肅的人,要是讓這家伙當首輔,還不如就要岳肅回來呢。不用這家伙,也不用岳肅,再從內閣成員中選人,明顯就不合乎情理了,朝臣也不能信服。公推的話,便能堵住所有人的嘴,讓岳黨的人,什么話也說不出來。[]
不過公推,其實還是這幫有勢力的人說的算,你叫公推不是么,那咱們就公推,反正公推之后,你就說不出別的了。北京城里最強大的兩股實力自然是岳黨和齊楚浙三黨,岳黨的官員,推選的當然本黨的官員,別看楊奕山現在還只是吏部侍郎,可連他的名字,都赫然在列。楊大人以前最看不慣黨爭、不喜名利,可自從進入權利的大染坊,人也改變了。連自己都不是庶吉士的事也給忘了,還當自己是岳肅呢。
其余在閣岳黨的高級官員,更是少不得被列上名字。三黨那邊也不例外,以亓詩教為首,在加上內閣里的幾名三黨官員,名字全部寫上。至于說非三黨人氏,也有其他官員提名,比如說當年被魏忠賢打發回家的韓爌。可像這樣擁有一些競爭力的官員,不管是岳黨還是三黨,都不會讓他們的名字被太后看到,隨便找一個理由,就給摘了下來。這個理由很簡單,就是推薦的票數太少,不能錄取。因為一共就只能提議十個人,岳黨占了四個名額,三黨占了四個名額,推薦其他官員的票又十分分散,總不能全給太后過目吧。
上一頁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