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明朝當太子第二百七十八章 會戰(14)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回到明朝當太子 >>回到明朝當太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七十八章 會戰(14)

第二百七十八章 會戰(14)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淡墨青衫  分類: 歷史 | 兩宋元明 | 淡墨青衫 | 回到明朝當太子 
第二百七十八章會戰(14)

“殿下,有中使系!”

從大營返回自己的行營主殿,伺候直衛和起居的劉兆輝迎面而來,身后是行營諸司的一些官員,張煌言和張家玉這兩個秘書局的人也是緊跟而至。

皇太子不喜歡用太監,這已經是大明天下都所共知的事了。

在逃亡時是沒有辦法,回南京后,原本的東宮太監們全部留在南京,一個也不曾帶到淮安來,現在起居就是身邊的衛士和少數仆役來做,魏清慧幾個,行營內部是嚴守機密,絕對不敢外傳。

太子未曾大婚,身邊招攬幾個女子在內殿,傳揚開來,對幾個si女和太子本身,都不算是好消息。

“兒臣叩問父皇金安。”

慈恨便是在殿門階下先下跪行禮。

皇太子一跪下,其余眾人自是一起跪下行禮,只有殿中直衛,仍然是昂首挺性,持戈扶戟,傲然挺立。

“皇安好。”

中使答了一聲,朱慈恨已經吃了一驚,抬頭時,卻果然是王承恩。

“王夾伴?”

“是奴婢!”

王承恩一臉笑容,步下階來,一展袍角,跪下向朱慈恨行了一禮,笑道:“老奴給太子殿下請安。”

“大伴,你多禮了!”

朱慈恨彎了彎腰,竟也是還了一揖。

在場眾人,倒也不覺奇怪。

王承恩是差點陪皇一起吊的奴才,當初賊兵入外城,皇太子也走了,做到提督京營太監,京師防備盡然在手,再加有差點殉主的經歷,王承恩在入南京后,更是紅的發紫。

但朱慈恨緊抓兵權,原本的鎮守太監被換,各地監軍太監被撤,東廠錦衣衛奉命裁撤,實際特務大權盡入行營軍情司。

這些做為,在以前都是文官們拼命想做的,但大明這二百多年,向來是內監權重于文官,內監實則是皇權的延伸,所以文官們屢戰屢敗,根本沒有贏過。

皇太子所做的,其實已經是挖了太監的根。

現在的太監,也就是備灑掃罷了。

太子這邊,卻是壓根連備灑掃也不要了。

所以朝野猜測,后宮之中,恐怕對太子將會極為敵視。

不過在王承恩這里,對皇太子卻是一如南逃途中的那種恭敬。到太子一躬身,王承恩忙避讓開來,臉倒是笑意儼然:“爺,老奴承不起的。”

“罷了,那隨你。”

一時無話,眾人都是入殿。外間已經分寒冷,殿中生了四個碩大的銅盆,煤餅在盆中燒的通紅,散發出一陣陣溫暖的藍色火光。

王承恩一,便道:“敢問爺,這是打徐州挖來的煤?”

“正是。”朱慈恨領首點頭,笑道:“淮徐間的官道一修好,便已經著人開挖運輸了。現下我已經著人備了五萬斤,都按治成型,預備給南京送過去。父皇那里,缺著什么,我都會送。”

他想了想,不等對方回話,便又接著道:“以前用的都是加了香料的木炭,現在國用還不到奢侈的時候,父皇想來也不會大事周章,宮中原本的一些舊例,比如開春逮蛤蟆配藥的舊規矩,你奏父皇,就是我的意思,請免除了吧。”

這件事是朱慈恨心中的一根刺,明朝皇宮有很多舊例,比如炭火,在北京就是在幾個規定好的地方每年燒制,數量多達百萬斤以,供應整個皇城所有的太監宮人和央各機構。皇帝用的則是最等的,

不僅炭火的火頭大,還加了香料,在熏籠里一燃燒起來,整個宮殿都異香撲鼻。

現在這個時候可沒有辦法弄這些講究,前幾個月是窮的底兒掉,現在南京方面也開始試收厘金,納捐也了軌道。

雖然還沒有正式的財政報告出來,朱慈打算派一批財稅人才和廉政司的人過去立帳查帳,不過,最少還要再過半年。

費迪南為首,傳教士和國帳uā子為輔助,淮安這邊招了最少三百個學徒,這還只是第一步的計劃。

每個學徒除了吃飯住宿不要錢,每個月還能領三兩銀子,年節時還有肉食布匹下發。就是這樣,原本計劃招六百人,勉強湊起了一半人來。

沒法子,江北這一年情況轉好,很多百姓寧愿少吃一口,再辛苦一點,仍然是叫孩子讀正經的儒學,預備考秀才。

除非是那棒孩特別淘氣,或是愚笨不堪,只打算學幾個字當學徒,不是睜眼瞎就罷了的那種,才會應募到財稅學校來學算木和統計。

但這樣的話,入學考試又很可能通不過。

總之是一件很頭疼的事。

觀念不轉變,很多事就不是想當然便可以搞的起來。

朱慈恨自己人手還緊張,只能拖,最快也得過半年,才能把人派到南邊去。

在此之前,恐怕會有一段時間的財政混亂,可能會有不少人中飽。

暫且也由得他們,反正將來都得吐出來。

不過就算有人中飽,預計交來時也會是朝野都難想象的天文數字。

錢多了,宮中下就自然而然的會動異樣心思。太監就這樣,不乏好人,眼前這個就算一個。但之九,仍然是yin微下賤無恥人多一些。

畢竟身體有殘疾,想他們真的成井丈夫,確實難了點。

一聽朱慈恨起,王承恩也是聞弦歌而知雅意,當下便點頭道:“奴婢省得!皇爺的心沒有變,在位七年,眼就是崇禎年了,打從為信王時起就節儉,沒道理現在就想豪侈不是?只要皇爺心不變,那就一切照舊。”

對方如此省事,朱慈恨也是分欣慰。

只是他的宗旨是不與太監政務,起宮中的事已經逾制,更多的話便不必了。

當下便是笑問道:“母后可安好?袁貴妃安好否?諸王皇弟們如何,功課可有進益了?我在外,只能托大伴帶回問候去了。”

“自是都好,奴婢此次來,皇后托奴婢帶了一些東西來,并天氣寒冷,請爺要善自珍重。袁貴妃也是這般,并且叫奴婢帶了些吃食用具來。諸王殿下都好,問爺安。兩位公主也都好,問著爺安好,并問,年底了,爺要不要回去?”

王承恩了半天,最后一句,朱慈恨便是一征。

軍國大事不是兒戲,前方這里還在交戰,雖然最ji烈的騎兵戰在月底大致停了下來,不過沿黃河兩岸,河南到山東一帶的敵情都很緊張,現在這個時候,怎么會有叫他回去的話?

不要是公主無知的話語,若非崇禎同意,公主什么不該的,王承恩這個精細人可不會漏出半個字。

朱慈恨有點發征的時候,王承恩又向在下首的陳名夏笑道:“連番大捷,斬首甚眾,皇分高興。現在旨意沒下,不過也能先向陳大人透個底。李老大人加太傅,司馬孫大人加太保,陳大人加兵部尚書,太子太傅!”

報捷文書不停報去,封賞是意料中事,不過封賞之厚,連朱慈恨也有點吃驚。

李邦華資格夠了,加個太傅不希奇。不過孫傳庭一下子就加到太保,這個以前的武官頂級的封賞可不是容易得的,以文官加太保,本朝可并不多見。

再加陳名夏加兵部尚書,加授太子三師之一的太子太傅,名爵地位就一下子變的極高。

除了這些文官,各鎮武將也是大加封授,高杰的武職無可再加,給賜爵位當然更加不妥,加三公三孤亦不合適,索性就加了一個征虜將軍的將軍號給他。

可想而知,高杰接到將軍印的時候,將會是何等得意,而忠誠之心,當然也會大大增加。

當年左良玉和賀人龍征的不過是個平賊將軍,明朝將軍,最貴是征。

征南,征虜,征西,再下才是平。

征虜將軍的將軍號,足可令高杰更加忠誠效死了。

然后劉孔和與李世棟、張天福、張天祿、劉良佐、黃得功,當然,還有魏岳、李恭、王源等諸將,都是各有升賞。

只是采頭不如高杰來的厚實。

陳名夏的太子三師一加,也儼然是重臣了。除了沒有入閣,現在他的官位也是明朝文官夢想的頂級,入閣封爵之外,無可再加。

“皇天高地厚之恩,臣無以為報。”

雖不是正式宣旨,只是家常閑聊一樣,陳名夏和要被封賞的眾人,仍然避席起身,長跪而拜。

“普通將士,皇爺也不會忘了。”

王承恩笑道:“高征虜賜尚方寶劍并金令箭,魏將軍賜銀令箭,其余諸將軍也有賜銀令箭或御馬、錦袍、銀甲的。普通將士,皇爺賜銀鐵鞭三百,銀牌五百面,表里若干,皆由爺著封賞就是。”

聽著這些話,在場眾人大多面露喜色,只張煌言和張家玉彼此對視一眼,都是若有所思的模樣。

南京那邊,這一次真的是財大氣粗,并且對封賞功臣,做到寧厚勿薄,免失功臣將士之心。

皇的心思,來不簡單哪。!。


上一章  |  回到明朝當太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