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戰傭兵第三百九十七章 蔣百里的分析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軍事>> 特戰傭兵 >>特戰傭兵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百九十七章 蔣百里的分析

第三百九十七章 蔣百里的分析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煙鬼不喝酒  分類: 軍事 | 抗戰烽火 | 煙鬼不喝酒 | 特戰傭兵 

三人商量好把蘇軍指揮官弄到蘇維埃港來,林叔立即以胡云峰的名義向遠東蘇軍指揮發出邀請。胡云峰本以為把蘇軍指揮官邀請過來會有不小的難度。但林叔的邀請發出后,第二天就收到了回信,大部分人都將兩天起程來蘇維埃港。

在蘇軍指揮官來前,胡云峰要蔣百里根據已獲得的情報和蘇德戰報做出莫斯科會戰為什么德國會打得如此糟糕。蔣百里是戰略家,這種分析非常在行,加上又有蘇德戰爭完整的戰前戰中情報和戰報,蔣百里僅了一天時間就給做出了讓胡云峰十分震驚的分析報告。

見到胡云峰驚訝的臉色,蔣百里接過笑著對胡云峰道:“總司令,讓我給你講解我做出的分析。”

胡云峰點頭,蔣百里馬上侃侃而談地說道:

一、蘇德戰爭前德國的內政與外交

早在希特勒在國會競選總理之前,希特勒及其納粹黨就千方百計地討好德國陸軍,希望在今后的一系列計劃和陰謀中得到陸軍的支持,但是德國陸軍素來具有的職業獨立性,使他們不愿意受到政治家的干涉,因此,當希特勒成為國家元首,并野心勃勃地夢想征服整個歐洲乃至世界時,陸軍的將軍們表示得很冷淡,他們即沒有希特勒的狂妄野心,也不希望受這個“門外漢”的領導,但是后來出現了一系列即成的事實,德軍對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占領兵不血刃,對波蘭和挪威的勝利也是易如反掌,這些勝利使得陸軍的將軍們對希特勒的態度有所好轉,并開始支持他。這種支持雖然為希特勒領導陸軍掃清了某些障礙,但是馮.布勞希奇被任命為陸軍總司令的事實也表明,陸軍失去了他們以往的職業獨立性,陸軍總司令部也成了希特勒發布命令的一個執行工具,這種一人獨斷專行的軍事作風,在未來的大規模進攻作戰中將不可避免地成為一個嚴重的隱患。

在經濟和工業生產方面,德國是一個資源嚴重缺乏的國家,讓希特勒更為頭疼的是,德軍的進攻主要依賴于裝甲部隊的領先突擊角色,但是以德國的工業能力再也無法將坦克的生產達到質的突破,按照閃電戰之父古德里安將軍的要求,以德國在未來時間內所要達到的進攻目標,德國的軍工廠需要將坦克產量提高到8001000輛/月,最低的標準也不能低于600輛/月,然而在希特勒的強烈要求下,仍管軍事工業的運作加了百分百的力氣,也只能將坦克產量提高到230輛/月,而戰前德國派到蘇聯的一個觀察團卻吃驚地發現,蘇聯僅一個坦克工廠在一天內所生產的坦克數量就達到了22輛,這種工業能力是德國望塵莫及的。而在燃料供給方面,德國已無法通過貿易手段購得大量的石油,最近的也是最容易的方案就是首先實現對巴爾干和南歐的控制,德國需要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的每一滴石油以維持裝甲和機械化部隊的運行。這里要提到1941年春的巴爾干戰役,意大利擅自對希臘開戰,盡管德軍的“馬里塔”行動徹底肅清了英軍在巴爾干地區的勢力,保證了德國對該地區的資源控制和運輸,但是,由于意大利軍隊的拙劣表現,使得德軍進攻蘇聯的時間不得不推遲近一個月,這間接地為今后德軍在對蘇戰爭中無法在預定時間內完成目標埋下了伏筆。

由于巴爾干和南歐地區對德軍燃料供應的重要性,德軍對該地區的原則是扶植傀儡為主,軍事占領為輔,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得到為德軍充當炮灰的仆叢隊的戰爭支援。希特勒也同樣利用一些與蘇聯接壤的小國與蘇聯的矛盾,將他們利用,成為自己的盟友,典型的例子是芬蘭,嚴格來說,到了蘇德戰爭后,芬蘭的對蘇戰爭與法西斯侵略沒有必然聯系,他們是真正的收復自己在1940年被蘇軍強占的領土。而對蘇聯本身,希特勒清楚,要想將閃電戰達到最理想的條件,最有效的辦法就是麻痹蘇聯領導人的意志,使其放松警惕。德國不但與蘇聯簽定了有效期10年的《互不侵犯條約》,而且還與蘇聯加強了雙邊互助貿易,這些措施,使斯大林直到戰爭開始前的最后一刻,仍然認為德國的威脅只不過是嚇中唬人而已。

德軍本來就有取勝的機會,問題是希特勒和軍隊對戰略目標的選擇不同。希特勒深知戰略資源對國家和軍隊的重要性,因此不主張把兵力集中在中央集團軍方向,而是集中在南線,占領烏克蘭的產糧區,頓巴斯的煤炭產區和工業基地,進而兵進高加索,占領格羅茈尼和巴庫的油田。而軍隊更注重莫斯科的戰略地位,期望與蘇軍在莫斯科城下決戰,占領莫斯科的榮譽是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莫斯科是蘇聯的交通樞紐,占領莫斯科就等于將蘇軍分割成南北兩個無法產生戰略協調的部分。

這兩個目標完成一個,蘇聯都將整體癱瘓,很可能斯大林被迫與德國談判,如果不是投降的話。問題的軍隊與希特勒在戰略上的分歧給了蘇聯活命的機會。1941年夏,如果古德里安裝甲軍直取莫斯科,以當時德軍進攻的勢頭相信蘇聯首都不過是囊中之物,占領莫斯科對于蘇聯將是致命的.但希特勒卻命令古德里安向南旋轉,歸南集團軍群建制,配合南集團軍群進行了基鋪會戰,殲滅了蘇軍60萬人。既然希特勒已經將戰略目標放在南俄,古德里安就應該繼續留在南集團軍群,席卷頓巴斯盆地,直取羅斯托夫,進而占領高加索南麓,以當時德軍的能力,這也不是問題.那么這個戰略目標的實現對蘇聯也是致命的。可惜希特勒屈服于軍隊的壓力,命令古德里安裝甲軍歸還中央集團軍群建制,重新向莫斯科方向進攻。但寶貴的時間已經喪失了,綿綿的秋雨和可怕的隆冬來臨了,德軍的進攻成了強弩之末。在中央方向,雖然在維亞濟馬又殲滅了蘇軍60萬人,但攻勢不得不終止在莫斯科城下。而南線德軍也只到羅斯托夫,無力前進了。客觀的說,不能說希特勒的思維是錯的,也不能說古德里安和布勞希奇是錯的。錯就錯在沒有一個戰略行動是堅決的,在兩個戰略方向徘徊是兵家大忌!

二、德軍的武器配備及其在蘇德戰爭前的軍事行動

根據古德里安將軍的設想,德軍在未來戰爭中將具備兩種不同用途的坦克,一種是裝備反坦克炮的主戰坦克,另一種是裝備近、中距離射程榴彈炮的步兵支援坦克。這種設想最終形成潘澤爾iii和潘澤爾iv型坦克。然而,由于《凡爾賽合約》的限制,德國不允許裝備裝甲車輛,使德國在坦克的設計上還處于不發達的程度,拋開無線電技術,就坦克的三項基本性能——火力、防護力、機動性而言,德國坦克,特別是在1941年以前,較比法國和蘇聯坦克在總體性能上要差許多,法國坦克雖然不重視機動性,但主力中型坦克索瑪35的時速要在馬克ii型之上,法國還有查b重型坦克,而德國在重型坦克方面的發展更是一項空白。而蘇聯在坦克開發中所取得的成就更是德國人遙不可及的,以bt系列的坦克為例,bt7型坦克的最高時速達到了80公里/小時,其裝備的45毫米炮可以與蘇德戰爭前德國3號坦克裝備的50毫米l42炮相抗衡,雖然bt系列的坦克裝備較薄,容易被擊毀,但是相對而言,在同樣的距離上,bt系列坦克同樣可以擊毀德國的3號坦克。當然,德國人更不知道蘇聯在1940年已經裝備了更先進的kv系列坦克和t34型坦克。

工業能力的有限,加之坦克生產方面的超負荷要求,使得德國坦克不僅生產速度慢,而且經常出現新的技術問題。雖然德軍在整個對西歐的作戰行動中牢牢把握著制空權,但德國坦克本身的弱點卻明顯暴露出來,即:裝甲防護性不足,火炮威力欠佳。法蘭西戰役后,希特勒下定決心要強化潘澤爾iii型坦克,將原來的37毫米炮改裝成50毫米的l60速射炮,如果德軍在對蘇戰爭前的所有3號坦克都安裝了這種炮,那么蘇德戰爭的結局可能會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了。

其它武器方面,德國在對蘇戰爭中可以投入的作戰飛機只有2400架而無法再增加了,而在法蘭西戰役中,德國空軍投入的作戰飛機高達4000架,即便是這樣,德國坦克的損毀也達到了50。不難想象以比法蘭西戰役中投入的戰機數量的一半多一點的數量,要想在對付領土面積為2200萬平方公里的蘇聯時完成所有的對地面支援任務將是多么的困難和不現實。在反坦克武器方面,德軍吸取了法蘭西戰役中的教訓,設計出了威力更強的派克38反坦克炮,這種炮可以在500米的距離內在理想角度下擊穿80毫米的裝甲板,當然,照比它的老大哥88毫米防空炮還差得遠,因為裝備了威力強大的88毫米防空炮,理論上可以保證德軍遇到任何蘇軍最新式的坦克都可以將其擊毀。

三、德國對蘇戰爭前的軍事部署及作戰思想

巴爾干戰役一結束,德軍的裝甲部隊就開始朝東部進發,與已經在蘇德邊境就位的部隊匯合,對蘇作戰開始的時間被重新定在6月22日。在其次大規模作戰中,德軍將75的陸軍總兵力投入到東線作戰中,共305萬人。但是,德國的全民總動員尚未開始。一個原因是,希特勒和陸軍大本營過低地估計了蘇聯可以投入的兵力,他們認為蘇聯在境內部署了200個師,而實際上蘇軍在境內一共部署了超過360個師。不過,在法蘭西戰役中,希特勒尚且儲備了45個師的兵力作為總預備隊,而在對蘇戰爭前夕,希特勒只儲備了15個師的兵力,這表明希特勒在對蘇作戰的思想準備遠遠不夠,導致后備兵力和某些特需補給嚴重不足,其中包括他拒絕為德軍預備過冬補給的提案,這就產生了兩個隱患,如果德軍在對蘇戰爭中因為兵力不足而在歸定時間內達不到預定目標,則沒有足夠的兵力可以調集;如果德軍在冬季到來之前不能完成對蘇作戰的決定性勝利。

對蘇戰爭前,北非的戰事已經開始,墨索里尼為了在德國發動對蘇戰爭前抓住機會讓希特勒幫自己解決意大利軍隊在戰場上的不利形勢,強烈要求希特勒調兩個裝甲師前往北非支援。由于即將所要發動的對蘇戰爭,希特勒已經沒有多余的精力來考慮其它戰場的形勢,更沒有多余物資去支援他的盟友,但是這個盟友還是需要照顧一下的,盡管不情愿,希特勒還是調了兩個裝甲師前往北非幫助意大利人,但思想上的莫不關心并沒有讓希特勒進一步仔細考慮北非德軍方面最高指揮官人選上的重要性,或者說,他沒有更多考慮到這個決定是否會對即將進行的蘇德戰爭造成影響。做為一名軍人,希特勒應該清楚“強將手下無弱兵”的道理,此時此刻,蘇德戰爭一觸即發,在這種時刻,一名出色的指揮員將會給他的部隊乃至整個戰爭帶來勝利的砝碼。埃爾溫.隆美爾將軍被調到了北非戰場,我們無法評估如果這位將軍在蘇德戰場任職會對戰爭造成某種程度的改變,不過,雖然北非這塊土地使他在二戰中擁有了國際的聲譽,他本人也于1942年被晉升為元帥,但實際上隆美爾卻由于被派到了希特勒莫不關心的地區作戰,使他杰出的軍事才能白白浪費,他的軍事生涯由此必然以失敗而告終。

德軍為進攻蘇聯,在總部署上分成三大集團軍群,在北方和中央集群中,霍普納、霍特和古德里安三位裝甲集群司令都是精明強干、雷厲風行的優秀指揮官,而隸屬于南方集群的第1裝甲集群司令克萊斯特則是德軍中思想最古板的一名陸軍軍官,他是步兵出身,對裝甲部隊向敵方縱深突破的能力表示懷疑,在法蘭西戰役期間,他下達的保守命令常常成為克萊斯特與古德里安爭執的主要原因。希特勒讓這位將軍出任裝甲集群司令,使南方集團軍群的戰術突破能力大為下降,使得這支擁有三支集團軍群中最強大步兵的南方集團軍群在開戰后不久便幾乎陷入了陣地戰的泥潭。

就整個巴巴羅薩計劃中,其主體計劃為:北方集團軍群合圍波羅地海沿岸地區,中央集團軍群通過合圍明斯克和斯摩棱斯克完成殲滅蘇軍在西線防御的主力,之后,兩個集團軍群將合力攻取列寧格勒,德軍將占領一些重要的港口以維持補給,并完成北方作戰計劃。而南方集團軍群則將自身兵力深入烏克蘭,并沿第聶伯河挺進,之后向蘇聯西南方面軍后背猛插并將其殲滅,之后南方集團軍群將向高加索進擊,主要目的是切斷蘇聯主要的石油運輸。也就是說,德軍必須在占領列寧格勒、斯摩棱斯克并由南方集團軍群獨立完成殲滅烏克蘭蘇軍的前提下才能正式向莫斯科發動總攻。但是在具體的細節和在進攻中可能存在的新情況上,希特勒并沒有從正面考慮問題,他只是說“是否以莫斯科為主攻方向,應當視情況而定”。這個簡單的想法使其在蘇德戰爭中一再輕率地改變主動方向,并放棄戰略的優先位勢。除了希特勒本人的原因外,巴巴羅薩計劃本身就存在很多“想當然”的細節問題。如:希特勒強調一定要在第聶伯河和得維納河以西將蘇軍主力殲滅之,但是南方集團軍群的任務卻沒有明確指出在向西南縱深挺進時須跨越第聶伯河,很明顯蘇軍不可能象被切蛋糕一樣輕易讓德軍從第聶伯河截斷其后路,因此,座落在第聶伯河上的基輔,要么將其攻去一半,并集結大量的部隊以阻止蘇軍在河對岸實施反突擊,要么跨越第聶伯河,以重兵向基輔進攻。從中可以看出,南方集團軍群無論實施哪一種方案,都將無法達到預定計劃,屆時,德軍也必然要從中央集團軍群抽調側翼部隊給予支援,這就又產生了一個新問題:被抽調南翼的中央集團軍群又如何完成與北方集團軍群合圍列寧格勒的計劃?結論只有一個:巴巴羅薩計劃是一個草率的、不可操作的計劃,德國在精心準備了一年之后,卻要在最重要的環節上走一步,看一步了。。.。

更多到,地址


上一章  |  特戰傭兵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