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為悍妃第三章 太子黨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古代>> 寧為悍妃 >>寧為悍妃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章 太子黨

第三章 太子黨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鳳亦柔  分類: 古代言情 | 鳳亦柔 | 寧為悍妃 
夏雪云猜得一點不錯,那個被明珠救起,昏迷不醒的男人確實身份特殊,他是當今太子的同胞弟弟安王。

而那幾個匆匆尋來,又疾速離開的男子,都是太子的近身侍衛,一等一的宮廷高手。

當今太子龍傲,二十七歲,和二十二歲的安王系早已逝世的仁孝皇后所生。

仁孝皇后賢淑敏慧,教子有方,太子和安王自小養在一處,兄弟情誼深厚,彼此倚重,仁孝皇后臨終之前將兄弟倆的手交疊放在一起,用盡最后的力量緊緊握在自己手中,才閉目咽氣。太子和安王從小得母后時時訓戒,自然懂得母后用意。失去母后的護佑,兄弟倆同心同德,小心冀冀地在紛爭不休的宮廷中生活,直至安王長到一定年齡,被放到宮外另辟王府獨居。

之后皇上冊封受寵的劉貴妃為皇后,劉貴妃登上后位,第一件事就是找來董宰相,讓他奏請皇上,將她自己親生的二皇子慶王龍俊,和三皇子安王龍代各自打發回封地生活。當時董宰相不解:皇子們一成年就被遣離帝京,去封地獨立生活,那些個都是不得寵或討不到皇帝歡心的皇子。慶王和安王是個例外,慶王母妃受寵,而安王是仁孝皇后所生,皇上自然另眼相看,留他們居住帝京伴駕,無可厚非,這可是所有皇子都渴求的殊榮,為何劉皇后卻主動要求讓自己的兒子離京,去那山高皇帝遠的封地過冷冷清清的生活?

董宰相一時想不通原由,劉皇后笑著對他說:

“宰相難道不知?皇子一俟成年,即需離開帝京,歸去封地生活,此為祖上定制的慣例。慶王和安王,自小兒深得皇上寵愛,圣眷隆重,此二位皇子不在出京之列,因而從未受過一些困苦,嬌生慣養,體質贏弱。但貴為龍子,哀家覺著他們應該有強壯的體魄和寬闊的胸懷,不能光顧著貪戀繁榮帝京,安享富貴。應趁著年輕,放他們到封地去鍛煉,察知國情,將來也好扶佐皇上治理國家。哀家早有將慶王遣去封地的想法,一為遵循祖制,二為強健嬌兒。哀家既為國母,便應一視同仁,不能只為自己親生的慶王考慮,也得顧著安王。但哀家的一片苦心,只怕得不到皇上和大臣們,尤其是太子的體諒,若是宰相上疏,卻是最好不過,來日皇子們成才,也是仰仗了宰相的提攜!”

劉皇后這樣說了,董宰相哪里好再問什么,更不能回絕,位齊三公之列,權重如宰相,雖然并不懼怕皇后威儀,可畢竟人家新后上位,皇帝枕邊人,總得給她一個二個面子,于是董宰相便上了個奏冊,完全照搬了劉皇后的懇切言辭,只署了自己的名諱上去,皇上看了看,也不多說什么,便是一個“準”字。

于是慶王和安王便收拾了行裝,克日離京,奔赴封地去了。

那慶王去了就去了,沒有什么好說的,他自個母后安排的嘛。

安王這邊,太子卻是咬碎了鋼牙,他當然知道劉皇后的用心,為防劉皇后這一手,太子早就和朝中擁護自己的大臣,還有幾位皇叔國公商議好對策,若劉皇后給皇上吹枕頭風,要將安王下放封地,大臣們和王公貴胄自然會站出來說話,以期留下安王。再也沒料到劉皇后會聯結董宰相,而且還走了一步險棋,竟然舍了自己的親生子慶王,也要將安王逐出帝京!

太子經此一役,氣得要吐血。弟弟被放去封地,自己就等于失了左臂右膀,又時時得防著劉皇后再出陰招。劉皇后既已走出這一步,擺明了就是要為慶王爭他這個太子之位!

慶王龍俊,皇子中排行第二,小太子三歲。

慶王風流倜儻,長相俊美,自小聰明,熟讀經史,研修武功,他與太子、安王,是所有皇子中最得皇上寵愛的,劉皇后登臨后位,慶王甚至比太子還受皇上的器重,這就難免太子會生出岌岌可危的想法。

三皇子安王卻沒有那么多想法,不就是回封地嗎?這可是個好機會,他不會浪費的。

安王龍代,豐神俊貌,英偉挺拔,給人的印象是寡言少情,深沉冷酷,他為人低調,不好露面,人前表現出來的永遠是一副桀驁不馴的冷面少年模樣,沒人知道他平日里都在做些什么。安王七八歲時曾隨宮里的御前侍衛習武健身,十四五歲上有一次出府游逛,遇到一個老道士,那老道士也不知道跟他說了什么,之后他就熱衷于游山玩水,常常獨自離開帝京,五湖四海到處去游蕩,王府家奴在他的逼迫下不得不為他隱瞞行蹤,有時半年十個月不回王府,為此不知被皇上和太子訓斥了多少回,安王也不辯解,多年來行為看似放浪無拘,但皇室子弟應修習的文韜武略,他未落下一件,武功和劍術更是精湛了得,身上綜合了各宗各派的武藝,這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他在積累,匯聚能量,以期有朝一日助兄長一臂之力。

慶、安二位王爺下放封地不到二年,一日劉皇后病重,思念慶王,在皇上面前哭泣,皇上垂憐,一道圣旨召回慶王,慶王自此長住帝京,不再回封地。而安王仍舊留在自己的封地,一住四年。

這年五月,值仁孝皇后辭世十周年大祭,劉皇后提醒皇上:安王治理封地事務繁忙,且路遠難行,恐趕不及回京。太子應親往景山陵園祭母,因年紀尚小住在帝京的仁王龍僖、靈王龍佳,可會同慶王龍俊一起陪護太子前往。

皇上感念劉皇后賢德,降下一道諭旨,欽命太子前去景山祭母,慶王、仁王、靈王同往。

正當連天幾場大雨過后,太子一行車馬行進在泥土松軟的山路上。山路崎嶇,路面泥水膠結,極度難行,正走得沉悶,忽然在一個地形險惡、臨近懸崖的山坳口,毫無預警地遇到了大批刺客,太子車輦首當其沖,侍衛們拼死保護,仍然難以抵擋幾十名死士的沖擊。而慶王領著仁王和靈王尚在半山腰下,山路狹窄,車馬擁擠,急切間施救不及,太子毫無武功護身,被逼出車輦,眼看刺客追上去,手起劍落間太子就死定了。

緊要關頭,一名白袍蒙面男子憑空降落,護在太子身前,長劍挽起串串劍花,幾招內逼退刺客,跟隨白袍男子一同從峭壁上飛墜下來的三四名蒙面劍客,同時迎戰。而那數十名刺客顯然武藝精湛,訓練有素,卻是絲毫沒有亂了陣腳,他們意在太子,只要殺了太子,不論用什么手段,哪管江湖規矩,以眾欺寡,留十多人絆住三四名劍客,其余二三十人盡數逼向太子所在位置,縱然白袍男子英勇善戰,以一對數十高手,也有力氣不濟之時,身上傾刻挨了幾刀,太子大喊:

“快逃命去吧,不要管我!”

白袍男子卻似沒聽到一般,策劍狠殺,將太子死死護在身后。待得慶王等人上來,刺客才漸漸散退,而白袍男子卻在最后時刻被七八名刺客圍住纏斗,腳下泥土崩塌,回身不及,掉下懸崖并跌落崖下河中去了。

太子欲哭無淚,近侍們回到身邊,太子咬牙對他們說道:

“即刻下去,務必找到他!”

也不管慶王仁王靈王在側,太子對著滿目蒼翠,緊握雙拳,閉著眼大聲干嚎。

慶王等人只道他是受了大刺激,卻不知他此刻心如刀絞:危難時刻他的親弟弟出現了,為了救他墜落山崖!

皇子離京歸去封地之后,不經圣旨召回,不得入帝京,否則以叛亂論處。

安王沒有得到皇帝圣旨宣召,按理不可以返回帝京祭祀母后,他此行是偷偷潛回,但他沒有想到竟然恰巧救了太子。而太子明知是弟弟救了自己,卻不能聲張,否則安王是死是活,他都將是一個叛王!

他不能讓安王背這個罪名!

更重要的,作為太子,作為安王的同胞兄弟,他此刻不能讓安王牽累了自己!

所以他痛,他嚎,狀似瘋癲。

慶王、仁王和靈王陪侍在側,一聲不敢出。

太子在母后陵墓前拜了又拜,暗暗禱告:請護佑安王,保他性命無虞!

許是他心誠所至,晚上一回到城中,立即有親信來報:安王找到了,重傷,但性命無虞!

太子心中一塊石頭落了地,俊雅的臉孔卻頓現陰鷙之色:劉妖后,咱們走著瞧!

太子祭母遇刺一事,令皇上大大震怒了,著刑部嚴查,太子什么話也沒說,他知道到最后自然是什么都查不出來。

暗地里卻秘密會見了朝中幾位閣老,老太師鐘敬黎給太子提了個醒:董宰相府中的明珠小姐年已及竿,慶王估計要大婚了!

太子微微點頭:諸王通常年滿二十即大婚,迎娶正妃。而慶王幾次三番推辭不娶,是因為兩年前在宮中為老太后慶壽之時邂逅了宰相府的明珠小姐,明珠小小年紀,多才多藝,美若天仙,卻年未及竿,慶王苦等明珠,這是人盡皆知的,太子怎會不明白老太師的意思?——慶王若娶了董明珠為王妃,董宰相勢必倒向劉皇后那邊,而劉皇后若得到皇上最寵信的董相加盟,就會完全陷入被動局面!

太子急召府史蘇立德:“安王有幾位侍妾,幾位側妃?”

蘇立德回答:“安王身邊的侍妾就是太子贈送的那四位江南美女,側妃只有一位,即林靜嫻林側妃,安王最是看重的!”

太子微笑:“虧得他一心只愛那位林側妃,為了她屢次推掉父皇欲擬的婚事,如今他那正妃的位置正好可以派上用場!”


上一章  |  寧為悍妃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