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軍閥(六百一十九)羅布泊里的奇異閃光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高科技軍閥 >>高科技軍閥最新章節列表 >> (六百一十九)羅布泊里的奇異閃光

(六百一十九)羅布泊里的奇異閃光


更新時間:2013年01月30日  作者:銀刀駙馬  分類: 歷史 | 清史民國 | 銀刀駙馬 | 高科技軍閥 
廣袤荒蕪的大漠深處,無邊的黑暗籠罩著一片死亡之海——那就是羅布泊,一個人跡罕至的生命禁區。[].“天上無飛鳥,地上不長草。千里無人煙,風吹石頭跑。”戈壁灘肆無忌憚地向來到這里的人們呈現著它特有的稟性。

這里的白天驕陽似火,烈日當空,無垠的戈壁灘地表溫度高達40℃以上,晚上又冷得出奇。一支支小分隊穿梭于營區與洞口之間,一陣陣番號聲在大山與戈壁間回蕩。

位于北山的指揮部響起了嘹亮的軍號聲,沉寂了數小時的北山核試驗場又熱鬧了起來。戰士們迅速把早已收拾好的鐵皮柜、桌椅、床等用品搬到操場上,炊事班把鍋碗瓢盆都舀出來了,一雙雙紅腫但有神的眼睛相互訴說著不眠之夜的情思。這里面不僅有將親眼目睹核爆炸的激動,更多的老兵則懷著對試驗場的留戀,因為這是中國第一次地面核試驗。能親身經歷中國核試驗事業這一歷史性的時刻,怎么能不令他們激動呢?

此時戈壁灘上還是漆黑一片,營部電話通知各連作好裝車準備。負責轉場的車隊已到了甘草泉哨所,還有10分鐘就到營區了。車隊到達之后,在昏暗的燈光下,各連都在緊張有序地組織裝車。汽車團的司機因為趕早還沒吃早飯,炊事班又把收拾好的餐具舀出來,為兄弟單位的戰友做了一頓早餐。

一切準備就緒,天也微微透亮了。站在北山指揮部眺望的人群出現了騷動,只見遠遠的甘草泉哨所一條拖著煙塵的長龍向北山方向疾駛,那是由一輛輛高級轎車組成的車隊,是政府要員,各大軍區、省、自治區、直轄市負責人和參加此次核試驗的專家們組成的觀禮團來了。沒過多久,北山指揮部發出了登車的命令,6輛大轎車和數十輛大卡車相繼發動,一時間車流滾滾,馬達轟鳴。塵土漫天。

坐在轎車里的伊蓮妮,望著車窗外漫天的煙塵,心中滿是激動和興奮。

因為她即將親眼見證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的爆炸。

中國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已經制造出了第一顆原子彈。并準備在今天進行爆炸試驗,這顆原子彈是內爆式炸彈,裂變材料為钚。

早在1943年4月,中國核計劃工程人員就討論了原子彈的兩種爆炸方式:比較簡單的方式是直接把一塊裂變物質射到另外一塊中。從而在瞬間達到臨界質量,這個速度要非常快,快到100萬分之1秒的程度,否則在絕大多數裂變物質產生反應前,就可能發生小規模爆炸(即所謂的“噗嗤”)。浪費掉其余的裝藥。為研究這種精密的引爆結構,中國核計劃投入了30多名專家級工程師和3年的精力,直到1944年5月才研制成功。

親身參加中國核計劃的錢文長博士提出了另一種方法:把普通烈性炸藥的爆炸向內導到一定質量的裂變物質上,將其擠成非常致密的狀態。由于裂變物質的臨界質量與其密度平方的倒數近似成正比,因此密度越大,臨界質量越小,這樣,處于亞臨界狀態的裂變物質將被壓縮達到臨界狀態。從而引發鏈式反應。

中國核計劃人員在1943年底發現。根據當時的技術水平,在槍式原子彈里不能很安全地使用钚,因為金屬钚中含有另外一種同位素钚240,后者有很高的中子自發射率,臨界質量很低,因此钚對提前點火非常敏感。極易造成啞彈。內爆式原子彈的缺點是引爆器電池使用笀命只有幾天,需要經常更換。而更換時需要拆下大部分零件,這個問題在最初沒有得到解決。后來還是根據楊朔銘的“天才創意”。才得到了最終解決。

中國核計劃的科學家還討論過第三種爆炸理論,即1922年就被發現的核聚變效應。1942年5月楊朔銘要求他手下的科學家對這種爆炸方式進行可行性研究,但是經過仔細討論,科學家們認為任何這種超級炸彈都要有裂變武器發出的高熱才能爆炸,所以把研究核聚變的優先度排在了原子彈研究之后。另一方面,由于這種核聚變炸彈在理論上具有非常大的軍事潛力,中方又舍不得在戰時將其完全拋棄,于是授權科學家們對此繼續展開研究。

到1944年下半年的時候,槍式原子彈的設計工作早已完成,只等待各個“冶金工廠”運來足夠的鈾235便可以組裝。內爆式原子彈則在彈體結構上遇到了技術困難:炸藥爆炸的能量無法聚合到一個點上。最后科學家們從陸軍部請來了兩名爆破專家,協助設計了一種球形的裝藥方式,由干酪一樣的黃色tnx炸藥組成球體,終于解決了爆炸能量波聚合問題。錢文長得到了楊朔銘的指示,一旦舀到足夠的裂變材料就立刻裝配原子彈。

這個日期在1944年6月來到了。人類歷史上第一顆原子彈名叫“椰子”,其裂變材料為7.2公斤钚239(只有一個椰子大小),旁邊放著被稱為“栗子”的中子源。中子源有臺球那么大,里面包含釙210和鈹兩種元素,釙210是一種半衰期138天的放射性金屬,它每放出100萬個α粒子,就會在鈹中產生30個中子。钚裝藥和“栗子”的外面是鈾238組成的中子反射層,將逃逸的中子反射回裂變材料中。起爆時由重約2318公斤的復合型b炸藥(被稱為“火石”)向內爆炸,將其壓縮到核桃大小,以達到致密的超臨界狀態。“椰子”的核裝藥、反射層和高爆炸藥裝在12塊五邊形的球殼上,用螺栓將它們組合為球體。[]

為了確定內爆式原子彈是否能夠爆炸,同時也是為了給已經為中國核計劃撥款十幾億銀元的中國國會一次交代,中國核計劃必須進行一次實爆試驗,這次試驗代號“人造太陽”,試驗計劃早在1944年春天就已經開始制定。當時楊朔銘和中國的科學家們設想爆炸要在一個容器里進行,這樣如果沒有發生爆炸,或者爆炸威力很小,那么還可以回收全部或大部分貴重的钚(冶金工廠每克钚的生產成本達130銀元,是當時金價的110倍。“椰子”的钚裝藥總值80萬銀元),中國核計劃為此向中國最大的鍋爐制造商“漢陽鋼鐵公司”訂購了一個很大的鋼制容器,該容器又大又重。內徑為3.12米,殼壁厚130毫米,兩頭端蓋之間長7.75米,兩頭焊上蓋后再用0.98米厚的鋼帶纏繞。重量達240噸。為了把它從中國東部的制造廠運到實驗基地,特地改裝了一節車皮,又特制了一輛36個輪胎的平板車將它運到新疆省東南部的沙漠試驗場——羅布泊。


上一章  |  高科技軍閥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