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正文
“你們多大就談戀愛啊?”王胖子的面來了,邊吃邊擺起了長輩的譜。也是,他與第一任妻子生的女兒好像跟小七差不多大,他也算是牛大大的平輩,所以擺長輩譜也是對的。
“唉,那個就別說了,您看完了,找到什么喜歡的沒有?”小七很無語,現在承認不好,不承認也不好,糾結啊,忙轉著話題。
“沒有,可能經濟不好,好東西人家都收起來,等行情呢”王胖子吸溜了一大口面,含糊的搖頭說道。所以說王大大這人精明呢他首先是演員、后是商人,最后才是收藏家。可是人家會經營,三合為一了,讓人不服不行。
小七剛吃了一半,說話給忘記了,看王胖子吃得香,忙又端起來,自己吃了一大口,“北京的炸醬面跟我們武漢的熱干面有異曲同工之妙。對不,大人。”
小和大人不理她,他被拉著去吃過,完全不符合他老人家的審美觀。小七對他做了一鬼臉,其實她固執的認為,其實炸醬面不如熱干面
可是熱干面天生就不可能像北京的炸醬面開這么個門臉,做成老北京的樣子,用青花大碗裝著,由著戴著瓜皮帽的店小二吆喝著端上來。
炸醬面基本上也算是很隨和的食物,高興了拌面的面碼,能擺一桌子,愛怎么搭怎么搭;不高興,在家自己個炸點醬,隨便找點現成的拌拌,誰能說這個不是炸醬面?是那種既可做得很家常,也可以很復雜的食物。
可是熱干面不行,武漢人什么都講究一個快,不管冬夏,一口大鍋,滾滾的開水上一層黃油沫子,大師傅拿個竹籬子、抓上面,往滾水里燙一燙,倒入碗中;由邊上的助手調味;再扔給顧客,顧客自己拌好了直接或站或坐,當然也有蹲在路邊吃的。一碗面要不了三分鐘就能吃到嘴里,簡單吧
可是很少有武漢人愿意在家做這個,而身處異地的武漢人最多做點熱干粉解饞,廚藝再高也不會自己做熱干面吃。因為太麻煩,技術含量太高
熱干面的面條是特制的,當然一般的面店里也有生的賣,但回來弄能弄到煩死,先煮,煮面講火候,煮老了,面不精到;煮不到位,面會沾牙。煮到七成熟了,得趕緊把面撈起來,放到大桌上,里用電扇吹涼,邊吹涼邊要在面上拌上油,邊找那大力的用手使勁的撣面,讓面不會粘連在一起。一直到面條完全涼透了,所以做面的都是那個一定是男人
面做好了,放到一邊待用,再弄佐料。后來人說了,武漢的熱干面有八種佐料,當然什么胡椒、味精、鹽什么的,也算。最主要的是芝麻醬,但也不是買回去現成的就能吃,要調。每家的配方都不同,有加油的,有加水的,也有加醬油的,都能做出自己的特色來。于是武漢隨便走到哪都有熱干面可吃,可是每一家的味道卻又不同的道理就在這兒。武漢人走到哪,其實都會思念著這個味道。
所以看著只要幾分鐘,一塊多錢就能吃到的很好的熱干面,背后卻是包涵著巨大的勞動與智慧的,還有一份心。后來小七常想,武漢人的菜,就是武漢人的性格,表面很簡單,給別人帶來的都是快捷、方便,卻從來不說后面所付出的巨大的努力
就像之前說的丸子,還有武漢的四大名吃湯包,湯包里的湯料是要熬煮一天,再凍成塊,切成丁;皮是特制的,搟得跟紙一樣薄。
豆皮的皮是鴨蛋和豆面漿攤成的薄薄的皮,把蒸熟的糯米飯攤在皮上,再灑上還有各式的菜點,調味,準備這個就得好幾個小時,可是顧客買時,要不了兩分鐘
其實這都是武漢人的性格,他們的努力付出不會給人看見,帶給別人的都是舒適與便捷。當然這種智慧小和大人哪里體會得到?非要吃這種很高高貴貴炸醬面吃。想想看,九九年,這一碗賣十五塊能在武漢買十碗熱干面了。
“你武漢的,我去過,夏天太難受了。”王胖子樂呵的跟小七聊起來了。
“那是您沒冬天去,冬天更難受。不過也無所謂,您就算去了也是住賓館里,那里有暖氣。基本上一般家庭都是沒暖氣的,室內跟室外一樣冷,凍你沒商量。”武漢的天氣是小七心里永遠的疼,不然后世有個武漢出去的學者說什么,武漢完全不適合人居的話了。
說老實話,武漢天氣是夠嗆,也的確不舒服,但聽人這么說了,小七還是覺得難受。即便是現在她根本就不住在武漢了,可是她捍衛家鄉的決心是不變的。
“那是夠嗆,你北京話說得不錯,我還以為你是北京人呢”王大大完全沒聽出小七帶一點武漢口音。反而她的北京話說得非常好,說得那叫一個脆。北京話跟普通話其實還是有一點區別的,帶有明顯的兒化音,外地人其實學不像的。王大大是東北人,有基礎的,但也不敢說自己真的就像了。
“她這輩子沒在武漢待幾天,也就在武漢上了一年大學而已。”小和大人吐槽起來。
“啊”王大大啊了一聲,還以為小七這么夸武漢,或者罵武漢的天氣都是因為她真是武漢人呢。因為語言瞞不了人,情緒也就更瞞不了人了,只有對自己家鄉,才會帶著這么復雜卻又驕傲的情緒在里面。讓她說別的地方,她還沒這功夫呢。
“您別聽他的,我的北京話是跟他學的。基本上我是正而八經的武漢人,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全是……”小七拍著胸脯,完全一付江湖兒女的模樣。
讓牛大大笑抽了,牛大大知道小七是武漢人,父母親戚全在武漢,還帶他去吃地道的武漢菜,坐在的士上跟的哥狂侃武漢話,雖然一句老爺子也沒聽懂,但也確定,小七就像她說的,就是正而八經的武漢人了。
“你爺爺、奶奶,外公、外公祖籍江西,有家譜為證。”小和大人似乎覺得打擊小七上癮了,而且也不喜歡小七那么熱情的跟王胖子套近乎,繼續毒舌。
小七怔了一下,想想也是,好像自己祖輩和外祖那支好像都是道光年間從江西遷到湖南,繼而到湖北的。她有一段時間也追查過,但基于堅決不讓小和大人好受的原則,她氣道,“我都不知道,你怎么知道的。”
“過年時你大伯給我看家譜了,郁西也說你小舅尋根也尋到了江西,就差尋到村子,結果就光榮犧牲了。”小和大人已經不吃了,因為他剛剛的面條被污染了,不能吃了。讓人趕緊收了自己的碗,把面前擦干凈,再給自己倒了一杯茶慢慢得意的解釋。龜毛本色顯露無疑。
小七也是上輩子爺爺去世時,聽大堂伯家的長子說起這事的,不過她那會沒聽清楚,估計那位堂堂兄自己知道得也不多,因為那會大堂伯已經去世了。
“你們家現在都不在武漢了?”牛大大其實一直以為小七和小和大人是在武漢的同學,然后戀愛,小和大人家在廣州,而小七家在武漢的。現在聽起來好像也不像了,只怕這倆是從小就在一塊的了。
“我老爹后來參軍離開了武漢,后來就一直沒回去。他們家老爺子也是。當然,他們家老爺子不是武漢的,我們家所有的親戚都在武漢,所以我說我是武漢人也不為錯。現在寫籍貫,我也是填的湖北武漢的。”小七憤憤的強調著,其實武漢又不是什么好地方,真不用這么強調。
“我在內蒙參軍的,唉,美好的日子。”王大大又感慨起來。
“嗯,下次您回內蒙,帶上我,我也想去看看風吹草低見牛羊什么樣兒。”小七忙狗腿的笑道。
“干嘛下次啊,過幾天我們開車就去,最近我沒什么事。不過現在也瞧不見風吹草低見牛羊了,弄不好就是一嘴沙子。”王大大搖搖頭,很有些遺憾了。
“你沒事,她家大人有事,有幾個拍賣會還要跑呢。”牛大大笑著搖頭。
“您真的都交給徒弟了。”王大大趕來其實也是來套關系的。
這倆青年人出手不凡,剛剛在拍賣會上,小姑娘表現看似糊涂,可是卻精明,一點也沒走眼,那只雍正御碗若不是她的提醒,他還差點打眼了。而她口中的這位大人,人似乎早就知道了,只不過瞟了一眼罷了,跟牛大大快一樣牛了。看來牛大大把他們帶出來,還真是有顯擺和交捧的意思了。
“哪能呢,不過放他出來,我也能松快點,不過他還在念書,也就趁著放假出來玩玩,正好我也帶著他見見世面罷了。”牛大大笑笑,看看表,也不早了,該走了。
“你們下午要不要出去逛逛?”牛大大也知道這些日子這倆跟自己全泡在博物館或者就是潘家園、琉璃廠了,倒還真沒在北京城好好逛過。主要是他們倆沒什么機會單獨在一塊。
他打電話讓小和大人來,可沒叫小七,小和大人帶著小七過來他有猜到,但也只是猜罷了,沒想到他真帶她來了,但這些日子住在他們家,小和大人和小七之間又明顯沒有那種關系,他和太太都覺得他們倆的感情更像在兄妹與情侶之間。現在他也不管他們是情侶還是兄妹了,總得給他們點自由活動的時間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