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老婦一見天心蓮拜了師,也挺高興的,從身上摸了一個玉簡出來,說:“這噬血大法一時還不能傳給你,你既然喜歡陣法,為師就給你陣法吧。”
天心蓮一絲神念探入,見里面盡是從初級到高級的各種陣法,不由大為高興,連聲道謝:“謝謝師父。”這句話,倒是真心的。所謂瞌睡遇著枕頭,就是指這種情況吧?想學陣法,就有人送來了陣法。
可之后的幾天里,天心蓮才知道,這陣法功法,不是那么好得的。
原來這老婦叫十歌,原是一個魔修者,跟著師父四處流走。聽得桂林出現仙山仙水,便也想來占塊地盤,可惜想要桂林這塊地盤的修者實在太多,修仙者,修妖者修魔者互相爭搶,大打出手,最后形成修仙者、修妖者和修魔者的大戰,最后,百分之九十的修者傷亡,剩下的也都受傷,偏偏打斗過程中,仙境的靈脈受損,靈氣泄露,傷勢未能好轉,傷者只好自我封印,陷入沉睡之中,希望能等待靈脈恢復,靈氣濃厚,再行醒來,重修身體。而這十歌,正是重傷者的一人。
沒想到的是,因為人類對地球的能源挖掘過快,地球靈氣日漸稀薄,陷入沉睡的人不但沒能在沉睡中養好傷勢,反而因為靈氣的饋乏而被心神中自我保護意識強行喚醒,否則就將會在沉睡中魂飛魄散。
十歌醒來后,發現自己的傷勢不但沒好,還加重了,不得不拋掉肉身,以元神出現。還好她元嬰已經跟陰神結合,形成了元神,雖然失去了肉身,元神還能獨立存在。只是,就連這元神,也是傷勢沉重,偏偏又找不到靈石修煉,為了不讓傷勢繼續惡化,她不得不出去找人吸血吃腦髓。
開始,她每年只要吸一人的血吃一個腦子就能控制傷勢不繼續惡化,但在一次出外獵人時,遇上了一個同樣是出神期的修仙者,她以燃燒元嬰為代價逃出了那修仙者的天羅地網,但元神的傷勢卻更重了。
她不敢再出去獵人,只得收了個徒弟代她獵人。畢竟因靈魂的使勢過重,她從每隔一年吸一次血吃一個腦子來穩固傷勢,變成每隔一月就要吸血吃腦子。再后來,機緣巧合下發現了一個同為仙魔大戰中殘存的螞拐精,殺死了那妖精的一絲殘魂,得到了那螞拐精的肉身。
吃了那螞拐充滿靈氣的肉之后,她感覺恢復了一成功力,心中高興。本想劈開其頭顱,找到它的內丹,來修補自己受損的靈魂,沒想到螞拐精的那頭顱非常堅固,而自身失去了肉身后,元神實在太過虛弱,竟然無法打開,只得坐關恢復。
十歌還在坐關,螞拐精的兩個徒弟卻找上門來,殺死了她的徒弟。還偷走了螞拐精的頭顱。雖然自己最后奪回了螞拐精的頭顱,卻因此惹來正道人士的攻擊,斗了個兩敗俱傷,再次受傷,更加無法劈開螞拐精的頭顱,找出內丹了。現在的她,十天半月就得吸一次血,吃一次腦髓,否則,她的靈魂能量就無法維持元嬰。
沒有了徒弟,十歌只好自己出門找人吸血。恰巧就遇上了天心蓮一行人跟二長老對上,開始還只想從中撈一個來吸血后吃腦。后來天心蓮勝出,拿出靈髓來獎賞胡水等人。十歌認出能恢復她靈魂傷勢的靈髓,大喜之下于是幻化出一只大手去抓那裝靈髓的葫蘆,眼看就要得手,無奈被一個臭小子搶走,又無意中吵醒了酒壺山嘴上的醉臥的雷酒人,中了雷酒人一記水箭,十歌只得放棄靈髓,落荒而逃。
但她已經記下了天心蓮的氣息。因此,天心蓮一出現,她就感應到了。但她中了雷酒人的水箭之后,元神再次受傷,此時的她很怕招惹來別的人,因此小心翼翼地等天心蓮一個人出現,她才大喜布置幻移陣,將天心蓮劫過來。
雖然心中也有所感,這天心蓮身上已經沒有了靈髓,但她還是要看一看。結果不出她的所料,靈髓已經到了雷酒人的手中(當然她沒有猜到了雷酒人手中的只是部分)。謀靈髓不成,她只能退而求其次,謀人,不,謀血了。
但天心蓮在關鍵時刻的那一聲喝,讓她又清醒了幾分:一個藥修的價值,遠遠大于幾口血。也許,什么時候就能將那靈藥湊齊,煉制出可以治療好靈魂傷勢的藥來。留下這個活的藥典,自己的生命似乎又穩了幾分。再說,自己一出現,是老鼠過街,人人喊打,能有人幫自己找藥(她將人血稱作了藥)是最好不過了。她很佩服自己在關鍵時刻的靈機應變,將天心蓮收為弟子,師父有事弟子服其勞,以后,還不是一個免費的勞力?
還有,雖然沒有得到靈髓,也得了一壺靈酒,如果肉身還在,這酒對自己的用處就大了,只可惜,這靈酒只對身體有用,自己是元神,卻是用處不大。不過,聊勝于無吧。
老妖婦得意了,天心蓮就倒楣了。首先,她必須每隔幾天就給老婦找一個人類供她吸血,以控制其傷勢。其次,她還承擔了給老婦找靈石的責任。雖然有了人血和腦髓可以穩住傷勢,但還要靠靈氣才能慢慢恢復。第三,老婦還給天心蓮下令,要她盡量尋找修道者,來供她吸血,這樣可以盡快讓她恢復功力。
為了鼓勵天心蓮,老妖婦還將對自己沒多大用處的靈酒還給了天心蓮。
為怕天心蓮所找的修道人功力太好,天心蓮不敵,老妖婦還給了天心蓮一個通訊符,只要發現了高功力的修道者,將符捏碎,老妖婦就會馬上趕到。
天心蓮心中還想著,要趁機逃跑,誰知老妖婦又說:“其實,我已經在你身上下了印記,只要你身上的印記消失,我就知道你出事了,不過,那時也就晚了。”
天心蓮大吃一驚,她什么時候在自己身上下印記了?這樣一來,逃跑就行不通了,甚至,還不能回自己洞府,以免連累徒兒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