繡外慧中第二百九十七章 俞家事了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古代>> 繡外慧中 >>繡外慧中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二百九十七章 俞家事了

第二百九十七章 俞家事了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藍惜月  分類: 古代言情 | 藍惜月 | 繡外慧中 

對俞家兩老而言,這次的打擊是巨大的,從兩人灰敗無比的臉色就可窺見一斑。

這情形讓俞宛秋看了有些擔憂,血緣姑且不論,畢竟是上了年紀的人,要因此有個好歹,到底不忍心。于是搜腸刮肚安慰了一番,又賞賜了許多東西,待把兩老送回貴賓館,她自己也疲累不肯,倒在美人榻上半晌沒吭聲。

東宮一眾仆役慌了神,素琴、知墨幾個輪番進去問候,太子妃均以搖頭回應,最后只得讓戚長生趕去軍營,向太子殿下稟明情況。

本來,為了避免被俞家人纏上,趙佑熙晨起離宮時,俞宛秋特意叮囑,叫他今天中午不要回來。如果兩老要在東宮住下,她會派人去通知,讓趙佑熙晚上也別回來,總之,最好不要跟這二位正面碰上。

之所以如此,除了不讓趙佑熙為難,更怕出意外。俞老太爺和俞老太太都是難纏的角色,萬一這兩位倚老賣老,哭哭啼啼,甚至拉拉扯扯,惹得趙同學潔癖發作,衣袖一甩,就可能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年輕如前吳昭儀、楊箏之流,尚且被太子殿下一臂之力摔得吐血昏迷,老人家老胳膊老腿的,哪里經得起?若弄到中風,甚至,直接那啥了,趙佑熙平白背上虐殺長輩之名,最可怕的是,永遠也別想擺脫俞家人了,他們會借著這個由頭貪得無厭地索求各種補償。

所以最好的辦法,是避而不見。

帶著祖父母去見皇后之前,對她可能會有的反應,俞宛秋其實猜了個不離十。皇后詭計不成,心里正惱著俞家呢,不翻臉報復就不錯了,怎么可能提攜他們?再說皇后也沒那能耐。

皇后果如所料,當場表演了一番“睜著眼睛說瞎話”的功夫,并且沒收了“作案工具”,徹底澆滅了俞家攀上皇后飛黃騰達的希望。

記得當他們回到東宮,俞老太太猶在喋喋不休地質疑邀請函的真假時,俞宛秋忍不住出言提醒:“這事不要再提起,就當從都沒看見過那封邀請函,不然,連俞家都脫不了干系。”

俞老太爺閉著眼睛點頭:“太子妃說得對,老婆子,別啰嗦了。”

俞老太太不甘心,癟著嘴搶白:“到底是真是假,她自己心里有數”

俞宛秋一聲咳嗽,屋里的下人全都退了出去,俞老太爺沉下臉教訓老太婆:“你想害死我們一家老小是不是,這話也是你能說的?”

老太太紅了眼圈,不理老頭子,轉向俞宛秋,求證似地問道:“太子妃的手下曾在鳳儀宮親耳聽見皇后娘娘說要提拔我家小七,難道這也是假的?”

俞宛秋的臉色也沉了下去:“此事休要再提俞家要想洗脫嫌疑,就不能存有絲毫的攀附之心,只有這樣,才不會啟人疑竇,以為偽造皇后手書之罪,真是俞家人犯下的。”

老太太不置信地喊:“怎么可能是我家的人?我們見都沒見過皇后手跡。”

俞宛秋冷聲道:“邀請函已被她收去,查無對證,你們要想保得家宅平安,還是那句話,以后就當從沒發生過這件事,提都不要再提。不然,哪天真遭了禍,連我也保不了你們。”

這可不是她危言聳聽,皇后表面窩囊,背地里很培植了一些勢力,她拿皇上沒轍,但要對付區區一個俞家還是綽綽有余的。

俞老太爺搶先承諾:“太子妃金玉良言,老朽夫婦必當謹記。”

一番連嚇帶勸,俞老太太總算認清了事實,不再胡言亂語。

俞老太爺一直表現得比老太婆清醒,也因此,情緒更加萎靡,仿佛失去了所有的希冀與斗志,由一個神采奕奕的世族大家長,變成了有氣無力的糟老頭子。

中午俞宛秋留他們在東宮用完午膳,試探著問他們要不要回貴賓館歇午,老太太略有猶豫,老太爺很爽快地答應了,并沒有多做逗留。

事情圓滿解決,俞宛秋本該松一口氣的,卻不知為什么,只是堵得慌,情緒感傷低落,待趙佑熙匆匆從軍營趕回來探望時,她還躺在美人榻上沒起身。

趙佑熙急了,抱起她問:“你怎么啦?是不是被那兩個老東西氣著了?”

“沒有,是我自己覺得愧疚。”

“你為什么覺得愧疚?”

俞宛秋努力揮去心頭那股不祥感:“這天這樁事,雖不是我有意設計成的,但當時,我確實幸災樂禍,心里頭爽得很,覺得他們都是活該。等事情過了,回過頭來再一想,又后悔上來,你說,要是我不帶他們去見皇后,讓他們繼續沉浸在升官發財的美夢里,情況是不是會好一點?”

“別傻了”,趙佑熙摟緊她安慰:“你今天不帶他們去見皇后,他們會恨死你而且,他們永遠也不會死心,總會想辦法見著的,他們既是太子妃親眷,正式向司禮監遞牌子,司禮監也會安排。”

“是啊”,俞宛秋渭然長嘆:“終究無法避免。”

趙佑熙低頭看著她不解地問:“既然如此,你為什么還這樣難過?是不是有什么事瞞著我?”

俞宛秋露出了一個淺到幾乎無跡的笑容:“還是你最了解我,確實有,就是不知道該怎么說。”

趙佑熙伸手撫著她的頭發道:“不急,你慢慢說。”

俞宛秋猶豫了一會,才小聲告訴他:“我之所以難過,是因為,今天這事對他們打擊太大了,你是沒看見,從鳳儀宮回來的路上,老太爺那臉都成了死灰色,渾身癱軟地倒在輦上,給了我的感覺,就像個臨終的病人。老太太神神叨叨念咒一般,眼光渙散,整個人也不對勁。”說到這里,聲音更低:“我懷疑他們命不久矣。”

趙佑熙沉默下來,如果因為此事,斷送了兩位老人的性命,委實叫人遺憾。更重要的是,如果影響到太子妃的情緒,對腹中胎兒也大為不利,這才是他最關心的。

他想了想說:“要不這樣,我去跟父皇提一下,讓他給你祖父母一個封號,老人家名利心重,給個封號,心里一歡喜,說不定就緩過來了。其實照常理,太子妃的父母和祖父母,理當有贈封的,冊你為太子妃的時候,禮部和司禮監都提過這事,因為俞家人實在太可恨,你也不待見他們,這才罷了。”

俞宛秋忙擺手:“別,你母后娘家都沒封賞,哪里就輪到我娘家了。”

“那不同的”,趙佑熙給她解釋:“母后的娘家父母已亡,剩下的都是兄弟子侄輩,怎么封?這種,本來就屬于蔭封,封的是長輩及先人。母后的那些子侄,比起俞家人,更奸狡巨猾,朝廷沒封賞,他們自己就已經以國舅爺自居了,平時欺男霸女,為禍鄉里,上次有個案子,涉及到母后的一個侄子,父皇批復說,不用顧忌什么,只管按國法嚴懲。”

俞宛秋遂提議:“不如,連你母后的先人也封一封。母后對我們怨氣大得很,都住在宮里,低頭不見抬頭見的,老這樣僵著也不好。如果單給我娘家封號,卻不給母后的娘家,母后還不知道怎么恨我呢。反正不過是幾個虛銜,朝廷不會損失什么,母后心里卻是個安慰,你看呢?”

趙佑熙嘆道:“皇后先人未得任何蔭封,大概也只有我們趙國才有,可見父皇對母后娘家的怨氣也不是一般的深。當年要不是他們……算了,不說當年,要沒當年,就沒有我這個人,我是惟一的受益者……你的提議很好,我等會就去見父皇,跟他好好商量一下。”

這時俞宛秋想起了一件事,也是時候該辦了,免得拖久了夜長夢多,便道:“太后病成這樣,正該用喜事沖沖,封賞曾家和俞家時,吳家也意思一下吧。”

“行,都依你。”趙佑熙一面答應,一面抱起臂彎里的人,把她送到里間的床上躺好,親手給她掖好被子,嘴里數落著:“你要真犯困,就索性睡一覺,別在榻上歪著,容易生病。”

俞宛秋聽話地閉上眼睛,趙佑熙叫來素琴服侍,自己換上衣服出去了。

趙延昌對兒子媳婦,向來疼愛得緊,他們難得找自己提一回要求,故而很快就擬好了詔書,抓著堯兒的小胖手按上御印,邊按邊說:“這是冊封你外祖父,這是冊封你曾外祖,這是冊封你……”

看皇帝都繞糊涂了,張懷安陪著笑提醒:“是曾曾外祖吧?”

趙延昌在心里算了一下,太子的外祖,太孫是該喊曾曾外祖。看著詔書上的名字,想到當年皇后之父找到寡母鬧事時的嘴臉,心里一陣厭煩,迅速蓋好印,丟下一句:“交給司禮監酌情辦理”,抱著堯兒三步兩腳走了出去。

當頒旨太監從各地回來時,帶回了一大溜謝恩的人,吳家,曾家,俞家,凡是無官無職的子弟,哪個肯放過這樣一個面圣的機會?

可惜皇上見歸見了,只淡淡地撫慰了幾句,按常例賞了些東西,并沒有如他們所料的,皇上終于動了重用外戚的心思,蔭封先人只是投石問路,真正的目的,是引他們前來報效朝廷。

大部分子弟都怏怏而歸,只留下了極少數別有懷抱的,在京城賃屋而居,其中就有吳昭儀的哥哥吳衍。

聽完周長齡對吳衍行蹤的報告,俞宛秋只簡單地吩咐:“繼續盯牢,但不要驚動他。”

關于吳昭儀的來歷,她已經查得差不多了,這張網布了多時,能不能收網,就看這兩個人的克制力了。

吳昭儀尚未入網,俞家那邊的事先了結了,冊封為安樂侯剛滿一月,重病的俞老太爺撒手塵寰,據說離世前,抱著冊封詔書,笑得心滿意足。

雖然終究沒能挽回祖父如風中殘燭一樣的生命,俞宛秋在心里對自己說:我盡力了。

所以當俞家大房借著報喪的機會,隱晦地向她提出,能不能幫著求皇上,把安樂侯爵變成世襲時,俞宛秋只當沒聽見。

打發他走后,俞宛秋交代曹大海:“以后凡俞家人上門,統通不見”


上一章  |  繡外慧中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