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唐風流第五十九章 上元夜(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護唐風流 >>護唐風流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十九章 上元夜(上)

第五十九章 上元夜(上)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黃昏前面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黃昏前面 | 護唐風流 
客戶服務熱線:4008114118

找職位

找簡歷

找招聘會

找資訊信息

當前位置:上元節

上元節

上元節正月十五叫“上元節”,也稱為元宵節。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上元節的內容十分豐富,人們在晚上可以“鬧花燈”,即張燈、觀燈、打燈虎,還可以放花炮焰火。上元節的應節食品是元宵,香甜味美,深受大家的青睞。

目錄由來簡介歷史起源傳說由來簡介歷史起源傳說習俗制作方法有關禁忌詩詞參考資料:[顯示全部]

編輯本段回目錄上元節由來

上元節舊歷正月十五日夜,是中國民間傳統的“上元節”,也叫“元宵節”、“燈節”。早在兩千多年以前,漢文帝(公元前180140年)是周勃勘平“諸呂之亂”即位稱帝的,勘平之日正是正月十五,所以,此后每逢這天夜晚漢文帝都要出宮游玩,“與民同樂”。正月為元月,“夜”在古語中也叫“宵”,于是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這天定為“上元節”。不過,當時還沒有張燈、觀燈的習俗。漢明帝永平十年(公元67年)蔡音從印度求得了佛法。明帝為了提倡佛教,敕令在上元節點燈,以表示對佛的尊敬。這便是上元節張燈、觀燈的起源。但漢朝的上元和后世的元宵仍有所不同,一直到唐朝以后,才逐漸演變成今天的上元節。唐朝奉道教為國教,為慶賀道教“上元賜福天官紫微大帝”誕生于正月十五,上元節便成為具有佛道兩教特色的民眾性節日。其活動也形成了如張燈、放焰火、吃元宵等固定形式。

編輯本段回目錄上元節簡介

上元節

每年農歷的正月十五,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上元節(元宵節)。上元節,亦稱為元宵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時間是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這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錢塘瞿佑《雙頭牡丹燈記》:“每歲元夕,于明州張燈五夜。傾城士女,皆得縱觀”。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上元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所以人們對此加以慶祝,慶賀新春的延續。上元節又稱為“元宵節”或者“燈節”。

正月十五叫上元節,也稱為元宵節,有著悠久的歷史。上元節的內容十分豐富,人們在晚上可以“鬧花燈”,即張燈、觀燈、打燈虎,還可以放花炮焰火。上元節的應節食品是元宵,香甜味美,深受大家的青睞。

編輯本段回目錄上元節歷史

上元節上元節也稱燈節,同時也是中國情人節之一。上元節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里、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約637~約689,字升之,范陽人)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上元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上元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只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上元節后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上元節時制迷,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上元節民間過上元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后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愿望。

一些地方的上元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元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編輯本段回目錄上元節起源

上元節上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漢就有了。

據說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惠帝劉盈死后,呂后篡權,呂氏宗族把持朝政。周勃、陳平等人在呂后死后,平除呂后勢力,擁立劉恒為漢文帝。因為平息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此后每年正月十五日之夜,漢文帝都微服出宮,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并把正月十五日定為上元節。

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上元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上元節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別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

另有一說是上元賞燈始于東漢明帝時。明帝提倡佛教,聽說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觀佛舍利,點燈敬佛的做法,就命令這一天夜晚在皇宮和寺廟里點燈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掛燈。以后這種佛教禮儀節日逐漸形成民間盛大的節日。該節經歷了由宮廷到民間,由中原到全國的發展過程。

上元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編輯本段回目錄上元節傳說

關于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有一只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云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彩、點響爆竹、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說是上元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后手中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呂后病死后,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討伐諸呂隨后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后,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鬧元宵”。

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東方朔就到御花園去給漢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里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后,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卜攤。不少人都爭著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到皇宮去稟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只見上面寫著:“長安在劫,火焚帝闕,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諭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掛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后,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里張燈結彩,游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著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聽到喊聲,終于和家里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掛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上元節。

編輯本段回目錄上元節習俗

上元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所以全國各地都過,大部分地區的習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還是有自己的特點。吃元宵。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上元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稱“元宵”,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元宵即“湯圓”,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陜西的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上元節觀燈

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后,元宵放燈的習俗就由原來只在宮廷中舉行而流傳到民間。即每到正月十五,無論士族還是庶民都要掛燈,城鄉通宵燈火輝煌。

元宵放燈的習俗,在唐代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當時的京城長安已是擁有百萬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會富庶。在皇帝的親自倡導下,元宵燈節辦得越來越豪華。中唐以后,已發展成為全民性的狂歡節。唐玄宗(公元685~762年)時的開元盛世,長安的燈市規模很大,燃燈五萬盞,花燈花樣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燈樓,廣達20間,高150尺,金光璀璨,極為壯觀。

宋代,元宵燈會無論在規模和燈飾的奇幻精美都勝過唐代,而且活動更為民間化,民族特色更強。以后歷代的元宵燈會不斷發展,燈節的時間也越來越長。唐代的燈會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兩日,明代則延長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滿族入主中原,宮廷不再辦燈會,民間的燈會卻仍然壯觀。日期縮短為五天,一直延續到今天。

燈在臺灣民間具有光明與添丁的涵義,點燃燈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臺語燈與丁諧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上元節婦女都會刻意在燈下游走,希望“鉆燈腳生卵葩”(就是鉆到燈下游走,好生男孩)。各省上元節的不同習俗,上元節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

河北省:永平府上元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結以卜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卜該月的晴雨。靜海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慶云縣上元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卜休咎。

上元節山東省:淄川縣上元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寧陽縣元宵送燈至祖墳。博興農村的上元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著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莒(jǔ)縣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河南省:襄城縣元宵吃餛飩湯,稱之“團圓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板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陜西省:鳳翔縣於上元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并送燈、送油,稱之“添油”。

江蘇省:武進縣上元日綁縛蘆葦成丈許之火炬,插於田間,稱“照田財”,用來預卜早潦。火色白者為水,紅者為旱。宜興上元日,兒童戴鬼面具,屈腳振肩而跳,稱之“跳鬼”。

浙江省:杭州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匍匐至吳山禮拜。海寧縣上元節以精致的菊花燈為最出名。上虞縣少於上元節晚上到戡恃月臺上較量武藝。建德縣人家有新娶媳婦的,於上元節設酒祭床。

江西省:新建縣民于元宵掃墓插竹為燈。萬安縣城各鄉均於上元節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云夢縣(今之江漢)老農夫於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絕地蠶”。兒童則以田鼓迎神,以卜歲事。武昌的“弄龍”要一連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隨龍燈到鄰村赴宴,稱為“龍換酒”。

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新田縣游完龍燈后,將龍燈付之一炬,稱為“送災”。

四川省:四川元宵有“四偷”的習俗:“一偷湯圓二偷青,三偷檐燈四偷紅。”除了偷青是為了強身外,其馀皆為求子的習俗。開縣有對罵的習俗。上元節時人們搬板凳到戶外去,將平日之怨氣,盡皆罵出,被罵之人不得回罵。

上元節福建省:泉州花燈別具特色,有香燈、紙折蓮花燈、絲料宮燈、八結燈等等。邵武縣元宵夜境內廟宇繞境迎香,稱為“凈街”。福建南部有上元節兩村兒童互擲石為戲的習俗。據說若不擲石,那個村子必定發生瘟疫。

廣東省:新安縣民有於去年生男者,皆於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須線給小兒系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內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產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罵為吉兆。

云南省:云龍縣於上元節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彌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於橋,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據說可以去疾病。上元節吃元宵,是全國各地的共同風俗。這種食品最早出現在宋代,詩人姜白石在一首《詠元宵》的詩中寫道:"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這”市中珍品即指元宵。宋人周必大也曾寫過一首《元宵煮浮圓子》詩:今夕是何夕,團圓事事同。湯官巡舊味,灶婢詫新功。星燦烏云里,珠浮濁水中。歲時編雜詠,附此說家風。

中國的情人節

上元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上元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在臺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將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里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歐陽修《生查子》云: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上元節

(注:此詩一說是朱淑真所做。)

辛棄疾《青玉案》寫道:“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上元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鐘情,樂昌公主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上元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走百病

上元節除了慶祝活動外,還有信仰性的活動。那就是“走百病”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墻邊,或過橋過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元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動。

正月十五上元節還有一些鮮為人知已經失傳的民間活動,這里列舉二三。

祭門、祭戶古代有“七祭”,這是其中的兩種。祭祀的方法很簡單,把楊樹支插在門戶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雙筷子,或者直接將酒肉放在門前。

這項活動主要是對養蠶人家所說的。因為老鼠常在夜里把蠶大片大片地吃掉,人們聽說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蠶了。于是,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鍋粘糊糊的粥,有的還在上面蓋上一層肉,將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沒的頂棚、墻角、邊放嘴里還邊念念有詞,詛咒老鼠再吃蠶寶寶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間傳說中一個善良、貧窮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窮困而死。百姓們同情她、懷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現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風俗。每到這一天夜晚,人們用稻草、布頭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婦女們紛紛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廁所、豬圈和廚房旁邊迎接她,象對待親姐妹一樣,拉著她的手,跟她說著貼心話,流著眼淚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動,真實的反映了勞苦民眾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耍獅子

“耍獅子”始于魏晉,盛于唐,又稱“獅子舞”、“太平樂”,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裝扮成獅子,一人充當獅頭,一人充當獅身和后腳,另一人當引獅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現獅子的溫馴,有抖毛、打滾等動作,武獅表現獅子的兇猛,有騰躍、蹬高、滾彩球等動作。

舞龍燈

傳說唐代有一年大旱,龍王錯行云雨,淹死了長安不少百姓,玉帝降旨命魏征監斬龍王,后龍王陰魄不散,夜夜擾鬧皇宮,嚇壞了唐王李世民,于是向群臣問計,眾臣認為應超度龍王,于是民間乃有上元節耍龍燈之習。龍燈一般由竹木、彩紙、布等扎成,節數為單數,長達數丈,節內能燃燭的稱“龍燈”,不能燃燭的稱“布龍”,舞龍時,領舞者手持龍頭,數十人舉起緊連龍身的木棍,隨于其后,整條龍在樂聲中沿著規定的路線和隊列奔跑。龍就象活了一樣,民間以此習俗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猜燈謎

又叫“打燈謎”,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上元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歷正月十五,各家各戶都要掛起彩燈,燃放焰火,后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眾多,而后猜謎逐漸成為上元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唐宋時燈市上開始出現各式雜耍技藝。明清兩代的燈市上除有燈謎與百戲歌舞之外,又增設了戲曲表演的內容。歷代人們除游燈市外,又有迎紫姑祭廁神、過橋摸釘走百病等習俗,有擊太平鼓、秧歌、高蹺、舞龍、舞獅等游戲。同時,還要吃些應節食物:南北朝時代上元節吃伴和肉與動物油熬煮的豆粥或米粥,唐代吃一種叫“面繭”的面食和焦餅追(即烤餅),到宋代有鹽豉湯和綠豆粉做的科斗羹,并出現了“圓子”,此后上元節南北方均以吃元宵為習。

傳統社會的上元節是城鄉重視的民俗大節,在城市元宵喧鬧尤為熱烈,它體現了中國民眾特有的狂歡精神。傳統元宵所承載的節俗功能已被日常生活消解,人們逐漸失去了共同的精神興趣,復雜的節俗已經簡化為“吃元宵”的食俗。

行頭橋位于南粵大地的潮汕地區,普寧市洪陽鎮上元節有這樣的風俗“行頭橋”。“頭橋”——即太平橋,位于洪陽老縣衙前的保城帝君廟前面的城內河上,大約建于四百多年前。拱型小巧的石橋兩端各有五級石階,橋面由七板約六米多長的石板組成,橋寬約三米,兩側欄桿兩端均有兩頭石獅。小小石橋,雖不雄偉壯觀,可是小巧精致,歷史悠久,古式古風,熱鬧異常,特別是“十五夜行頭橋”,已成當地人們的慣例,而且是元宵佳節,必不可少的一個活動項目。

元宵,是一年里的第一個節日,在這一天晚上,人們酒足飯飽之后,總是三五成群,扶老攜幼地去“行頭橋”,意在圖個好兆頭,行過太平橋,一年里便平平安安。這天夜里,人們從四面八方涌來,不論從哪個方向走來,都必須走過太平橋,而且走過橋時切不可回頭。有人說“回頭不吉利”。因為元宵是“圣日”,所以這一夜里人們走過橋時常常說好話,并配以和諧的動作:讀書的孩子去摸獅鼻時說“摸獅鼻,寫雅字”;少女們去摸獅頭說“摸獅頭,事事賢”;未結婚的青年男子去摸獅肚說“摸獅肚,覓雅效”;還有懷孕的婦女模獅耳說“摸獅耳,生阿弟”……等等。走過太平橋,回家路上,人們總是花上幾元錢,買幾根長長的竹蔗,傳說:過橋之后買長竹蔗,這一年里便是錢多米足,節節有余。

編輯本段回目錄上元節制作方法

肉湯圓

原料:適量的糯米、大米、瘦肉末、醬油、胡椒、料酒、姜末、冬菜末、蔥花。

做法:

1、將糯米與大米混合,浸12天,用磨磨細放入布袋內懸空吊漿,制成面粉。

2、在鍋中倒油少許,油七成熟時下肉末炒熟,加入醬油、胡椒、酒、姜末,入味后起鍋裝盤。

3、熟肉末涼后,加入適量生肉末、冬菜末、蔥花,拌勻后放冰箱里冷凍,切小塊為餡心。

4、將面粉加入適量冰水揉和,取一小塊捏扁,包入餡心揉圓。

5、將湯圓下鍋煮,火不宜過旺,見湯圓浮上水面即撈出。

6、在碗中放入適量的醬油、胡椒、味精、化豬油、蔥花等,沖入適量高湯,將撈出的湯圓放入即可食用。

核桃酪湯圓

原料:干核桃仁150克,江米50克,江米面150克,麻仁100克,小棗50克,面粉、桂花少許。

做法:1、將白糖放入碗內,加桂花、麻仁、面粉少許,再加開水少許拌勻,放在案上,用刀拍成1.5分厚片,改切1.5分見方的丁,即成湯圓餡。

2、將江米面放入簸箕里。湯圓餡放在漏勺里,用涼水浸過,倒入簸箕內,用雙手搖動,使湯圓餡沾滿江米面,連續3次,即成湯圓。下入鍋內煮10分鐘左右,漂起即熟。

3、核桃仁用開水沖兩次,剝去外皮剁碎,小棗洗凈,用涼水浸泡12小時。

4、把江米、核桃仁、小棗肉放人碗中,加清水200克拌勻,用小磨磨一遍,成為細漿。

5、凈勺放開水,下入白糖,上火見開,撇去浮沫,迅速將核桃仁漿下入,攪勻成粥狀,至熟,盛于碗內,將煮熟湯圓撈入即成。

橙羹小湯圓

原料:糯米面2500克,白糖750克,熟面粉150克,豬油50克,瓜子仁25克,核桃仁25克,芝麻25克,橙子3個,青紅絲、香精少許。

做法:1、將熟面粉100克、白糖500克及豬油、瓜子仁、核桃仁、芝麻等拌勻,將用50克熟面粉打成的漿糊倒入,搓成餡,切成玉米粒大的小方丁。

2、在籮筐內放些糯米粉,將浸過水的餡塊放入滾動,滾成大小適中的湯圓。將橙子切成兩瓣,擠出汁。

3、水煮沸時,倒入湯圓,湯圓浮上水面后,再加白糖和橙子汁,待白糖溶化后盛入碗內。

拔絲小湯圓拔絲小湯圓

原料:糯米粉300克,綿白糖300克,豬板油25克,青紅絲、桂花、瓜子、芝麻少許,糖稀50克,熟面50克,花生油750克(實耗100克)。

做法:

1、將青紅絲切碎與豬油、白糖150克、桂花、熟面、糖稀、瓜仁等配料和成水晶餡。

2、將和好的餡砸成3毫米厚的片,切成3毫米見方的丁,沾水放人糯米粉用簸箕搖晃,反復3次即成生湯圓。

3、在炒勺中倒入花生油,燒至六七成熟時,下入湯圓并用筷子撥開,漂浮后用漏勺撈起,用小勺拍開口。

4、將炒勺置火上,注入少許清水,下入白糖150克,炒至金黃色時下入湯圓,離火顛勺,撒入青紅絲、芝麻等即成。

酒鍋湯圓

原料:糯米粉2500克,白糖1000克,熟面粉150克,豬油50克,核桃仁15克,花生仁25克,芝麻25克,瓜條25克,青紅絲、掛花醬、香精少許。

做法:

1、將白糖500克加熟面100克,加青紅絲、芝麻、花生仁、核桃仁、桂花醬、豬油、香精等,另外用50克面粉打成漿糊,倒在一起搓成餡,拍緊成塊,再切成小方丁。

2、在籮筐內放些糯米面,把切好的小方丁進水浸一下,放在籮筐內的糯米面上,用手搖動,使糯米面掛在剩餡上,連續多次,搖成玻璃球大小的湯圓。

3、待鍋內清水燒開后,將湯圓下鍋,湯圓浮起時,加入白糖,連湯一起倒入已備好燒酒的酒鍋內,將酒鍋端于桌上,再將鍋內酒點燃。

元宵吃元宵

南方人做“元宵”時,先將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后將餡“包”好;北方人做“元宵”,先把餡捏成均勻的小球狀,放在鋪有干糯米粉的蘿筐里不斷搖晃,不時加入清水使餡粘上越來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適中。“元宵”的大小不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黃豆。

煮“元宵”也有技巧:輕輕捏。下鍋前,用手輕捏“元宵”,使其略有裂痕,這樣煮出來的“元宵”,里外易熟,軟滑可口。開水下。鍋內水開后,放入“元宵”,用勺背輕輕推開,讓“元宵”旋轉幾下,就不粘鍋底。文火煮。“元宵”入鍋煮至浮起后,要迅速改用文火,否則,“元宵”不斷翻動,受熱不均勻,外熟內硬不好吃。點冷水。“元宵”入鍋后,每開一次應點入適量的冷水,使之保持似滾非滾的狀態。開兩三次后,再煮一會兒,即可撈出食用。這樣煮出的“元宵”質軟不硬,香甜可口。元宵除了煮食外,還有多種食法:

油炸“元宵”如果是生“元宵”,可將“元宵”先粘上雞蛋清,再放進鍋里炸。這樣炸出來的“元宵”有雞蛋香味。炸時要不斷翻動,以免炸得不透不勻。油炸“元宵”時,有時會發生“元宵”在油鍋里突然炸裂濺傷人的現象。如在“元宵”下鍋前用針在“元宵”上扎兩個小針眼,即可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另外,炸時要用小火溫油,這樣炸出的“元宵”香甜可口,皮酥里糯。

拔絲“元宵”將“元宵”炸好備用。用食油滑鍋底,放入白糖和適量清水,用文火熬成糖稀,當糖稀冒大泡呈黃色時,放入炸好的“元宵”,與糖稀攪拌,迅速出鍋,趁熱食用,宛如金珠纏絲,別有情趣。

穿衣“元宵”將芝麻炒酥研末,放入熬稠糖糊的鍋中,再倒入炸好的“元宵”,滾粘均勻,出鍋上盤,逐個擺開,互不粘連,冷食、熱食皆宜。

蒸“元宵”將“元宵”擺入抹了一層油的恣盤或金屬盤里,入鍋蒸熟,取出后撒上綿白糖即可。食之香糯可口,做法方便易行。

烤“元宵”將“元宵”擺入抹有底油的金屬盤內,連盤放進烤箱,烤至色呈金黃、熟透,取出裝盤,以綿白糖佐食,口味清香甘甜。

編輯本段回目錄上元節有關禁忌

吃元宵的四項注意:

熱量:元宵含大量油脂及糖分,所以熱量很高,對于體重過重或高脂血癥、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都不宜過量攝取。對于痛風病患者,高油脂的食物會影響尿酸的排泄,增加痛風病發生的可能。四顆芝麻元宵的熱量相當于一碗飯的熱量,而無餡小湯圓大約四十顆才等于一碗飯的熱量,因此可以吃無餡湯圓減少熱量攝取,或是以快步走一小時等運動方式消耗這些熱量。

外皮:無論北方元宵或南方湯圓,其外皮均以糯米粉為食材。糯米含較多淀粉,黏性高,不易消化,腸胃功能不佳者、老年人、小孩,在食用湯圓的時候應特別留意,以免造成消化不良或吞咽阻礙。

餡:元宵餡種類繁多,甜的、咸的應有盡有。無論甜、咸餡,其中油脂含量均很高,為求美味,常會使用豬油。另外甜餡常會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失控。花生、芝麻、豆沙等含磷量高,會加重腎臟病患者病情,應特別注意。

湯:甜餡元宵本身已有甜味,所以湯里不需要再加糖,以減少熱量攝取。若是無餡小湯圓,甜湯可以桂圓紅棗湯或桂圓姜湯取代,除了可減少糖分外,也有補身驅寒的功效。咸湯圓則可放小蝦米及蔬菜,多一些鈣質及纖維質的補充。但需注意的是,湯中不要再放太多的油脂或調味料。

這些人不宜食元宵:糖尿病患者、潰瘍病患者、胃腸消化功能不良者、急性胃腸炎患者、高燒患者、高血壓、高血脂及痛風患者、久病初愈者、年老體弱者、嬰幼兒。

編輯本段回目錄上元節詩詞

上元節

元夕于通衢建燈夜升南樓

(隋)隋煬帝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鐘發琉璃臺。

正月十五夜

(唐)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游妓皆穠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

(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十五夜觀燈

(唐)盧照鄰

錦里開芳宴,蘭紅艷早年。

縟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別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內人連袖舞,一進天上著詞聲。

(唐)李商隱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羞逐鄉人賽紫姑。

(宋)姜白石

元宵爭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宋)姜白石

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

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

(注:珍品這里指元宵)

上元節青玉案元夕

(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生查子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到柳梢頭,人約黃昏后。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注:一說此詩為朱淑真所寫。)

京都元夕

(元)元好問

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

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游人笑語中。

折桂令元宵

(元)失名

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嬋娟,燈火輝煌。

月滿冰輪,燈燒陸海,人踏春陽。

三美事方堪勝賞,四無情可恨難長。

怕的是燈暗光芒,人靜荒涼,角品南樓,月下西廂。

汴京元夕

(明)李夢陽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明)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燈

(清)董舜民

百枝火樹千金屧,寶馬香塵不絕。飛瓊結伴試燈來,忍把檀郎輕別。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橋路滑緗釣躡,向阿母低低說。妲娥此夜悔還無?怕入廣寒宮闕。

不如歸去,難疇疇昔,總是團圓月。

上元竹枝詞

(清)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里賣元宵。

元夕影永冰燈

(清)唐順之

正憐火樹千春妍,忽見清輝映月闌。

出海鮫珠猶帶水,滿堂羅袖欲生寒。

燭花不礙空中影,暈氣疑從月里看。

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余歡。

元夕無月

(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

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鯤洋。

元宵月正圓

閩南歌謠

鬧元宵,月正圓,閩臺同胞心相依,

扶老攜幼返故里,了卻兩岸長相思。

熱淚盈眶啥滋味?久別重逢分外喜!

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

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

搖籃血跡難割離,葉落歸根是正理。

汴京元夕

李夢陽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如霜。

京都元夕

元好問

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

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游人笑語中。

上元節上元節對聯

萬戶鼓吹;銀光有焰。

五夜通明;天開美景。

風清月朗;燈彩星輝。

無邊春色;有慶年頭。

光天滿月;火樹銀花。

月光皎潔;銀燭輝煌。

月光照耀;銀蠟輝煌。

金吾不禁;玉漏莫催。

星橋鐵鎖;火樹銀花。

樹梢銀花;心上春意。

一團擁寶炬;千點燦銀星。

九陌連燈影;千門慶月華。

萬家元宵夜;一街太平歌。

萬家元夕宴;一路太平歌。

千家春不夜;萬里月連宵。

天上冰輪滿;人間玉漏遲。

天上冰輪滿;人間彩燈明。

天上一輪滿;人間萬里明。

元夕萬家宴;宵月千里明。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索開。

火樹祥光麗;星橋寶炬紅。

燈月千家曉;笙歌萬戶春。

燈樓燦明月;火樹暖春風。

花市千門雪;燈衢萬里春。

青陽調玉燭;華月送清歌。

明月千門雪;銀燈萬樹花。

兔魂連銀海;鰲山接紫微。

放手擎明月;開心樂元宵。

春陽調玉燭;華月送清歌。

銀花開火樹;鐵鎖啟金橋。

笙歌歸院落;燈火接樓臺。

錦城燈接彩;花市月含華。

訪鸞鏡于日下;駕鰲山之海嶠。

一曲笙歌春似海;千門燈火夜如年。

一簾春色門垂柳;萬斛珠光地涌蓮。

九華燈炬云中掛;五彩鰲山海上移。

三五星橋連月闕;萬千燈火徹天衢。

三千世界笙歌里;十二都城錦繡中。

萬戶春燈報元夜;一天瑞雪兆豐年。

萬戶管弦歌盛世;滿天焰火耀春光。

萬里陽和春有腳;一年光景月當頭。

萬家燈火同秋月;大地光明不夜天。

萬里河山鋪錦繡;滿城笙管樂太平。

及時大放光明夜;與物同游浩蕩天。

飛龍舞鳳成夜市;擊鼓踏歌皆春聲。

天空明月三千界;人醉春風十二樓。

天空明月一輪滿;人醉春風萬里明。

中天皓月明世界;遍地笙歌樂團圓。

五夜星橋連月殿;六街燈火步天臺。

火樹光騰城不夜;銀花焰吐景長春。

火樹銀花家家曉;淑氣鴻禧處處春。

光騰月殿流蟾魄;花燦星橋吐鳳文。

鳳盤雙闕壺天外;鰲駕三山陸海中。

鳳舒五彩龍銜燭;鰲駕三山蜃結樓。

玉燭長調千門樂;花燈遍照萬戶明。

玉宇無塵一輪月;銀花有艷萬點燈。

玉宇無塵千頃碧;銀花有焰萬家春。

匝地樓臺春富貴;喧天歌舞夜風流。

樂同萬戶金吾馳;夜是三元玉漏停。

華燈燦爛逢盛世;鑼鼓鏗鏘頌豐年。

燈火交輝元夜里;笙歌簇擁月明中。

燈同月色連天照;花怯春寒傍月開。

編輯本段回目錄上元節參考資料:

1、上元節祝福:/zf/玉an小/玉an小.asp

2、元宵的多種煮法和食法:/zf/玉an小/1.asp

3、吃元宵的禁忌:/zf/玉an小/2.asp

4、上元節的風俗習慣及簡介:/News/Life/Feast/20060928179779.html

5、上元節習俗:news.xin花net/ziliao/200301/18/content_695316.htm

6、中國節日:news.xin花net/ziliao/200301/18/content_695315.htm

7、中外節日→上元節:/knowledge/know.aspxzid4

8、上元節對聯:/zy/dl/dq/200706/3058.html

9、上元節短信:/html/sh/20080202/85.html

10、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級《思想品德》上冊

把相關招聘信息:

文章關鍵詞:

相關信息頻道:

上一篇:

下一篇:

企業客服總機:0105964699957930055周末/假期企業服務值班電話:01059646999企業客服直線:0108445063084450639844505618445063384956436849264068445059184450627公司法務電話:010596469998036企業客服手機:胡毅13488870336裴珊珊15110080238企業客服QQ:1914704087196628029018133073131754611975個人客服郵件聯系:


上一章  |  護唐風流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