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時明月第1007章 一棵白菜的歸屬(上)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宋時明月 >>宋時明月最新章節列表 >> 第1007章 一棵白菜的歸屬(上)

第1007章 一棵白菜的歸屬(上)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赤虎  分類: 兩宋元明 | 歷史 | 北宋 | 趙興 | 蘇軾 | 汴梁 | 杭州 | 黃州 | 赤虎 | 宋時明月 

趙興掃了一眼程阿珠,后者突然抬頭與他對視一眼,目光中充滿熱切,旋即,又垂下眼簾,專心擺弄手里的茶具。

趙興這時全明白了,還不明白那是傻子。

他沉默片刻,不由自主地點點頭。

程同馬上抬手,招呼門口的程老七:“老七,進來說話。”

程老七且驚且喜的貼著門邊走進院內,小心翼翼的走在眾人身后,又蹲下去,蹲在屋門口。

“族里決定了:阿珠今后就伺候先生起居。阿珠的夫婿——就是城里那小子,我們給他15貫,讓他退親”,程同平和說,仿佛不是在決定一個人的命運,而是在決定一棵白菜的歸屬。

常聽說古人視女人如貨,但沒想到居然如此輕描淡寫。

屋門口蹲的幾名老頭居然對程同的決定一片點頭,程老七望向他的目光也很熱切。程阿珠呢?這小女子似乎并不反對被人決定歸屬。

她為什么要反對?

宋代是個極度崇尚知識的時代——換句話說:這是個才子佳人的時代。

城里的店小二是程阿珠準夫婿,沒錯!但這只是受父母之命安排的一樁婚姻。而那位店小二肯娶一個“不在籍”的山女為妻,主要是貪圖美色,但在內心里,他對山里妹也不無輕視的感覺。

程阿珠平常也沒見過王小三幾面,但短短的接觸中,她可以感覺到王小三對自己父女的輕視。雖然她自信可用自己的美麗,爭取到寵愛,但自小深受寨中男孩寵愛的她,未免有點心中憤憤。

然后是趙興來了,沒有比較不知道什么叫優秀。趙興話不多,但待人溫和,舉手投足之間散發出與鄉民截然不同的氣質。14歲的小女孩正在懷春年齡,她從未走出大山,近在眼前的趙興就是她眼中的王子。他那種來自現代社會的平和,遠不是一個宋朝店小二所能比擬的。一個懷春的小女孩會有什么想法,可想而知。

實際上,整個寨里不止程阿珠一個人為他沉迷,那些小姑娘小媳婦每天來給他做飯,不是毫無企圖的。然而趙興一向沉默寡言,這讓他顯得很孤僻,以至于那些女子不敢隨意狎昵,所以,大多數女人只好借送飯、做飯來親近。

昔日的程阿珠沒有這種送飯機會,所以她只能遠遠看著別的女子獻媚討好,自己則躲在家中默默學習禮儀,在學習過程中,她總在幻想,幻想著她獻茶的對象是老師,服侍的對象是老師,這讓她在學習禮儀的過程中,唇邊總含著微笑,讓教習頗為詫異。

今天,這個時刻,她所學習的禮儀都有用了,她如愿以償了,她怎不心花怒放?

趙興將周圍人的反應一一收入眼底。他明白:程同這是希望他扎根程家坳,為此他不惜送出族里最美貌的女人來籠絡他。

這習慣也許是從程同祖上遺留下來的,其元祖在大家族里習慣了用侍女、侍妾籠絡客人。所以程同被遺傳了這套習慣。

可趙興沒法拒絕——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程家坳是他唯一熟悉的地方,他也不得不依托程家坳發展,程家坳現在是他唯一的“根”,所以他唯有點頭。

實際上,寨里也就趙興沒感覺女人們的追逐,除此之外,是男人都感覺到了。他們未嘗不因此而嫉妒,但趙興待人一直很隨和,山民普遍因他的存在獲得不少收益,這令山民無話可說。這次,程同把目標確定為程阿珠,其余的人自然心中暗樂。

為什么快樂?

程家坳富裕啊,坳里的姑娘媳婦跟著老師學了不少做菜做活兒的手藝,其他寨里的姑娘哪比得上她們?老師現在訂了程阿珠,那豈不是說,其余小娘必將在我們孩子中選擇——(__)嘻嘻……這也算是“肥水不流外人田”啊!

仿佛是加強語氣,程同在阿珠的歡樂中,別有意味地補上一句:“如此,告訴其他小娘,沒事別來騷攪老師!”

趙興知道,這話分明是對他說的。

他微微笑著,笑的意味深長

頓了頓,程同討好地補充道:“夫子,剛才我們公議了一下:今后村里的族產‘私六公四’——私人得六成,‘公中’取四成。‘公中’四成與夫子平分,族里用著兩成納賦與撫恤孤老,夫子那份,由夫子自處,如何?”

趙興顯得寵辱莫驚,他平靜地點點頭,一言不發。

趙興原先分到的利潤,也沒有完全歸自己。他來自現代,還不習慣宋代奴隸式學徒制。他認為“按勞付酬”才能最大限度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所以,孩子們雖然在跟他學習手藝,但他規定了很細致的量化指標,依據勞動量和勞動成績,付給孩子們薪水。

正因為有這一點基礎,所以,在沒有專利意識的宋代,當程同從“族中產業”里提兩成收益給趙興時,這個接近現代“專利法”的提案,沒遇到絲毫障礙。但……程同覺得是恩賜的給予,按現代觀念來說,其實是一種對腦力勞動的剝奪。

趙興能怎么表示?他唯有面無表情。

如此表情卻讓程同摸不著喜怒,他心中沒“專利費”的概念,所以,他覺得這么大的付出,對方只是“哦”了一聲,這反應太平淡。等了一會,還沒等到預期的感謝,他只好繼續說下去:“過一段日子,夫子可打算讓孩子們參加科舉?”

趙興搖頭。

現在,孩子們的學識還沒到參加科舉的地步——開玩笑,學了兩年的孩子,頂多是小學二年級水平。而童生試的水平在國朝建立初期曾有評定——相當于“高小(即小學三年級)”。

此外,趙興教的全是實用知識。但在宋代,知識的衡量標準是寫詩歌的水平。

現在,程家坳孩子,實用技術學了一大堆,論識字水平絕對超過了現籍蒙童,但論到作對聯的水平……你能指望一個對詩詞格律一竅不通現代理科生,教出一群李白杜甫嗎?

ps:推薦、收藏!精彩內容即將開始。


上一章  |  宋時明月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