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醫生《黃帝內經》湊字數的……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王牌醫生 >>王牌醫生最新章節列表 >> 《黃帝內經》湊字數的……

《黃帝內經》湊字數的……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云的留痕  分類: 都市 | 異術超能 | 云的留痕 | 王牌醫生 
《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序

臣聞安不忘危,存不忘亡者,往圣之先務;求民之瘼,恤民之隱者,上主之

深仁。在昔黃帝之御極也,以理身緒余治天下,坐于明堂之上,臨觀八極,考建

五常。以謂人之生也,負陰而抱陽,食味而被色,外有寒暑之相蕩,內有喜怒之

交侵,夭昏札瘥,國家代有。將欲斂時五福,以敷錫厥庶民,乃與岐伯上窮天紀,

下極地理,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更相問難,垂法以福萬世。于是雷公之倫,授

業傳之,而《內經作矣。歷代寶之,未有失墜。蒼周之興,秦和述六氣之論,

具明于左史。厥后越人得其一二,演而述《難經。西漢倉公傳其舊學,東漢仲

景撰其遺論,晉皇甫謐刺而為《甲乙,及隋楊上善纂而為《太素。時則有全

元起者,始為之《訓解,闕第七一通。迄唐寶應中,太仆王冰篤好之,得先師

所藏之卷,大為次注,猶是三皇遺文,爛然可觀。惜乎唐令列之醫學,付之執技

之流,而薦紳先生罕言之,去圣已遠,其術昧,是以文注紛錯,義理混淆。殊

不知三墳之余,帝王之高致,圣賢之能事,唐堯之授四時,虞舜之齊七政,神禹

修六府以興帝功,文王推六子以敘卦氣,伊尹調五味以致君,箕子陳五行以佐世,

其致一也。奈何以至精至微之道,傳之以至下至淺之人,其不廢絕,為已幸矣。

頃在嘉中,仁宗念圣祖之遺事,將墜于地,乃詔通知其學者,俾之是正。

臣等承乏典校,伏念旬歲。遂乃搜訪中外,裒集眾本,浸尋其義,正其訛舛,十

得其三四,余不能具。竊謂未足以稱明詔,副圣意,而又采漢唐書錄古醫經之存

于世者,得數十家,敘而考正焉。貫穿錯綜,磅礴會通,或端本以尋支,或溯流

而討源,定其可知,次以舊目,正繆誤者六千馀字,增注義者二千馀條,一言去

取,必有稽考,舛文疑義,于是詳明。以之治身,可以消患于未兆,施于有政,

可以廣生于無窮。恭惟皇帝撫大同之運,擁無疆之休,述先志以奉成,興微學而

永正,則和氣可召,災害不生,陶一世之民,同躋于壽域矣。

國子博士臣高保衡

光祿卿直秘閣臣林億等謹上

啟玄子王冰撰

夫釋縛脫艱,全真導氣,拯黎元于仁壽,濟羸劣以獲安者,非三圣道則不能

致之矣。孔安國序《尚書曰:“伏羲、神農、黃帝之書,謂之三墳,言大道也。”

班固《漢書藝文志曰:“《黃帝內經十八卷,《素問即其經之九卷也,

兼《靈樞九卷,乃其數焉。”

雖復年移代革,而授學猶存,懼非其人,而時有所隱,故第七一卷,師氏藏

之,今之奉行,惟八卷爾。然而其文簡,其意博,其理奧,其趣深。天地之象分,

陰陽之候列,變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謀而遐邇自同,勿約而幽明斯契。稽

其言有征,驗之事不忒,誠可謂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

假若天機迅發,妙識玄通,蕆謀雖屬乎生知,標格亦資于詁訓,未嘗有行不

由徑,出不由戶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隱,或識契真要,則目牛無全。故動

則有成,猶鬼神幽贊,而命世奇杰,時時間出焉。則周有秦公,漢有淳于公,魏

有張公、華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日新其用,大濟蒸人,華葉遞榮,聲實相副,

蓋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齡慕道,夙好養生,幸遇真經,式為龜鏡。而世本紕繆,篇目重迭,前

后不倫,文義懸隔,施行不易,披會亦難。歲月既淹,襲以成弊。或一篇重出,

而別立二名;或兩論并吞,而都為一目;或問答未已,別樹篇題;或脫簡不書,

而云世闕;重《經合而冠針服,并《方宜而為《咳篇,隔《虛實而為

《逆從,合經絡而為《論要,節《皮部為《經絡,退《至教以先針,

諸如此流,不可勝數。且將升岱岳,非徑奚為?欲詣扶桑,無舟莫適。乃精勤博

訪,而并有其人,歷十二年,方臻理要,詢謀得失,深遂夙心。時于先生郭子齋

堂,受得先師張公秘本,文字昭晰,義理環周。一以參詳,群疑冰釋。恐散于末

學,絕彼師資,因而撰注,用傳不朽。兼舊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

一部。冀乎究尾明首,尋注會經,開發童蒙,宣揚至理而已。

其中簡脫文斷,義不相接者,搜其經論所有,遷移以補其處。篇目墜缺,指

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義。篇論吞并,義不相涉,闕漏名目者,區分

事類,別目以冠篇首。君臣請問,禮儀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錯簡

碎文,前后重迭者,詳其指趣,削去繁雜,以存其要。辭理秘密,難粗論述者,

別撰《玄珠,以陳其道。凡所加字,皆朱書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雜糅。庶

厥昭彰圣旨,敷暢玄言,有如列宿高懸,奎張不亂,深泉凈瀅,鱗介咸分。君臣

無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齡之望。俾工徒勿誤,學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屬,

千載之后,方知大圣之慈惠無窮。

時大唐寶應元年歲次壬寅序。

將仕郎守殿中丞孫兆重改誤

朝奉郎守國子博士同校正醫書上騎都尉賜緋魚袋高保衡

朝奉郎守尚書屯田郎中同校正醫書騎都尉賜緋魚袋孫奇

朝散大夫守光祿卿直秘閣判登聞檢院上護軍林億

○上古天真論篇第一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乃問于

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

皆衰者,時世異耶?將人失之耶?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

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

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

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謂之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虛無,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是以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氣從以順,

各從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樂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樸。

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懼于物,故合于道,所

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邪?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

盛,齒更發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沖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三七,

腎氣平均,故真牙生而長極。四七,筋骨堅,發長極,身體盛壯。五七,陽明脈

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

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丈夫八歲,腎氣實,發長齒

更。二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

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滿壯。五八,腎氣衰,發墮

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八八,

天癸竭,精少,腎藏衰,形體皆極,則齒發去。腎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

之,故五藏盛,乃能瀉。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墮,天癸盡矣。故發鬢白,身體重,

行步不正,而無子耳。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壽過度,

氣脈常通,而腎氣有余也。此雖有子,男不過盡八八,女不過盡七七,而天地之

精氣皆竭矣。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數,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卻老而全形,

身年雖壽,能生子也。

黃帝曰:余聞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陰陽,呼吸精氣,獨立守神,

肌肉若一,故能壽敝天地,無有終時,此其道生。中古之時,有至人者,淳德全

道,和于陰陽,調于四時,去世離俗,積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間,視聽八達之外,

此蓋益其壽命而強者也,亦歸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

適嗜欲于世俗之間,無恚嗔之心,行不欲離于世,被服章,舉不欲觀于俗,外不

勞形于事,內無思想之患,以恬愉為務,以自得為功,形體不敝,精神不散,亦

可以百數。其次有賢人者,法則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從陰陽,分別四

時,將從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壽而有極時。

○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

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形,

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

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

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

秋為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

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

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

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

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氣,清凈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則日月不明,邪害空竅,

陽氣者閉塞,地氣者冒明,云霧不精,則上應白露不下。交通不表,萬物命故不

施,不施則名木多死。惡氣不發,風雨不節,白露不下,則菀槁不榮。賊風數至,

暴雨數起,天地四時不相保,與道相失,則未央絕滅。唯圣人從之,故身無奇病,

萬物不失,生氣不竭。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逆秋氣,

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

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故陰陽四時者,萬物

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圣

人行之,愚者佩之。

從陰陽則生,逆之則死,從之則治,逆之則亂。反順為逆,是謂內格。是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

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黃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

州九竅、五藏、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其生五,其氣三,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

此壽命之本也。

蒼天之氣清凈,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

序。故圣人摶精神,服天氣,而通神明。失之則內閉九竅,外壅肌肉,衛氣散解,

此謂自傷,氣之削也。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是故陽因

而上,衛外者也。

因于寒,欲如運樞,起居如驚,神氣乃浮。因于暑,汗,煩則喘喝,靜則多

言。體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濕,首如裹,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馳長,

短為拘,弛長為痿。因于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陽氣者,煩勞則張,精絕,辟積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視,耳閉不可

以聽,潰潰乎若壞都,汩汩乎不可止。

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傷于筋,縱,其若不容,

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見濕,乃生痤痱。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勞汗當風,寒薄為,郁乃痤。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開闔不得,寒氣

從之,乃生大僂。陷脈為瘺,留連肉腠。俞氣化薄,傳為善畏,及為驚駭。營氣

不從,逆于肉理,乃生癰腫。魄汗未盡,形弱而氣爍,穴俞以閉,發為風瘧。

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

之序也。

故病久則傳化,上下不并,良醫弗為。故陽畜積病死,而陽氣當隔,隔者當

瀉,不亟正治,粗乃敗之。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

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是故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

形乃困薄。

岐伯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

薄疾,并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藏氣爭,九竅不通。是以圣人陳陰陽,筋脈和

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

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為痔。因而大飲,

則氣逆。因而強力,腎氣乃傷,高骨乃壞。

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謂

圣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

因于露風,乃生寒熱。是以春傷于風,邪氣留連,乃為洞泄。夏傷于暑,秋

為瘧。秋傷于濕,上逆而咳,發為痿厥。冬傷于寒,春必溫病。四時之氣,更

傷五藏。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陰之五宮,傷在五味。是故味過于酸,肝氣以津,脾

氣乃絕。味過于咸,大骨氣勞,短肌,心氣抑。味過于甘,心氣喘滿,色黑,腎

氣不衡。味過于苦,脾氣不濡,胃氣乃厚。味過于辛,筋脈沮弛,精神乃央。是

故謹和五味,骨正筋柔,氣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則骨氣以精,謹道如法,長

有天命。

○金匱真言論篇第四

黃帝問曰:天有八風,經有五風,何謂?岐伯對曰:八風發邪,以為經風,

觸五藏,邪氣發病。所謂得四時之勝者,春勝長夏,長夏勝冬,冬勝夏,夏勝秋,

秋勝春,所謂四時之勝也。

東風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頸項;南風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脅;西風生

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風生于冬,病在腎,俞在腰股;中央為土,病在脾,

俞在脊。故春氣者病在頭,夏氣者病在藏,秋氣者病在肩背,冬氣者病在四支。

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脅,長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風瘧,冬善病痹厥。

故冬不按蹺,春不鼽衄,春不病頸項,仲夏不病胸脅,長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

病風瘧,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

病溫。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風瘧。此平人脈法也。

故曰: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

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

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夫言人之陰陽,則外為陽,內為陰。言人身之

陰陽,則背為陽,腹為陰。言人身之藏府中陰陽,則藏者為陰,府者為陽。肝心

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所以欲知陰中之陰、陽

中之陽者何也?為冬病在陰,夏病在陽,春病在陰,秋病在陽,皆視其所在,為

施針石也。故背為陽,陽中之陽,心也;背為陽,陽中之陰,肺也;腹為陰,陰

中之陰,腎也;腹為陰,陰中之陽,肝也;腹為陰,陰中之至陰,脾也。此皆陰

陽表里內外雌雄相輸應也,故以應天之陰陽也。

帝曰:五藏應四時,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東方青色,入通于肝,開竅

于目,藏精于肝,其病發驚駭,其味酸,其類草木,其畜雞,其谷麥,其應四時,

上為歲星,是以春氣在頭也,其音角,其數八,是以知病之在筋也,其臭臊。南

方赤色,入通于心,開竅于耳,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類火,其畜

羊,其谷黍,其應四時,上為熒惑星,是以知病之在脈也,其音徵,其數七,其

臭焦。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故病在舌本,其味甘,其類

土,其畜牛,其谷稷。其應四時,上為鎮星,是以知病之在肉也,其音宮,其數

五,其臭香。西方白色,入通于肺,開竅于鼻,藏精于肺,故病在背,其味辛,

其類金,其畜馬,其谷稻,其應四時,上為太白星,是以知病之在皮毛也,其音

商,其數九,其臭腥。北方黑色,入通于腎,開竅于二陰,藏精于腎,故病在溪,

其味咸,其類水,其畜彘。其谷豆,其應四時,上為辰星,是以知病之在骨也,

其音羽,其數六,其臭腐。故善為脈者,謹察五藏六府,一逆一從,陰陽、表里、

雌雄之紀,藏之心意,合心于精,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謂得道。

○陽應象大論篇第五

黃帝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

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積陽為天,積陰為地。陰靜陽躁,陽生陰長,陽殺陰藏。陽化氣,陰成形。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寒氣生濁,熱氣生清。清氣在下,則生飧泄;濁氣在上,

則生<月真脹。此陰陽反作,病之逆從也。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

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

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于味。陰味

出下竅,陽氣出上竅。味厚者為陰,薄為陰之陽。氣厚者為陽,薄為陽之陰。味

厚則泄,薄則通。氣薄則發泄,厚則發熱。壯火之氣衰,少火之氣壯。壯火食氣,

氣食少火,壯火散氣,少火生氣。氣味,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

陰勝則陽病,陽勝則陰病。陽勝則熱,陰勝則寒。重寒則熱,重熱則寒。寒

傷形,熱傷氣。氣傷痛,形傷腫。故先痛而后腫者,氣傷形也;先腫而后痛者,

形傷氣也。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寒勝則浮,濕勝則濡瀉。天有四時五行,

以生長收藏,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故喜怒傷

氣,寒暑傷形。暴怒傷陰,暴喜傷陽。厥氣上行,滿脈去形。喜怒不節,寒暑過

度,生乃不固。故重陰必陽,重陽必陰。故曰:冬傷于寒,春必溫病;春傷于風,

夏生飧泄;夏傷于暑,秋必瘧;秋傷于濕,冬生咳嗽。

帝曰:余聞上古圣人,論理人形,列別藏府,端絡經脈,會通六合,各從其

經;氣穴所發,各有處名;溪谷屬骨,皆有所起;分部逆從,各有條理;四時陰

陽,盡有經紀,外內之應,皆有表里,其信然乎?岐伯對曰:東方生風,風生木,

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為玄,在人為道,在地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為風,在地為木,在體為筋,在藏為肝,在

色為蒼,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在竅為目,在味為酸,在志為怒。

怒傷肝,悲勝怒;風傷筋,燥勝風;酸傷筋,辛勝酸。

南方生熱,熱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其在天為

熱,在地為火,在體為脈,在藏為心,在色為赤,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

為憂,在竅為舌,在味為苦,在志為喜。喜傷心,恐勝喜;熱傷氣,寒勝熱;苦

傷氣,咸勝苦。

中央生濕,濕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其在天為

濕,在地為土,在體為肉,在藏為脾,在色為黃,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

為噦,在竅為口,在味為甘,在志為思。思傷脾,怒勝思;濕傷肉,風勝濕;甘

傷肉,酸勝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腎,肺主鼻。其在

天為燥,在地為金,在體為皮毛,在藏為肺,在色為白,在音為商,在聲為哭,

在變動為咳,在竅為鼻,在味為辛,在志為憂。憂傷肺,喜勝憂;熱傷皮毛,寒

勝熱;辛傷皮毛,苦勝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腎主耳。其在天

為寒,在地為水,在體為骨,在藏為腎,在色為黑,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

動為栗,在竅為耳,在味為咸,在志為恐。恐傷腎,思勝恐;寒傷血,燥勝寒;

咸傷血,甘勝咸。

故曰: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

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征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故曰:陰在內,陽之守

也;陽在外,陰之使也。

帝曰:法陰陽奈何?岐伯曰:“陽勝則身熱,腠理閉,喘粗為之俯仰,汗不

出而熱,齒干以煩冤,腹滿死,能冬不能夏。陰勝則身寒,汗出,身常清,數栗

而寒,寒則厥,厥則腹滿死,能夏不能冬。此陰陽更勝之變,病之形能也。

帝曰:調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損八益,則二者可調,不知用此,則

早衰之節也。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

年六十,陰痿,氣大衰,九竅不利,下虛上實,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則強,

不知則老,故同出而名異耳。智者察同,愚者察異,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

則耳目聰明,身體輕強,老者復壯,壯者益治。是以圣人為無為之事,樂恬

之能,從欲快志于虛無之守,故壽命無窮,與天地終,此圣人之治身也。

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陰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滿東南,故東南

方陽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強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東方陽也,陽者其精

并于上,并于上則上明而下虛,故使耳目聰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陰也,陰者其

精并于下,并于下則下盛而上虛,故其耳目不聰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

在上則右甚,在下則左甚,此天地陰陽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故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紀,地有五里,故能為萬物之父母。清陽上天,

濁陰歸地,是故天地之動靜,神明為之綱紀,故能以生長收藏,終而復始。惟賢

人上配天以養頭,下象地以養足,中傍人事以養五藏。天氣通于肺,地氣通于嗌,

風氣通于肝,雷氣通于心,谷氣通于脾,雨氣通于腎。六經為川,腸胃為海,九

竅為水注之氣。以天地為之陰陽,陽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陽之氣,以天地之

疾風名之。暴氣象雷,逆氣象陽。故治不法天之紀,不用地之理,則災害至矣。

故邪風之至,疾如風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

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藏;水

谷之寒熱,感則害于六府;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

故善用針者,從陰引陽,從陽引陰,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

知里,以觀過與不及之理,見微得過,用之不殆。

善診者,察色按脈,先別陰陽;審清濁,而知部分;視喘息,聽聲音,而知

所苦;觀權衡規矩,而知病所主。按尺寸,觀浮沉滑澀,而知病所生。以治無過,

以診則不失矣。

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輕而揚之,因其

重而減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溫之以氣;精不足者,補之以味。其高者,

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滿者,瀉之于內;其有邪者,漬形以為汗;其

在皮者,汗而發之;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其實者,散而瀉之。審其陰陽,以別

柔剛,陽病治陰,陰病治陽,定其血氣,各守其鄉,血實宜決之,氣虛宜掣引之。

○陰陽離合論篇第六

黃帝問曰:余聞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大小月三百六十日成一

歲,人亦應之。今三陰三陽,不應陰陽,其故何也?岐伯對曰:陰陽者,數之可

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萬之大不可勝數,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載,

萬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陰處,名曰陰中之陰;則出地者,命曰陰中之陽。陽

予之正,陰為之主。故生因春,長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則天地四塞。陰

陽之變,其在人者,亦數之可數。

帝曰:愿聞三陰三陽之離合也。岐伯曰:圣人南面而立,前曰廣明,后曰太

沖,太沖之地,名曰少陰,少陰之上,名曰太陽,太陽根起于至陰,結于命門,

名曰陰中之陽。中身而上,名曰廣明。廣明之下,名曰太陰,太陰之前,名曰陽

明,陽明根起于厲兌,名曰陰中之陽。厥陰之表,名曰少陽,少陽根起于竅陰,

名曰陰中之少陽。是故三陽之離合也,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三經者,

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陽。

帝曰:愿聞三陰。岐伯曰:外者為陽,內者為陰,然則中為陰,其沖在下,

名曰太陰,太陰根起于隱白,名曰陰中之陰。太陰之后,名曰少陰,少陰根起于

涌泉,名曰陰中之少陰。少陰之前,名曰厥陰,厥陰根起于大敦,陰之絕陽,名

曰陰之絕陰。是故三陰之離合也,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三經者,不

得相失也,搏而勿沉,名曰一陰。陰陽<雩重々,積傳為一周,氣里形表而為相

成也。

○陰陽別論篇第七

黃帝問曰:人有四經十二從,何謂?岐伯對曰:四經應四時,十二從應十二

月,十二月應十二脈。

脈有陰陽,知陽者知陰,知陰者知陽。凡陽有五,五五二十五陽。所謂陰者,

真藏也,見則為敗,敗必死也。所謂陽者,胃脘之陽也。別于陽者,知病處也;

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別于陽者,知病忌時;

別于陰者,知死生之期。謹熟陰陽,無與眾謀。所謂陰陽者,去者為陰,至者為

陽;靜者為陰,動者為陽;遲者為陰,數者為陽。

凡持真脈之藏脈者,肝至懸絕,十八日死;心至懸絕,九日死;肺至懸絕,

十二日死;腎至懸絕,七日死;脾至懸絕,四日死。

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其傳為息賁者,

死不治。曰:三陽為病發寒熱,下為癰腫,及為痿厥;其傳為索澤,其傳

為頹疝。曰:一陽發病,少氣善咳、善泄;其傳為心掣,其傳為隔。二陽一陰發

病,主驚駭、背痛、善噫、善欠,名曰風厥。二陰一陽發病,善脹、心滿、善氣。

三陽三陰發病,為偏枯痿易,四支不舉。

鼓一陽曰鉤,鼓一陰曰毛,鼓陽勝急曰弦,鼓陽至而絕曰石,陰陽相過曰溜。

陰爭于內,陽擾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陰之所

生,和本曰和。是故剛與剛,陽氣破散,陰氣乃消亡。淖則剛柔不和,經氣乃絕。

死陰之屬,不過三日而死;生陽之屬,不過四日而已。所謂生陽死陰者,肝

之心謂之生陽,心之肺謂之死陰,肺之腎謂之重陰,腎之脾謂之辟陰,死不治。

結陽者,腫四支。結陰者,便血一升,再結二升,三結三升。陰陽結斜,多

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二陽結謂之消,三陽結謂之隔,三陰結謂之水,一陰一

陽結謂之喉痹。陰搏陽別謂之有子。陰陽虛腸死。陽加于陰謂之汗。陰虛陽搏

謂之崩。三陰俱搏,二十日夜半死。二陰俱搏,十三日夕時死。一陰俱搏,十日

死。三陽俱搏且鼓,三日死。三陰三陽俱搏,心腹滿,發盡,不得隱曲,五日死。

二陽俱搏,其病溫,死不治,不過十日死。

○靈蘭秘典論篇第八

黃帝問曰:愿聞十二藏之相使,貴賤何如?岐伯對曰:悉乎哉問也,請遂言

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

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脾

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

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

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則下

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

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至道在微,變化無窮,孰知其原!窘乎哉,消者瞿瞿,孰知其要!閔閔之當,

孰者為良!恍惚之數,生于毫厘,毫厘之數,起于度量,千之萬之,可以益大,

推之大之,其形乃制。黃帝曰:善哉。余聞精光之道,大圣之業,而宣明大道,

非齋戒擇吉日,不敢受也。黃帝乃擇吉日良兆,而藏靈蘭之室,以傳保焉。

○六節藏象論篇第九

黃帝問曰:余聞天以六六之節,以成一歲,人以九九制會,計人亦有三百六

十五節,以為天地久矣。不知其所謂也?岐伯對曰:昭乎哉問也,請遂言之。夫

六六之節,九九制會者,所以正天之度、氣之數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

氣數者,所以紀化生之用也。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行有分紀,周

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歲,積氣

余而盈閏矣。立端于始,表正于中,推余于終,而天度畢矣。

帝曰:余已聞天度矣,愿聞氣數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為節,地以九

九制會,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復而終歲,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

天者,生之本,本于陰陽,其氣九州九竅,皆通乎天氣。故其生五,其氣三,三

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則為九,九分為九野,九野為九藏,

故形藏四,神藏五,合為九藏以應之也。

帝曰:余已聞六六九九之會也,夫子言積氣盈閏,愿聞何為氣?請夫子發蒙

解惑焉。岐伯曰:此上帝所秘,先師傳之也。帝曰:請遂聞之。岐伯曰:五日謂

之候,三候謂之氣,六氣謂之時,四時謂之歲,而各從其主治焉。五運相襲,而

皆治之,終期之日,周而復始,時立氣布,如環無端,候亦同法。故曰:不知年

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

帝曰:五運之始,如環無端,其太過不及何如?岐伯曰:五氣更立,各有所

勝,盛虛之變,此其常也。帝曰:平氣何如?岐伯曰:無過者也。帝曰:太過不

及奈何?岐伯曰:在經有也。帝曰:何謂所勝?岐伯曰:春勝長夏,長夏勝冬,

冬勝夏,夏勝秋,秋勝春,所謂得五行時之勝,各以氣命其藏。

帝曰:何以知其勝?岐伯曰:求其至也,皆歸始春,未至而至,此謂太過,

則薄所不勝,而乘所勝也,命曰氣淫。至而不至,此謂不及,則所勝妄行,而所

生受病,所不勝薄之也,命曰氣迫。所謂求其至者,氣至之時也。謹候其時,氣

可與期,失時反候,五治不分,邪僻內生,工不能禁也。

帝曰:有不襲乎?岐伯曰:蒼天之氣,不得無常也。氣之不襲,是謂非常,

非常則變矣。帝曰:非常而變奈何?岐伯曰:變至則病,所勝則微,所不勝則甚,

因而重感于邪,則死矣。故非其時則微,當其時則甚也。

帝曰:善。余聞氣合而有形,因變以正名。天地之運,陰陽之化,其于萬物,

孰少孰多,可得聞乎?岐伯曰:悉哉問也,天至廣不可度,地至大不可量,大神

靈問,請陳其方。草生五色,五色之變,不可勝視,草生五味,五味之美,不可

勝極。嗜欲不同,各有所通。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五氣入鼻,藏于心

肺,上使五色修明,音聲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

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帝曰:藏象何如?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變也,其華在面;其充在血

脈,為陽中之太陽,通于夏氣。肺者,氣之本,魄之處也;其華在毛,其充在皮,

為陽中之太陰,通于秋氣。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其充

在骨,為陰中之少陰,通于冬氣。肝者,罷極之本,魂之居也;其華在爪,其充

在筋,以生血氣,其味酸,其色蒼,此為陽中之少陽,通于春氣。脾胃大腸小腸

三焦膀胱者,倉廩之本,營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轉味而入出者也,其華

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黃,此至陰之類,通于土氣。凡十一藏,取

決于膽也。

故人迎一盛病在少陽,二盛病在太陽,三盛病在陽明,四盛已上為格陽。寸

口一盛病在厥陰,二盛病在少陰,三盛病在太陰,四盛已上為關陰。人迎與寸口

俱盛四倍已上為關格,關格之脈羸,不能極于天地之精氣,則死矣。

○五藏生成篇第十

心之合脈也,其榮色也,其主腎也。肺之合皮也,其榮毛也,其主心也。肝

之合筋也,其榮爪也,其主肺也。脾之合肉也,其榮唇也,其主肝也。腎之合骨

也,其榮發也,其主脾也。

是故多食咸,則脈凝泣而變色;多食苦,則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則筋急而

爪枯;多食酸,則肉胝<月芻而唇揭;多食甘,則骨痛而發落,此五味之所傷也。

故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腎欲咸,此五味之合五藏之氣也。

故色見青如草茲者死,黃如枳實者死,黑如者死,赤如血者死,

白如枯骨者死,此五色之見死也。青如翠羽者生,赤如雞冠者生,黃如蟹腹者生,

白如豕膏者生,黑如烏羽者生,此五色之見生也。生于心,如以縞裹朱;生于肺,

如以縞裹紅;生于肝,如以縞裹紺;生于脾,如以縞裹栝樓實;生于腎,如以縞

裹紫,此五藏所生之外榮也。

色味當五藏:白當肺、辛,赤當心、苦,青當肝、酸,黃當脾、甘,黑當腎、

咸。故白當皮,赤當脈,青當筋,黃當肉,黑當骨。

諸脈者皆屬于目,諸髓者皆屬于腦,諸筋者皆屬于節,諸血者皆屬于心,諸

氣者皆屬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故人臥血歸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足受血

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攝。臥出而風吹之,血凝于膚者為痹,凝于

脈者為泣,凝于足者為厥,此三者,血行而不得反其空,故為痹厥也。人有大谷

十二分,小溪三百五十四名,少十二俞,此皆衛氣之所留止,邪氣之所客也,針

石緣而去之。

診病之始,五決為紀,欲知其始,先建其母。所謂五決者,五脈也。是以頭

痛巔疾,下虛上實,過在足少陰、巨陽,甚則入腎。徇蒙招尤,目冥耳聾,下實

上虛,過在足少陽、厥陰,甚則入肝。腹滿<月真脹,支鬲脅,下厥上冒,過

在足太陰、陽明。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心煩頭痛,病在鬲

中,過在手巨陽、少陰。

夫脈之小大滑澀浮沉,可以指別;五藏之象,可以類推;五藏相音,可以意

識;五色微診,可以目察。能合脈色,可以萬全。赤,脈之至也,喘而堅,診曰

有積氣在中,時害于食,名曰心痹,得之外疾,思慮而心虛,故邪從之。白,脈

之至也,喘而浮,上虛下實,驚,有積氣在胸中,喘而虛,名曰肺痹,寒熱,得

之醉而使內也。青,脈之至也,長而左右彈,有積氣在心下支,名曰肝痹,

得之寒濕,與疝同法,腰痛足清頭痛。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

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黑,脈之至也,上堅而

大,有積氣在小腹與陰,名曰腎痹,得之沐浴清水而臥。

凡相五色之奇脈,面黃目青,面黃目赤,面黃目白,面黃目黑者,皆不死也。

面青目赤,面赤目白,面青目黑,面黑目白,面赤目青,皆死也。

○五藏別論篇第十一

黃帝問曰:余聞方士,或以腦髓為藏,或以腸胃為藏,或以為府,敢問更相

反,皆自謂是,不知其道,愿聞其說。岐伯對曰:腦、髓、骨、脈、膽、女子胞,

此六者,地氣之所生也,皆藏于陰而象于地,故藏而不瀉,名曰奇恒之府。夫胃、

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瀉而不藏,此

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魄門亦為五藏使,水谷不得

久藏。所謂五藏者,藏精氣而不瀉也,故滿而不能實。六府者,傳化物而不藏,

故實而不能滿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則胃實而腸虛;食下,則腸實而胃虛。

故曰實而不滿,滿而不實也。

帝曰:氣口何以獨為五藏主?岐伯曰: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

味入口,藏于胃以養五藏氣,氣口亦太陰也,是以五藏六府之氣味,皆出于胃,

變見于氣口。故五氣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為之不利也。凡治病必察

其下,適其脈,觀其志意,與其病也。拘于鬼神者,不可與言至德。惡于針石者,

不可與言至巧。病不許治者,病必不治,治之無功矣。

○異法方宜論篇第十二

黃帝問曰: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對曰:地勢使然

也。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魚鹽之地,海濱傍水。其民食魚而嗜咸,皆

安其處,美其食,魚者使人熱中,鹽者勝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為癰瘍,

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西方者,金玉之域,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

強,其民不衣而褐薦,其民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其病生于內,其治

宜毒藥。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北方者,天地所閉藏之域也,其地高陵居,風寒冰洌。其民樂野處而乳食,

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故灸者,亦從北方來。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盛處也,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其

民嗜酸而食。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故九針者,亦

從南方來。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故其病多痿

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蹺,故導引按蹺者,亦從中央出也。

故圣人雜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異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

大體也。

○移精變氣論篇第十三

黃帝問曰:余聞古之治病,惟其移精變氣,可祝由而已。今世治病,毒藥治

其內,針石治其外,或愈或不愈,何也?岐伯對曰:往古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

避寒,陰居以避暑,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宦之形,此恬之世,邪不能深入

也。故毒藥不能治其內,針石不能治其外,故可移精祝由而已。當今之世不然,

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又失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夕,

內至五藏骨髓,外傷空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故祝由不能已也。

帝曰:善。余欲臨病人,觀死生,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可得聞乎?

岐伯曰: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

明,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變化相移,以觀其妙,以知其

要。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色以應日,脈以應月,常求其要,則其要也。夫色

之變化,以應四時之脈,此上帝之所貴,以合于神明也,所以遠死而近生。生道

以長,命曰圣王。

中古之治,病至而治之,湯液十日,以去八風五痹之病。十日不已,治以草

蘇草之枝,本末為助,標本已得,邪氣乃服。暮世之治病也則不然,治不本四

時,不知日月,不審逆從,病形已成,乃欲微針治其外,湯液治其內,粗工兇兇,

以為可攻,故病未已,新病復起。

帝曰:愿聞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逆

從倒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國。去故就新,乃得真人。

帝曰:余聞其要于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余之所知也。岐伯曰:治之

極于一。帝曰:何謂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帝曰:奈何?岐伯曰:閉戶塞牖,

系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黃帝問曰:為五谷湯液及醪醴奈何?岐伯對曰:必以稻米,炊之稻薪,稻米

者完,稻薪者堅。帝曰:何以然?岐伯曰:此得天地之和,高下之宜,故能至完,

伐取得時,故能至堅也。

帝曰:上古圣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圣人之作湯液醪

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德稍衰,邪氣時

至,服之萬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已何也?岐伯曰: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

石針艾治其外也。

帝曰:形弊血盡而功不立者何?岐伯曰:神不使也。帝曰:何謂神不使?岐

伯曰:針石,道也。精神不進,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今精壞神去,榮衛不可

復收。何者?嗜欲無窮,而憂患不止,精氣弛壞,榮泣衛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

帝曰:夫病之始生也,極微極精,必先入結于皮膚。今良工皆稱曰:病成,

名曰逆,則針石不能治,良藥不能及也。今良工皆得其法,守其數,親戚兄弟遠

近,音聲日聞于耳,五色日見于目,而病不愈者,亦何暇不早乎?岐伯曰:病為

本,工為標,標本不得,邪氣不服,此之謂也。

帝曰:其有不從毫毛而生,五藏陽以竭也,津液充郭,其魄獨居,精孤于內,

氣耗于外,形不可與衣相保,此四極急而動中,是氣拒于內,而形施于外,治之

奈何?岐伯曰:平治于權衡,去宛陳,微動四極,溫衣,繆刺其處,以復其形。

開鬼門,潔凈府,精以時服,五陽已布,疏滌五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

保,巨氣乃平。帝曰:善。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黃帝問曰:余聞揆度奇恒,所指不同,用之奈何?岐伯對曰:揆度者,度病

之淺深也。奇恒者,言奇病也。請言道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恒,道在于一。

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之玉版,命曰合玉機。

容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治,十日已。其見深者,

必齊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色夭面脫,不治,百

日盡已。脈短氣絕死,病溫虛甚死。

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上為逆,下為從。女子右為逆,左為從;男子左

為逆,右為從。易,重陽死,重陰死。陰陽反他,治在權衡相奪,奇恒事也,揆

度事也。

搏脈痹,寒熱之交。脈孤為消氣,虛泄為奪血。孤為逆,虛為從。行奇恒

之法,以太陰始。行所不勝曰逆,逆則死;行所勝曰從,從則活。八風四時之勝,

終而復始,逆行一過,不復可數,論要畢矣。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岐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

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

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

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

故春刺散俞,及與分理,血出而止,甚者傳氣,間者環也。夏刺絡俞,見血

而止,盡氣閉環,痛病必下。秋刺皮膚,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冬刺俞竅

于分理,甚者直下,間者散下。

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淫骨髓,病不能

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春刺秋分,筋攣,逆氣環為咳嗽,病不愈,令人時

驚,又且哭。春刺冬分,邪氣著藏,令人脹,病不愈,又且欲言語。

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解墮。夏刺秋分,病不愈,令人心中欲無言,惕惕

如人將捕之。夏刺冬分,病不愈,令人少氣,時欲怒。

秋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秋刺夏分,病不已,令

人益嗜臥,又且善夢。秋刺冬分,病不已,令人灑灑時寒。

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臥不能眠,眠而有見。冬刺夏分,病不愈,氣上,

發為諸痹。冬刺秋分,病不已,令人善渴。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藏。中心者環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腎者七日死,中肺

者五日死,中鬲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刺避五藏者,知逆從

也。所謂從者,鬲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刺胸腹者,必以布著之,乃從

單布上刺,刺之不愈復刺。刺針必肅,刺腫搖針,經刺勿搖,此刺之道也。

帝曰:愿聞十二經脈之終奈何?岐伯曰: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瘛,

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少陽終者,耳聾百節皆縱,目絕系,絕系一日

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陽明終者,口目動作,善驚妄言,色黃,其上

下經盛,不仁,則終矣。少陰終者,面黑齒長而垢,腹脹閉,上下不通而終矣。

太陰終者,腹脹閉不得息,善噫善嘔,嘔則逆,逆則面赤,不逆則上下不通,不

通則面黑皮毛焦而終矣。厥陰終者,中熱嗌干,善溺心煩,甚則舌卷卵上縮而終

矣。此十二經之所敗也。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黃帝問曰:診法何如?岐伯對曰:診法常以平旦,陰氣未動,陽氣未散,飲

食未進,經脈未盛,絡脈調勻,氣血未亂,故乃可診有過之脈。切脈動靜而視精

明,察五色,觀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強弱,形之盛衰,以此參伍,決死生之分。

夫脈者,血之府也,長則氣治,短則氣病,數則煩心,大則病進,上盛則氣

高,下盛則氣脹,代則氣衰,細則氣少,澀則心痛,渾渾革至如涌泉,病進而色

弊,綿綿其去如弦絕,死。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鵝羽,不欲如

鹽;青欲如蒼璧之澤,不欲如藍;黃欲如羅裹雄黃,不欲如黃土;黑欲如重漆色,

不欲如地蒼。五色精微象見矣,其壽不久也。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

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

五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滿,氣勝傷恐者,聲如從室中言,是中氣之濕也。

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衣被不斂,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此神明

之亂也。倉廩不藏者,是門戶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

失守者死。夫五藏者,身之強也,頭者精明之府,頭傾視深,精神將奪矣。背者

胸中之府,背曲肩隨,府將壞矣。腰者腎之府,轉搖不能,腎將憊矣。膝者筋之

府,屈伸不能,行則僂附,筋將憊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則振掉,骨將

憊矣。得強則生,失強則死。

岐伯曰:反四時者,有余為精,不足為消。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

余為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帝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奈

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岐伯曰: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

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

為冬之怒,四變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

權。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

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微妙

在脈,不可不察,察之有紀,從陰陽始,始之有經,從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時

為宜,補瀉勿失,與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

脈合陰陽。

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則夢相殺毀傷;上

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予,甚饑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盛則夢

哭;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春日浮,如魚之游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

有余;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內者按

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其軟而散者,當消環自已。肺脈搏堅而長,

當病唾血;其軟而散者,當病灌汗,至令不復散發也。肝脈搏堅而長,色不青,

當病墜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其軟而散,色澤者,當病溢飲,溢飲者渴

暴多飲,而易入肌皮腸胃之外也。胃脈搏堅而長,其色赤,當病折髀;其軟而散

者,當病食痹。脾脈搏堅而長,其色黃,當病少氣;其軟而散,色不澤者,當病

足<骨行腫,若水狀也。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當病折腰;其軟而散者,

當病少血,至令不復也。

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何如?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

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牡藏,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帝曰:病成而變何

謂?岐伯曰:風成為寒熱,癉成為消中,厥成為巔疾,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

病之變化,不可勝數。帝曰:諸癰腫筋攣骨痛,此皆安生?岐伯曰:此寒氣之腫,

八風之變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此四時之病,以其勝治之愈也。

帝曰:有故病五藏發動,因傷脈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岐伯曰:悉

乎哉問也!征其脈小色不奪者,新病也;征其脈不奪其色奪者,此久病也;征其

脈與五色俱奪者,此久病也;征其脈與五色俱不奪者,新病也。肝與腎脈并至,

其色蒼赤,當病毀傷不見血,已見血,濕若中水也。

尺內兩傍,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里以候腹。中附上,左外以候肝,內

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

心,內以候膻中。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

腹腰股膝脛足中事也。

粗大者,陰不足陽有余,為熱中也。來疾去徐,上實下虛,為厥巔疾;來徐

去疾,上虛下實,為惡風也。故中惡風者,陽氣受也。有脈俱沉細數者,少陰厥

也;沉細數散者,寒熱也;浮而散者為仆。諸浮不躁者皆在陽,則為熱;其

有躁者在手。諸細而沉者皆在陰,則為骨痛;其有靜者在足。數動一代者,病在

陽之脈也,泄及便膿血。諸過者切之,澀者陽氣有余也,滑者陰氣有余也。陽氣

有余為身熱無汗,陰氣有余為多汗身寒,陰陽有余則無汗而寒。推而外之,內而

不外,有心腹積也。推而內之,外而不內,身有熱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

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頭項痛也。按之至骨,脈氣少者,腰脊痛而身有

痹也。


上一章  |  王牌醫生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