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山307回、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仙俠>> 靈山 >>靈山最新章節列表 >> 307回、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307回、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徐公子勝治  分類: 古典仙俠 | 仙俠 | 梅溪 | 梅振衣 | 徐公子勝治 | 靈山 
訂閱:

靈山十五卷:雙塔寺

八仙過海之時。\\\\\\\不知人間已大亂。

梅振衣當年帶走了楊玉環。而李隆基將壽王妃楊玉奴接進宮中冊封為貴妃。盡極寵愛。沉迷于聲色之娛怠于政事。內用權臣李林甫、楊國忠。外放安祿山做大。而安祿山與楊國忠將相不和。互有疑忌之心。

楊國忠就是楊貴妃的堂兄。歷史上的楊貴妃叫什么名字其實并不清楚。《新唐書》與《舊唐書》兩部史料中根本沒有記載。宋代司馬光編撰的《資治通鑒》中也沒有提及。只是在她被賜死百年之后。文人的野史雜記中杜撰“楊貴妃小字玉環”流傳后世。梅振衣穿越前聽到的自然是楊玉環的名字。

唐代也有文人記述“玉奴。太真小字也”。也許是因為玉奴這個名字不如玉環好聽。后世文人寧愿引用楊玉環之名。千年流傳究竟是怎么回事。恐怕連經歷過那個時代的梅振衣都說不清楚。

唐代疆域廣闊。各族雜居融合。盡顯盛世懷柔胸襟。唐初時因連年征戰開疆擴土。在各地實行府兵制。極重京畿與各州府政權軍事。到了開元年間。承平日久國中無事。只有邊疆時有襲擾。大唐于邊地設十兵鎮。每鎮節度使或經略使兼管數州行政、財稅、戶口、土地、軍事大權。漸漸形成了外實內虛的格局。成為了權的隱患。

楊貴妃與安祿山之間的關系極為親昵。也有點亂。玄宗也過于重用和信任能征善戰地安祿山。任命他一人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大唐五十萬邊軍中。有二十萬由安祿山指揮。而且是經歷戰陣磨礪最精銳的。與此同時。長安一帶的京畿守軍卻不滿十萬。

在這么一種形勢下。稍微有點野心的人。恐怕都會生出別的想法來。安祿山一直在招兵買馬壯大親信勢力。

河西節度使王忠嗣與宰相楊國忠先后上告安祿山謀反。李隆基只推說不信。史上記載李隆基晚來昏聵。也有一定地道理。但李隆基做為一代有為英主。真的就這么完全糊涂了嗎?李隆基此時已經有些看出來形勢不對了。但是養虎已成患。處理起來十分棘手。

李隆基此人號大喜功。安祿山確實軍功卓著。是在天子寵幸之下一手提拔起來地。若無據說此人謀反。豈不是在打李隆基自己的臉?另一方面。大將擁重兵在外。別人怎么議論都好說。若是有人上告邊將謀反。天子直接就點頭說一句“我信”。只要傳出風聲。恐怕真得將邊將給逼反

皇太子李亨也上奏說安祿山有不臣之跡。他可是未來的國君。李隆基也考慮處置這件國忠的建議。招安祿山入朝覲見。

如果是你領軍在外。擁有與中央分庭抗禮地實力。朝中有人你有謀逆之心。你有什么選擇?無非兩條路可走。其一就是以實際行動表示清白。其二是立刻造反自保。這兩條路的結果都很難測。安祿山首先選擇了第一條路。他接到詔書之后。立刻飛馳進京。

楊國忠曾對天子說過。若安祿山想造反必不敢來。結果安祿山真來了。搞得他很尷尬。天寶十三年(公元754年)正月。安祿山進京拜見天子哭訴:“臣本胡人。陛下不次擢用。累居節制。恩出常人。楊國忠妒嫉。欲謀害臣。臣死無日矣。”

李隆基好言勸慰。并重加封賞。加封他為尚書左仆射。又蔭封其子。多賜房宅、田地、奴婢。恩寵依然如故。這年三月安祿山離京回范陽時。李隆基親自相送。臨別還把御衣脫了下來披在他的身上。好一幅君仁臣恭的感人場也許會問。假如把安祿山殺了或者找個借口把他扣在長安。是否就能阻止安史之亂呢?李隆基動沒動過這個念頭。宰相楊國忠與太子李亨有沒有過這個打算?已不得而知。

但以當時的形勢推演。若真的把安祿山給殺了或關起個結果——這場反叛會提前到來。安祿山地兒子安慶緒與部將史思明等。各懷野心都不是省油的燈。若安祿山陷于長安。這些人極有可能會立刻起兵。而當時安祿山畢竟未反。也沒有任何反叛的直接證據。

李隆基選擇了安撫安祿山。以求緩兵之計。這是無可奈何的明智之舉但絕對稱不上英明。玄宗晚年寵愛楊貴妃確實怠政昏聵。否則也造成不了這種養虎難除的局面。他對楊國忠以及安祿山都猶豫不忍、任用不當。偏偏這兩人得勢與楊貴妃都有關聯。

安祿山離開長安如驚弓之鳥。一路馬不停蹄趕到黃河岸邊。換馬乘船順流而下晝夜兼程。趕回了自己的老巢范陽。

到了第二年正月。安祿山上表朝廷。請求提拔三十二名外族番將取代原先的邊鎮漢將。猶豫不決的李隆基終于開始考慮怎么處置安祿山了。去年安祿山來長安時。李隆基就打算加授同平章事。將他留在長安入朝拜相。既地位尊榮遠離邊鎮大軍。

當時楊國忠奏道:“祿山雖有軍功。目不知書。豈可為宰相!制書若下。恐四夷輕唐。”李隆基也就放棄了打算。而此時李隆基又一次準備下詔。讓安祿山入朝拜相。楊國忠深為嫉恨安祿山。怎肯讓他入朝分權。煽動群臣勸決。

楊國忠天真的以為。只要憑朝廷地一紙問罪詔書。就可以除掉安祿山。在長安又做了一件事。指使京兆尹衙門以搜查反狀為借口。派人抄了安祿山在長安的府邸。抓了安府地門客李超等人。送御史臺問罪。安祿山聽到這個消息心知不妙。從此稱病不見客。再也不肯回長安了。反叛之舉已騎虎難下。

這一年六月。榮義郡主在長安與安祿山之子安慶宗完婚。李隆基詔安祿山進京參加婚禮。安祿山推辭有病未來。這一年十一月。天子派使者去范陽查看安祿山病情的虛實。安祿山趁機偽造詔書。對部下道:“天子有密旨。令祿山將兵入朝討楊國忠。\\\\\\\諸君宜即從軍。”然后起兵造反。

從一開始。安祿山未必有反叛之心。一方面是李隆基一手將他推到了那個風口浪尖、左右為難的位置;另一方面朝中一系列的事件發生。逼得安祿山不得不反。究竟是哪一方面因素更重要。恐怕連安祿山自己都說不清。總之。安史之亂開始了。

當時天下太平百年。百姓不識兵戈。地方守備軍馬別說上戰場。有生以來就連廝殺地場面都沒見過。哪能擋得住安祿山麾下養精蓄銳地虎狼之師?安祿山揮軍勢如破竹。僅僅用了三十五天時間就長驅直洛陽。第二年他在洛陽稱帝。立國號大燕。

大唐朝廷調集軍馬。派高仙芝、封常清據守潼關。命各道軍鎮兵馬馳援京師。大將軍郭子儀、李光弼從河北進軍側翼攻擊叛軍的后方。一時之間遏制了叛軍地勢頭。

大唐百年積威。李隆基此時還生活在盛世的幻想中。沒有把安祿山太當一回事。想速戰速決很快平定叛亂。監軍宦官邊令誠在潼關軍中索賄未成。回長安向天子狀告潼關守將封常清、高仙芝虛張賊勢、怯敵避戰。棄陜地數百里。動搖軍心。

李隆基早就對戰事不滿。聽信此言下詔斬了封常清與高仙芝。命在長安養病的哥舒翰為帥。率領臨時調集的二十萬大軍出潼關與安祿山決戰。結果唐軍大敗。哥舒翰被俘投降。安祿山趁勢攻占了潼關。

潼關一失。長安城以東無兵可用、無險可守。李隆基帶著楊貴妃、太子李亨、宰相楊國忠等。在羽林禁軍地護衛下倉皇逃離了長安向南而去。十天后。安祿山的叛軍占領了長安。聲勢一時達到頂點。

安祿山稱帝。又占領了國都。自以為大功告成。并未向西南追擊。日夜縱酒聲色娛情。而且這個時候安祿山的身體也不行了。他一直過于肥胖。按現在的話來說。晚年可及一系列并發癥。縱欲之下身體日衰。脾氣也越來越暴躁。視力漸漸減退。甚至連東西都看不見了。

且不說大燕皇帝安祿山如何。只說大唐皇帝李隆基倉皇南逃。兩天后來到馬嵬驛。在這里又發生了一場撲朔迷離的宮廷政變。史稱馬嵬兵變。幕后的指使者疑是皇太子李亨。

李亨今年四十五歲了。立為太子已經十八年。早就有些等不及了。早年李隆基寵幸武惠妃。聽信讒言殺了三個親生兒子。原忠王李亨也險些遭殃。武惠妃死后他被立為太子。戰戰兢兢過了這么多年。對父皇以及朝中權臣早有不滿。

安祿山反叛之事。李亨認為自己早就提醒過父皇。父皇卻未能阻止。已經不適合再掌大權。該自己上臺了。他知道禁軍中深恨楊國忠的人不在少數。此為軍心可用。等逃出長安之后。這一天夜間。李亨命東宮宦官李輔國密招禁軍統領陳玄禮。策劃以除掉楊國忠為借口發動兵變。而此時李隆基還蒙在鼓里。

此番南逃。隨駕地不僅有禁軍和大臣。還有各屬國的使節。第二天早上開飯的時候。二十多位吐蕃使節去找陳玄禮要吃的。陳玄禮卻說沒有。讓他們去找宰相楊國忠。

馬嵬驛旁有一座沉玉寺。是玄宗臨時安身的行宮。這一走出佛堂上馬。就被一伙吐蕃使節攔住。圍著他要吃的。情急之下說話嘰里咕嚕夾雜著番語。還沒等楊國忠答話。寺外職守的禁軍就大喊道:“楊國忠串通胡番謀反!”一箭射來正中馬鞍。

楊國忠受驚落馬。急忙逃進馬嵬驛。被羽林軍追上一刀砍死。士兵接著殺了楊國忠的姐姐韓國夫人、妹妹秦國夫人以及妻子家眷。御史大夫魏方喝止禁軍。也被殺。左相韋見素被打地頭破血流。陳玄禮及時現身約束士兵才救了他一命。

殺楊國忠只是第一步試探。一旦成功見軍心可用。陳玄禮就開始了第二步地逼宮。率軍圍住了沉玉寺。喧鬧聲驚動了李隆基。問左右發生了什么事。門外有人稟報楊國忠謀反被誅。天子大驚失色但已無計可施。派內侍高力士宣旨請軍士退下。羽林軍不退。李隆基只得親自出門安撫。

見天子到來。陳玄禮下馬跪拜道:“楊國忠謀反。已被誅殺。其妹楊貴妃不該再侍奉陛下。愿陛下割愛。將楊貴妃處死。”

李隆基晃了晃。若不是高力士在一旁攙扶。他差點軟倒在地。僅僅幾天功夫。堂堂的萬乘天子竟淪落到如此地步。眾叛親離。竟連自己最心愛的女人都保不住。李隆基良久不答話。而陳玄禮跪地不就這么僵持著。

李隆基還想維護天子的尊嚴。最后拄杖道:“朕自會處置!”轉身走進了沉玉寺。而大軍仍圍在寺外不退。旁觀地大臣也看清了形勢。京兆司錄參軍韋諤追進寺中勸道:“今眾怒難犯。安危只在旦夕之間。愿陛下早做決斷。”說著跪在地上向李隆基連連磕頭。

等韋諤抬起頭時。只見頭發花白的皇上早已淚流滿面。口中喃喃自語道:“貴妃常居深宮。安知國忠反謀?”

李隆基心里很清楚。楊國忠并無兵權。在如今這種情況根本不可能造反。同時他也明白有人嫉恨楊國忠。一定要殺之而后快。可惜這些話他說不出來。為形勢所逼。士兵不聽自己地號令。他不得不承認楊國忠謀反。既然如此。只能辯解楊貴妃并不知情。

高力士勸道:“貴妃誠無罪。但楊國忠既誅。眾將士怎會安心讓她侍奉陛下左右?將士安寧。陛下才有安寧。”這話已經很露骨了。眾將士擅自殺了楊國忠。怎么會留下楊貴妃呢。難道還等她將來報仇算帳嗎?李隆基要想自保。只能順應眾人之意。

李隆基萬般無奈。命高力士將楊貴妃牽到沉玉寺后院一棵梨樹下。賜一丈白綾自縊。楊玉奴時年三十八歲。這些年倉皇出逃仍帶她隨行。可見恩寵未減。

可憐楊妃直到高力士捧白綾而來才清楚發生了什么事。眼淚如斷線地珍珠撲簌簌灑落。全身都在發顫。扶案問道:“天子何在?”

高力士不敢抬頭。低聲答道:“山河破碎。天子無威。六軍逼宮門外。貴妃娘娘莫要怪罪。”

正在說話間。高力士耳中突然傳來細細的卻又很清晰地聲音:“高力士。你將親手縊楊妃。請聽我言。”他吃了一驚。抬頭轉身望去。那個聲音又說道:“莫顧盼左右。我非你所能見。按我說地做就行!”

高力士縊死楊貴妃。玄宗下令將尸身抬到佛堂中。讓陳玄禮等將領前來查看。陳玄禮等人脫去甲胄叩頭道:“臣等為社稷大計。誅殺楊逆。未尊圣旨。請賜矯制之罪。”

李隆基只能安撫道:“朕識人不明。以至今日之亂。欲往蜀地重整軍馬平叛。爾等皆國之志士。應加爵賞。何罪之有?”

眾將士一齊拜倒高呼萬歲。天子命高力士草草掩葬楊貴妃。默默灑淚不語。眾將士整頓軍馬繼續護駕前行。這場兵變告一段落。然而離開馬嵬驛還沒有多遠。當地的一伙鄉紳跪地攔駕。代表“百姓”請命。請求留下皇太子李亨率軍平叛。羽林軍眾將士也一見這個場面。李隆基已心知肚明。這分明是太子一手安排的。就是要奪權將自己架空再一腳踢開。但如今將士之心已隨太子。也不可能再聽李隆基的號令了。如果李隆基繼續掌權。將來翻過身來平定天下。這些人都會擔心自己的安危。只有擁太子上位才能保住身家。

李隆基無奈。只得留下太子。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領軍平叛。李亨率領羽林軍大部與父皇分道揚鑣。北上靈州收攏西北邊鎮軍馬去了。而李隆基在一隊禁軍的護衛下。繼續南行入蜀。于七月二十八日到達成都。

李隆基在大唐天寶十五年(公元756年)六月十二日逃離長安。六月十四日到馬嵬驛遇兵變縊殺楊貴妃。隨即遭遇太子奪權。李隆基做為一代盛世帝王。并不安心被兒子擺布。南行途中的七月十五日。他做了最后一次掙扎。下了一道詔書。史稱“分制詔”。

命太子李亨為天下兵馬元帥。領朔方、河東。平盧節度都使。至靈州召集西北邊鎮軍馬。南取長安、洛陽。

命永王李為山南東道、嶺南、黔中、江南西道節度使。沿長江而下。沿途招募士卒軍馬、甲仗糧草。北上平叛。

這是分兵兩路地戰略。而以當時的形勢看。北方戰亂南長江流域。也是為防止黃河流域戰勢不利所做的長遠打算。李隆基還有些不甘心。并不想這么快就退下歷史舞臺的最高峰。還想玩諸子、諸將制衡的帝王術。

可惜這一道分制詔下晚事如何。請登陸。


上一章  |  靈山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