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盛唐第五百九十三章 前奏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幻之盛唐 >>幻之盛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五百九十三章 前奏

第五百九十三章 前奏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貓疲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貓疲 | 幻之盛唐 

“隱公啊,還是形同戲言一般的就封傳說中海外仙山。。。天子莫非有所指”

這是薛景仙的第一反應。

“至少證明天子存留敘用之意,不管怎么說,這個爵位沒能高過郭李兩府,。。這顯然是給子孫留有余地啊。。”

出自鄭元和樂觀的說法

照例是一大堆看起來恩榮隆重的封賞追贈,不過賜金賜錢賜器物書畫珍玩什么的,對我之剩下象征上的意義,弄不好其中的一些諸如彩金幣、銀鋌、象牙、硨磲、珊瑚之屬東西,還是我家轉托其他名義貢出的。而且這些御賜東西還不能作價賣掉的,得世世代代當作傳家寶由子孫供起來,只剩下把平時玩,客人來引入觀賞的職能。

按照禮統,宗親的正婚大禮要上溯三代,象開國高祖李淵,直接自己父親祖父為皇帝;貴族的婚禮,也要上及二代,因此中旨還追贈我一千多年后的老爹為藤縣伯,老娘為奉義夫人。

至于我出生后就職在黃老照片里見過的祖父,為了確定身份著實讓人煞費苦心,最后還是定為五民等的士,編造了一個戍邊折沖府主簿官的出身,再追贈正議大夫。

可謂惠而不實。

至于散授從二品鎮軍大將軍,乃至勛轉上護軍,河西大都督等,都是只有禮儀規格,連俸祿都沒有的虛銜。

唯一比較有用的,錄尚書事,轉參知政事,這意味我可以時不時的跑政事堂之類的宰相地盤去惡心人,對中書門下侍郎以下的省臺官們指手畫腳一番。

再加上賜上開府,就是屬官和幕僚的規格翻倍,可以組建自己的親事府和帳內府,親事府比同郡王、公主府的常從親事,掌校尉以下守衛,兼知鞍馬,為清道前驅儀衛,帳內府掌領親事帳內陪從,又稱護軍府,可以在本邸中維持一千人規模的護軍。

當然這只是理論上,沒有人真的會在家里放上那么多士兵,真在長安城里這么做,不但四鄰不安,估計皇帝也會派人找你談心了,而且甲馬兵械衣糧什么的,還得自己掏腰包。

負責操辦男方迎婚的禮儀使,也是兩位朝中的重量級人物。左禮儀使,是已經退休在家的閣老顏真卿,右禮儀使是麗正院學士,國子祭酒兼京師大學堂山長王維。

這兩位負責典禮的老前輩,愣是把痛恨繁文縟節的我折騰的沒有一點脾氣。

隨著封賞而來的,還有一個消息是,

守城專家奉命進京了,以同知樞密院事就任河北道都督,同時汴州刺史兼河南轉運使許遠,轉任都畿少尹,東都留守,聽聞到任的消息,洛陽城中居然掀起一陣浪蕩子弟潑皮無賴的外逃狂潮,洛陽市井為之一清。

也昭示著既河北四柱臣之后,守城專家這一系勢力,正式進入朝堂中,以填補昔日西北路出身的從龍五大臣系敗落后留下的空白,守城專家出身寒門,卻是正兒八經的進士科出身,同時也是制衡獨孤氏等勛貴舊族的重要力量。

作為這一系崛起的另外一個標志是,河北按察使姚訚,出任安東布政使兼安東副都護,以調和安東派遣行營、安東討擊軍,與平盧道都督兼范陽節度使白孝德的管轄關系。

天子下定決心調他進京,還有另外一個間接原因。

史思明終于死了,根據兵科房的探察,他是死在前年戰勝室韋各部聯軍之后的大災荒中,格外漫長的冬季和綿連白災,讓這位不惑之年的前“大燕皇帝”身體狀況急劇惡化,而追隨他的軍隊,經過這些年的奔走轉戰,追隨出奔的范陽舊部越來越少,卻裹挾了大量靺鞨、契丹、室韋各族部眾以充戰力,因此成分變得相當復雜,全靠這個二圣的名聲和被追殺走投無路的沸怨在維持。

消息被上層掩蓋了半年后,還是在境外的叛軍不可避免造成了大分裂,號稱十萬之眾的人馬,按照族類出身和遠近親疏,分成耿仁智、硃滔、高久仁、周萬志等若干個集團相互攻殺,最后只有石存信兩萬多人自大室韋南下大同軍,帶著契丹乙弗部末代酋長一干部中,及史思明的尸骸向朝廷投降,余部皆四散,或為五姓室韋和松漠契丹各部逐殺,或逃亡草原大漠,或是遼東更北的深山中。

殘余的或許還會在邊境上活躍上一段時間,但再也構不成大唐像樣的外患了。姚訚就任安東,也可以說是負責叛軍潰散后,大唐在安東渤海之地的善后事宜。

由樞密副使仆固懷恩統率的河北總管行臺自此撤銷,朔方軍和河東軍的故舊們,也將迎來他們的整頓肅清。

一些境外叛軍,和安東、平盧一線邊軍有所默契,也不是一兩天的事情,叛軍攻掠那些域外藩部,所獲人口牛馬,都用來和邊軍暗中交換物資,以維持在境外的活動能力,不然以這么一直數量龐大的叛軍,沒有補給和后援的情況下,還能支撐那么久。

雖然河北諸道軍中,不乏還想將這種局面維持下去的打算,假敵自重,以此抵制過大步調的改變,索要更多的物資和權利,自古以來就是屢試不爽的把戲,但是隨著天子手中掌握的資源和人望越來越強勢,朝中相應勢力和支持者的低潮,這些軍將的抱守舊制的希望也越來越渺茫,再不識好歹,那就不是能否安生做個富家翁的問題了。

守城專家的轉任,就是一個明顯的信號,這位在河南道專政一方時,殺伐果斷,地方的豪強畏之如虎,大小軍鎮,也被整治的服服帖帖,裁撤廢并亢負令行禁止,幾乎沒有遇到像樣的阻力。

在家閑賦的時光,主管軍屯莊的戶曹,也給我送來了一些新產品。

我看著桌上碼起的一堆口糧樣品,拿起一塊黑不溜秋象土坷垃一樣的餅干,放進嘴里。

“恩,的確是十足的糧食,只是麩皮和渣子多了些。。”

“回軍上,這只是各地軍屯莊,效法軍用口糧所做的土制餅干,自然不敢與軍品相較”

來人解釋道。

“不過勝在制備簡單快捷。。直接用豆薯連皮加工而成。。”

“前些日子為了軍前所需,一百二十六家莊子,用三天就趕制了二十萬人份的三日糧。。”

還有一些象卷成團的方便面一樣的東西,

“這是用地瓜米和土豆絲油炒成的便攜干條子,相比糧磚省卻重新烹煮功夫,直接和水嚼食。。”

“若與糧磚雜半而攜,則一馱可攜軍中一伙十日糧。。”

“就是吃多了會口燥鬧心。。”

我嘿然,這不就是紅軍長征炒面的古代版本么

“不過下屬已經使人試驗過各種解決之道,大可以嚼茶末來解膩。。”

還有薯餅,就是用紅薯和土豆為原料,加工的新一代糧磚,紅薯本身有甜味,省卻了加糖的工序,相比傳統稻麥稷菽更便于加工,也可以做的更精致也更濃縮。

“改委請增糧磚生產人力配額數番。。”

“戰事不是打完了,怎么還有這么大一批數目的需求啊。。”

“回軍上,此乃外售所需。。”

“外售。。”

我頓時驚訝了一下,雖然龍武軍所生產的軍工產品,考慮兼顧成本的原則,都有簡化外售的民用版本,但是連軍用口糧也能外售么。

答案是肯定的,原來很早就有龍武軍使用的罐頭和壓縮口糧流到外面,最初是配給那些軍屬和遺眷,但她們往往并不完全自己食用,而是部分用來和附近的俄鄉民交換其他生活物資。

這些壓縮口糧體積小,耐貯存,又頂餓管飽,因此開始有鄉人,在豐余之年主動的收集糧磚,作為應急的貯備,以度過來年青黃不接的饑荒時節。

然后被左近鄉鄰紛紛效法,迅傳播開來,一些殷實人家,也開始主動跑到軍屯莊來,用糧食兌換他們上手的壓縮口糧,但是軍用配給的壓縮口糧數量總是有限的。

于是個別軍屯莊開始自己山寨軍用口糧,做出土制餅干以牟利,雖然沒有軍用的好,但是勝在成本更加低廉,但是對于擔心餓肚子的人來說,還用在乎什么口味么。只是目前軍屯莊還是只肯收糧食,

軍中也注意到這個跡象,覺得可以加以引導和揮,為集體創收。

我想了想,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在傳統的俄小農經濟模式下,古代大多數農民就算遇到豐年,因為缺乏有效加工貯存的手段,無法將余糧保存得太久,梅雨、蟲蛀、鼠患等各種都在威脅著他們的口份糧,這是時代的局限性。

將無法長久貯存的余糧,換成更便于貯備和攜帶的壓縮口糧,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龍武軍付出的是集體調劑的人工和產能、物耗,就能獲得糧食儲備上的巨大入差。這也是一個不錯的進項。

有了這筆穩定的進項后,或許可以可以將糧食加工項目進一步橫向和縱向拓展,做成各種高中低端的便攜食品,古人出行的食物需要,還是蠻大的一個市場。

此外還引申出,關于整頓軍屯莊附近野市和小市的報告,以及朝廷內部要求制定新五谷作物產量比價的問題,

按照傳統的比價,同樣是朝廷征收糧食作物,稻貴于麥,(小)麥又貴于稞(大麥),稞又貴于莜麥(燕麥),莜麥又貴于粟(小米),粟又貴于黍(黃米),木稷(高粱)比如納課上,3斗大米5斗粟,自古沿襲波動變化有限,但自從出現新五谷后,關于糧食作物的兌換比價,就比較混亂了。

按畝征收谷物的地稅,上田每畝二十文或一斗栗,中田十五錢或八升栗,下田十文或五升,拓荒田三年兩升的標準征收。邊屯軍田,又有相應的減免。

關內肥殷之地,一畝上田以最好的年成出麥,最多不過四石有余,而一畝薯豆,可出石,目前市價斗谷(沒脫殼的作物都稱谷)二十五錢,斗米(脫殼的稻麥)三十二錢,而生收的豆薯斗價十錢,粗脫皮的薯豆則斗價十五錢。

其中玉米價高于紅薯,具有糖分的紅薯又高于土豆,土豆又高于芋類,芋又高于大豆之屬,(一斗官斗約等于后市的8.4市斤)。

因此以低投入高產量的新五谷,無論是折錢還是納物,繳納朝廷賦稅的成本,遠要比那些傳統作物低得多,所謂軍屯戶經過國賦、軍收、備公后“倍收半納,猶有余糧”。

因此也在成產出和收入的巨大反差,很多人紛紛改種新五谷為主業,并在軍屯莊為核心的主要產區,形成自的糧食交易市場,將自己種出來的麥粟以差價換成紅薯、土豆,給地方官府稅賦征收和換算造成不小的麻煩。

此外由于軍屯莊的低級商品流出,也造成附近家庭手工業的幾乎滅絕,那些鄉人現自己辛辛苦苦手紡的土布,市售所得無幾也少人問津,于是開始改弦更張,轉向軍屯莊售販苧麻、絲滌等農產品原料,更有業余或是職業的行腳商人自到更遠鄉村去,收購這些原料轉售軍屯莊獲取差價之利。

而這些小市、野市又涉及到軍屯莊的部分所有權和管轄,讓對方官府的稅吏不敢輕易介入,貿然闖入被打的半死的事例已經有好幾起,這也造成附近鄉人趨之若鶩入市,一些罪犯和逃人,也隱匿其中,變成地方治理的一大心病云云。

此外就是偶爾集體上門拜訪為名的,求官活動。

“朝廷有意派遣通商使臣前往黠戛斯部。。有誰愿意去。。”

我對著一干召集而來的屬官道,他們主要都是低品的年輕官員。

這個通商使臣的說法,其實不是官面的成為,全稱是通藩宣撫封贊使,簡稱通宣使,屬于朝廷乾元朝以后新制的差遣名目,朝廷籌給平叛錢糧而財計維艱,于是在我為的幕后推動下,開始嘗試以對外的大宗對外國家貿易來補充財政,從中嘗到甜頭后就一不可收拾,為了確保穩定的供需關系,朝廷開始以封贈為名,向那些外藩派出常駐的使臣。

經過這些年的展,當初一名使者幾名隨從的小使,變成動輒正副使判官書記從事通譯數十人乃至上百人的常駐使團。雖然是以通商藩務為要,但是因為兵部想籍以探知外藩情形,禮部想確保朝貢體系,于是各種身份的人員都塞進去,變得越多。

此外一些豪商巨富,乃至公卿家的背景也會提供一些金錢到實物的贊助,主要是了為現新物產和商機的優先權,朝廷拿下的大單子,只要手間漏一漏,也是一筆可觀的財富。

當然早期這種通商使臣,也是具有相當風險和機遇的,沒有足夠的勇氣和膽量,以及相當學士和見歷,難以到那些外藩中開展工作的,他們要負責宣揚教化,移風易俗,乃至改善當地人的生產生活方式,使這些外藩歸心仰慕大唐,處理不好被人砍掉腦袋,也不稀奇。

早年以買官身的商人,委托和培訓的具有外藩背景的武學生為主,再加上一些謀資歷新科選士。

但如果沒被人殺掉,并且混的好的話,功名和財富也不過是唾手可得,甚至挾大唐之天威,作為一個事實上如太上皇一般的代理人,也不是沒有可能性。

只是,這幾年下來大多數與大唐有關系的外藩絕域,都基本被一個蘿卜一個坑沾滿了,除非任滿,要得到一個心名額委實不易。

可以去的地方也有三六九等,象以倭國、新羅為代表的,這樣歷史風物文字語言一直追隨效法大唐的熟藩臣國,可以說是上上之選,大可以舒舒服服的接受當地國君王臣的供養,混上足夠的資歷帶著豐厚的土產饋儀回國轉任,象倭國的通商使臣就是我家的專利。

次一等的,去渤海、回紇這些被征服,或是與大唐一貫親善的外藩大國,只要行事不太離譜,起碼安穩收錢是少不了。

再次一等,則到西域四十四國之類的地方去,雖然這些國家小國寡民,卻有商路之利,更兼與中途往來日久,生活水準都不錯,新近又加上了占城、林異、真臘、驃國等南中、南海諸國,

又次一等,則是那些臣服大唐的藩部政權,窮歸窮了點,但通信聯絡也還過得去,只要有好的物產,雖然環境艱苦了些,但是積攢下身家還是不成問題。

最次的則是那些被征服的新附之藩,往往位于偏遠苦寒之地,生活條件惡劣剛剛經過戰事而人口凋零,部眾百姓多少對唐人充斥著戒懼和排斥,最不好開展。。。。

前幾年可薩突厥來朝,重開商路,上千人的和婚使團一起陪嫁過去,至今還在不停的往家鄉寄送錢物。

這次黠戛斯人來,顯然又是一個機會。只是黠戛斯地處極北之域,常年冰封的蠻林和凍土荒原,民風彪悍苦厄,屬于出使的畏途,但從規模上卻是一個可以與回紇九族比肩的大部,從之前與大唐相當有限的貢賦回易上看,富有物產礦殖,屬于尚未完全掘商機的潛力區域。也最容易做出績效和收益來。

長安城中別的不多,排資論輩熬資歷等敘任外放的各色低品官身人員,卻是比街頭的野狗還多,總有一些愿意冒險走捷徑的人。

在無盡的公務和禮儀中,我終于等來了宮中決定前往洛陽的親迎的日子。

激戰之后的天賜島外,濁浪排空,焦黑的殘骸和被稀釋成粉紅色的血水,一波的被沖到海里。

“深河。。你快睜開眼來”

“我們眼見就要到了大秦了,這里沒有人知道你們的身份,也沒人在乎你是妹控,。。你們可以名正言順的在一起。。”

“死在這里就不值了。。”

時雨號船東南山賊,或者說南十八處士,拎著自己賬房的領子幾乎怒吼道。

似乎是最后一句話起了作用,本來僵硬挺挺的林深河,猛然吐出一口海水來,掙扎的活過來。

另外一些船東,帶著手下圍著擱淺的時雨號,正在指指點點,贊嘆他們的兄弟情深

“這位就是河北號稱弓搶無雙忠義膽的南八將軍的族兄,齊云兄么。。”

“不愧是豪膽義烈啊,操著著火的快船,直接沖進大食人的船團,撞翻大食水軍主將的坐艦,至其大亂,自身卻幾乎好無損的時雨號。。”

聽著這些恭維話,南山賊心理只想罵娘,他的錢都花在新船改造上,為了省錢新招都是海事學堂里出來的帆攬手,這一路過來跟著船團倒也沒什么,可是一遭遇海戰,就給老子出大簍子,也不知道是忙中出錯還是急昏了頭,或是熱血沖昏了腦袋,想駕船逃跑居然給駕到大食人的船隊中去。

亂上加亂,結果一撞就撞上了大食主將的坐艦,然后是慘烈的攀舷跳幫大戰,唐船舷墻高于大食船,因此剛開始南山賊手下的兒郎占了不少優勢,只要對付那些試圖攀上來的大食黑衣衛士,拼命往下丟火罐,倒蜂窩煤球就可以了。

然后大食船的三個桅桿連帆都燒了起來,砸穿了上層的艙室,也將那些兇狠的黑衣衛士分割開來,南山賊待人乘機搶上對方船去,而那些急于來救援的大食船,慌不擇路,都在狹小的空間內撞成一團,只有兩只較小的漿船成功勾上破損不堪的大食船。

可惜他們也無心戀戰,只是將坐艦上的人撤走,待到四處漏水的時雨號,砍斷帆攬,擺脫糾纏,從燃燒的煙火里沖出來,卻現周邊已經沉了一大片戰船,有唐船也有大食船,以及下餃子一樣在水里沉浮掙扎的人體。

然后是幸存的船工水手拼命的自救過程,還好船本身隔艙揮了效用,愣是子啊半沉的情況下,依舊成功沖岸擱淺,然后大家紛紛跳進胸高的海水里,這是悲劇生了,主帳的林沈河居然也不知道錯了哪根筋,跟著大伙跳下來,然后在淺淺的海灘中再也沒有浮起來。

等大伙兒現了少了人后,才重新在海草中,把變得硬挺挺的他撈起來。

天賜島上的煙火,已經被撲滅,正在一片狼藉中,鞭打斥罵著著那些來不及逃走,而連同坐船被拋棄的大食士兵。他們更多的同伴,密密麻麻的沉浮在海水里,隨浪漂浮,只有一些還能呻吟掙扎的,才會被小船撈起來。

作為勝利者的唐人上層,卻沒有多少喜色。

大食人的水軍只是被擊退,損失的大頭主要是6師,幸存者和運輸船團,只有最短的時間備戰,并從北天竺海岸的據點獲得援助。

巴格達城中,

正在召開御前會議,被打斷的席大臣伯克麥爾,手捧一張莎草紙的文書,身體有些顫抖起來,旁邊是同情和驚異的竊竊私語。

“席大臣,剛剛得到關于長子的噩耗。。”

“葉海亞大人在海戰中失蹤。。”


上一章  |  幻之盛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