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盛唐第一百七十六章 晦氣晦氣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幻之盛唐 >>幻之盛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七十六章 晦氣晦氣

第一百七十六章 晦氣晦氣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貓疲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貓疲 | 幻之盛唐 
“勝負不在陣前,而在朝堂”談起西軍種種,薛景仙嘆了口氣亦如是說,因為一些特殊的緣故,我這里甚至比他們中某些人還要明了。

據最新西北道六百里急報,西北朝廷再次對河隴諸地的藩屬附族,再次發出十抽一的大征詔,顯然西北那位皇帝也不放心,邊軍內調后,留這些附番也不知道會生出什么事來,干脆借大軍云集之勢,威迫也好,利誘也好,將那些稍有些實力的藩部,陸續的調發出來,打散了編練成軍,號做百營義從兵,作為涼城預備隊和機動力量,但是武器和糧餉的缺口不免就拉的大了,因此迫切需要加大來自蜀地供給,連流民大營也分配了三月內供給三個標準軍人份的兵甲配額。

作為補償,遠在扶風韋韜部,也將得到首批五千單位,來自西北十三牧監的良馬,而且是那種清一色騎軍用戰馬,而不包括那些馱挽普通軍馬。

而按照北邊那位李元帥的部署,雖然進度慢了點,有點消極戰之嫌,但如果按步就搬下去,想吃敗戰,也很不容易,時間拉的越長,敵我力量對比的差距也越大。

在四方紛起而動的義勇民軍阻擊襲擾下,丟掉大部分輜重退聚回京畿地區的賊軍,最缺少的就是堅持時間。根據高達夫那里的定期匯報,各地捕獲的逃兵中甚至已經出現了,安祿山當年起家的老本――范陽老三邊的人馬。

但西北朝廷的君臣們,未必能夠這么想的。或者說,他們急切需要一個大勝利,比如象收復長安這種政治意義遠大于軍事意義的成果。

雖然駱谷冊立之初,老皇帝就定下了詔高于誥的基調,但在實際運做中,已然形成南誥北詔分立而治的趨勢,而整個北方平涼朝廷能夠控制的不過是西北一隅,雖然背領四道,有盛產精兵晾馬的安西、北庭兩大戰略后方,但是這些地方特色是地廣人稀,不是適宜供養大軍的地方。關中之地已成戰場,爛不堪,不能指望有什么收入。而擁有相當實力的河北各路官軍,卻同樣也是立場不明。

因此,一開始西北朝廷先天的弱勢,在一些即成事實的有意無意的推動下,已然形成,甚至連西北朝廷新建的神策七營,左右神武軍,乃至傳說中內朝的秘密部隊――左右英武軍,在質量和數量上、在資歷和武功上,也沒有辦法和我搞出的兩府三軍相比擬的,因此迫切的需要通過戰事,來樹立權威,以軍功和武勛來培養心腹和實力。比如一個收復長安式的政治上影響極大的勝利。

一國兩君,本來就是非常之事,令出多門本來就是國政之大忌,誥、詔并行,現在還看不出什么問題,但不等于將來也一定沒有問題,要是未來能夠平穩過度也就算了,要是將來有什么變故,我倒替那位岳父肅宗皇帝感到悲哀了,

西北朝廷現下雖然廣有大軍數十萬,但這些人都是勤王討逆的正統大義下,云集而從的,一旦君王兩代父子攤牌,我懷疑還有多少人肯愿意卷入這場君位之爭,能夠保持中立已經算是萬幸了。

畢竟這位幾十年太平太子當的實在太成功了,成功的讓世人對他的印象,只有潔身自好、溫厚醇仁而已,無論功勛和才望都遠不及開創一代盛世的乃父。

再說老皇帝沒有明顯的失德或者昏聵的行舉,沒有代德以天的理由和借口,以子逆父,以太宗之能,也逃不過史書一個比“篡”好一點的“奪”字,作為垂范天下的帝王,他又沒有太宗之大才,也沒有太宗之望,后果是極其嚴重的。

畢竟老皇帝鐵腕統治幾十年的積威尤在,西軍諸將,多是在位時提舉的,一聲令下,失去大義名分的肅宗身邊,還有多少人可以聽令于他,都很值得懷疑。特別是江南財賦、天府糧倉,盡要仰仗南邊的情況下。

雖然肅宗身邊很云集了李泌等當世大才賢能,又頗有勵精圖治的氣象,但無奈根基尚淺,這綜合實力上懸殊,絕對不是僅靠智謀和人才優勢,短時間內可以拉平的。因此在未來趨向明朗之前,哪怕在西北朝廷中,也有人通過那位韋大相爺的關系,對成都方面保持了足夠的善意。

因此,我一直以來都有所那些事情,雖然很有些不上臺面的東西,但是既沒有拿他們的身家挺而走險,也不是在挑戰他們的忠君愛國之心,一切最終的出發點,只是為了將來可能發生的一些情況,為了保證這個小團體的整體利益,而未雨綢繆的打算。

因此即使內部有所不同

,或如高門之后、世家背景的韋韜之類,傳統軍人式、解思之流,卻也盡量保持了足夠的沉默。

“聽說大人贈了太子一小寺人”薛景仙話題一轉。

我靠,怎么大家都在意這事,當初聞季上門拜訪的時候,說太子東宮甫立,身邊正缺少自己人,西北路也多將士而少文學之士,希望能舉薦一些可靠得力的人,當然這也是一個大大的人情和姿態,獨孤及、皇甫增都能去,為什么特別關注一個小太監,難道我真的象那種佞臣么。

”不是“他笑道”皇甫編修乃師出名門,蕭公是我朝數一數而的學宗,小獨孤學士與東宮有遠姻之親,都算是實至所歸,甚至可以說為過舉才之功,但是贈轉寺宦伶人,在宗室中也不算什么,可對方是儲君,就很容易招至物議了”

我心中嘆道,還有什么物議,

比如。。。,祟亂東宮,足夠產生許多的聯想了。

當然事情并不這么簡單,那個叫果兒的小太監,只是一件意外的產物,少小進宮的他,居然對阿蠻產生一種莫名情愫,在路上甚至為了保護她不被我“荼毒”,而試圖假傳誥喻,結果落到我手上,由于“假傳誥喻”這老大的把柄在我手中,于是不得不秘密的成為我在宮中的一個眼線,不過他的分量實在太卑微了,我還沒指望他能做什么事。

我再怎么狹隘,也不至于去吃這么一個小太監的醋,事后還順水推舟,結之以情意,真的讓他認了阿蠻這個姐姐。

只是他雖然身份卑微,卻似乎表現的很努力,由于一些特殊緣故,常常被指派到公主府上執役,我干脆讓懷石、張承一文一武兩老太監,抽空教點東西給他。作為小楊養成計劃的補充,我也在閑于親自指點了些廚藝。

當然我承認,這么做是受了一代軍師之流的網絡余毒,雖說不是每個太監都能成為傳說中的高手,但不可否認,身體殘缺且心理偏執的往往讓他們比常人更容易專注一件事情。

因此,在我的有意無意教導和培養下,這廝已經下決心拋棄過去那種戰戰兢兢得過且過的渾噩生活,決心做一個身殘志堅,有理想,有文化,有理想,有志氣、有道德,(恩,這個不需要,在宮廷里的生存之道,是不需要這種無聊無謂的東西)有智慧的四有太監,就如我常對他言,就算做弄臣,也要做一個青史流名,天下無二的。

因此,此次聞季拜訪府上,說起小白懷念我廚藝的情形,順水推舟作為我廚道流的弟子給帶回去,也算是給他一個好出路。同去的還有一些諸如獨孤及之流,沾點親故的文學之士,以充事東宮。小白建東宮于涼城,周圍多是武人,兩坊三府三率衛人手,確實有點不夠用,當然這也是密切彼此的一種姿態。

按照慣例,這種最底層的小太監沒有姓名的,只有最基本的別號,只有達到一定層次后,才能擁有自己的姓名。如高力士,初進宮只有力士之號,是拜了養父高延福后才從姓高。又如西北那位皇帝岳父的寵臣李輔國,本名靜忠,因侍侯太子有功,不但被賜輔國國姓。

既然要服侍太子,果兒這號就難登大雅之堂了,聞季這老東西特意做了人情,就讓拜在膝下作為假子,取了大名。

只是他渙然一新,人模狗樣的前來拜謝再造之恩時,還是讓我吃了一驚,

“小的蒙聞公給名,叫靜官兒”

“靜官”我頓時張的合不攏嘴

“應該是取意《大禮賦。選章中

懷鉛晝坐紫微宮,焚香夜直明光殿。

王言簡靜官司閑,朋好殷勤多往還。的意境把,”

溫哲笑而出言解釋道,他倒是久于往來宮臺間,馬上就道出了來歷

“正是”他恭恭敬敬回答道“尚請大人賜字”。

我楞無語,這名字還真的起的很有個性啊,所謂靜官、靜官,精光、精光者也。。。從了聞季,要是跟了姓蘇的,就不叫“輸精光”了,姓裴就是叫“賠精光”,姓宋不就叫“送精光”,姓白不就叫“敗精光”。。。.好晦氣,我呸呸呸,不能再想下去了。

“僅。。。”我回神過來回答道。

“僅盡人事爾?”他嘿然一笑,心有所會卻不再纏于這個話題。


上一章  |  幻之盛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