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之盛唐第三十七章 大戰初來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幻之盛唐 >>幻之盛唐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三十七章 大戰初來

第三十七章 大戰初來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貓疲  分類: 歷史 | 兩晉隋唐 | 貓疲 | 幻之盛唐 

從那個本來半死不活被拷問的快完蛋的叛軍前鋒校尉,口中得到一個好消息,一個壞消息,好消息是叛軍各部主力進關中后只顧分兵大肆抄掠財物,對名義上的西大行營中軍都督兼總招討崔佑乾繼續進軍的命令陽奉陰違,虛應了事,而崔佑乾本人要坐鎮長安無法騰出本部的兵馬來,叛軍來勢洶洶的整個征西攻勢因此也停滯不前。壞消息是眼前就有一只叛軍大隊人馬盯上了我們。因為按照慣例,斥候不會多于總軍力的十分之一,他這一個前鋒營就至少有八百人,依次推斷,我們還真是遇上了大麻煩。而且從前幾次零散逃回去的殘卒中對方也知道了,西行的唐軍中還有殘忍厲害的人物(該不會指我罷),已經早有警覺,因此格外慎重,派出整營人馬為前哨。

而那些俘虜能夠這么快招供,是因為一個意外,有個家伙打著哈欠一句“要是審不出來,老大還不吃了我”的口頭禪,誤打誤撞的讓俘虜根據某些恐怖傳聞,而聯想到不好的方面,居然嚇的魂飛魄散不得了。雖然有些人可以不懼死,但沒有人愿意死前還成為別人的盤上餐。反倒寧愿全盤托出得個痛快全尸。(當然我沒料到的是,某些無良之輩發現這一點后,絲毫不顧慮別人的聲譽的想法,就非常混帳的充分利用在審問俘虜上,結果讓一些可怕的謠言愈演愈烈。)

根據斷斷續續所述詳情,俘虜所屬的是目前正奉命抓捕流亡,叛軍左路行招討,兼賊首安祿山養子孫孝哲的人馬。

叛軍攻略西京的部隊,因為要對付潼關、長安這樣的堅城巨塞,主要是以步軍為主,各部只配屬了一定數量的騎兵(為了襲取逃亡的皇帝都已經分派了出去),而且經歷大戰之損失不小,急待休整,惟有作為留后(預備隊)的孫部馬軍甚眾且完好。只是沒有預料到潼關失守后唐軍敗逃的如此快。為攻堅所做的大量準備反成了累贅。

因此,按照安祿山的軍師尚書令高尚的部署,孫部為先頭,快速迂回穿插長安后路,本應該阻斷長安往西北的要道,并侍機阻截西北來援,卻運氣奇差的在追擊途中,遭遇了突如其來天降火球的異變,孫孝哲和親軍正當其沖,當場死傷數百人,連孫孝哲本人都被余火燒傷,全軍上下疑為天意,軍心大亂,不得不后退百里重整隊伍,又殺了好些驚恐不安的士卒,才入復行進,只是這一耽擱,反而成為最后一路進入長安的人馬。所有的好處和功勞都讓別家拿去了。

而且作為左路行招討的孫孝哲由于路上延誤錯失戰機,讓漢家皇帝一干重要人等跑了,受到總招討崔佑乾的呵斥,若不是安祿山養子的身份,隨軍長史建議先報請洛陽的安祿山定奪,幾乎要被奪職拿問。

本來孫部在潼關會戰中寸功未立的,好不容易爭取來的頭功的機會又丟了,在邱縣養傷的叛將孫孝哲的日子不是很好過。因此當追擊的人馬陸續敗亡的消息傳來后,有心借機將功補過,便借這次外派大索王公群臣的便利,避開總招討崔佑乾的耳目,集所部之騎交由其親信部將兼族弟騎督孫延秀統領。望西晝夜不停循跡追來,后軍殲滅的那團前鋒營只是負責追蹤皇帝一行的行跡而來斥候而已。本陣距離我們還有百多里,這段距離說長不長說短不短,要是騎兵全力行進不用半日,關鍵是對方是否發現了我們的存在。要是作為我的話,知道了肯定是乘無備一鼓作氣襲殺上來。

不管怎么樣,要緊急備戰,我不斷傳令下去,各軍變換位置,安排前軍急行軍,后軍加派游騎斥候,左右軍疏導人群,中軍就地整備,我需要一個適當的戰場。可惜這個時代軍事情報的手段實在太有限了,尤其是在逃亡中,效率大打折扣,我不得不把寶貴的騎兵小隊的分散出去,加強前敵偵察的力量。

對方的耐心也太好了,或者說是知道了前哨覆滅后謹慎起來,大概一天一夜了,斥候換了至少二十多批了,仍然不見進逼的蹤影。讓我們在長時間的緊張戒備之中,空消耗士氣和精神。還好我讓士兵輪換休息,并嚴禁談論此事,內緊外松只做一般戰備,不然驚的那些流民到處奔逃,純粹給自己找麻煩。

我引一干將官站在一個小山丘上遠眺不已,這地方叫梅嶺,這里是進入關西要道駱谷的前站。轉過山丘就是谷口。沿谷往前行就可以到達以子午嶺為界的分水領,有多條路可以分往河西隴右劍南等方向,還有三國兩晉時期遺留下來的古寨口,要是到了那里,敵軍的追擊就沒有多少優勢了。隨著我們越往西走,越近蜀地,地勢逐漸抬高,道路逐漸崎嶇起來,那些溝壑峽谷已經讓我們損失一些車馬輜重,因此嶺下是眾多軍士忙碌的整理行裝,調派人員,入內后,為了大軍行進的通暢,就必須拋棄一些過于笨重容易阻道的車駕,順便就地給追兵制造點麻煩。

在這里遠眺到的谷口內,果然是山如斧削,壁如傾城,記得老杜甫有首詩叫《出駱谷形容這里的艱險,“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殘一人出駱谷。自說二女嚙臂時,回頭卻向秦云哭。”不過這一路下來,有什么不長眼的毒蛇猛獸都被我們捕殺打了牙祭,那些山賊盜匪之流,大軍一過也是殺的殺降的降,跑路的跑路。清凈了許多。只要我們進入駱谷,安全的保障就多了幾分,不是我懼敵切戰,平地開闊視野內的準備充分的騎兵對步兵的一邊倒戰斗力,并不是簡單的乘以雙倍人數來計算的。進入之后,谷道內狹長曲折的地形,不利沖刺,施展不開的騎兵便威力大減。因此,對方要有所行動,也就在這里了。因為進入谷口前段,由于兩邊是山勢由丘陵到高山的過度,形成一片開闊的小型谷地。兩邊的山脊太矮,屬于兵家戰中利攻不利守的情形,但這也是我選擇的戰場。當然,要是對方遲疑不前,讓我們全進了駱谷也好。

我現在手頭的人馬滿打滿算近萬五人,勉強湊夠一個平時左龍武軍編制,按慣例分前、后、左、中、右五部,暫編二十營兵,數量雖然看起來不少,但兵員素質參差不齊,而且其中至少有六營人馬是從隊伍臨時征募義勇組成的新編中壘(輜重)營,既缺少武器鎧甲,也根本沒有多少訓練可言更別提戰斗力了。其他部隊的裝備也由所屬不同而五花八門,有的干脆是從別人手繳獲過來的,從射聲、步射的輕革甲、鑲皮甲、步軍的鐵鐺鑲嵌甲、鏈甲、鎖子甲、鐵葉甲,到騎兵的密環甲、鱗片甲、綴葉軟甲,武器刀斧戟鉞,槍矛錘棒長短不一,有的在逃命中為輕快丟的只剩一把團刀。只有原羽林軍好一些,清一色的半身描金虎紋細紋鋼明光鎧鐵環肩批鏈子外檔,長戟狹刀,但弓箭等遠射武器卻丟在長安。

而按照最基本的府兵編制配備,自都尉下每營有兵八百余,領兩團及直屬一隊,親兵一伙:以三百為一團,官校尉,領有兩隊,一百五十為隊(馬軍為百人一隊),官隊正,領有三伙;五十人為一火,官火長,各領五位什長。每什長要配備六馱馬,配給烏布幕、鐵馬盂、布槽、鍤、、鑿、碓、筐、斧、鉗、鋸皆一,甲床二,鎌二;每伙配備火钅贊一,胸馬繩一,首羈、足絆皆三;每人有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礪石、大觿、氈帽、氈裝、行藤皆一,每旬給麥飯九斗,米二斗等,這還只是府兵的基本配備。那些邊軍、衛軍、禁軍的配備的東西更多更全,依照需要又略有不同,我軍現在可是什么都不夠。

而目前部隊構成中,北軍約占四千,當初護送皇帝出長安有七千羽林軍和二千宿衛軍,但在一路上因為人心渙散逃散了大半,又經過連日激戰折損的厲害,因此現在數量少了反而精干了不少。路上收攏整編的散軍約占大半數,也還可靠。其余的就是從流民中征募的缺乏經驗也缺乏訓練的新軍。混雜在一起,比雜牌軍也就好一些,以大優勢眾擊寡還行,要他們去對付大量騎兵那就很令人擔心。因為我寧可對點時間讓他們多做一些陷阱障礙的準備。

我剛完成了激動人心的戰前動員,這也是我領軍以來的第一全軍演講,為此我醞釀了許久,把什么保爾。科察金在烈士公墓前“關于人生價值碌碌無為還是轟轟烈烈”的心聲、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漢青的經典闡述、初中課本“人終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的論述,莎士比亞戲劇中關于老死在床上還是戰死在沙場上的經典對白等等,我所能想到的題材都被成我的話,發表了一通,雖然有些地方有點銜接不上不倫不類,但卻極盡煽動加煽情的演講。害的那些已經習慣我散漫作風的部下,在千萬將士呼聲雷動中,一時滿臉難以置信,仿佛今日才才認識我這位大人一般。連在場北軍那些家伙也是滿面凝重和深沉,不是很好看,讓我心中一時大爽。


上一章  |  幻之盛唐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