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商海驚濤第七百三十二章 美國國防后勤局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都市>> 重生之商海驚濤 >>重生之商海驚濤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七百三十二章 美國國防后勤局

第七百三十二章 美國國防后勤局


更新時間:2013年01月08日  作者:文心蟲  分類: 都市 | 商戰風云 | 文心蟲 | 重生之商海驚濤 
要小看中星集團從美軍零星產品供貨商變成指定軍備供應商簡單幾個字面上的變化,這對中星集團來說可是經濟和政治兩方面的雙豐收。經濟上作為美國政府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采購商,軍隊占了其采購清單的大頭,得到它的訂單,意味著一筆長期穩定,利潤豐厚的大生意到手。

這幾年美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東征西伐,所花的軍費是個天文數字,特別美軍一向喜歡依靠高科技武器,最近幾場局部戰爭養成了相比用士兵人命來贏得戰爭,美軍更喜歡用價格高昂的精確制導炸彈開路,這就是通常的說的用錢砸人。而這些軍費中大部分都是武器設備的采購支出,原來有不少落入美國各大軍火公司的腰包,現在則增添了許多中小廠商。

軍火生意一向是暴利行業,美軍采購合同更是經常以千萬、億萬美元計價,絕對是大訂單。況且美國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形象還為美制武器做了極大宣傳,軍火除了賣給美軍外,還能賣給其他眾多“小弟”國家,而成為美軍指定的供應商,就能借助美軍的金字招牌為自己品牌增輝,賣給別的國家自然能價上加價,狠賺一筆。

因此不少商家為了獲得美軍的長期合同,當上指定供應商,不惜壓價賠本銷售自家產品也要中標,甚至為此采用高額賄賂采購軍官的手段,搞得美軍采購過程中經常爆發行賄丑聞。由此可見成為美軍指定供應商能帶來的莫大經濟好處。

現在美國五角大樓直接找上中星集團。要讓其成為指定供應商,這是對中星制造能力的相當肯定,求上門去送產品和別人求你造產品的待遇肯定是不一樣的,除了美軍認可帶來的經濟效益外,這也是對中星形象大好宣傳。

同時也意味著中星在美國政治領域已經獲得了主流階層的認可,畢竟之前中星在美的多次商業計劃都遭到政治寒流的阻撓,現在連軍方這個最保守的堡壘都同意接納中星產品,也就意味著楊星和中星集團都通過了美國的政治審查,雖然這其中有不少是政治游說和幕后交易的功勞,但畢竟表示中星能在美國大展拳腳了。

當然。楊星也為兩位領導詳細解釋,其實也不要把軍方指定供貨商名頭看得太神秘。因為與過去相比,美軍的軍備采購模式已發生巨大變化。冷戰時期,美軍裝備供應基本由大型軍火公司壟斷。他們控制著幾乎所有裝備的研發與供應。冷戰后隨著商業革命的興起,民用商品的性能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甚至在類似信息電子等領域超越了軍工企業的定制軍品,因此美軍裝備采購從1994年開始大規模改革,從專用軍品向采購“貨架上的商品”轉變。

經過十年的實踐,美軍認為這種采購模式既節省了大量研發經費,又節約了采購時間,美國國會還為此規定軍事采購要達到22產品來自民間小型企業的目標。有這樣的大背景在,使得美國防部從全世界中小企業中采購軍品成為一種常態,所以五角大樓想從中星集團采購不是直接用于戰斗的軍火武器。而是一些后勤物資和零部件,并沒什么大不了。

這次美軍把中星集團作為指定供貨商也沒打算大肆宣揚驚動四方,五角大樓并不直接和中星打交道,而是由美國國防后勤局作為今后和中星集團的接洽單位。根據美國法律,國防后勤局下屬的國防供應中心采購非核心武器零件時一般不用檢查供應商的背景,這才是盡管中星集團身份特殊,但還能憑借良好的商譽獲得美軍大訂單的主要原因。

而美軍指定供應商的身份只是一個跳板,楊星憑借這個能讓兩位領導高度重視的,其實是美國國防部對中星集團提出的一個新要求。那就是DLA方面表示對中星集團最新的“星計算”和“物聯網”計劃很感興趣,在最近兩場反恐戰爭中。美軍后勤系統信息化表現依舊不令上層滿意,提出要對其著名的“全球資產可視系統”加以升級,引進這兩種最新科技無疑最高效和適合,作為該技術的始作俑者,中星集團當仁不讓成為DLA的首選。

美軍后勤部門恐怕是世界上最復雜、同時也最龐大的專業集團。在冷戰時期,美國防部每年用于保障職能的預算超過1000億美元。僅在各級后勤部門從事保障工作的人員就達80萬!為此,美軍從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積極推動后勤革命,大幅壓縮規模,使低效率的傳統后勤模式向高效率的新型后勤轉變。

在二戰時,美國為應對現代機械化戰爭的龐大后勤需要,就成立了二十幾個支援系統結果造成政出多門和管理極為混亂,美國國會非常不滿,施加了極大壓力后終于在1961年成立了美國國防后勤局主要職能為提供美軍武器與其他物資的后勤支援。以及提供盟友支援和必要時為某些天災提供人道支援。

而讓DLA大放光彩的正是1991年的海灣戰爭,它開發的“全球資產可視系統”是美軍后勤從工業時代轉向信息時代的標志系統,也是美軍后勤保障效率得以大幅提高的核心因素。該系統將自動識別技術、全球運輸網絡、聯合資源信息庫和決策支持系統等綜合在一起,使得聯合部隊指揮官可以不間斷地掌握全部后勤資源的動態情況,全程跟蹤“人員流”、“裝備流”和“物資流”,并指揮和控制其接收、分發和調換,從而大大提高了后勤保障效率。

戰爭中,美軍后勤信息處理中心工作人員只有但卻使數萬部隊的輸送、數億元的開支,以及幾十萬種不同型號、規格的裝備物資供應得以順利進行,同時還要協調十幾個國家部隊從千里之外運來的武器和人員安排,并沒有發生大的差錯,如果沒有“全球資產可視系統”簡直不可想象全球資產可視系統”由此聲名鵲起,戰后許多國家開始模仿美軍建立自己的信息化后勤保障系統,中隊由于信息化起點低,雖然追趕速度很快,現在也不過才達到美軍九十年代初的信息化水平,現在正提出將三軍后勤保障后而為一的“大后勤”系統,依托的就是類似“全球資產可視系統”中國簡化版本。

但時移世易,等到了2003年美軍進攻伊拉克時,“全球資產可視系統”碰到了新問題。伊拉克戰爭初期,美軍擔任地面主攻的第3機步師長驅直入,一天推進170公里,這種背景下的后勤保障,如果不能在“精于計算”的前提下做到“即時補給”,只能陷入疲于奔命。果然軍隊進展順利,但食品跟不上,油料彈藥也消耗殆盡,不少部隊只好忍饑挨餓的在沙塵天氣里停車等待,幸好伊拉克軍隊表現更差,要是有一支部隊趁機包圍該師,伊拉克戰爭結局說不定要改寫。

這種局面讓五角大樓大為光火,命令追查原因,要求DLA全面升級“全球資產可視系統”,并和美軍運輸司令部共同推行“資產可見性融合項目”,把國防后勤局綜合數據環境中的基礎設施和以勤務為中心的體系結構,同支持美軍運輸司令部“全球運輸網”的相關系統融合集成為一個統一的共享平臺,供相關部門進行通用數據和資產可見信息存取處理。

這樣一方面能實現對所有保障資源、保障需求的動態可視,為組織適時、適地、適量的精確保障奠定基礎。另一方面,可以整合利用諸軍兵種和社會各方面的保障力量,通過對各個保障要素、保障單元、保障體系的綜合集成,實現對所有保障活動的有效控制。

當然這個設想很美好,實踐起來遇到一個麻煩就是需要對美國多如繁星般每一種設備武器登記,光靠人力絕對無法完成,即使采用電腦處理,其信息量過多,運算和分析費用也高得驚人,按傳統的思路需每個后勤中心配置成百上千臺超級計算機服務器才夠用,即使從財大氣粗的美軍也無法承受,現成的解決辦法就是依靠“星計算”和“物聯網”。

傳統的電腦終端計算和存儲能力非常有限,使用星計算技術則能建立一個具有較強兼容性的現代后勤指揮控制信息系統。這個系統以星計算平臺為“大腦”,通過物聯網的“神經”傳輸,實現大規模服務器群的動態配置和擴展,按需提供數據處理和存儲服務,實現各類信息的快速計算、綜合分析和有機融合,從而準確、實時地向各級指揮人員提供后勤指揮決策與保障所需的各類信息,實現信息化戰爭后勤保障能力的跨越式提高。

而物聯網中廉價的終端RFID傳感器還可以代替傳統條碼,內置大量設備物品本身信息,隨時告知物聯網絡本身位置和使用情況,并選擇最合理的線路和方案給使用者,讓用戶從浩如煙海的信息中解脫出來,只關注于最后的后勤結果即可。


上一章  |  重生之商海驚濤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