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誰家新燕啄春泥
第一卷誰家新燕啄春泥
太子才十筍,再聰明懂事,也只是個孩子。隆慶對宮內的兇險刻骨銘心,知道沒有了有力的庇護十歲的孩子會面臨各種死法,總之,只要有人想讓他死他就一定活不了
隆慶能放心托付的,只有太子的兩個母親,嫡母陳皇后和生母李貴妃。而在這兩人之中,他更放心的其實還是李貴妃嫡母雖然大過生母,但那畢竟不是陳皇后身上掉下來的肉,盡管陳氏膝下無子只能把太子當做親子,但隆慶擔心的是,真到了緊要關頭,她有沒有拼命護犢子的決心?畢竟對于陳皇后、日后的陳太后來說,反正不是自己的兒子,換一個宗室之子來做皇帝,又不會影響她得地位,也不是不可接受的雖然這樣的可能微乎其微但皇家本就是世上最匪夷所思之處,什么事都有可能發生,為了兒子著想、為了祖宗的江山,他不能冒這個險。
只有李貴妃,這個自己所有兒子的母親,她才會不惜一切代價,保護自己兒子的安全、維護自己兒子的地位,因為母憑子貴、一損俱損。其實隆慶很欣賞這個富有心計的女人,他認為自己有些弱了,正需要這樣一個女子來補充一下,震懾后宮。所以對李貴妃的所作所為,他一直都視若無睹直到這女人變本加厲來挑戰自己的底線,從乾清宮把自己辛愛的女子弄出去殺掉。才讓隆慶皇帝感到震怒,知道一味縱容只能害了她,必須要給她一個深刻的教刮了。
是的隆慶至今也沒想著把李貴妃怎么樣他畢竟是他最愛過的女人,是他兩個兒子的隆慶自幼飽嘗有父等于無父、有母仿若無母的悲慘生活,他又怎會忍心,讓自己的兒子再重蹈覆轍呢?
至于李貴妃的狠毒,他倒不擔心,虎毒還不食子呢,何況這女人的地位,全靠她的兒子支撐,所以隆慶只是想冷落她一段時間,讓她知道自己是誰日后行事能收斂一點,僅此而已。
可惜人總是以己之心度人之心,心理齷齪的人想別人也一樣齷齪,所以在李貴妃看來,隆慶的沉默,只是爆發的前奏,她壓根沒想過,皇帝會重重提起、輕輕放下,才聽了馮保的鼓動,就決定孤注一擲了
至于馮保,隆慶起先是打算收拾掉的,這根本沒有任何難度只要皇帝一句話,只手遮天的大太監就能連渣都不剩了。然而健康狀況的惡化,讓隆慶沒有這么做,因為他身邊的太監大都愚不可及,只有這個馮保,能鎮得住場面,使司禮監與外廷抗衡
當年宣德皇帝為什么要設內書堂教太監讀書?因為他需要幫手來對付大臣。在民間戲曲和老百姓的印象中,只要一提到太監,就會和無惡不作、帶壞皇帝的壞蛋聯系起來,而和太監作斗爭大臣們,卻個個正義凜然,為了國家朝廷、黎民百姓拋頭顱、灑熱血,百世流芳,人人敬仰。
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不是的,固然,太監大多不太正常,心理陰暗、貪婪無但根本原因,還是筆桿子掌握在誰手里的問題。文人是掌握話語權的,而大臣們則是文人中的杰出代表,所以在輿論的引導下,大臣們流芳千古,太監們遺臭萬年,這沒什么好稀奇的。
然而在皇帝看來,大臣們是可怕的,遠遠不如太監來的可愛。因為,君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政治體制,決定了皇帝必須接受文官集團的分權制衡,這對于皇帝來說,實在不是什么令人開心的事在老百姓的印象中,皇帝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沒有人能夠管得了。
可事實上,本朝的皇帝并不容易當,那些文官們就像一群蒼蠅,不但要向你提意見,甚至有時候還會挖苦你,諷刺你,你還不好把他怎么樣。不僅是國家大事,他們甚至還管皇帝的私事,皇帝想修個房子,他們說費錢,想出去玩,他們說勞民,甚至有些過分的家伙,連皇帝做得事都管,還振振有詞道天子無私事,為了江山社稷巴拉巴拉巴”十分的欠揍。
而且皇帝還不能發脾氣,那些士大夫們都看著呢,你必須接受他們的意見,態度還要好。如果你忍不住罵了他們,甚至進行處罰。那麻煩就來了,道理總是在大臣一邊史書上會記載他們勇于進諫,能夠流芳百世;而皇帝則很不幸的背上了不納諫的惡名,這種事兒干多了,就被歸到昏君的隊伍里去了,
那些大臣們心里清楚著呢,所以干這些事的時候往往是前升后繼,巴不得你發火、你治罪,你打屁股呢!
唉,到底誰是老板,誰是打工仔?但沒有辦法,國家這么大,就算是朱元璋那種每天只睡三個小時的精力超人,也不可能一個人管起來,他必須要將一部分權力交出去,而一旦將權力分給別人,自己就有被制約的危險,這就是所謂的分權制衡,。
這是一場曠日持久斗毆,參賽雙方是皇帝和大臣。對于太祖、成祖那種猛人,一個人就能單挑群臣,還打得他們生活不能自理,自然沒人敢無事生非故意找事兒,能得個耳根清凈。但到了仁宗宣宗時期,幾十年的天下承平,使文官集團茁壯成長,強大無比,而作為富三代、富四代的仁宗、宣宗皇帝,則不可避免的出現了戰斗力退化,常常被大臣群毆得鼻青臉腫仁宗皇帝心地善良,卻因為小事被罵得氣急敗壞,宣宗行為端正,更是史上有數的模范皇帝,卻只因為斗蛐蛐,就被大臣們刻薄的罵為蟋蟀天子”尋常老百姓還能有點個人愛好呢堂堂皇帝玩個蛐蛐卻要被批判,這還有天理嗎?
大臣們為什么要沒事兒找事兒非難皇帝?難道真得只是為了沽取直名?其實不是,大臣們要把皇帝壓住了這樣才
能隨心所欲的干自只想干的事燦治國也好謀私也罷總之是不要讓皇帝搗亂就是
事實上,朝政早就控制在那些,看起來無比正直的大臣的手中,他們有學識,有謀略,有辦事能力而且通過同門、同年、同事勾結成了同黨盤根錯節、枝繁葉茂尤其是在內閣獲得了票擬權之后,皇帝那所謂的至高無上的權力在文官集團的眼中也算不得什么。到了宣宗時候,皇帝一個人就要支撐不住了。這樣下去,他將被大臣們任意擺布
宣宗皇帝感覺快要支撐不住,必須要找幫手了,很自然的他便想到了太監。雖然在大臣們眼里,這些少了根的怪物面目可慢,和他們同列都像受到侮辱一般。
但在皇帝眼里,太監,遠遠要比討厭的大臣更可愛可親。
這不難理解,至少皇帝不會這么認為。因為他從小就是在太監的陪伴下長大,太監們陪他玩耍,哄他開心,無微不至的服侍他、照料他。而且十分服從柔順口很多生長在深宮中的皇帝是把太監當成自己的親人的。在他們看來,那些表情嚴肅整天給自己挑毛病提意見的大臣,才是外人!
而且皇帝也不擔心宦官會危及自己的地位,事實上,宦官權力最大的是唐朝,而不是本朝。在唐朝后期宦官完全操縱國家大權,可以隨意立廢皇帝,儼然就是國家最高統治者,而在本朝,太監雖然專權結黨,但皇帝要動手解決他們,不過是一句話而已。
這是因為中晚唐藩鎮掌軍權不被中央控制,而中央軍隊主力是左右神策軍,神策軍被宦官所控制,皇帝也被挾持,所以宦官可以操持國柄,甚至擁廢皇帝。而本朝中央集權明顯強于唐朝,軍權始終被中央掌握,最大的特點就是分權制日常練兵管兵之將,并無調兵之權,而能調動軍隊的兵部,又無統兵之權,需要由五軍都督府,后期就是皇帝來指派將領。這樣軍權便被一分為三,除了皇帝之外,誰也沒有能力把軍隊調動起來。甚至就連皇帝調兵,也需要得到兵部的確認,才能調兵這就杜絕了宦官利用皇帝年幼或病重,借天子之名調動軍隊的危險。
而且就連批紅,、掌印這種政治權利,皇帝也只是命太監代行而已,要收回來,只是一句話的事兒。皇帝想要廢掉他們,只是一句話的事兒而已。所以在本朝皇帝看來,太監才是值得信任的人,而大臣們是搶奪他權力的對手。可笑天下人一直都一廂情愿的自以為,皇帝真的視臣子為手足心腹,和大臣一樣討厭太監呢。不只是小、民百姓,甚至許多平素里英明無比的大臣,也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從而判斷失誤,陰溝翻船,抱憾終生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于是皇帝教太監們讀書識字然后選出優秀的人才,安排在司禮監,讓他們幫著自己一起對付大臣。司禮監有兩種大太監,一個是秉筆太監其職責是為皇帝代筆按照內閣票擬的內容抄下來。于是,天下唯一可以壓制內閣票擬權的批紅權,就落在了秉筆太監的手中!
而秉筆太監之上,還有一位掌印太監,顧名思義,這位是替皇帝掌管玉董的,沒有他用印的話,你寫再多也是廢紙一
有了這批紅和掌印的權力,司禮監的地位飆升,掌印太監號稱,內相”與內閣成制衡之勢。嘉靖皇帝正是因為起先不懂這個道理,才會在年輕的時候和大臣拼得那么辛苦,到后來還不是一樣要借助內廷來監視內閣?隆慶皇帝沒有他父皇那樣彪悍的戰斗力,但他畢竟接受過皇家教育,所以登極之后便開始給宦官加碼裕邸的大太監,皇宮中的舊人,不僅其本人,還有他們的兄弟從子,也統統得到封賞。皇帝還命重整東廠,恢復對大臣的監視,并想讓太監領京營,在宮內建立內衛,等等等等還以內外有別為由,不許大臣插手。皇帝想通過這些手段,加強宦官實力,以制衡外廷的目地顯而易見。
然而經過嘉靖皇帝煉獄般的洗禮,隆慶朝輔臣的實力實在是太強了,皇帝和中官們想玩什么手段,都逃不過他們的法眼。他們也從沒停止過對內廷的打壓,讓皇帝的圖謀一次次難以得逞。時至今日,外廷一家獨大的局面仍然沒有改變,而內廷在一任任無能的司禮太監領導下,只能在其威勢下伏低做小,不能違背。
隆慶皇帝自己可以忍受外廷的權勢,卻不忍心自己的兒子再受壓迫。當然皇帝的擔心是有道理的十歲的太子,距離成年還有十歲,距離真正成熟到能掌握皇帝的權柄,還得至少十七八年。這段時間,皇權不可避免的式微,如果有人想利用這十幾年的功夫做些什么的話,皇帝完全無力阻止口
這時候,用來制衡外廷的司禮監,就顯得尤為重要了。這時候,孟和這樣只知道吃喝玩樂的憨貨,是指望不得的。只有用馮保這樣的惡奴,加上李貴妃那樣的悍婦,這種組合,才能為太子撐起一片天,使皇家的權柄不至于被文官們奪了去。
再仁慈的皇帝也是皇帝,活著的時候,他最重視的是如何保住自己的權柄,快死的時候,他考慮的是如何保住子孫的權柄,指望著哪個皇帝能突發善心,主動放棄權柄,是絕對不可能的!
昨天睡著了,竟沒法,為表歉意,今日兩連馬上還有一章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