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帝國第四十二章 收百越之議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大漢帝國 >>大漢帝國最新章節列表 >> 第四十二章 收百越之議

第四十二章 收百越之議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殷揚  分類: 歷史 | 秦漢三國 | 殷揚 | 大漢帝國 
二少十子提慧在弄。難以下由得皺眉沉思起,更喀刊義起了筆桿子。

周陽看在眼里,想起一到考試時就會把筆桿子當棒棒糖啃的翹課的不良學生,倍覺親切。

董鐘舒、申公、朱買臣、公孫弘、王盛、趙綰、嚴助這些人卻是想也沒有想,提筆在手,懸腕揮毫。筆走龍蛇,只聽一陣“刷刷”聲響起。

看來,他們是成竹在胸了。他們平日里苦思如何破匈奴,治道之亂。這說明他們用心,把國恥放在心上,這是真正的人才,景帝不住點頭。

景帝特別留意了一下董仲舒,此人雖然狂放,的確是有才干,微微頜首,大是贊賞。

可下一刻,景帝不由得皺起眉,有些好笑,卻不能笑,只能緊抿著嘴唇,盡力忍著。

原來是董仲舒寫著寫著,又有了不雅的舉動。他把右腳提起,放在桌上,左手不住摳起了腳丫子。

一個白白凈凈的大腳掌擺在桌上,格外顯眼,引得眾人注目有人忍俊不禁,葉哧咔哧的笑起來。

董仲舒卻是渾然不覺,一雙眼睛半瞇半閉,仿佛睡著了一般。右手中的狼毫卻是不斷揮動,一副架輕就熟之慨,寫到入神處,一顆頭顱不住晃動,搖來晃去,很是享受。

把他那副樣兒看在眼里,周陽大是好笑。

春陀臉一沉。就要喝止,卻給景帝一擺手阻住了。

景帝把董仲舒的腳丫子打量一眼,再也忍不住了,以手捂嘴,笑得身軀打顫。要是在沒人的地方,景帝肯定會開懷暢笑。在這里大笑,不是不可以,而是會驚擾這些士子。只能委屈景帝,偷著笑了。

周陽、竇嬰、主父偃、馮敬,誰會不是象景帝那般,偷著直笑?

這事實在是太搞笑了,堪稱千古一奇。也可以說是儒林較事了。

申公緊挨著董仲舒,瞄了一眼董仲舒那不雅樣兒,不由得皺了皺眉頭,若不是當著至尊之面,申公肯定會斥董仲舒無行。

再瞧朱買臣,一臉的肅穆。筆行龍神,下筆毫無遲滯之象,看來其人面相雖苦。卻是胸中自有經偉。

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這話一點也沒說錯!

公孫弘正襟危坐。行筆不停。嚴助臉色肅然。懸腕揮毫。駕輕就熟。

這些士子,各有各的神態,各不相同,不必一一細表。

寫得最專注的就是董仲舒了。周陽暗想董仲舒會寫出什么樣的策論呢?會不會寫出黜百家,尊儒術的千古一策呢?

周陽很想上前去瞅瞅,可是,又怕驚擾士子,只能暫抑好奇心。

“啊!”

一陣輕呼聲響起,發自一眾士子之口。

原來是董仲舒寫完了,拿起竹簡。對著竹簡吹吹,明亮的眼睛一掃。站起身,快步來到景帝面前。把策論呈上。

“這么快?”景帝大是驚訝。

場中這么多士子,有些人才破題,就是申公這個名儒,也才寫了半篇竹簡,董仲舒就完了,還真讓人有些難以置信。

“稟皇上,寫完了。”董仲舒躬身回答。

“你寫的什么?”景帝接過竹簡。略一掃視,虎目中精光閃爍。差點站起來了,揮揮手道:“你先下去歇著。”

董仲舒應一聲,大袖飄飄,邁動光腳,快步而去。望著董仲舒的背影,周陽大是驚奇。難道他真的寫出了獨尊儒術策?瞧景帝這般驚訝樣兒,十有不會錯。

景帝拿著董仲舒的策論,一看再看,越看越是驚訝,不住撫額頭。

周陽真想沖上去,一把奪過來。瞧個究竟。可是,把景帝那專注樣兒看在眼里,不得不打消這個念頭。

沒多久,申公寫好策論,交給寰嬰,施禮告退。緊接著。朱買臣、公孫弘、嚴助寫好,交了上來。

士子一個一個接一個的交上來,直到交了一半,景帝示意,叫來太監,把這些竹簡抬著,去了養心殿。

周陽、竇嬰、馮敬、主父偃四人跟著景帝趕去養心殿。景帝卻是一邊走,一邊看董仲舒的策論,仿佛那不是策論,而是美味佳釀似的,韻味無窮。

不管董仲舒的策論寫的是什么,能讓景帝如此難以舍卻,他就不枉來人世走上一遭了。

“皇上,董仲舒寫的什么?”周陽實在是好奇,等不及了,問了出來。

這問題正是主父偃、馮敬、竇嬰三人要問的,眼睛瞪大,看著景帝。

“這個董仲舒啊,不得了啊,全是驚人之語!”景帝把竹簡遞給周陽。

周陽接過來一瞧,心頭一跳。竹簡差點掉,入眼的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八個字。這八個字,影響深遠。后世贊揚的人有之。罵的人有之,可以說毀譽參半了。

不管是罵的也好,贊揚的也好,不得不承論一點,這八個字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太大太大。要是漢武帝當年沒有用這八個字,今天中國會是另外一個樣兒。

“皇上以為,此策可用嗎?”周陽忍著心驚問道。

“觀此人之策,雖是儒生,卻不是儒家之道,是法家之術。”景帝并沒有馬上回答能不能用,而是點評起來:“法家霸術太過霸道,雖然實用,能治國,能強國,卻是裸。毫不掩飾。若是有儒家這個外衣。給包裹起來,讓人無法指責,豈

景帝這話切中了要害,法家霸術能治國,很實用,可是,毫不掩飾其霸道,為后人指責。美麗的言辭,總是用來掩飾卑鄙的目的,若是有儒家這個外衣來點綴,張口仁義,閉口圣人之道,要人想指責都沒轍,的確是一個好

董仲舒雖是被尊為六大儒宗之一。卻有不少人把他歸入法家,說他是法家之士,這話不是沒有道理。董仲舒的學術,完全不同于儒家,后人點評他的學術是“陽儒陰法。”表面上是儒家,其實是法家。

漢武帝當年之所以采納他這一建議,就到了這一說法的好處。扯一桿大旗。張口仁政,閉口圣賢之道,要人無法反對。暗地里。漢武帝大行法家之道,殺伐決斷。無所不為。

漢武帝雖是把儒家供得高高的。他的所作所為,又有多少儒家的影子呢?可以說,他做皇帝數十年間,是法家大行其道。

對這點,漢宣帝說得最是直白。漢宣帝的太子。也就是漢元帝,特別喜歡儒術,好純儒之學,反對宣帝的一些政令。對此事,宣帝很惱火,一度想廢了他。可是,念及宣帝之母與他是結發夫妻,不忍廢,才有后來的政衰之事。

漢宣帝的出身很具有傳奇色彩。還在襁褓中,因為“戾太子謀反事件”而給扔進了大獄,要給殺死。要不是給張湯的兒子所救。他早就給殺死了。雖然給救了。卻流落民間。與尋常百姓沒什么兩樣。

漢昭帝二十二歲病逝,沒有兒子。霍光他們妾昌邑王為帝,昌邑王胡作非為,毫無當皇帝的樣兒,霍光聯合大臣把他給廢了。最后議立誰為帝,張安世力主立宣帝。這才有中國歷史上很有作為的漢宣帝。

漢元帝的母親就是漢宣帝流落民間的結發夫妻。夫妻感情很好,是以宣帝才沒有廢元帝。

漢宣帝刮斥元帝說“漢家自有道,王霸雜用”這話道出了漢朝用的其實是法家的霸術。而非讀書人嘴里說的儒家之學。

漢元帝沒聽進去,當上皇帝后,用韋玄成這些純儒。這些所謂的純儒,只會空談,毫無治世之具。漢宣帝開創的大好局面從此不復存在。曾經創造無數輝煌與傳奇的大漢帝國,從此走上了下坡路。

聽景帝的話,大有采納之意,周陽不得不心驚了。作為現代人,深知這一策的危害有多大。盡管董仲舒的本意不是真的要用儒家之學來治國,可是,后人卻是誤以為他是真心要用儒家之學來治理國家,卻是貽害無窮。

“皇上,董仲舒的策議雖好,可是,有一點皇上有沒有想過?”周陽念頭一轉,立時有了主意。

“哦!”景帝大感興趣:“哪一點?”

“皇上能保大漢皇帝人人賢明嗎?”周陽問道。

“呵呵!”景帝一笑:“始皇想萬世為君,可是,后人之賢與不肖。誰能保證?公子扶蘇賢明,胡亥卻昏昧,一父所生皆如是,聯也不敢保證呀。”

大丈夫難保妻賢子孝,這種事誰敢保證呢?景帝這是大實話。

“皇上所言極是。”周陽接著道:“若大漢皇帝人人賢明,即使行法家之道,他也知道如何掩蓋。何必要儒家這外衣呢?若是大漢皇帝有不明之人,若一時不察,誤以為儒術真集治國,儒家之術大行,大漢豈不危殆?”

漢元帝就是這種不明之人,把好好一個強大的漢帝國治理得衰敗,讓無數后人嘆息。

象漢元帝這樣的皇帝,在中國歷史上不少,把儒家那一套當作了經典。一用再用,卻是一誤再誤。

縱觀歷史,漢武帝、漢昭帝、漢宣帝、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他們明明把儒家供得很高。可是。他們又有哪一個使用了儒家之術呢?

他們供儒家,不過是扯一桿夫旗,給他們遮羞罷了,用來掩蓋霸術。

景帝猛然醒悟,一拍額頭,道:“幸得周陽提醒,要不然,聯幾誤矣!可是,若是沒有儒家這個外衣來掩蓋,豈不為人所指責?”

美人穿著好看的衣衫才是美人。若是脫得赤條條的,就失去了美感。若是沒有儒家這件外衣,還真是不好辦,主父偃不由得皺起了眉頭。

“皇上,這有何難辦呢?。周陽卻是一點也不在意:“皇上,只需要皇上下旨,把這些讀書人招攏起來。好吃好喝供起來,要他們為皇上寫贊頌之文,要他們做御用文人便可。”

儒生雖是自我標榜,有多清高,不把王侯放在眼里。可是,真耍有好處給他們了,他們就象綠頭蒼蠅遇到臭雞蛋一般,不顧一切的撲上去。其嘴臉顯露無疑。

這種事,史不絕書,太多了。

“好計!”主父偃大是贊成:“天下的輿情,跟著為數不多的筆桿子轉,只要控制住了筆桿子,輿情也就撐握在朝廷手里。”

“老三不就是招納筆桿子,沽名釣譽嗎?這些文人,沒骨頭,就這么辦”。景帝大是贊成:“為聯說好話,聯給他們好吃好喝,要是,哼!”

景帝眼里光芒一閃,冷哼一聲。

董仲舒的策議,除了這條外。其他的沒什么大的問題,只是,有些東西給他弄得神乎其神,借用什么天道天命來說事,總體說來,還是可用。要是再加以修改一下。就更加完美了。

…江樣,董仲舒的千古策就給擱胃了,儒家不會被獨聳心叮口不會有一言堂。

回到養心殿,景帝把策論分給周陽他們觀瞧。

不得不說,這次的人才很不錯,還真出了不少實用的主意。

申公在策論中說“圣人與時推移而為功”不再提什么“法先王法后王”主張漢朝的政令軍略,要合乎時宜。

這總綱一完,他接下來就提措施。建議景帝大量卞練軍隊,改革軍制。招納人才,興辦官學。

在這些措施中他重點論證了改革軍制的重要性。軍制,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國防政策”這是一支軍隊能否打勝仗的基石。

強漢大軍當年之所以能夠縱橫無敵,就在于漢武帝改革了軍制,這是一支軍隊強大的保證。有了良好的軍制,強漢大軍縱橫無敵,也就是情理中事了。

更讓周陽想不到的是,申公竟然要求景帝借鑒秦朝的軍制。改革漢朝現有的軍制。申公的理由很充足。與匈奴大戰在即。若不改革軍制。大軍難有作為。

申公這策論說到耍害了,景帝當場拍板,要改革軍制。

秦朝大軍之所以能夠橫掃天下。掀起一股黑色風暴,就在于秦朝的軍制非常好,秦國百姓是“聞戰則喜”一聽說要打仗了,好象吃肉喝酒一般,讓人歡喜。

而山東六國的軍制敗壞,有功不的賞。有過不罰,小人橫行,上下相欺,哪里打得過秦軍。打不過秦國,山東六國就罵秦國是殘暴不仁,虎狼之師。

申公作為名聞天下的大儒,竟然推薦秦國的軍制,絕對讓人想不到。可是,這就是人才,他知道哪里好。哪里壞,哪些東西適用,哪些東西不能用。

真要諾起來。他可以滿口仁義道德,說得天花亂墜。做起來,又是非常適用的辦法,這就是人才!

因為他懂得什么東西該掛在嘴上說。什么異西該做不能說!

“周陽,過來!”景革把腦袋從策論上抬起來,沖周陽一招手。

周陽放下策論,快步過去。景帝把一策論遞給周陽:“你不是說要給軍隊找個練手的敵人嗎?你瞧瞧,這有人給你找好了,百越!”

“哦!”周陽有些驚奇。

百越和東胡都可以作為練手的對象,若單從軍事角度考慮,周陽更傾向于東胡。因為東胡的地形氣侯民風與匈奴相近,找東胡練手,這對破擊匈奴大有好處。

可是,這不僅僅是個軍事問題,更涉及到漢朝的戰略,要全面考慮。

竟然有人說服了景帝,周陽要不奇都不行。接過策論一瞧,竟是朱買臣的策論。

周陽一瞧。只見朱買臣洋洋灑灑的寫了一大篇,上面越事。主張對百越動武,把百越重新收歸版圖。

這點沒說的,周陽也是這么想的。可是,周陽卻沒有朱買臣了解百越。朱買臣在策論里詳細列舉了百越的優劣。包括地理山”糧食物產、風土人情,一一道來,條分縷析。清楚明白。

朱買臣指出,呂嘉有不臣之心。趙傷年老,南越伏無窮禍患,一旦其國內有亂,漢朝正好乘機進兵。

至于閩越,朱買臣的看法是,只要南越一收,閩越王郜那必然坐不住了,早晚會有悖逆之舉,漢朝要收閩越輕而易舉。

至于東曉,朱買臣的結論就更簡單了,南越和閩越不復存在了,東歐豈能獨存?只需一介之使,持天子之詔就可收復。

周陽把朱買臣的策論一看再看,不得不承認,此人對百越之事極為了解。他的剖析非常有道理。

這還是那個可以做樓夫祖宗的人嗎?周陽有些難以置信,撫著額頭。不得不感嘆“海水不可斗量,人不可貌相”真是千古至理!

以貌取人,差矣!

“皇上,臣還缺一個軍中主落,把此人給臣。”周陽向景帝要人了。

“行!”景帝欣然同意:“耍收百越,就要有熟悉越事的人才。周陽,你忙著練兵,沒時間研究越事,有朱買臣幫你,這事就好辦多了。等收了百越,聯再好好賞他。升他的官,晉他的爵!”

有了朱買臣這個了解越事的主簿,周陽可以省很多事:“謝皇上。”

“說起熟悉越事,朝中還有一人,聯一并給你。”景帝看著周陽道。

“請問皇上,是何人?”周陽很是奇怪,朝中熟悉越事的人沒有啊。怎么竟然又有一個。

“袁盎!”景帝濃眉一軒,虎目中精光閃爍。

“袁盎?”寰嬰埋在策論中的眉頭抬了起來,有些緊張的看著景帝。

“提他做什么?”景帝右手一揮,很是不耐煩,又改了主意:“還是讓他閉門思過!”

袁盎是著名的辯士,曾經入南越,說得趙倫歸降,他對越事的了解。在朝中無人能過。可是,在七國之亂時,他要景帝殺晃錯,說什么只要晃錯一死,七國之亂自息。景帝誤信,把晃錯給殺了,七國之亂卻沒有平息。

景帝大是著惱,命他閉門思過。此事,實嬰也有參與,是他向景帝推薦的袁盎。


上一章  |  大漢帝國目錄  |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