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第一百八十一章 太昊鐘聲_宙斯小說網
當前位置:宙斯小說網 >>歷史>>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最新章節列表 >> 第一百八十一章 太昊鐘聲

第一百八十一章 太昊鐘聲


更新時間:0001年01月01日  作者:老酒里的熊  分類: 歷史 | 上古先秦 | 老酒里的熊 |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 

土魯仔細研究了一下我的工藝設計,加上陶匠們對制陶鐘的改造方案,對制磚坯有了新的打算。

三天以后,紅陶鐘模燒制了出來,我到現場看了看,四層陶模只有其中一層出現了裂痕,但不影響總體的使用,堆積在一起以后,還是復原出了標準的鐘型。

土魯的主要改進方法就在接下來的環節:他叫匠人們把四層陶模先分開放在地上,四周圍上粘土,得到圍在陶模外的四個粘土圈,厚度大約為10厘米左右。再將每圈粘土切成八塊,暫不與陶模分開,等粘土圈基本陰干透了,才將每個圈上的八塊粘土磚模取下來,分別作上記號,放入陶窯中焙燒,但僅達到紅磚的水平即可,沒有燒制青磚。

這個辦法讓我也大開眼界,比我原來設想的要合理得多,主要是降低了土坯損壞的可能,也減輕了粘土對陶模的壓力。

陶窯一邊在燒磚坯,銅匠坊這邊抓緊制泥芯。土坑的直徑已經挖到兩米左右大小,深度一米多。最大的一層陶鐘模放在正中間,匠人們小心地往里面填入粘土,這個土粘性比較強,稍壓以后,面上輕易就能抹得很平整。第一層模內填滿以后,第二個陶圈放了上去,我讓匠人們小心一點,確保每一個方向都和第一個陶圈間隙一樣。等匠人們開始填入粘土以后,我還仔細地沿周圍檢查了一遍,才讓他們夯實粘土。

第三、四個陶圈如法炮制,但第四個有點區別,因為要封頂。

第三個圈內填滿粘土以后,我讓匠人在上面堆起粘土,封頂之前先確保有足夠多的粘土在上面。但不壓緊,等陶頂蓋上去以后再取開一看,已經壓緊的地方就不用管了,只要還有松的地方,就填入粘土抹平。

這道工序完成以后,我狠狠心。讓匠人們開砸陶模。

幾名匠人面面相覷,都舍不得砸下第一錘,你推我我推你的謙讓了半天,讓我等得不耐煩。

“把斧子給我!”

我接過斧頭,在最上面一層陶模上輕輕一敲,“啪”的一聲。陶模應聲碎裂,再往下三層也照辦無誤,最后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個覆蓋在地的鐘型泥芯。

這一次我不假手匠人們,而是親自用木板小心的修正了泥芯的表面。

“生火!”

用木炭將泥芯蓋滿。一把火點起。

一天以后,我再到現場時。這個泥芯已經燒得比較硬了,我要求不高,只要在澆入銅汁時不會沖爛就行。原來的泥芯沒有經過燒制,很容易在澆鑄時出現“沖砂”的現象,銅汁有可能把泥芯沖壞,通過這道硬化程序,應該可避免這種現象。

磚坯出爐以后。我制止了土魯立即砌磚的沖動,這三十多塊磚按原來的磚坯位置和順序擺在地面,重新組成了四個磚圈,剛好是原來的陶模形狀。應該說方法是對的,但現在我要的是新花樣了:在紅磚坯上刻字!

工具就用較硬質的青銅刀具。在紅磚上刻字對匠人們來說不算太難,難的是應該刻什么內容,這個問題讓我傷腦筋。

“太昊六年,粟滿甕倉,集百巧匠,乃鑄茲鐘。上聞于天,諸神庇佑,下聞于野,以定晨昏。后世來者,當知此義,族之重寶,非在于器。民知其時,出作入息,族知其時,春種秋收。依時而作,以孚天意,悠悠太昊,其祚永長。”

這一段鐘銘費了我不少時間才擬就,匠人們多半未能解其意,卻有“留待后人”的意思在里面。

由于要在鐘面上鑄出陽文,在紅磚模上就得刻上陰文,而且文字左右反向,鏤刻功夫也須得過細,這一段文字足足刻了十一天!還好我對文字的精細和美觀程度要求不高,反正按大元字刻下來以后能讓絕大多數族人能認出來就行了,要美觀的話,等以后有了蠟再用失蠟法重鑄就好了。

文字中有一句是“族之重寶,非在于器”,我本來是想用“國之重寶”,卻想一想還沒有建國呢!只好將就先用“族”字了。

希望后來的太昊族人能夠理解吧,本來也不艱深。

終于完成了這項精細工作,進入了造型的最后一個階段:砌磚!

從最底部的八塊磚開始,土魯幾乎親自掌握每一塊磚的位置,先將第一層磚在底部圍成磚圈,當所有的磚到位以后,稍加調整,可以明顯的看出,每塊磚到泥芯的距離都保持了均等。為了確保間隙不變,土魯專門用木條一寸一寸地在磚與泥芯之間量過,才終于放心。

第一層磚鋪好后,磚圈外立即用粘土堆上,防止磚圈散開或移動,然后才開始鋪第二層磚。

最面上封頂的磚留了四個孔,有兩個是澆口和冒口,還有兩個則是裝入了兩根燒硬的泥棒,目的是在鐘頂上留孔,將來好做吊耳(也叫鐘鈕)。燒口處低于地面,用陶槽連到地面的澆道,方便讓多數坩堝里的銅液能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一起流入型腔。

澆鑄的大日子到了,從早上開始,我已經無心太昊的政事,全天呆在了銅匠坊里。

10點左右,近30口坩堝同時工作,上百名匠人都圍在這個工地上,場面蔚為壯觀,銅匠坊里煙霧蒸騰,10個大碳堆同時燃燒,將30口坩堝里的銅汁融化。

近一個小時以后,土魯檢查了所有坩堝里的銅液顏色,認為火候到了,于是一聲令下:“開澆!”

10口坩堝里的銅液同時沿澆槽流向鐘模內,里面瞬間騰起濃煙,周圍的粘土也散出蒸汽。

不到一分鐘,第二批十口坩堝里的銅汁也倒入陶槽,更多的銅汁流了進去。接下來是第三批,我大致算了一下,所有銅汁倒進去的總時間還不到一分半鐘。

等冒口的銅汁溢出,第三批里的坩堝有兩三個還沒來得及倒下去的銅汁就被土魯制止下來,不讓再倒進去了。

接下來是漫長的等待,按我跟土魯商量的時間,至少也得等三天以后才能開模。

第四天上午,不僅是我,太昊所有的銅匠,以及大半看熱鬧的陶匠,甚至過半的宗廟長老都到了開模的現場。

粘土被扒開,磚坯被一塊塊取下,黃澄澄的鐘身一塊塊顯露出來,銅匠坊里的歡呼聲越來越響亮。

不到一個小時。所有的磚坯已經取開,一個無耳的銅鐘出現在眾人面前,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見,不知道是誰帶頭,銅匠坊里掌聲一片,歡呼聲四起。

接下來是從銅底用銅條撬起銅身,讓銅鐘身從泥芯上脫下來,10多名壯漢齊用力,鐘身一寸寸被抬起,直到完全露出泥芯。

一口銅鐘終于完整出現。

這還不算大功告成,最后還有一步,就是吊耳的鑄造。

方案早已經過我和土魯反復商量,這一次采用的是倒鑄法。

銅鐘頂上已經留了兩個洞,將要鑄造的銅吊耳就得從這里倒入銅汁,澆口和冒口都是這兩個孔。但和第一次鑄鐘身不同的是,這一次需要的錫比例得有所提高,畢竟需要用這個耳來承受整個鐘的重量。

先在地面挖出一個倒置的鐘型,尺寸按已經鑄好的鐘身制作,但在底部——也就是鐘頂部將要放置的地方——得挖出兩個孔來,位置剛好和鐘身上的孔對應,孔下埋的是一段特制的陶彎管,直徑約5厘米左右,作為吊耳的陶模。

銅汁倒進去以后,按我的要求,在鐘身內多澆一部分銅汁,以確保鐘身不會從吊耳上脫落下來。

土魯一臉的心痛,直到我答應事后多給他一點銅錠作為補償,才重新開顏。

十天以后,銅鐘吊耳已經鑄在了鐘身上,太昊銅鐘終于得以掛在了宗廟廣場的鐘架上,擊鐘用的橫木早已經用麻繩吊好。

“嗡!”

隨著我和土魯用力拉動麻繩,橫木撞上了銅鐘,一聲低沉的鳴響瞬間傳遍了太昊城,鐘聲直達城外近10里處!

族中長老和在場的所有匠人發出一陣歡呼。

這鐘實在來得有些不易。

不過這也為我們將來鑄造大型銅器積累了重要經驗。

更為重要的是銅鐘的實用價值。

從裝上銅鐘的第二天起,宗廟內就多了一個專門的職務——“司鐘長老”!

早上8點起,每隔一個小時,司鐘長老在日昝那里看了時間,就立即到鐘架下敲響銅鐘,總共8響,此后每小時增加一響,到下午一點時換為一響,直到晚六點時以六響結束全天的任務。

看著長得頗“端正”的司鐘長老,我有點惡意地:“怎么說也比‘鐘樓怪人’要好看一點吧?”

太昊族人從此有了方便的計時方式。

3Z全站文字,極致閱讀體驗,免費為您呈現。


上一章  |  回到原始部落當村長目錄  |  下一章